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帕金森病友表示,做了脑起搏器手术以后,震颤、僵直和动作迟缓明显改善,一些术前无法完成的动作术后可以轻松做到了,有种重获新生的感受。那么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后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呢?患者和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帕金森病专家蔡晓东主任为大家做了如下总结:
术后反应
1,微毁损效应
脑起搏器的刺激电极植入脑内之后,会对周围的细胞产生刺激,从而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引起与“毁损术”类似的效果,这个效果会导致帕金森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患者和家属应该知道,此时的症状并不是脑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因为此时的脑起搏器并没有开机,当然也不会释放电刺激产生治疗效果。“微毁损效应”会在术后几天到一周左右消失,患者会回到手术治疗之前的状态,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无需为此担心。
2,波动反应
脑起搏器术后开启刺激后,患者症状在一定时间内改善明显,之后进入疗效逐渐减弱直至症状无改善期,患者疗效改善与改善减弱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之为波动反应。随着刺激治疗的适应,波动反应也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术后程控
1,开机程控
手术后一个月左右,患者需要进行开机程控,从这时开始,脑起搏器的治疗效果才真正开始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开机程控的当天尽量不要服用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这样才能让程控医生正确了解电极刺激产生的治疗效果,从而设定正确的治疗参数。
2、程控疗效须知
术后程控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呈现一劳永逸的治疗结果,需要患者定期进行调试。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其临床疗效的呈现时间也存在差别。该疗法治疗中患者症状不一定能实现所有症状同步改善或消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及家属建立合理的治疗期望值,避免因期望值过高不能实现而引起患者的情绪负担及症状反复。
3、及时程控
在开机之后的半年内,患者需要不定期进行程控,程控医生会对刺激参数及服用的药物的种类和药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果遇到严重异动、症状突然加重等突发情况,应该尽快去医院寻求程控医生的协助。
经过半年左右的适应和调试,患者的症状稳定之后,患者也应该按照与程控医生的约定,按时回医院进行程控。
术后随访与调药
1、术后复诊时间
根据临床波动反应现象的规律,患者需按时复诊,一般前3个月是适应期,需要2-4周复诊一次,以后根据情况每6-12个月复诊,联系医生调整刺激参数和药物。
2、复诊时注意事项
患者复诊时一定要携带好程控记录本、病历本、近期服药记录等。就诊时阐述当前主要症状,并建立合理期望值。
3、术后调药
药物与脑起搏器电刺激治疗并不矛盾,药物与脑起搏器相结合达到治疗最大化而副反应最小化才是治疗的最终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人术后都需要减少药物或者能够完全停药,具体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状态。
切记不能自行减停药物。因为术后早期脑内仍有水肿,刺激参数不稳定,症状会有波动,盲目减停药物,可能导致症状的突然加重,不利于观察电刺激的疗效。在刺激参数调整稳定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口服用药。
术后体检和外科手术
DBS术后检查和外科手术需要注意事项:
大多数的检查都不受脑起搏器的影响,如X片、B超、CT和PET等,在DBS开机状态下可以正常进行检查。(B超探头不能放在胸前的脑起搏器部位。)
脑起搏器会干扰心电图和肌电图的记录,所以进行心电图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关机。使用患者控制器可以自行开关脑起搏器,非常方便。
核磁共振(MRI):目前只能进行1.5T核磁的全身扫描,检查时需临时关闭脑起搏器。
补牙、钻牙:DBS术后患者去补牙、钻牙,请随身携带好您的患者控制器。由于某些牙钻可能会导致脑起搏器意外关机,在牙齿治疗结束后,请用患者控制器检查确认您的脑起搏器是否依然处于开启状态。
若DBS术后患者要接受其他外科手术治疗:
首先,术前会做一系列检查,按照上面讲解过的,X片、B超、CT和PET等,在DBS开机状态下可以正常进行检查;做心电图检查时,需要关闭DBS;MRI,则根据不同起搏器型号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需要与您的主刀医生沟通,手术中应使用双极电凝。这样对脑起搏器最安全。如果您所在的医院没有双极电凝只有单极电刀,那么需要联系您的脑起搏器手术医生(如果脑起搏器是单极刺激,需要切换为双极刺激,并将电压调为0V)。手术开始前,用患者控制器关闭DBS。
对于肾结石患者,如非必须,否则不建议进行震波碎石。如果必须使用震波碎石,那么不要将能量束集中在距离DBS电池15cm的范围内,以防损坏脑起搏器。
术后生活注意事项
1,预防术后感染
头部切口拆线后15天内不建议洗头,可用75%酒精每日擦拭伤口。保持切口部位的清洁干燥。15天以后可以洗头,可选用刺激性小的洗发水(如婴幼儿洗发水),以后用掌面轻揉,不要用指甲抓。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伤口处发痒,严禁抓挠手术切口。如体温升高,手术切口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请立即联系您的主治医生,及时就医。
2、饮食方面
在术后早期要少吃容易导致过敏反应的异体蛋白,如海鱼、虾、蟹类等富含组织胺类的海鲜,食用菌类的蘑菇、香菇等,蔬菜类的竹笋、芥菜、菠菜等。酒、葱、蒜、辣椒等辛辣性物质容易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炎症的扩散,不利于创口的愈合。同时患有溃疡性肠炎等自体免疫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特别是既往食用后曾出现过敏反应的食物。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帕金森病患者还要控制好血糖。
3、染发剂和化妆品的使用
有病例报道,因染发剂进入毛囊,导致局部破溃电极线裸露感染,因此建议术后不要使用染发剂。每次植入异物后身体都会有一个阶段处于敏感期,因此除了饮食外,对于化妆品容易过敏的患者,术后不要使用此类化妆品。
4、避免反复触摸植入部件
患者术后要避免反复触摸、揉搓刺激系统部件(刺激器、电极、导线等),这样会导致部件损坏或皮肤磨损。
5、注意防磁
与心脏起搏器等大多数精密电子仪器类似,脑起搏器可能会受到强磁场的影响,导致突然关机或其他故障,所以患者应该避免与强磁场近距离接触,在生活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是电磁炉、冰箱门、安检门等带有磁场的地方,也要注意不要在高压线下长时间逗留。
术后患者会收到由厂家提供的身份识别卡,该卡片需要在安检时出示,以提示安检人员进行手工安检,避免安检仪的直接接触皮下刺激器;尽可能避免长时间停留在安检门处。
6、脑起搏器体外装置的保管与使用
脑起搏器的体外装置包括患者程控器,充电器、程控记录本等。建议家属把这些物品和每天要服用的药物放在一个固定的包里面,出门或出差、旅行时要随身携带。
患者程控器内含电子元件,在潮湿和寒冷的环境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在保管和存放时要注意。在上海有一位居住在一楼的患者,程控器经常出现功能异常,后来把它放在干燥箱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如果使用的是可充电的脑起搏器产品,患者需要注意按时充电。
脑起搏器术后康复运动
除规律性用药外,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运动功能锻炼对于预防帕金森病患者的功能退化及多种并发症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患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持之以恒地进行功能锻炼。
1,主动运动:
散步、简单的体操(颈、肩、肘、腕、髋、膝、踝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进食、个人卫生、家务等)、太极拳、瑜伽。
2,运动功能锻炼:
面部训练:皱眉、闭眼、撅嘴、抿嘴、伸舌、鼓腮等。
声音练习:大声对话、阅读、朗诵,歌唱,发声练习等。
头颈部训练:抬头后仰、低头、左右转动向后,切记动作缓慢轻柔。
手部训练:握拳、轮替、对指训练,拾物训练。
下肢训练:屈髋屈膝、直腿抬高、下蹲、踢腿、踏步训练。
平衡训练:分别于坐位、立位时进行重心训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分别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重心,并维持一定时间。
起坐训练:坐位时向前移动臀部至座椅前缘,双下肢分开与肩同宽,向后移动双足,尽可能使臀部与双足靠近一个平面,向前弯腰,腿部用力,完成站立。
步态训练:站立时双下肢分开与肩同宽,双眼直视前方;起步时首先选择迈步的下肢侧别(左或右),尽量屈膝抬高下肢,迈大步,落地时足跟先着地后过渡到脚掌。在行走过程中可以同时给予1-2-1的口令,并配合上肢摆动。切记行走时尽可能避免出现碎步或者小步幅样的走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