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孕期,女性的身体经历着一系列奇妙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关乎自身,更与腹中宝宝的健康紧密相连。其中,口腔健康常常被准妈妈们忽视,然而,它却在孕期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妊娠期女性的口腔健康知识。
1.孕期口腔变化知多少
孕期激素水平如同坐过山车般大幅波动,这会给口腔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最常见的便是牙龈问题,孕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升高,会促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牙龈变得异常脆弱,容易出血、肿胀,甚至引发妊娠期龈炎。据统计,【约有70%-90%的孕妇会在孕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问题】 。
同时,孕期饮食习惯的改变,如频繁进食、爱吃甜食等,也给口腔细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细菌大量滋生,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使得孕期患龋齿的风险大大增加。
2.孕期特殊口腔病症
【妊娠期牙龈炎】
症状表现:妊娠期牙龈炎通常在怀孕2-3个月开始出现,随着孕期推进,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轻轻触碰就容易出血,刷牙、进食时出血现象更为明显。牙龈颜色从正常的粉红色变为深红色或紫红色,质地松软,有时还会伴有疼痛或口臭,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
发病原因:除了激素水平变化这个主要因素外,原本就存在的口腔卫生不良也是重要诱因。牙菌斑、牙结石在口腔内大量堆积,持续刺激牙龈,在孕期特殊的生理环境下,就容易引发炎症。另外,孕期的免疫系统也会发生改变,使得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进一步加重了牙龈炎的症状。
【妊娠期牙龈瘤】
症状表现:妊娠期牙龈瘤一般在怀孕4-6个月时出现,多发生于牙龈乳头部位,通常为单个,也可能多个同时出现。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有的如绿豆般小,有的则可能像葡萄一样大,表面光滑,颜色鲜红或暗红,质地较软,极易出血。虽然它一般不会恶变,但会随着孕期进展逐渐增大,严重时可能妨碍进食、影响说话,给孕妇带来极大困扰。
发病原因:同样是在孕期激素水平改变的基础上,局部的刺激因素如残根、不良修复体等促使牙龈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牙龈瘤。此外,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某些孕妇可能由于自身基因特点,更容易在孕期出现牙龈瘤。
3.口腔隐患对母婴的威胁
孕期口腔健康状况不佳,可不是小事。口腔中的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能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研究发现,患有牙周炎的孕妇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7.5倍。口腔问题带来的疼痛和不适,还会影响孕妇的进食和睡眠,进而间接影响胎儿的营养摄取。像妊娠期牙龈炎和牙龈瘤严重时,频繁出血可能导致孕妇贫血,影响母婴健康。
4.孕期口腔护理全攻略
【日常清洁不能少】坚持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按照巴氏刷牙法正确刷牙,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饭后或进食后,及时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饮食控制有讲究】尽量减少高糖、高黏性食物的摄入,如糖果、蛋糕、糯米制品等。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牛奶、鱼类等,有助于增强牙龈和牙齿的健康。
【定期口腔检查要重视】怀孕前就应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及时治疗已有的口腔疾病。孕期如果没有口腔问题,也建议在孕中期(13-27周)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若出现不适,应随时就诊。但要注意,孕期口腔治疗的时机很关键,孕早期(1-12周)和孕晚期(28-40周)应尽量避免进行复杂的口腔治疗,以免引发流产或早产。
【使用辅助工具更高效】牙线可以有效清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是刷牙的重要补充。孕妇可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齿,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牙龈。
(例:妊娠期牙龈瘤的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