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骨痛怎么办?——重视乳腺癌骨转移

陈伟财医生 发布于2020-04-01 15:15 阅读量7309

本文由陈伟财原创

1.概况

        乳腺癌远处转移主要有骨骼、肺部、肝脏及颅脑,其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SREs包括:骨痛加剧,出现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变形,脊髓压迫,骨转移病灶进展(出现新发、多发骨转移、原有骨转移灶扩大)及高钙血症。

2.辅助检查

        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是骨转移初筛手段

        优点: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发现不同部位的多个病灶,更准确地反映骨转移灶的真实数目。骨转移癌早期骨破坏仅达5%时,ECT即可表现出异常(X片只有骨质破坏到30%~50%且病灶>2 cm时才可达到X片异常的程度);ECT较X线早3~6个月或以上发现病灶。ECT推荐用于乳腺癌出现骨疼痛、骨折、碱性磷酸酶升高、或高钙血症等可疑骨转移的常规初筛诊断检查。

        X线平片:不及ECT敏感,但经济方便,便于排除并存的骨内良性病变,为核素扫描发现的单发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可弥补ECT诊断特异性低的缺点。

        CT:主要用于对骨破坏的显示,分辨成骨性还是溶骨性病变。CT密度分辨率较X线高,其横断面清晰,能克服平面组织的遮挡,较清楚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破坏区有无软组织样肿瘤组织的形成和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特别是对脊柱、骨盆和颅底病变。

        MRI:三维成像,定位准确,无放射性损伤。检查范围比较广,对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四肢、骨盆、脊柱转移瘤有独到的优势,且能显示出纵轴上的侵犯范围、髓腔内原发灶和转移灶,显示跳跃性转移灶。直接显示受累血管情况,不需注射造影剂。正常组织与转移瘤组织显示的对比度好,骨髓破坏显示比较清楚。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直接反应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FDG-PET具有与骨扫描相似的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疗效评价优于骨扫描。但是专家组认为目前 PET-CT在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并不作为常规推荐。

3.诊断

        ECT可以作为初筛检查;X 线、CT、MRI 可以明确有无骨质破坏;PET-CT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各种诊断方法应该合理应用,必要时需要通过骨活检取得病理诊断。确诊骨转移,还应进一步行血常规、肌酐、血钙等血生化检查及胸、腹、骨盆影像学检查。

4.临床表现

        乳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病变为主,特点: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伴有疼痛的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的治疗手段多,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

5.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主要目标: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双膦酸盐治疗,镇痛和其他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6.治疗原则

        全身治疗为主: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复发转移乳癌的基本药物治疗。局部治疗: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症状:手术及放疗。双膦酸盐类:可以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

        结合患者激素受体状况、Her-2状况、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情况。进展缓慢的激素依赖型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病人应首选化疗,而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用或联合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乳癌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威胁生命,且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所以尽量避免高强度的化疗。内分泌治疗更适合长期用药,可以尽量延长治疗用药时间,延长疾病控制时间。如果ER和PR阴性、术后无病间隔期短、疾病进展迅速、合并内脏转移、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者应考虑化疗。双磷酸盐,用药时间:至少6个月。专家共识: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双膦酸盐药物有抗肿瘤作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