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比“蜀道”更难的,是科学的每一次新发现。就连扳手指为什么会“咔咔”响这件事,科学家整整研究了44 年才得出结论:响声是因为指关节周围液体中的气泡破裂而发出的。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正是他们的不放弃不抛弃,人类才渐渐地走近未知的世界。对于疾病防治,也是一样的道理:日拱一卒,前进前进再前进。
研究发现,躯干运动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感。
作为一种影响运动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是摔倒风险最高的疾病之一。部分原因在于,帕金森病患者一般会出现姿势和平衡方面的障碍,一旦掌握不了平衡,患者就容易跌倒。
此前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低估了产生某种运动所需的肌肉活动,而缺乏运动和感知能力导致患者在静态和动态运动中采用不同的姿势来保持平衡。
新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跌倒与其躯干肌肉功能的缺陷有关。
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增强躯干肌肉力量和耐力的锻炼计划,能否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站立和行走平衡“。
研究人员为此挑选了一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运动干预方面,患者必须每周参加一次90分钟训练,为期12周。
总的来说,以运动为基础的干预包括三个部分:以躯干灵活性练习为重点的热身;注重躯干肌肉耐力和稳定性的日常锻炼;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伸展运动和行走。
研究结果表明,躯干运动可以改善(或至少维持)帕金森病患者躯干的灵活性。
研究人员说:“未来的研究可能会确定,增加这项锻炼计划的频率,是否会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的跌倒率。”
这个研究结果刊发在《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上。
无独有偶。发表在《帕金森症及相关疾病》(the journal 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也与此有关。研究发现,躯干运动有助于减轻帕金森病患者前屈的严重程度,帮助患者改善姿势和平衡。
脊柱前屈,即与疾病相关的前躯干屈曲(FTF),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FTF可导致永久性的姿势失衡、疼痛、频繁跌倒和不可逆转的畸形。不过,早期发现和通过集中物理治疗的康复努力等,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疼痛和延迟运动症状的进展。
在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评估了躯干特异性康复计划对FTF帕金森患者纠正姿势的影响。康复计划为期4周,37名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
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为期4周的躯干锻炼计划降低了帕金森病患者的FTF程度,而且训练效果在治疗后一个月仍保持不变。
此外,研究人员在1个月的随访中发现,实验组患者跌倒的次数明显减少,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