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可治可控,但一定得避免三大误区!

蔡晓东医生 发布于2019-09-12 15:27 阅读量6854

本文转载自健康报

微信图片_20190617142849.png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但由于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没有明确,治疗误区很多,不断有患者走弯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实,帕金森病可治可控,只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就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达到长期满意的效果。

帕金森病是一种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的退行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1.7%。目前研究认为是由于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多巴胺神经递质分泌减少而引起的,呈终身缓慢进展特点,尚无法治愈。

  1. 早期诊断不要妄下结论。

    帕金森病早期与很多疾病的症状表现都很类似,容易误诊。家人或者患者自己不能仅凭症状就妄下结论。尤其是在患者发病前一两年时间里,更不容易区分。在此提醒读者,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姿势或步态异常是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症状,此外还伴有一些诸如睡眠障碍、精神异常、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动作有些变慢或迟钝,甚至有走路拖步的现象,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

  2. 拖延用药不可取。

    帕金森病患者在面对治疗时常常会误入两种极端。有些患者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后,不愿意及时吃药,主观上认为拖延用药时间可以延缓药物的耐药性。他们顾虑的是,如果早用药出现耐药情况,后期就没有其他治疗办法了。事实上,2014年我国发布了第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相较于前两版最关键的变化就是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有个病友讲得好,比如有好的新鲜苹果,你放着舍不得吃,等啊等,等到苹果都烂了再去吃,显然再也吃不到新鲜苹果的味道了。帕金森病在早期、中期,吃药效果较好,如果不去吃药,但病情还是照常发展,到晚期,再去吃药,效果也不好了。

  3. 自行加药隐患多。

    另一种极端的患者则是一心求快,拼命吃药,只要感觉自己症状加重便自行加药。初期僵硬、迟缓等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不久就会由不动变为多动的异动症,还会伴随出现低血压、幻觉等副作用,导致远期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o4.jpg

微信图片_20190610113133.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