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变天谨防心脏“求救信号”——心梗预防与应对指南

薄智云医生 发布于2025-10-27 16:48 阅读量72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3zNQVfvZggRvlrWqYmxLFQ

近期,全国多地迎来大幅降温与天气突变,冷空气的侵袭不仅让人体感寒冷,更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据气象数据与医疗研究显示,低温环境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尤其对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而言,心梗风险显著上升。结合中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急性心梗的严峻现实,小编整理了这份科普指南,希望在变天时守护您的心脏健康。


1、天气突变与心梗的关联:

为何“变天”需警惕?

1、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寒冷刺激会引发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加重心脏负荷。若冠状动脉本身存在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痉挛可能直接诱发心梗。


2、血液黏稠度增加

低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减少,血液黏稠度上升,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3、行为习惯叠加风险

天冷时,人们更倾向高脂饮食、久坐不动,且吸烟、饮酒频率可能增加,进一步加剧心脑血管负担。


2、天气突变与心梗的关联:

为何“变天”需警惕?

心梗并非“突然袭击”,身体可能早已发出求救信号。典型症状包括:

胸痛:胸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像“被大石头压住”。

放射痛:疼痛向左肩、左臂、后背或下颌蔓延。

伴随症状: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

不典型症状(易被忽略):

嗓子痛(咽部烧灼感)、不明原因牙痛(尤其下牙)、上腹痛(易误诊为胃病)、后背痛。

女性患者更易出现不典型症状,导致漏诊率与死亡率升高。


预警信号自查:

近期胸痛加重(从劳累后痛到休息时也痛)。

胸痛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

夜间因胸痛惊醒,或莫名乏力、心悸。


3、高危人群:

这些因素可能“引爆”心梗

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男性发病率高于绝经前女性。


可改变因素(立即行动可降低风险):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吸烟者心梗风险增加3-4倍,戒烟1年后风险下降50%。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缺乏运动、过度压力、高盐高脂饮食。


4、变天时如何预防心梗?

科学防护四步走

1. 保暖为先,避免“冷刺激”

外出时穿戴帽子、围巾、手套,减少皮肤暴露。

从室内到室外时,先在门口适应片刻,避免温差过大。


2. 健康饮食,给血管“减负”

低盐低脂低糖:每日盐摄入量<5克,少吃腌制食品。

多吃蔬果:每日1斤绿叶菜,深色蔬菜占一半。

优质蛋白:每日1个蛋、1杯奶(或酸奶),优先选择鱼类(如三文鱼,富含Omega-3)。

小贴士:用“健康餐盘”法分配食物(1/2蔬菜、1/4蛋白、1/4全谷物)。


3. 规律运动,增强心脏“耐力”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

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下班后散步15分钟。

运动强度公式:心率=170-年龄(如40岁,心率应控制在130次/分钟)。


4. 戒烟限酒,远离“隐形杀手”

戒烟:用“戒烟挑战”APP记录天数,每坚持一周奖励自己。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克(约啤酒750ml),女性15克。


5、突发心梗怎么办?

黄金救治时间不容错过

1、立即停止活动:

让患者静卧或坐下,避免体力消耗。


2、拨打120:

明确告知“疑似心梗”,优先等待救护车(院前急救可大幅提高生存率)。


3、保持呼吸通畅:

松开衣领,保持环境通风。


4、慎用药物:

阿司匹林(无过敏史):咀嚼300mg非肠溶片。

硝酸甘油:仅对部分心绞痛有效,若服用后血压低于90/60mmHg或3片无效,勿重复服用!

心肺复苏(CPR):若患者意识丧失、无呼吸或脉搏,立即胸外按压(100-120次/分钟)。


5、关键提醒:

不要硬扛症状、不要自行驾车送医、不要乱服药物!

心梗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心肌死亡面积扩大1%。发病2小时内接受治疗,存活率提高50%;超过6小时,死亡率翻倍。


6、打破误区,科学认知心梗

误区1:

“我还年轻,不会得心梗。”

真相:近年中青年心梗比例上升,最年轻病例仅20多岁。


误区2:

“没有胸痛就不是心梗。”

真相:近1/3心梗表现不典型,尤其女性和糖尿病患者。


误区3:

“做完支架就万事大吉。”

真相:支架仅“疏通管道”,需坚持服药和健康生活。


变天不仅是添衣保暖的时刻,更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期。通过科学预防、及时识别症状、把握黄金救治时间,90%的心梗悲剧可以避免。转发给家人朋友,让更多人远离“心脏危机”。






薄氏腹针·2023


“腹针疗法”又称:“薄氏腹针”是由薄智云教授在发现先天经络的基础上,发明创立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方法。“腹针疗法”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的原则,从“理、法、方、穴”及操作技术等针灸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找到了针灸处方的规律。完成了“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辩证条理化”的研究。使针刺腹部穴位,便能激发神阙调控系统,达到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为主的一种新型无痛快速针灸方法。


从1972年开始,经过薄智云教授20年潜心研究,发现“腹壁浅层有一个影响全身的系统,全身部位均可找到应答关系的穴位,我们只需要按照要求,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关穴位,就可以迅速产生疗效”。无痛、高效是腹针疗法对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难病治疗上的特点,经30年的推广证明:在许多疾病的临床报道中有效率都在90%以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和康复医学、减肥、美容、健康保健之中。治疗范围涉及骨科、妇科、内科、脑神经科、康复科、肿瘤科、精神科等多学科病症,发表论文3000多篇,在国际医学界已被广泛的传播。


腹针疗法定义: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和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疗法。腹针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养生、保健、治未病、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



先天经络介绍:

先天经络系统是发源于胚胎期的气血输布与调控系统,从母体汲取营养而逐渐形成人形的初始态。当发育到成熟阶段后,与母体分离,进入新生儿阶段。成为一个世界上鲜活的生命体,开始独立的自然人的旅程。


先天经络由两部分组成:调节全身的系统和调节脏腑的系统。她们都位于腹部的不同深度的腹壁中,可以通过针刺不同的深度,进行全身或脏腑的调节。


先天经络的功能:

先天经络系统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进行使用。也可以配合传统针灸使用,为临床疗效的提高进行优势互补。


图文部分来自网络资料,非原创,未详说明,表示歉意。如涉及侵权行为,请告知马上删除,特此说明。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