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慢性伤口的清创,为什么医生有时非常积极及时,当机立断,有时又显得缓慢,无动于衷,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对于需要清创的伤口,医生首先会对伤口的血液循环及感染的情况作出评估,决定是否急时或拖缓执行。
慢性伤口清创治疗时,有些“宜急不宜缓”,有些“宜缓不宜急”。当出现明显红肿、疼痛、大量脓性分泌物,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全身症状等,表明细菌等病原体可能已在伤口大量繁殖,若不及时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感染可能进一步恶化,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并发全身,此时进行清创,能为伤口愈合创造相对清洁的环境,改善全身感染的症状。
而血液循环差的伤口则不能急于清创,原因如下:
1、清创本身需要良好的血液循环来支持新组织的生长和伤口的闭合。慢性缺血性伤口多存在下肢血管狭窄闭塞的情况。此时伤口局部的血液供应严重不足,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匮乏。如果过早进行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后,由于血供无法及时改善,新暴露的组织依然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难免会再次发生坏死,急于清创可能会在血供没有恢复的情况下,使得原本有可能在血供改善后恢复活力的组织也因为缺血而失去活性,进而导致需要清除更多的组织,不利于保留更多的伤口组织,新生的肉芽组织也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而坏死,清创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健康组织受到损害,甚至加速坏死区域的扩大。
2、缺血的伤口由于血液循环不良,往往更容易积累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增加感染的风险。在清创过程中,如果不能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可能会导致伤口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
综上所述,缺血的伤口在清创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清创可能会带来感染、影响愈合和组织坏死等风险。在处理这类伤口时,应首先改善血液循环,然后在必要时进行清创,并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和促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