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强调尽早治疗,长期获益

蔡晓东医生 发布于2019-09-09 16:34 阅读量7142

本文由蔡晓东原创

微信图片_20190617142849.png

《 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编写的第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这是基于近3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而更新的,体现了国内外帕金森病临床研究和实践的最新进展,为我国广大神经科及帕金森病专科医生提供详实的临床指导方案。

一般来说,疾病一旦确诊,应该立即启动治疗。但是过去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理念是,为了避免运动并发症的提前出现,确诊后却并不立即治疗,而是等到病情影响到生活质量,造成行动不便后才开始用药。

现在治疗的新理念提倡帕金森病一旦确诊,应立即启动治疗。帕金森病早期疾病进展非常快,所以在目前还不能治愈的情况下,尽早启动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延缓和整体的进展很有帮助。

微信图片_20190809090521.jpg

早诊断、早治疗,延缓疾病进展

此次指南更新,着重强调将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作为治疗目标,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指南指出:帕金森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性加重,有证据显示,在疾病早期阶段的病程进展较后期阶段要快,因此,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时机,对今后帕金森病病的整个治疗成败起关键性作用。

虽然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也无法治愈帕金森病,但是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一般疾病初期多采用单药治疗,也可优化小剂量多靶点药物联合治疗等,力求达到疗效最佳、维持时间更长,而运动并发症发生最低的目标。

立足长期获益,减少运动并发症

新版指南强调:帕金森病的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而且需要长期管理,以期达到长期获益。陈生弟教授强调:“帕金森病病的管理,既要控制运动症状,同时要注意尽量延缓和减少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的出现,所以在发病早期就要选择既能控制运动症状又能够延缓和减少运动并发症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在治疗原则上,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病治疗的首选,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补充。”

新版指南调整了疾病分期,将Hoehn-Yahr1-2.5级定义为早期,Hoehn-Yahr3-5级定义为中晚期。该指南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再以“65岁”的固定年龄界限作为早期患者药物选择的分界线,将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分为两大类患者:早发型患者且不伴有智能减退,和晚发型或伴智能减退的患者。

微信图片_20190909103052.jpg

对于早发型帕金森病病患者的病程初期,目前大多推崇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首选药物。因为这类长半衰期制剂能避免对纹状体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受体产生“脉冲”样刺激,从而预防或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晚发型或伴智能减退的患者,一般选用复方左旋多巴治疗,随着症状加重,疗效减退时,加用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

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病患者治疗目标,既要继续改善运动症状,同时还需妥善处理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和非运动并发症(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感觉障碍)。

总之,帕金森病的治疗要体现个体化的原则,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详细了解患者疾病严重情况和疾病类型,以及治疗反应情况,包括治疗是否有效、起效时间、作用维持时间、有无副作用和并发症等,个体化调整用药,争取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微信图片_20190610113133.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