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防治

胡建文医生 发布于2018-08-10 21:38 阅读量7285

本文由胡建文原创

一、大肠息肉概念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二、大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三、结肠息肉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结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平时门诊中每天会遇到因结肠息肉就诊的患者,但是在门诊的交谈中,发现患者从不同的医生之中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建议进行内镜治疗,有的人建议手术,使患者莫衷一是,不知所措。

其实对于结肠息肉的患者其治疗方案是一致的,大家都应该遵守:

1.对于1cm以下的结肠息肉,不管是否有蒂,都应该进行内镜切除:内镜切除方法,一般来讲0.5cm电凝电切就可以了;0.5-1cm的需要进行圈套切除或者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

2.对于1cm以上但是有蒂或亚蒂的息肉,首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其风险不是很大,但是术后应该住院观察。

3.对于1-3cm的无蒂或扁平息肉,选择内镜下分次EMR手术或者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手术,术后应该住院观察,ESD手术风险较大,应充分评估获益和风险。

4.对于巨大的直肠息肉或T1直肠癌,如果无法以EMR切除者,可以使用TAMIS 手术或TEM手术。
5.对于超过3cm结肠息肉或者术前检查有恶变的结肠息肉(T2+),应进行腹腔镜结肠切除。另外,对于一般患者,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结肠息肉者,尽量给患者同时给予切除(除非医疗制度不允许),以免患者受再次肠镜之苦。

四、大肠息肉预防

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