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睡眠的标准是什么?

冯飞医生 发布于2023-07-30 13:30 阅读量15262

本文由冯飞原创

睡眠和身高一样,每个人都不近相同。基因、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年龄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睡眠需要。

什么样的睡眠才是好睡眠?

睡得好的人醒来后会感觉精力充沛、精神抖擞,有很好的恢复感和清新感,对新的一天满怀信心。

如果我们醒来是这种状态,那就说明我们睡得好,精神和身体的大部分功能都得到了充足的休息和能量恢复,我们经常说:“好睡眠让我们元气满满!”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主观的感受性标准!有没有客观科量化的标准呢?

答案是:有!

以下指标可以参考

1.睡眠潜伏期

    睡眠潜伏期是指从躺到床上到真正睡着所需的时间。研究发现,睡眠潜伏期延长与失眠症状的加重密切相关。

    那么,上床之后多长时间睡不着被认为是“入睡困难”?
    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的睡眠潜伏期通常在10到20分钟之间。为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生活阶段的影响,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分类系统将睡眠潜伏期超过30分钟作为入睡障碍(如失眠症)的一项诊断标准。

    可查阅:“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美国精神医学诊断与分类手册第5版】
    当然,睡眠潜伏期会受到,个人状态,饮食情况,睡眠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这里指的是一般常态,特殊情况另当具体分析。

2.不同睡眠阶段的时长,也就是临床上常说的“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

    在每晚的睡眠中,我们有20%~25%的时间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中度过,有超过50%的时间在浅睡眠(N1和N2期睡眠)中度过,有13%~23%的时间在深睡眠中度过。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深睡眠会越来越少。“好睡眠”的每个睡眠阶段的时长基本都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
     临床上最常见的失眠障碍类型并不是睡眠时间不够,往往是睡眠结构紊乱或深睡眠比例不足。所以治疗失眠一定要给予科学的睡眠监测评估再进行精准的干预。一 失眠,就用药,是不合适的。

3.睡眠总时长

    睡眠时长是衡量良好睡眠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足够的睡眠时长对于身体和大脑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每个人的睡眠时长是不一样的,且不可横向比较,而且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睡眠需要量也不一样

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建议,不同年龄段的人所需的睡眠时长有所不同:
新生儿(0-3个月):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12-15小时

幼儿(1-2岁):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10-13小时

小学生(6-13岁):9-11小时(中国睡眠健康白皮书中推荐小学生睡眠时间是10小时)

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中国睡眠健康白皮书中推荐初中生睡眠时间是9小时,高中生是8小时)

成年人(18-64岁):7-9小时

老年人(65岁及以上):6-8小时

这些是一般性建议,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状态下睡眠需求也会有差异(比如疲劳状态或轻松状态)。有睡眠问题一定要专业的睡眠医学科综合评估,作出判断,不可妄下结论或乱扣帽子,平白增加心理负担和内心烦恼!

4.睡眠效率

“    睡眠效率”是用来衡量睡眠质量的一个指标,它指的是没晚实际睡眠时间与在床上时间的比例。
睡眠效率=睡着总时长/卧床总时长*100%

      一般来说,睡眠效率大于85%表示睡得好,不过数值有轻微的波动是正常的。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的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它可以提供有关卧床时间和实际睡眠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睡眠中的醒来次数和中途醒来的信息。
睡眠效率的应用广泛,包括临床评估、睡眠研究和睡眠障碍治疗等领域。通过衡量睡眠效率,睡眠医学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睡眠质量,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

    以上睡眠好坏的评估标准您了解了吗!!
    那么,若没有达到以上的好睡眠标准,该如何解决呢?且看下回分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