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术后疗效保驾护航的关键-抗骨质疏松治疗

彭松林医生 发布于2021-07-08 00:27 阅读量7183

本文由彭松林原创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脊柱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至腰椎退变性侧凸等患者都可能会伴有椎体骨质疏松。

1625674916272357.png

     骨质疏松症病理状态不利于骨折愈合,椎体疏松也不利于内固定机械稳定的维持,但骨质疏松症并不是脊柱融合术的禁忌证。不同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参与骨重建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调控机制不同,可能会对脊柱融合产生不同影响。今天就脊柱手术后抗骨质疏松对脊柱融合、内固定的稳定、术后恢复等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让大家对术后抗骨质疏松的必要性有一定的了解。

何为内固定手术?

    内固定手术是脊柱手术的一种泛指,通常表示对于患有腰椎间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疾病的患者,通过术中进行相应神经、脊髓减压,椎间盘摘除以后,通过外来器械钉棒系统及融合器,进行减压后脊柱的固定和融合,目的在于恢复手术后脊柱的稳定及功能,加快术后康复等。

1625674963353983.png

脊柱内固定材料包括钉棒和融合器等

1625674974186114.png

1625674982332946.png 

何为脊柱融合?

   脊柱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上、下两个椎体“融合”为一个椎体的过程,通常是由于患者“生病”的椎间盘、上下异常活动的椎体压迫周围神经、脊髓,手术医生将“生病”的锥间盘取出,固定椎体,消除椎体活动度,然后在取出椎间盘的地方放入一个内固定器械“融合器”,目的在于“替代”原有的被手术去除的椎间盘的手术方式。而绝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均需要接受此类手术方式,而此类手术方式的重中之重就是融合椎体,而骨质疏松患者,通常会影响“融合”过程的进行,降低手术的疗效,故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1625675014974774.png

骨质疏松症在脊柱内固定手术后的影响在哪些地方呢?

1.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术后疼痛及功能康复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现出增长趋势,据有关数据指出,我国目前约有骨质疏松症病人约9000万人。到 2050年将激增至2亿多人,占人口的13.2%。可以说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远比人们想象的高的多,而且离大家的生活并不遥远。

1625675034359408.png

    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通常会导致两种疼痛,一种是肌肉疼、一种是骨疼,这两种疼痛都是非常严重的,有的时候还会同时出现;而且疼痛的部位会发生在腰部、背部。当疼痛出现时疼痛会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而当我们弯腰、起身的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的疼痛。所以,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的患者通常是由于神经、脊髓压迫合并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复杂性疼痛,脊柱术后对于神经、脊髓压迫症状的缓解肯定是必然的,但是抗骨质疏松治疗往往并没有引起大家太多重视,故而术后很多患者仍持续疼痛很长时间,降低了患者生活治疗,也延后了患者功能康复锻炼的时间及术后下地活动的时间,长期卧床,骨量的大量丢失,又反过来影响手术本身,从而恶性循环,越来越差

2.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

    手术后的并发症有很多,通常脊柱手术都是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而手术后长期卧床会导致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骨量的进一步丢失等等,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必不可少,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会缩短卧床时间,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影响

    远期并发症,包括钉棒的断裂、螺钉的松动、融合器的脱落、融合率的下降、融合时间的延长、临锥病的发生等,都是和骨质疏松症脱不了干系的,那么这些远期并发症都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简单做一个科普,脊柱手术后的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的低下、骨修复速度的缓慢、骨丢失速度的加快等原因,手术中打入骨头的内固定器械,往往不能很牢靠地被新生长的骨包裹,从而在骨头中的钉棒,在椎间隙中的融合器不能很好的被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活动等,导致钉棒、融合逐渐后退,松动的过程。

 1625675049378802.png

    以上便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脊柱手术以后常见的并发症,除此之外,骨质疏松症本身也会导致很多疾病,像是骨折风险的增高、脆性骨折骨折的发生、全身疼痛不适、身体变矮等,故而骨松手术患者绝对不能有手术后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严格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也同样重要!

 1625675058774150.png

简介:

彭松林,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香港大学博士毕业,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10多年,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深造学习。目前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基础学组青年委员,NASS、ASBMR、ORS会员。擅长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疾病)的微创和开放手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微创手术。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Small,JBMR,Bone,JOR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近 15 项。

彭博士门诊时间地点:每周二全天;深圳市人民医院(二门诊)门诊大楼12楼5号诊室

深圳市人民医院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地铁3号线翠竹站D出口)

挂号电话:0755-82297791

160挂号:

幻灯片1.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