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了,小心老奶奶骨折!

何勇医生 发布于2020-11-01 17:25 阅读量6946

本文由何勇原创

何勇

      近日,可能天气变冷,我们骨外科连续几天都入住了高龄老年人骨折,年龄从75岁至88岁不等,患者大部分是女性。这些患者家属都非常紧张,因为这些高龄老年人的骨折在传统的认识中,往往意味着是“要命”的疾病。当然,对于这些患者,我们都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1周内均已经可家属保护下床,避免了长期卧床的后果。这些老人的骨折就是我们医生常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而且,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骨质疏松症更偏爱女性朋友。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为什么骨质疏松症更加偏爱女人。

      在医学上,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而导致的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疾病。通俗的说,这个人的骨变脆易折就是骨质疏松了。这个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之时,就是发生脆性骨折之日。所以骨质疏松症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实,在骨质疏松症早期,身体会发出的一些提示信号。比如,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腰背部疼痛;身高下降3厘米以上;出现驼背等骨骼畸形;跌倒或日常活动即引发骨折等。这些情况提示我们骨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为何女性更易钙流失?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数据: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32.1%,同龄男性为6%,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5倍!为什么骨质疏松症偏爱女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女性和男性相比,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段,骨量都低于男性。骨量是反映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娇柔似水”的女性更容易被骨质疏松所累。其次,人体内的雄激素和雌激素都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骨量随年龄增长而过快丢失。但女性从更年期开始到绝经后10年的时间内(即围绝经期),雌激素开始波动性下降,它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随之消失,骨的破坏增加,骨量开始快速丢失。而男性却没有这段时期,他们的骨量一直是缓慢下降的。除此之外,女性还经历着特殊的妊娠、分娩、哺乳等一系列过程。几乎100%的健康孕妇分娩后会有自身缺钙现象。在孕期,母体输送给胎儿的总钙量高达50g,而产后完全哺乳6个月母体通过乳汁输送给宝宝的钙量亦高达50g。因此整个孕期和哺乳期,母体骨钙流失严重,约占母体自身总钙量7.5%。生育次数越多、生育间隔越短的女性,骨质疏松发生风险越高。

       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常见骨折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足踝、肋骨和骨盆等。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再骨折风险显著增加。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以内,约20%老年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即使手术顺利、康复不错,约50%患者致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预防骨质疏松需牢记以下四点:

1. 重视营养。日常膳食中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钙,有利于强健骨骼。建议中老年人和妊娠、哺乳女性多喝牛奶,必要时额外补充钙剂。还需注意低盐饮食,因为盐摄入过多会加速骨骼钙质的流失。

2. 充足日照。暴露皮肤于太阳下。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有利于钙吸收。充足的维生素D对于强健肌肉、调节心情以及预防某些其他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而且,目前研究证实: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老人不容易摔倒。

3. 规律运动。运动对于维持正常肌力和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还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和平衡性,减少跌倒风险。如果身体条件不好,也可以做一些强度低的阻抗运动,即通常所说的力量训练,如腿部带有阻力的屈伸、上举胳膊、腰部肌肉锻炼等。

4.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等。40岁以上人群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常规体检中最好有一次骨密度检查。若骨密度正常,可5年后再测。绝经期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以监测骨量丢失速度。如果确诊骨质疏松,可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等骨骼健康补充剂,同时必须服用强力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磷酸盐-D3(商品名:固帮佳),福善美等等,这样才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促进骨骼健康。

       其实,深圳市的经济条件不错,很多老年人完全有能力接受这些药物治疗,往往只是他们的儿女缺乏相应的知识而已。事实证明,我们常用来鼓励青年人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老年人同样适用,因为,知识是可能改变寿命的!





(作者何勇,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创伤骨科,老年骨科。出诊地点:骨外科门诊,时间:周一,周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