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肥胖,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座大山。但其实,肥胖这个“小恶魔”不仅让你的血管苦不堪言,还会悄悄在你体内“炼丹”。这可不是灵丹妙药的“丹”,而是“苦痛到后悔丹”——泌尿系结石。
什么是肥胖?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通俗来讲,超重,是脂肪比较多;肥胖,是脂肪多到开始祸害健康。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最简单的方法是算BMI(体重指数):体重(kg) ÷ 身高²(m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 ≥ 25,超重;BMI ≥ 30,肥胖。
如果更细致一些,腰围(WC)、腰高比(WHtR)、腰臀比(WHR)、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等,甚至连身体的“圆润程度”(腹部体积指数(AVI)、身体圆度指数(BRI)、圆锥指数(CI)等)能更加精准地反应肥胖的情况。
肥胖的“副产品”——不止三高,还有结石!
从肥胖与泌尿系结石都是代谢类疾病这个意义上来说,肥胖会拉着泌尿系统一起“受累”,增加结石生成的概率。而且,脂肪分布越集中(特别是腹部肥胖),越可能引发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尿液pH下降等代谢改变。[7] 代谢综合征(MetS)特征与泌尿系结石呈正相关,且随着代谢异常数量增加,结石风险逐步升高。[6]
即使没有MetS,在代谢指标正常的人群中,MHO患者(代谢健康型肥胖人群)患肾结石的风险是MHN人群(代谢健康且不肥胖的人群)的2.9倍(OR: 2.90, 95% CI: 1.18–7.08)。每增加5%的体脂,肾结石风险升高60%(OR: 1.60, 95% CI: 1.20–2.14)。即使代谢正常、无胰岛素抵抗,仅体脂高也显著增加结石风险。更扎心的是,随着体脂率往上蹭,每多5%,肾结石风险能飙升60%,尤其在体脂32%至40%之间,风险急剧上升[4]!
而且肥胖“重男轻女”,更喜欢向男性提供副产品——结石。肥胖者体内产生磷酸钙结石的风险增高,但男性中肥胖者更易发生磷酸钙结石(RR=1.52, p=0.02)[5],这可能是脂肪分布差异及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7]
肥胖如何与结石联手作案?
根据组成成分,泌尿系结石可以分成很多类型。草酸钙结石是泌尿系结石中最常见的类型[8,9],其他类型的还有草酸钙磷酸钙混合结石、磷酸镁铵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和尿酸盐结石、胱氨酸结石等。
由此可见,草酸代谢或排泄的障碍在结石形成中起关键作用[8]。一旦草酸代谢出问题,尿液里草酸堆积,就特别容易变成硬邦邦的小石头[8]。而肥胖,正是促成这种结石的“幕后黑手”之一。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表征之一。虽然BMI高低(即胖或不胖)对结石大小无显著影响(WMD -0.13mm, p=0.77),但是肥胖可以影响结石的成分分布[5]。不管是草酸钙结石还是尿酸结石,胖胖的朋友们风险通通都更高(RR分别是0.95和0.87)[5]。这主要是因为肥胖人群体内的矿物质和酸碱平衡一塌糊涂:尿钙、尿草酸、尿酸、尿钠都蹭蹭上涨,尿液变酸,这些都使得结晶更容易发生。[7]
① 胖胖的朋友们尿液里的“坏东西”增加了
尿钙增多(促进草酸钙结晶);
尿草酸增多(因为胰岛素抵抗导致);
尿酸浓度升高(肥胖和高尿酸血症双剑合璧);
尿液变酸(酸性环境最喜欢养结石)[1,2,4,5,6]。
② 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
肥胖和高血压、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是形影不离的老搭档了,它们联手会让肾脏调控钙、尿酸等的能力变差,加重尿液的酸性,促进肾小管对结石促进因子的重吸收或排泄异常,让结石更容易诞生[1]。
胰岛素抵抗状态可以偷偷促进肠道对草酸的吸收,尿草酸就会不甘落后地上涨。[3,6]
③ 饮食习惯帮倒忙
尿液中结晶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平衡失调是结石形成的基础。[9] 而肥胖人群往往饮水量不足,又往往爱吃高脂、高蛋白、高盐食物——这可都有助于结石“茁壮成长”。
饮水少→尿液更浓,结晶更容易[1,3]。
高蛋白→尿钙、尿酸增多[1,5];
高钠→促进肾小管的钙排泄,因而增加钙草酸结晶;同时也影响柠檬酸排泄[1,6] ,抑制天然抗结晶因子(如糖胺聚糖)[5]。
④ 炎症反应也添了把火
肥胖导致身体长期处于低度炎症状态,肾脏局部环境也受到了影响[1]。肥胖者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如TNF-α、IL-6),降低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高脂肪与糖代谢紊乱会诱发氧化应激,通过慢性低度炎症影响肾脏功能和尿液成分。种种变化让肾小管的工作一团糟,结石也就趁虚而入。[3,4,7]
如何远离肥胖结石双杀?
首先,体重控制是结石预防与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同时也应注意定期体检并控制血糖、血脂和尿酸。另外,别小看体脂率。%BF(体脂率)比BMI更能精准反映风险,精准防控从关注体脂开始。胖得“健康”是伪命题,即使没有三高,单单体脂高也会让结石风险倍增,所以即使是“健康肥胖”人群也应控制体脂[4]。
规律运动(非剧烈)可以有效促进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还可以防止尿液滞留。每周2个半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平时工作需要久坐(如驾驶员等),更要注意健康管理。[3]
科学饮食可以有效降低尿钙、尿草酸、尿酸水平[5,6]。
控制红肉、内脏类、海鲜等动物蛋白的摄入[9],适当选择植物蛋白。高动物蛋白饮食会增加尿钙、尿草酸和尿酸,同时减少柠檬酸,有利于结石形成。
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 <2g(食盐<5g),注意隐性钠(如加工食品、咸味零食)。因为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促进结石形成。[9]
增加富含钙的食物(而非钙补充剂),比如低脂乳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饮食中足量钙有助于与草酸在肠道结合,减少草酸吸收,反而有助于预防草酸钙结石。
控制高草酸食物摄入,尤其在餐中缺乏钙的情况下要避免过量。 常见草酸高的食物:菠菜、甜菜、巧克力、坚果、红茶。
BMI偏高的小伙伴,每天加大饮水量稀释尿液,别给晶体“扎根”的机会[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