
虽然每天刷牙,但大多数人也只是牙齿表面干净,口腔那一面的牙缝里总是有很多黄色的物质,有时用手使劲一抠,还能抠出来一些,放到鼻子下闻一闻,那感觉,大概是自己可以升仙了。
那么,牙齿缝里抠出的这种黄色物质到底是啥?
为什么那么臭呢?
这种物质如果是软的,可以称为牙垢,又称牙菌斑;
如果是硬的,就要被称作牙结石。
二者是相互关联的。牙结石的形成依靠牙菌斑作为支撑。
牙结石是怎么产生的?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结石检出率高达96.7%,其他年龄段居民的牙石状况也不乐观。
牙结石,又称牙石,是沉积在牙齿或修复体表面上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牙结石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未及时清理的食物残渣混合唾液,在牙龈沟上聚集形成牙菌斑;
第二阶段:牙菌斑与唾液中钙、磷离子结合,钙化成出示的牙石;
第三阶段:牙石继续沉积、矿化,造成牙槽骨吸收,发展为牙周病。
牙结石的危害,真不容小觑
1 产生口臭
口中有异物,难免会有“口臭”,自己可能闻不出来,但是身边的人可能就要遭殃,毕竟都是拿牙菌斑堆出来的。
2 导致牙齿松动
牙结石从牙冠逐渐向下蔓延,牙结石每进步一些,牙槽骨就萎缩一些。久而久之,牙齿就逐渐松动,牙结石便见缝插针,逐渐蔓延到牙根部位,严重的会导致牙齿脱落。
3 容易造成牙龈疾病
牙结石多沉积于牙颈部,若不除去的话,长期刺激牙龈组织,会引起牙龈组织的水肿、充血、龈缘糜烂,并且牙龈容易出血等一系列牙龈炎的症状。
如果继续发展,可造成牙周组织溢脓,出现口臭不适,齿槽骨破坏吸收甚至牙齿松动,尤其是儿童,如不注意防止牙石的形成,成年后极易成为牙周病患者中的一员。所以,牙结石的存在是有害无益的。
洗牙的误区,你别再信了
误区一:我只要好好刷牙就行了,不需要洗牙
不对!结石≠污垢,牙齿上面的牙结石可以吸收细菌、毒素,当牙周出现炎症、牙龈变得水肿、出血就会让牙龈萎缩,慢慢的牙齿也会松动、脱落。所以必须定期要到医院进行牙石的去除。
误区二:洗牙造成牙齿发酸、牙缝变大、牙齿松动
多是因为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牙根暴露,或者牙齿本身有缺损导致。实际上在没有洗牙之前,牙结石是一直存在的,牙槽骨吸收及牙龈退缩也是已经存在的。牙结石的存在会不断刺激牙龈的萎缩,而这种现象是因为牙结石附着在了牙龈上,所以感觉不出来,但是清洗完牙齿以后,使附着在牙龈上的各种物质被清除,感觉空间变大了,觉得牙齿松动,牙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所以会引起敏感的症状。
你还记得
上次洗牙是什么时候
如果记不起
是时候要好好检查你的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