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系列科普之九:抽动症的非药物治疗干预措施有哪些?

李海朋医生 发布于2020-04-04 23:06 阅读量8016

本文由李海朋原创

微信图片_20200203170339.jpg

    孩子得了“抽动症“很多家长惧怕西药长时间服用带来的副作用,寻求治疗该病的非药物疗法,这个病的“非药物疗法”又有哪些呢?

       目前抽动症服用西药治疗从开始使用、到强化治疗、到维持治疗、到减量、到停药整个用药过程时间较长(一般1-2年),若期间症状再发或加重,则疗程更长。同时西药治疗存在一定的副反应,以及其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改善,使得患儿的依从性较差。非药物治疗干预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方法和措施:

1.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轻症抽动障碍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

2.教育干预

        在对抽动症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3.中医的干预措施

      中医的干预措施主要是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运用小儿推拿、穴位理疗、穴位针灸、耳针疗法、穴位皮内针等物理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手段针对病因病机全面调理,不仅提高了疗效,也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运用中医技术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具有明显优势。该病的产生与精神心理障碍,社会环境的因素有很大关联,如学习紧张.负担过重,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思想压力很太.以及看电视.玩游戏时间长,休息不好等。

       同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常发现其因感冒、劳累、紧张等因素而病情加重,因此治疗过程中避免感冒、感染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影响,告诫其少看电视和玩游戏机,尽量减少紧张、恐怖等精神刺激,是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应多支持和帮助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睡前泡脚、听适当的放松音乐等,减轻焦虑情绪,适应现实环境。  

       通过心理行为疏导、教育干预,加上中医适宜技术等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同时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也是预防反复的关键。

医生简介

李海朋,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社会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少儿推拿传承发展共同体第一届常务委员。

广东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儿科学会委员;

广东省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儿科学会委员;

深圳市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讲师兼秘书;

         勤求古训,崇尚经典,致力于小儿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善于运用中医辨证诊治小儿反复感冒、发热、咳喘、慢性鼻咽炎、腺样体肥大、厌食、遗尿症、多汗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临床经验丰富。

出诊时间:周一、四、五、六、日全天

出诊地点: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六楼中医科5诊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