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动物致伤的5大场景
养宠家庭增多,遛狗、遛猫现象普遍,宠物咬伤他人显著上升。然而,许多宠物主人和伤者缺乏了解,简单“花钱了事”,导致伤情处理不及时,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家庭饲养宠物的种类多样化,兔子、仓鼠、黄鼠狼、乌龟等“非传统宠物”逐渐走入百姓家,孩子互动玩耍中,被误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虽属狂犬病“低风险”动物,但“低风险”绝不等于“零风险”,且这些动物的口腔中往往携带大量细菌,若未妥善处理,极易引发感染等严重后果。主人在日常给宠物洗澡、吹干毛发、修剪指甲等常规护理中,或当宠物间发生争斗劝架时,都可能意外被抓伤或咬伤。养宠人群增多,随之宠物弃养现象增多,被弃养的流浪猫狗在野外聚集,极易形成病毒传播源。儿童尤其是幼童由于分辨能力有限,常会主动接近、逗玩或投喂它们,容易被咬伤或抓伤,特别集中在头面部等危险区域;而又因往往表达能力不足,导致家长难以及时发现伤情,容易错过最佳预防处置期;“猫咖”等动物主题咖啡馆盛行,撸猫撸狗对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大多数猫咖入场免责声明中标注“动物已接种疫苗”,并要求顾客自行承担被抓咬伤的责任。让家长产生错误的安全感,导致在孩子被抓伤后未能及时就医,甚至拒绝就医。需要特别提醒:接种疫苗的动物并非100%无病毒携带风险,狂犬病毒具有潜伏期特性;同时,动物口腔中存在大量细菌,而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伤口极易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