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寒露刚过,秋意渐浓,全国多地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明显下降。许多朋友纷纷感到鼻干、咽干、口干,甚至咳嗽、皮肤干痒,这些正是中医所说的“秋燥”在作祟。
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近期气温波动大,风寒与燥邪交织,更易侵袭人体,导致津液亏损,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等症状。此时,一味经典润燥方剂——“沙参麦冬玉竹饮”,正是缓解秋燥不适的天然良方!
一、为何秋燥会引发鼻咽干燥?
秋季气候转凉,空气湿度降低,人体津液易被燥邪消耗。肺为“娇脏”,开窍于鼻,主司呼吸,燥邪犯肺,首先表现为鼻干、咽干、咳嗽;同时,津液不足还会导致皮肤干痒、便秘等问题。因此,滋阴润肺、生津止渴是秋燥季节的养生关键。
二、沙参麦冬玉竹饮:润燥“三剑客”
组成:
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百合10克、甘草3克。
功效:
北沙参: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专治肺燥干咳、咽干口渴。
麦冬:性微寒,归心、肺、胃经,润肺养阴,清心除烦,缓解鼻咽干燥、心烦失眠。
玉竹:性平,归肺、胃经,滋阴润燥,养胃生津,改善口干、皮肤干痒。
百合:性微寒,归心、肺经,清心润肺,宁心安神,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失眠。
甘草: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调和诸药,润肺止咳。
适用人群:
秋季鼻咽干燥、干咳少痰者;
皮肤干痒、大便干结者;
长期用嗓过度(如教师、主播)或吸烟人群;
阴虚体质(易手脚心热、夜间盗汗)者。
用法:
将药材洗净,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钟后代茶饮,每日1剂,可反复冲泡至味淡,连服5-7天。
三、为何此方能润燥?
中医认为,秋燥易伤肺阴,导致“上燥”(鼻咽干燥)和“下燥”(便秘)。沙参麦冬玉竹饮以滋阴润肺为核心,兼顾养胃生津,通过以下机制缓解秋燥:
补肺阴:北沙参、麦冬、百合直接滋养肺脏,改善鼻咽干燥。
养胃津:玉竹、麦冬生津止渴,解决口干、便秘问题。
调和药性:甘草缓和寒凉之性,避免伤胃,适合长期饮用。
四、秋燥季节的养生小贴士
饮食调养:
多吃润燥食物:雪梨、银耳、百合、蜂蜜(糖尿病患者用木糖醇代替)、黑芝麻。
忌辛辣燥热:少食辣椒、花椒、过量生姜。
药膳推荐:雪梨银耳羹(雪梨1个、银耳10克、冰糖适量,炖煮至软烂)。
起居运动:
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加湿器。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伤阴血。
适度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重点锻炼呼吸功能。
外治疗法:
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合谷穴(手背虎口处),通鼻窍、缓干燥。
隔姜灸足三里、三阴交,温阳散寒,增强免疫力。
五、注意事项
辨证使用:若鼻咽干燥伴发热、黄痰,可能合并风热感冒,需及时就医。
脾胃虚寒者:可加少量生姜、陈皮,避免寒凉伤胃。
秋燥虽恼人,但一杯“沙参麦冬玉竹饮”,搭配腹针调理与日常养生,定能让您润透秋日,身心舒畅。快为家人朋友备上一杯,共度健康之秋吧!
以上内容仅供科普,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薄氏腹针·2023
“腹针疗法”又称:“薄氏腹针”是由薄智云教授在发现先天经络的基础上,发明创立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方法。“腹针疗法”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的原则,从“理、法、方、穴”及操作技术等针灸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找到了针灸处方的规律。完成了“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辩证条理化”的研究。使针刺腹部穴位,便能激发神阙调控系统,达到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为主的一种新型无痛快速针灸方法。
从1972年开始,经过薄智云教授20年潜心研究,发现“腹壁浅层有一个影响全身的系统,全身部位均可找到应答关系的穴位,我们只需要按照要求,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关穴位,就可以迅速产生疗效”。无痛、高效是腹针疗法对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难病治疗上的特点,经30年的推广证明:在许多疾病的临床报道中有效率都在90%以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和康复医学、减肥、美容、健康保健之中。治疗范围涉及骨科、妇科、内科、脑神经科、康复科、肿瘤科、精神科等多学科病症,发表论文3000多篇,在国际医学界已被广泛的传播。

腹针疗法定义: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和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疗法。腹针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养生、保健、治未病、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
先天经络介绍:
先天经络系统是发源于胚胎期的气血输布与调控系统,从母体汲取营养而逐渐形成人形的初始态。当发育到成熟阶段后,与母体分离,进入新生儿阶段。成为一个世界上鲜活的生命体,开始独立的自然人的旅程。
先天经络由两部分组成:调节全身的系统和调节脏腑的系统。她们都位于腹部的不同深度的腹壁中,可以通过针刺不同的深度,进行全身或脏腑的调节。
先天经络的功能:
先天经络系统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进行使用。也可以配合传统针灸使用,为临床疗效的提高进行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