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只在一夜之间,风便换了筋骨,褪去了秋日的飒爽,添上了一抹清冽的锋刃。天空常常是铅灰色的,云层低垂,酝酿着一场不慌不忙的初雪。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干净的冷,深吸一口,肺腑都像被清泉洗过一般。这便是小雪了,天地敛藏,万物静寂,一切都慢了下来,为的是积蓄来年勃发的力量。
《孝经纬》有言:“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此时,气寒将雪,地寒未甚,雪意已悄然萌于天地之间,虽未盛大,却已为冬日的序曲定下了清冷的基调。我们的养生,亦当循着这自然的节拍,由“收”转向“藏”,让生命在静谧中安然涵养。
饮食之道:温润以补冬
小雪的饮食,最宜温润。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此时的白萝卜清甜水润,正可化解因进补可能带来的滞腻。一碗热腾腾的羊肉萝卜汤,便是冬日里最妥帖的慰藉。羊肉的温补,遇上萝卜的通达,既暖了脾胃,又顺了气机。或是用几片老姜、几段葱白,抓一把饱满的红枣与枸杞,熬一锅金黄的小米粥。粥的暖,是丝丝入扣的暖,从舌尖一直暖到四肢百骸,最能滋养被寒气侵扰的身体。
坚果之类,如核桃、花生,亦是此时良伴。它们封藏着植物一整个秋天的精华,恰能为我们补充抵御寒冬的能量。在阳光慵懒的午后,捧一小把慢慢咀嚼,满口皆是醇厚的香,是大地赠予的踏实滋味。
起居之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教导我们冬三月的起居法则:“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顺应天时的大智慧。夜渐长,昼渐短,我们的作息也当效法自然的闭藏,早些入睡,以养阳气;待得晨光熹微再起身,以避寒邪。尤其对于老人与体弱者,晨起不必过于匆忙,一杯温水,一段舒缓的伸展,让身体如同冬日的大地一般,慢慢苏醒。
保暖是重中之重,但并非裹得密不透风。颈后、腰腹、足下,是寒气最易入侵的关口,需格外呵护。一条柔软的围巾,一件贴身的背心,一双厚实的棉袜,这些细微处的温暖,胜过厚重的铠甲。睡前用热水泡脚,水没过于踝,添些艾叶或姜片,泡至身体微微发汗,不仅能驱散一日的寒冷,更能引气血下行,有助安眠,正所谓“寒从脚起,温从足生”。
心神之养:静坐观心,守一份闲适
冬日的景致,不免有些萧瑟,人也容易生出惆怅之感。此时养生,贵在一个“静”字。不宜有过多的喧嚣与奔忙,让心神也如同大地一般,得以沉静和休憩。可以学学古人的“负暄之献”,找个避风的角落,安静地晒一会儿太阳,阳光熨帖在背上,暖意融融,烦忧尽散。
或是,在窗明几净的室内,煮一壶老茶,看茶叶在杯中沉浮,水汽氤氲了窗上的冰花。读几页闲书,写几行随笔,抑或只是静静地听着窗外风声,内心却安宁如初。小雪时节,宜独处,宜自省,将向外发散的心神收敛回来,关照自身。这份由内而外的平静,是冬日里最好的滋养,能抵御一切外在的寒与内心的躁。
小雪,是冬日写给大地的第一封轻柔的信笺。它告诉我们,繁华落尽,方见生命的本真。不必为凋零的枝叶伤感,那深藏于根部的,是更强大的生机。让我们也学着天地的样子,将生活的节奏放慢,将欲望简化,将身心温暖。在这初寒的时节,于饮食中求温润,于起居中守阳气,于心神中养静气。如此,方能与万物一同,安然涵养,静待一场雪的降临,也静待来年春日的又一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