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上碰到很多抽动症患儿“误诊或漏诊”,以为只是坏习惯,或当作“结膜炎“治疗、或当作“鼻炎””过敏”治疗,治来治去老是不好,很多家长逃避这个病的诊断,如果您的小朋友出现不自主的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怪动作时,小心得了“抽动症“,怎么确诊是否真的得了抽动症呢?!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目前抽动症的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报道多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免疫因素、心理应激和偏离常态的家庭教育因素等有关,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西医目前认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1.抽动症的诊断目前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因此,详细的病史询问是正确诊断的前提,而体格检查包括精神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是必需的,检查目的主要在于排除其他疾病。
2.辅助检查
脑电图、神经影像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征性异常。少数患儿可有非特异性改变,如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少数患儿背景慢化或不对称等;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少数患儿存在尾状核体积偏小、额叶及枕叶皮质稍薄、脑室轻度扩大、外侧裂加深等非特异性结构改变,检查目的主要是排除基底神经节等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及其他器质性锥体外系疾病。
3.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有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检和相关辅助检查。应与患儿直接会谈,观察抽动和一般行为表现,弄清症状的主次、范围、演变规律及发生的先后过程。要注意患儿的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易被忽视而漏诊。同时,抽动障碍由于常共患多动症、强迫障碍等,也易被误诊。需注意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药源性抽动、心因性抽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
目前诊断可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DSM-IV-TR)和《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III)。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DSM-IV-TR中的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一般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估,详细的评估要找医院的神经科、儿保科或心理科专科医生。
4.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本病可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三种类型。
短暂性TD是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情最轻,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病程在1年之内。
慢性TD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二者不兼有),病程在1年以上。
TS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1年以上。
这三者之间具有连续性,属于同一类疾病,短暂性抽动障碍可向慢性抽动障碍转化,而慢性抽动障碍也可向多发性抽动障碍方向转化。只是病情程度和病程长短不同而已。
总体而言,抽动障碍特别是多发性抽动障碍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原因与人们对此疾病的认识日益加深有关。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的精神障碍。虽然起病于儿童时期,但是许多病人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延续到成年时期,导致终生疾患。因此,依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儿的治疗是重中之重。
医生简介
李海朋,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学术经验继承人;
勤求古训,崇尚经典,致力于小儿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善于运用中医辨证诊治小儿反复感冒、发热、咳喘、慢性鼻咽炎、腺样体肥大、厌食、遗尿症、多汗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临床经验丰富。
出诊时间:周一、四、五、六、日全天
出诊地点: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六楼中医科5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