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存在健康牙周组织的创伤性病变不会引起附着或牙周组织的丧失。使用比格犬和猴子的实验改变了我们对炎症和咬合创伤之间关系的理解。
Svanberg的比格犬研究表明,出现牙齿咬合创伤并持续大约60天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破骨细胞活性。牙齿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期后,血管和破骨活性恢复正常Svanberg 根据这一发现提出,只有通过间断性测量,发现牙齿松动度逐渐增加,才可能被诊断为咬合创伤。已经发现咬合力传导方向不稳定会加重活动性牙周炎,加速附着组织的丧失,并且可能减少牙周治疗后再附着的可能。一项评估咬合创伤与牙周炎严重程度之间关联的研究得出结论:松动度大的牙齿具有更深的牙周袋和更少的骨支持。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表明初始牙齿排齐程度也会影响到健康牙齿的牙周探诊深度。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测试牙齿没有表现出显著变化(对治疗初始和牙齿最松动时期的菌斑、牙龈出血指数都做了记录),以排除探诊深度的增加不是由牙周炎症引起。11 名患者作为自身对照,测试牙齿的松动度在开始治疗和牙齿松动度最大之间,探诊深度平均增加了1.09士0.53 mm。因此,得出结论,在正畸治疗期间,松动度显著增加的牙齿也将增加探诊深度,并且严重旋转的牙齿将会有更大的松动度。
这项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增加的牙齿松动度对牙周组织有不利影响,增加的探诊深度表明牙周病风险增加,如患者对牙周病的易感性增加。因此,在松动度增加期间应该去除龈下微生物群落,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牙周易感患者的进一步牙齿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