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胡小剑医生 发布于2019-08-20 12:44 阅读量8458

本文转载自深圳冲击波碎石研究所

概   述

      1980年2月,冲击波碎石(SWL)首先应用于肾结石的治疗,时隔半年才应用于上段输尿管结石;中段输尿管结石一度被认为是“无主地”;下段输尿管结石最初也被列为禁忌。直到八十年代中期,SWL才逐渐应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时至今日,仍然是全程输尿管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法。

(一)输尿管的分段

      输尿管的解剖学分段与超声学分段一致,分为3段:①腰段,自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至跨越髂动脉处;②盆段,自跨越髂动脉处至膀胱壁;③壁段,斜行于膀胱壁内,长约1.5cm。然而,泌尿外科和放射科的分段与其不同:上段输尿管起自UPJ,终至第5腰椎横突上缘水平线;中段输尿管起自第5腰椎横突,终至骶髂关节下缘;下段输尿管起自骶髂关节下缘,终至膀胱的输尿管开口。SWL时,输尿管的分段采用泌尿外科分段标准。输尿管各段结石的术前准备、采用的体位及冲击方法皆不一样。

      大多数外科专业教科书表明,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位,输尿管结石易于在此停留,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和输尿管膀胱移行段(UVJ)。然而,据国内申鹏飞对741例输尿管结石的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结石停留于腰部扩张段356例,盆部扩张段171例,共占65.62%;而输尿管三个狭窄段结石只占34.48%。原因可能是扩张段输尿管以环行肌为主,其闭合能力较强而纵向蠕动速度较慢,结石易于停留;反之,狭窄段以纵行肌束为主,其闭合能力较弱而纵行蠕动能力较强。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全程输尿管结石均可用SWL治疗。其最佳适应证是结石直径≤1.0cm,患肾功能良好。

       2017年EUA指南小组应用系统评价方法评估了SWL与URS的利弊,结果显示:与SWL相比,URS的四周无石率均有显着增加,但在三个月内,两组的无石率差异不大。URS再治疗机会较低,并且需要的辅助治疗较低,但对辅助治疗的要求较高,且并发证较多,住院时间更长。与URS相比,SWL的并发证较少。此外,从价效比来看,国内SWL费用只有URS的1/10~1/20,无论是社会保障系统,还是个人支付,SWL都应该首先被考虑。

       输尿管结石SWL的禁忌证与肾结石一致。需要关注的是,输尿管结石远端是否通畅及结石嵌顿程度。此外,由于输尿管毗邻腹主动脉和髂动脉,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需要注意冲击波传导径路上是否有动脉瘤的存在。

       冲击波可导致输尿管出现肌层及浆膜层水肿,肌细胞空泡化、线粒体肿胀及线粒体嵴破坏等改变。临床治疗中也发现,某些反复冲击无效改用开放手术的患者,输尿管壁已发生纤维化甚至瘢痕化,周围粘连严重。原则上,同一部位输尿管结石SWL间隔时间建议一至两周以上,结石移动到新的部位可在1天内复震。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