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遇见过这样一位病人,是年逾七旬的贺阿姨。她晨起叠被子时突感胸腰背部剧痛,卧床休息连翻身都不能,儿子将她送到医院一检查,居然是胸椎骨折了。贺阿姨百思不解,不就是弯腰叠个被子嘛,怎么就骨折了呢?当彭医生告诉她这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时,贺阿姨和她儿子异口同声:“骨质疏松我们懂,那不是年纪大了人人都逃不掉的嘛,我们也补钙了啊!怎么还这么严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世卫组织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共同列为了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三大杀手。而据2014年《 近十年我国各地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状况》报告,中国4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1.12亿,但其中绝大部分人对骨质疏松这种静悄悄的流行病的认识和贺阿姨差不多,“我懂”其实是个大误会啊!那么,对于骨质疏松,哪些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骨质疏松缘来
骨组织的成骨细胞,在受力大的部分“制造骨骼”,而破骨细胞,它们破坏、吸收骨组织。成年人的骨骼就是在这样的“拆建”过程(骨代谢)中维持着动态平衡。年龄超过40岁后骨组织建的速度保持不变,但是拆的速度却增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随着年龄的增大,日积月累的破坏吸收最终蛀空骨骼。尤如树木老朽,干枯老化、木内结构中空,轻微摇动的外界刺激就会自行产生裂缝或坠落于地。咳嗽打喷嚏甚至刷牙叠被子,胸腰椎骨折了;不小心跌倒,屁股着地髋部骨折了;提个重物或抱小孩,腕部骨折了……这并非笑话!
世卫组织将骨质疏松定义为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架构衰退,并伴有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有许多因素可以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
1.全身性疾病 吸收不良、肝肾疾病、乙醇中毒、光照不足等都可以扰乱骨代谢;
2.饮食与营养状态 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足等;
3.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低下、甲状旁腺激素低下等;
4.活动与负重 丧失肌肉收缩将会加快骨丢失,不活动的人比活动的人易产生骨质疏松。
骨松症状知多少?
1.骨质疏松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最初并无任何不适。
2.随着病程的进展,身体会感觉到腰酸背痛、甚至全身骨痛,没有固定的部位,也说不上来哪里痛,常感到乏力不堪。
3.病情进一步加重时,会发生骨质疏松脆性骨折,就是遇到轻微暴力而导致的骨折。最常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身材变矮、驼背,严重者如王阿姨疼痛剧烈床上翻身都不能。而最严重的脆性骨折是髋部骨折,通常平地跌倒甚至扭转就可发生,产生严重并发症,其中20%会在1年内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死亡率甚至高于乳腺癌,而剩下的患者中50%会致残。另外骨松骨折由于骨吸收过强和骨形成不足,折断处的骨骼常难以痊愈,极易发生二次骨折。
多“松”才算骨质疏松
建议所有的成年人,如果有以上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尽早做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是诊断金标准。骨密度数据主要看T值(可查阅往期文章了解)。
骨密度测定不但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也用于随访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和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
科学用药,不怕骨松
确诊为骨质疏松时,请到规范的医院就诊,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遵循医嘱,坚持规范用药,骨质疏松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主要分为钙片、维生素D、双膦酸盐、激素类似物四大类,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功效。
1.钙片的作用在于补充钙的供应,延缓骨丢失,是骨质疏松的基础用药之一。
2.维生素D可帮助机体钙的吸收,增加骨的矿化以及改善骨质量。
3.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唑来膦酸等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来抑制骨吸收,有助于体内的钙元素沉积在骨骼之中。连用三年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4.激素类药物,功能在于模仿人体的生理激素,以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展。特立帕肽作为一种甲状旁腺激素衍生物,有良好的成骨作用,患者终身可接受总疗程为2年的治疗,多数患者使用3个月即可改善骨转换指标,6个月就可以观察到骨密度的改善。
骨松性骨折的常见治疗
骨松性胸腰椎骨折如果疼痛剧烈或无法耐受长期绝对卧床的患者推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这种手术优势在创伤小,通常局麻即可,能够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一定程度恢复正常椎体形态及承重,明显改善椎体疼痛,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回到正常生活,如前文所述贺阿姨术后两天就走着出院回家了。
贺阿姨胸11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前后影像片(图片来自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科)
身体条件或其他因素不允许手术的,保守治疗卧床期间要加强营养,但千万不能总躺着不动,应加强护理并积极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运动,预防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心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关于补钙
关于补钙说法很多,产生了不少误会,如贺阿姨一样大多数老年人认为“治疗骨质疏松就是补钙”,也有认为“补钙会导致肾结石”。近日,天津医院赵嘉国医生一篇关于钙剂或维生素D补充和社区老年人骨折发生的相关性的文章,更是引起媒体大势宣传“钙剂和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无效”,号称彻底颠覆骨质疏松症防治理念。其实各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却也不是绝对正确。
1.钙是骨质疏松的膳食补充剂,但是缺钙并不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唯一因素,如果单纯补充钙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为骨质疏松的发生是由于钙的吸收、钙的沉积、骨重建等很多环节存在问题,除了钙元素,还涉及到维生素D、激素等多种物质。
2.补钙与肾结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肾结石患者也需要补钙,80%肾结石是草酸钙,适量的补充钙,更是可以减少机体草酸含量,减少肾结石的形成。因此,骨质疏松患者不是不能补充钙剂,而是不能过度补钙。主张补钙同时提高钙吸收率更为重要。
3.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的问题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工作失去了应有的平衡,造得少而拆得多,所以即便有再多的建筑材料也于事无补。这也就是单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不能减少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的原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足够的建骨原料,即使调整好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工作平衡,也只能望洋兴叹!在医生建议下进行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其中钙和维生素D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用药,除非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万万不可偏废。
防治骨松注意事项
1.调整生活方式:多食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适当户外活动;避免嗜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注意是否患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防止各种意外伤害;作息规律。
2.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补钙应选用含量较高、制剂溶出度好、吸收好和生物利用度好的钙剂;中老年人在补钙的同时更应补充一定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在服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
3.与骨质疏松作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预防应从娃娃抓起,需要终身努力。
简介:
彭松林,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香港大学博士毕业,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10多年,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深造学习。目前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基础学组青年委员,NASS、ASBMR、ORS会员。擅长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疾病)的微创和开放手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微创手术。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Small,JBMR,Bone,JOR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近 15 项。
彭博士门诊时间地点:每周二全天;深圳市人民医院(二门诊)门诊大楼12楼5号诊室
深圳市人民医院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地铁3号线翠竹站D出口)
挂号电话:0755-82297791
160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