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生诊断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一个是辨认疾病的特点,还有一个是将怀疑疾病与其他相似疾病相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与其他腰腿痛疾病有着许多相似的症状和体征,因此,脊柱外科医生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往往要从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其他腰腿痛疾病的不同点出发,逐一排除。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鉴别诊断吧!
一、急性腰扭伤
患者多数有急性腰扭伤史,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急性疼痛,常处于强迫体位,由于保护性肌紧张使脊柱强直或侧凸,疼痛可向臀部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加强试验阴性。
PS.直腿抬高试验: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的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9°-70°始感腘窝不适,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抬高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在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曲踝关节(即他人将其足底向小腿前侧压)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二、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见于长期保持一种劳动姿势的人群,尤其是中年人,也可由急性腰扭伤后未经处理而引起。表现为腰部的酸胀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局部捶打按摩后可缓解。腰骶部竖脊肌附着处是最常见的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无神经受累表现。
三、梨状肌综合征
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缘或穿梨状肌下行,当梨状肌因外伤、先天异常或炎症而增生、肥大、粘连,在收缩过程中可以刺激、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臀部和下肢疼痛,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常与活动有关,休息可以缓解。并可见臀肌萎缩,梨状肌走行区压痛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有外伤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腰部和臀部疼痛,活动加重,俯卧位时可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和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五、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包括中央型、神经根型、混合型。
①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表现为下腰痛、臀部和大腿后侧疼痛,症状逐渐加重,站立和伸腰时症状加重,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感觉异常,足趾背伸力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神经根型腰椎管狭窄症
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但根性痛症状一般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突然和剧烈,而且病史较长,发病年龄较大,腰后伸可诱发症状加重,直腿抬高受限较轻。
③混合型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表现既有间歇性跛行,又有神经根痛症状,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有长期慢性腰腿痛病史。
六、腰椎滑脱与椎弓峡部裂
患者一般病程较长,无明显加重或缓解期,对神经根影响不如椎间盘突出明显,腰骶部侧位片可以了解滑脱程度,斜位片可了解有无峡部裂。MRI可以明确脊髓和神经受压情况。
七、脊柱肿瘤
患者腰痛呈进行性加重,平卧不能减轻,可伴有臀腿部放射痛。恶性肿瘤有贫血和恶病质,血沉快。X光显示骨破坏,CT和MRI均可与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八、椎管内肿瘤
发病较慢但呈进行性加重。首先出现足部的麻木并自下而上发展,感觉、运动障碍,反射减弱,不只限于某一神经的支配区。MRI可明确诊断。
九、腰椎结核
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常有午后低热、乏力等结核病症状。X光显示明显的骨破坏,受累的椎体间隙变窄,病灶旁有寒性脓肿阴影。
十、盆腔疾病
早期盆腔的炎症、肿瘤等在其本身症状尚未充分表现时,可刺激腰骶神经根而出现腰痛,或伴有下肢痛。超声、CT和MRI可协助诊断。
十一、下肢血管病变
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多普勒超声或DSA检查可明确诊断。
十二、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主要特点为簇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带状分布,偶可见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臀腿部疼痛。
十三、脊髓蛛网膜炎
脊髓蛛网膜炎可使脊髓蛛网膜发生增厚、粘连和囊肿形成,进而引起对神经的压迫,其主要表现为胸腹部束带样疼痛,下肢可出现放射性疼痛。腰椎穿刺、MRI 检查可鉴别。
总的来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不单单是从患者的症状、体征出发,很多时候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才得以确诊。
那么,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
简介:
彭松林,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香港大学博士毕业,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10多年,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深造学习。目前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基础学组青年委员,NASS、ASBMR、ORS会员。擅长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疾病)的微创和开放手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微创手术。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
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Small,JBMR,Bone,JOR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近15项。
彭博士门诊时间地点:每周三全天;深圳市人民医院(二门诊)门诊大楼12楼5号诊室。深圳市人民医院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地铁3号线翠竹站D出口),挂号电话:0755-82297791。
160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