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肠息肉概念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二、大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三、大肠息肉术后中医药防治
1.健运脾气,邪不可干;一来脾虚为本是息肉滋生的土壤,二来血瘀、痰浊、湿阻等病理产物则是息肉发生的种子。故认为只有使脾气充沛,息肉才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壤贫瘠不至于后期种子形成。对于结肠息肉患者补脾颇有心得,补脾当分清气血阴阳的不同,气血虚者以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芍六君子汤为基础方。
2.通畅肠腑,祛邪化积;大肠作为六腑之一,结肠息肉的最终形成是痰、瘀、湿、浊、毒等病理产物长期积聚肠腑,肠腑不通畅,大肠传导失司的结果。治疗上法当祛邪化积,具体可细化为化湿浊、行瘀浊。所谓化湿浊,最关键的还是健脾,在此基础上更针对性的化肠道湿邪;所谓行瘀浊,亦是在扶正补虚的基础上加以活血化瘀消癥之法的运用。具体药物如:炒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生薏苡仁、陈皮、木香、当归、白芍、菝葜、石见穿、三棱、莪术。
3.调达疏肝,扶土抑木;结肠息肉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讲是肝脾双方相互作用失调的结果。肝脾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肝,肝病亦可传脾。一方面息肉患者脾虚日久,痰浊内生,中焦郁滞影响肝气疏泄;另一方面患者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横逆乘土,或气郁化火而致脾不健运。因此脾需肝气条达方能运化有常,而肝赖脾化谷精微供养疏泄方有度。在临证过程中常以逍遥散、四逆散为基础方加减。
4.酸苦辛法,活用经方;在运用经方乌梅丸加减治疗结肠息肉患者每获奇效后特色化提出的。乌梅丸是张仲景治疗厥阴病吐蛔腹痛的一首经方,药物组成是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
中医在结肠息肉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其根源还是在于对本病病机的精准把
握,即脾虚为本,湿、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为标,大肠传导失司蓄留肠腑。治疗上以健脾、化积、通腑为要,配伍时侧重疏肝理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