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关系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情感?推荐书籍:《依恋的形成》 (美)罗伯特凯伦(Robert Karen) ;赵晖 译

马亚荣医生 发布于2025-03-20 11:41 阅读量259

本文由马亚荣原创

《依恋的形成》(原作者为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凯伦,赵晖翻译)是一部系统阐述依恋理论的经典著作,结合科学研究与案例分析,探讨母婴关系对人类情感发展的深远影响。以下是该书的核心内容概述:



### 1. **依恋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书中追溯了依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重点介绍了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的奠基性研究。鲍尔比从儿童心理治疗实践中提出依恋理论,强调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的情感纽带对人格形成的核心作用。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实验”进一步将依恋类型划分为安全型、矛盾型和回避型,揭示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模式的影响。



### 2. **依恋类型及其影响**  

- **安全型依恋**:母亲稳定、敏感的回应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成年后更易建立信任关系。  

- **不安全型依恋**:包括矛盾型(黏人、焦虑)和回避型(疏离、冷漠),源于早期抚养中的忽视或矛盾互动,可能导致成年后的情感障碍,如抑郁、亲密关系困难等。  

- 书中还指出,文化观念(如“孩子要乖”)可能掩盖依恋问题的本质,误将不安全依恋归因于“天生性格”。



### 3. **依恋的跨代传递与改变**  

依恋模式具有代际传递性,父母的依恋类型会通过养育方式影响下一代。例如,焦虑型依恋的母亲可能因自身的不安全感而无法给予孩子稳定回应。但书中也强调,通过心理干预和自省,成年人可以打破不安全依恋的循环,修复情感创伤。



### 4. **争议与科学验证**  

作者梳理了依恋理论发展中的学术争议,如先天气质论(如切斯的研究)与后天养育的争论,以及关于婴儿日托影响的讨论。书中通过大量实验(如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和长期追踪研究(如明尼苏达项目),论证了早期情感互动对大脑发育和社会能力的塑造作用。



### 5. **实际应用与反思**  

- **育儿建议**:强调父母稳定的陪伴对婴幼儿的重要性,反对将孩子过早交由他人抚养。  

- **社会文化批判**:探讨现代社会中回避型依恋的文化根源,如过度强调独立而忽视情感需求。  

- **自我疗愈**:引导读者回溯童年经历,理解自身行为模式,并提供改善亲密关系的方法。



### 6. **书中的经典问题举例**  

书中通过解答一系列现实问题深化理论,例如:  

- 母亲的重要性源于情感而非生理需求;  

- 双职工家庭需选择提供稳定照护的托儿所;  

- 孩子的行为问题(如叛逆、焦虑)可通过改善依恋关系缓解。



### 评价与影响  

该书被誉为“将复杂理论通俗化的典范”,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媒体称其“如小说般引人入胜”,读者反馈认为它帮助普通人理解自身情感模式,并为育儿、心理咨询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书中具体实验或案例,可参考原著或相关学术文献。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