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熄风,缓培元”治疗头颤摇动8年余
患者冉某,男,66岁。2023年01月27日初诊。主诉:头颤摇动8年余。现病史:患者自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不自觉颤抖、摇动,他人提醒后可自行停止,自身无法觉察。不伴有肢体震颤。颞部血管凸起如蚯蚓状。大便1次/日,质干,小便调。纳一般,眠可。舌红,舌前有凹陷,中有裂纹,花剥苔,苔白腻,舌下络脉怒张青紫。脉弦涩。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控制不佳。脑梗塞病史。
辨病:颤证
辨证: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煅赭石(先煎)30g、生龙骨(先煎)15g、生牡蛎(先煎)15g、龟甲(先煎)15g、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炙甘草5g、独活15g、肉桂6g、当归10g、生地黄15g、益母草15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23.02.21
病史同前,服用上方后头部颤动频率较前减少,纳一般,寐可,二便调,血压控制不佳。舌同前,因远程无法脉诊。
方药:加全蝎(研粉冲服)2g。7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23.02.28
病史同前,病情稳定,现头部颤动频率较前减少,纳寐可,二便调,血压仍控制不佳。舌同前,因远程无法脉诊。
治法:利湿化瘀,补益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五苓散加减。鬼针草30g、天麻15g、钩藤(后下)30g、石决明(先煎)20g、栀子9g、黄芩9g、生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10g、川牛膝12g、制何首乌15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5g、生白术30g、肉桂10g、炙甘草6g、丹参15g、石菖蒲10g、川芎10g、全蝎(研粉冲服)2g。7剂,煎服法同上。
四诊:2023.03.11
病史同前,病情稳定,纳寐可,二便调,血压可。舌同前,因远程无法脉诊。
方药:守三诊原方,7剂,煎服法同上。
五诊:2023.03.23
病史同前,病情稳定。
治法:利湿化瘀,培元熄风
方药:守三诊方加酒黄精20g、豨莶草20g、仙鹤草50g、龟甲胶10g,12剂熬膏服。辅料:蜂蜜、饴糖适量。每日2次,早晚分服,每次20g(1袋),约可用35天。
六诊:2023.05.20
病史同前,服用膏方后头部颤动明显减轻,现在血压稳定,食欲大开,食量增加,精神状态转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舌前有凹陷,中有裂纹,舌下络脉稍青紫。
方药:守五诊方加煅赭石(先煎)30g、三七粉10g、全蝎1.5g,三七粉收膏时加入,12剂熬膏服。辅料:蜂蜜、饴糖适量。每日2次,早晚分服,每次20g(1袋),约可用38天。
其后随访,现头部无明显颤动,自觉饮食转佳,眠可,精神状态饱满,二便调。
按语:
颤证是指风气内动、筋脉失养引起头部或肢体颤抖、摇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脑系病证。本例以头部颤抖摇动为典型特征,病程迁延日久,病位在脑,病机根源在于肝肾亏虚。《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不足,则脑室亏空,阴不制阳,阳亢化风,而生动摇震颤。元气禀受于先天肾精,赖后天脾胃之充养,与脾、肾密切相关,患者现肾精亏虚,纳运不佳,导致元气渐损。元气亏虚则气机不利,津血运行不畅,以生痰湿瘀血等实邪。同时痰湿瘀血阻滞脑窍、经隧,亦会导致灵机不出,筋脉失养,加重颤证。
本例患者有四个特点:①风:头颤,虚风内动;②湿:苔白腻,痰湿不化;③瘀:舌下络脉怒张青紫、脉弦涩,瘀滞络脉;④虚:舌红,舌前有凹陷,中有裂纹,花剥苔,气阴两虚。故前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后以利湿化瘀,培元熄风为主要治法,方选天麻钩藤饮合五苓散,酌加化瘀通络之药,行膏方缓治。
用药:
①全蝎粉:可直入经隧、攻逐瘀血、通达络脉、搜剔浊邪,使脉道得通,经气得行,筋脉得养,祛瘀生新,以通为补。《本草纲目》中蝎附方有23个,最后5方为外用方,18个内服方剂全部是研末吞服,研粉冲服对于治疗头部疾病更佳。
②豨签草:具有较好的扩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和抗栓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脑梗塞。《本草纲目》转载宋·唐慎微记录,用豨莶丸治好了中风五年的病人。又记载七十岁的老人患“偏风,口眼喝斜,时时吐涎。”用豨莶草十服,得到痊愈。
③鬼针草: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常用剂量15-30g,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作者真实医案,图片来自pixabay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