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二三日,邪热正炽之时也。不能卧但欲起者,邪属里而热壅甚,所以知其心下必结也。寒分,与温病等篇第四条之寒分同,所以脉微弱也。利止作结胸,热反上逆也。四日,承上文二三日而言也。末句此下疑有脱误。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正在心下,言不似大结胸之高而在上也。按之则痛,言比不按亦痛则较轻也。浮则浅于沉,滑则缓于紧,此结胸之所以有大小之分也。黄连苦寒,以泄热也;半夏辛温,以散结也;瓜蒌苦而润,苦以益苦,则致热于易泄为可知,润以济辛,则散结于无难开可必。所谓有兼人之勇而居上功者,惟此物为然也。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胁热利也。
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阳邪炽盛,逼处心胸,扰乱不宁,所以知其心下必结,然但显欲结之象,尚未至于结也。若其人脉微弱者,此平日素有痰饮积于心膈之分,适与外邪相召,外邪方炽,其不可下明矣。反下之,若利止,则邪势乘虚欲结者,愈益上结。利未止,因复下之,俾阳邪不复上结,亦将差就错,因势利导之法。但热邪从表解极易,从里解极难,胁热下利,热不尽,其利漫无止期,亦危道也。合上条外邪搏饮之证,反复提诲,深切著明,从来疑是阙文,可为叹息。
中风病误下,热邪内陷而成结胸六法
一法,论结胸及痞之源。
一法,论脉证所以结胸之故。
一法,论结胸兼涉阳明。
一法,论结胸似涉柔痉。
一法,论脉浮大下之死。
一法,论证加烦躁,不下亦死。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合下两节论小结胸之有碍于开合枢也,此节言太阳表邪内陷,不能从开而出者,只可从乎内解也。太阳病二三日, 当阳明少阳主气之期。不能卧者,太阳之主开也。但欲起者,少阳之主枢也。心下必结者,阳明之主合也。以太阳之病而干少阳、阳明之气。脉微弱者,此本有太阳之寒分而阳明、少阳之气未盛也。夫病未反本,治当从本,今反下之,病者必利,若利止,则邪不下陷,必结于胸,此亦"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因作结胸"之意。未止者,四日复下之,四日乃太阴主气之期,脾家实不能合太阳之开而外出,则腐秽当下,此为挟太阳之表邪,而作协热利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此论小结胸,而复推上下经气之相通也。太阳病二三日,当少阳主气之期也,太阳得少阳枢动之气,故不能卧,但欲起也;心下必结者,不能由枢以出也;太阳本寒而标热,病反其本,治亦反其本,今脉微者,此本有太阳之寒分,病未反本也。反从标治,从而下之,若气不因下陷,利止者,必结于上而作小结胸;利未止者,当四日太阴主气之期复下之,则气随下陷,病反其本,得标之病,太阴脾家之腐秽协太阳之标热而下利也。以是知太阳不能从枢以出,在上则作小结胸,在下则作协热利,上下经气之相通如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为病未久也。不能卧,心下结满,卧则气愈壅而不安也。脉微弱,阳气衰少也。夫二三日为病未久,则寒未变热,而脉又微弱,知其结于心下者,为寒分而非热分矣。寒分者,病属于寒,故谓寒分,犹《金匮》所谓血分、气分、水分也。寒则不可下,而医反下之,里虚寒入,必为下利不止。若利止,必作结胸者,寒邪从阳之化,而上结于阳位也。若未止,四日复下之者,寒已变热,转为协热下利,故须复下,以尽其邪,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也。总之,寒邪中人,久必变热;而邪不上结,势必下注。仲景反复详论,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不得卧,但欲起,在二三日,似乎与阳明并病,必心下有结,故作此状。然结而不硬,脉微弱而不浮大,此其人素有久寒宿饮结于心下,非亡津液而胃家实也。与小青龙以逐水气,而反下之,表实里虚,当利不止。若利自止者,是太阳之热入与心下之水气交持不散,必作结胸矣。若利未止者,里既已虚,表尚未解,宜葛根汤、五苓散辈。医以心下结为病不尽,而复下之,表热里寒不解,此协热利所由来也。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按〕四日复下之“之”字,当是“利”字。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细玩自知,是必传写之误。
〔注〕太阳病,谓头项强痛而恶寒也。二三日见不得卧,但欲起之证,谓已传阳明也。心下,胃之分也。必结,谓胃分必有结也。若脉实大乃胃分有热而结也,则当下之。今脉微弱,是胃分有寒而结也,法不当下,不当下而下之,谓之反下。二三日正当解太阳、阳明之表,反下之,表热乘虚入里,必自利。设利自止,是其人胃实而同燥化,必作结胸矣。今利未止,四日仍复下利,是其人胃虚而同湿化,故必作协热利也。
〔集注〕程知曰:此表证误下,有结胸、热利之变,不可不慎也。脉既微弱,则是寒结心下,法当温散。医见心下结,而下之使利,是治之反也。
汪琥曰:太阳病,二三日,不卧欲起,心下热结,似乎可下,然脉微弱,其人本有寒分,岂可下乎?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小结胸之病,虽曰止在于胸,而经气则上下而相通。
太阳病过二日,而至三日,正当少阳主气之期,而不能得少阳枢转,无以自达,遂觉卧不安而不能卧,起不安而但欲起,病气不能外[达],心下必至内结,诊其脉微弱者,此太阳之本有寒分也,何以言之?
太阳本寒而标热,病反其本,治亦反其本。今病还是本寒,医者误认为标热而反下之。若利止,邪不下而即上,必作小结胸;利未止者,当四日太阳主气之期复下之,气随下陷,变本寒而为标热,则太阴脾家之腐秽遂从此发作,而协太阳之标热而下利也。
此一节,言小结胸而复推上下之经气相通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上言结胸诸证,已无剩义,然亦有胸未必结。而心下必结者,其为太阳病未罢,续得太阳病者乎?病过二日至三日,两邪交迫,不外出则入里矣。前此之邪,必入于心下,后此之心邪,将入于胸中,各分道而入者,以太阳为可欺耳。无如起时不入卧时入,转令太阳有安枕之忧,虽得卧亦不能卧,防潜入之邪相接踵也。不独卧忙起亦忙,其力疾而起也,思以振作其阳,欲令先入之邪出而去,不欲令未入之邪入而来,故但写其意于欲起也。实指之曰心下必结,比结胸尤进入一部分,胸未结庸可及防,心下结必不及防也,岂真疏虞于一卧哉?脉微弱者,阳气业已退化,遗邪不入将何待?特或为寒结非热结,因而起卧不安者未可知。曰此本有寒分也,正惟并于阳不热,入里而后变其本,受气于心下,便脱化其寒,寒分反作热分观也。然则不结胸耶,又有寒分在,未受气于胸,却骏骏乎有结胸之势也。乃误认两分之邪为一分,徒讨好心下而反下之,若利止者当有别情,勿喜其心下不结也。先入之邪虽作了,后入之邪未作了也,必作结胸,皆下药为厉阶也。未止者亦有别情,更勿喜其不结胸也,已移胸邪于心下之下矣。苟以为心下之余邪未尽,四日复下之以尽其邪,此又陷未成利之邪于下利之中,不啻合冰炭为一炉。缘未止之利,热尽则寒,复下之利,寒才化热,纵不作热利,亦作协热之寒利也。幸而利止以脉弱脉微弱为多数耳,不然,一再误下者有何法以挽救太阳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古者庸工之误治,必有误治之因,所患一间未达耳,非似今日之名医,不论何证,既以不能生人不能杀人之药为标准,置人于不生不死之间也。太阳病二三候,正当传阳明、少阳之期。“不能卧,但欲起,心下结”,此正与胃家实相似,盖胃不和,固寐不安也。误下之因,实出于此。由是以微弱之脉本有寒分者,置之不辨,反与滑大之脉同治。若一下而即止,标热与本寒停蓄心下,因作结胸;若一下不止,则标热与本寒并趋大肠,因作协热利。寒即因利而消,寒从水尽也。按:后文协热利者,脉沉滑。《金匮》下利脉滑者,当有所去。则当及四候之期,更进大承气汤,乃一下而更无余事矣。《少阴篇》下利色纯青,与此同例,故知用大承气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玉函》《脉经》《千金翼》“起”后有“者”字,作“此本寒也”,“反”前有“而”字,“四”后有“五”字,“复”后有“重”字,“协”作“挟”。《脉经》“不”上有“终”字。《外台》“寒分”作“久寒”。《神巧万全方》“分”作“故”,王本删“分”字。《金鉴》云:复下之,“之”字当是‘利’字,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细玩自知,是必传写之误。方有执云:末句“此”后,疑有脱误,是不必矣。
钱璜云:二三日,表邪未解,将入里而未入里之时也。不能卧,但欲起者,邪势搅扰,坐卧不宁之状也。若此,则知邪已在胸次之阳位矣。以尚未入胃,故知心下必结。必者,决词也。本文虽不言治法,以理推之,即栀子豉汤之类症也。若此症而脉见微弱者,其中气本属虚寒,尤为不可下之证。而反下之,若利随下止,则陷入之邪,不得乘势下走,必硬结于胸中矣。若三日下之,而利未止者,第四日复下之,则已误再误,有不至中气不守,胃气下陷,以虚协热,而下利者乎?此所以重以为戒也。桂枝人参汤症,误下而利下不止,故因虚寒而成痞硬。此条误下利止,亦因虚寒而成结胸,均属太阳未解之证。一痞一结,似有虚实之殊,然脉微弱,而本有寒分者,其可竟以实热待之耶?“协热”二字,当与桂枝人参汤条,不甚相远也。
丹波元简云:寒分,汪氏云“痰饮也”,以痰饮本寒,故曰寒分。然“分”字不成义,当从《外台》而作“久寒”,或依《玉函》等删之亦得。“协热”之“协”,成本作“恊”,并“挟”同,成注作“挟热利”。程氏云:里寒挟表热而下利,是曰协热。是也。况《玉函》等作“挟”,可为确证矣。方氏云:协,互相和同之谓。后世注家,多宗其说,不可从矣。
又云:此条结胸证,乃属虚寒。常器之云:可增损理中丸,方出《外台·天行病》。即理中丸加瓜蒌根、枳实、茯苓、牡蛎。云治下后虚逆,而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结于胸中。乃于此条症,为切当矣。协热利,成氏而降,皆云邪热下攻肠胃为热利,常氏主以白头翁汤。而此条曰脉微弱,曰有寒分,岂是热利耶?钱氏注:似于经旨不相戾也。
铁樵按:此条本不可解,钱注牵强之极,简直不知所云,不可从也。魏荔彤云“直中有寒,传经悉热。太阳结胸证与痞症,皆经误下而成,亦属风寒在表之邪,日久变热,遂成结聚。特风,阳邪,聚于高分;寒,阴邪,聚于低分。然风因、寒因,俱为已变热之邪,无异也。所以陷胸、泻心方内,俱有苦寒之味。大抵太阳未误下,用辛温;已误下,用苦寒”云云。魏氏此说,本为解释《太阴篇》而发,若用以解释此节,实较钱说优胜。直中有寒,传经皆热,即吾所言体温反应之理。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以经验言之,实即鄙谚所谓“竖头伤寒”。若问何以但欲起?仲景之意,以为是心下结之故。但观其但欲起,便可知其心下结,故曰“心下必结”。此非由误下而结,乃自结也。自结之治法若何?则有两途:其一,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当须吐之。其二,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实者,当须攻之。此说本赵嗣真。余皆曾经验,成效颇良。今心下自结而脉微弱,则非复可吐、可攻之证。何以故?以脉微弱,非实热证,故曰“此本有寒分也”。“分”字,似当从万全,方作“故”字。此寒之所从来,即是太阳受病,尚未化热之寒,即是有寒便不当下,而乃下之,故云反。“若利止”三字,亦自有说。张元素注《太阴篇》第一条云:太阴本证,惟腹满自利而已。若邪迫于上,则吐而食不下也。若邪迫于下,则利甚而腹满也。上下相迫,必上下交乱,胃中空虚,法只可行温散之剂,其病自痊。若误下之,必在下之邪去,而在上之邪陷,有不至于胸下结硬者哉?经文《太阴篇》第一条云: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以彼证此,是本条不能卧,但欲起之下,尚有省文“自利”两字。下之而在下之邪去,在上之邪陷,故云“若利止,必结胸”。结胸证具,当然是用陷胸,倘然下之而利不止,是在上者不结,在下者不去,此可于第四五日再下之。何以可再下?因为寒已化热之故,故又自下注脚曰“此作协热利也。”如此解释,较为妥当,而与钱氏之说,完全相反,与丹氏所引各注亦不同。各注实不圆满,故为之征引旧说,纠正之如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喻嘉言曰∶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阳邪炽盛,逼处心胸,扰乱不守,所以知其心下必结。然但显欲结之象,尚未至于结也。若其人脉微弱者,此平日素有痰饮,积于心膈之间,适与外邪相召,则外邪方炽,其不可下明矣。反下之,若利止,则外势乘虚欲结者,愈益上结,利未止,因腹下之,俾阳邪不复上结,亦将差就错,因势利导之法。但热邪从表解极易,从里解极难,协热下利,热不尽。则利漫无止期,亦危道也。
金钅监曰∶太阳病,谓头项强痛而恶寒也。二、三日见不得卧,但欲起之证,谓已传阳明也,心下,胃之分也。必结,谓胃分必有结也。若脉实大,乃胃分有热而结也,则当下之。今脉微弱,是胃分有寒而结也。法不当下,不当下而下之,谓之反下。二、三日正当解太阳阳明之表,反之下,表热乘虚入里,必自利,设利自止,是其人胃实而同燥化,必作结胸矣。今利未止,四日仍复下利,是其人胃虚而同湿化,故必作协热利也。
唐容川曰∶修园解本有寒分为纯寒,解协热利为寒变热,词理牵强,而于必作结胸之故,更不明矣。不知寒分之 寒,寒作股 分解。谓不能卧,但欲起,心下结,巳具太阳之标热,有六七分矣。热则脉不当微弱,今脉微弱者,此是热证中,兼有太阳 本二三分也,兼有寒,便不当下,医反下之,若热不下陷而利止,寒反上凑而相结,则为寒实结胸。若利未止,又下之,则寒水不上凑,而标热尽下陷。是为协热利也,寒热水火进退之情如此。
舒驰远曰∶言太阳病二三日,有何关系。即不言二三日,亦未不可。不能卧,但欲起,何以知其心下必结? 日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喻氏为之解曰:本有寒饮积于心肠之分。虽解得好,究竟叔和撰句不通。然以寒饮而致不能卧,乃支饮止撑,法当温中理脾,散逆逐饮。而反下之,以夺其阳而伤其中,则必痰塞气脱而死矣。苟一息尚存,而利自止者,其间又有辨焉。盖阳回利止则生,阴尽利止则死也,安得有所谓必结胸者哉。若阴尚未尽,阳尚可回,何故复下之,重夺其阳而伤其中,未有不死者也。而又日此作协热利也,协热利者,里寒协表热而利也。条中里寒盖有之,表热未之见,岂因四日复下之,而表热凭空突出者平。借令有之,则当立法以温其里,而兼解其表,余无憾矣。乃竟毕其文而不立其法,叔和真门外汉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紧搂胪叙大小陷胸汤后,是追溯未陷未结前的病质。和辨论将陷将结时的病机;以补上文陷胸正面意义所未及。本条文义,各注多谓难解,或谓叔和伪撰。其实条文原自明白,各注狃于积习,未能展开独立思考,所以自囿自蔽,或谓胸膈素有痰饮。其实本条条文,在何字句中,可以看出是痰饮,或谓属寒实结胸。不知本条固有寒分,却非寒实,下一百四十条,乃是寒实。结胸原是热入,前已昭示。太阳病二三日,为日尚浅,寒尚未尽化热;乃外热未尽化成,而内热已大显著。不能卧,但欲起,俨成热炽躁烦不安的里证。适值三日,三阳为尽,内外感召。机势迫促,欲陷将陷,未陷必陷。故直断之日,心下必结。必结不是已结,条文无心下痛,如石鞭等字样,不过机势业已造成。太阳脉浮,结胸脉沉。上文寸浮关沉,是在结成后,动数变迟,是在巳下后。此则未结未下,已显阴脉,既微且弱,嫌于无阳,一方面可看出表阳式微,一方面可看出里阳空洞。不是纯单热入。中杂几许寒的成分, 故我说是追溯未陷未结前的病质。在这个状况下,安可反下,下之里热随下由上而下,外热又随下由外面内,必成结胸。犹是就病机一方解说,较上文下早成结胸,更显复杂。利止成结胸,利不止成协热利。由下前推到下后,由一下推到再下,由一病转成两病,由病连成一病,殊耐探索。细玩条文,曰寒分,日协热,明标出寒热二字,是全条大眼目。寒而曰分,热面日协。寒有分,热岂无分?纯变寒,热将奚协?分协二字,尤耐咀嚼。曰心下必结,曰必作结胸,两必字,肯定了病机,曰此为寒分,曰此作协热利,两此字,指明了病质。惟恐后人不解,惟恐后人误解,乃各注犹多臆说,读书之难,有如此者。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四日复下之”,《医宗金鉴》改做“复下利”,我认为这(种改动)是对的。“复下之”当“下利”讲也可以的,不是再吃泻药啊,没有这种“下利不止还给吃泻药”的大夫。
太阳病在二三日的时候,一般说不传里,那么这个人“不能卧,但欲起”。不能卧但欲起大概都是气短、喘,小青龙汤证就是那样的:咳逆倚息不得卧,靠着东西坐着。里头要是有停水是这样的。水就下,你要是坐着,水往底下去,沉于下,一躺下就往上顶横膈膜,要喘,短气。那(本条所说)这个病人呢?他是“不能卧,但欲起”,这肯定有两种问题:(一个是实结,一个是有水)。说心下有所结,阳明病里实也能让人喘,要不咱们现在治喘。每每用下药,里实嘛,使横膈膜上下运动发生障碍,也要喘的,所以腹满而喘。凡是“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一定有东西,为结。有东西是两个问题了,一个是实,一个是有水。这时候看看脉吧,要是实,脉沉紧或者是沉滑、沉大等那种的(则为里实)。本条脉微弱,不是那么实,可见就是水,所以他说,“此本有寒分也”。
在心下部这个地方有水的成分在,所以脉不那么实、不那么大,而微弱。“反下之”,有水饮的不能吃泻药的。“若利止”,假设说吃泻药之后不利了,那就说明他不但有水,也是有热了,“必作结胸”。而且太阳病表没罢啊。二三日嘛,就是有里证也不能吃泻药,那么一吃泻药,表邪也陷于里了,与里水相结,必作结胸。本有寒分了嘛。
“未止者”,下利不止,二三日吃的泻药到第四天还继续下利,“此作协热利也”,不能结胸了,水协同泻药而为下利。协热利是古人对热利的一种称法,协热也叫夹热,就是表的热,协同下利一起而为利,叫协热利,也叫夹热利。这种利是夹着热的,没有热则这种利就好了,前面讲的葛根芩连汤就是这样,一去热,下利就止。
他反复说了,如果里头只是热没有水,不会结胸。又有热又有水容易结胸。(如果)不结胸,水由于泻药的关系,加上协着热而下利不止,叫协热利。协热利在这儿提出来与上面提出的黄疸是一样的,都是借这个说明结胸证是由于热、水造成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欲起”下有“者”字;“此本有寒分也”作“此本寒也”;“反”字上有“而”字;“四日”作“四五日”;“复”字下有“重”字;“协热”作“挟热”。《脉经》:“不”字上有“终”字。《外台秘要》:“寒分”作“久寒”。
【句释】“寒分”,《神巧万全方》作“寒故”,也就是衰减的意义,所以《玉函经》无“分”字。“协热”,程应旄认为:里寒挟表热而下利,是曰“协热”。协热利的证候,见于第163条。
【串解】钱潢云:“二三日表邪未解,将入里而未入里之时也,不能卧,但欲起者,邪势搅扰,坐卧不宁之状也,若此则知邪已在胸次之阳位矣,以尚未入胃,故知心下必结……若此证而见脉微弱者,其中气本属虚寒,尤为不可下之证,而反下之,若利随下止,则陷入之邪,不得乘势下走,必硬结于胸中矣,若三日下之,而利未止者,第四日复下之则已误再误,有不至中气不守,胃气下陷,以虚协热而下利者乎,此所以重以为戒也。”
本条是说明误下的两种变证,一为结胸,一为协热利。相反地即在说明,纵然见到心下结证,不要轻率使用泻下剂。
【语译】患太阳病到了两三天以上,胃部结滞,烦躁不安,脉搏微弱,这是里寒证的情况,应该用“温中”的方法来治疗,竟反而施用了泻下剂。结果,有的变成结胸证,有的变成腹泻不止,如再用下法,势将演变成为协热下利。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本条论述素有水饮的太阳病,误下以后变成结胸或协热利的证候。
太阳病仅二三日,出现不能卧,但欲起的证候,可知其人“心下必结”。因心下邪气结滞者,往往卧则气痞益甚,而起立活动则稍有缓解。本病一是有太阳未解之表证;二是有邪结心下之里证。此时察之于脉,已由太阳表证本来的浮紧之脉而微微变弱,即“紧”象已减,显示寒邪有化热入里之趋势。其“心下必结”之里证,是因为“此本有寒分也”。寒分,指水饮之邪。可见其人既外有表邪欲化热,又内有水饮之宿疾。治当解表化饮为宜,而反误用泻下之法,则引邪入里,其病情发展可能有两种转归:或是邪结于上;或是邪注于下。若邪结于上,下利自止,太阳邪热因误下而内陷,与水饮凝结,故“必作结胸”;若邪热下注,则病至四日,仍见下利不止,这种协同表邪而下利的,则叫做“协热利”。
本条文义有二:一是说明有的结胸证的形成是“本有寒分”,即素有水饮,当误下之后,邪热与之相结,这与前述诸条结胸证的病因病机略有不同,可以互相补充。二是告诫医者,虽已有“心下必结”之见证,但表邪未解者,不可下之过早,早下可使邪热内陷而形成各种变证。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久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平常太阳病怎会不能卧?睡觉照样睡,二三天以后,病人不能睡觉了,不能躺下去,要坐起来比较舒服,所以胸中有水饮的时候,病人无法卧,因为一躺下去的时候,水就逆上来了,他会吐;第二,水进入肺胸腔的时候会咳嗽,所以一躺下去会更咳,如果水饮不是很强,在横膈膜的地方就是苓桂朮甘汤证,会引起晕眩,心下必结,就是胸里面有堵到,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如果病人只是有水在裹面,用苓桂朮甘汤去,如果病人脉微弱,就是本身身体很虚寒的,胸寒的人,遇到这种症状的时候,知道胸里面寒掉了,水又聚在胸里面不下,就会但坐不得卧。
如何知道是水,问病人渴不渴?不渴,就是水了,还有看舌头,如果舌苔湿湿的,摸脉脉是弦的,细细的,所有的水病,脉一定是弦,脉如果细细的像吉他弦一样的跳,就代表身体里面有不正常的水,正常的要用温化,把胃里面温起来,然后能把水化掉,如果没有胃寒,只是水饮搁在胃的外面的时候,苓桂朮甘汤就去掉了:所以要取温化,最好的温胃药是干姜,有的时候干姜、生姜并用,干姜让胃热起来,生姜把它打散开来,因为明知道有水在里面,病人不渴有水,所以要把水去掉,要加半夏。胃为什么会冷掉?脾的功能一定不好,所以要加白朮、茯苓等量的用,来加强脾脏的功能,这时候胃就开始动了,胃里面热起来后水气才会到肺上面,水气会像云雾一样,后面要加炙甘草可使胸阳壮盛,等于甘草干姜汤的加减,这就是把胃里面的水温化掉。
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肠胃已经是寒的,医生没有开温化的药,反下之,为什么会用攻下法?因为病人心中结,胃里面很难过,医生以为是食物堵起里面,不知道是水,开错药了,如果攻下去以后,他太阳表证还有,太阳病还没好,如果止利,必作结胸,因为他里面本来就有水饮在里面。
末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张仲景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下利的状况不止,寒会跟着利一起走,寒跟着利走的时候,太阳表热,前面讲的太阳病二三日,皮肤表面上的滤过性病毒就陷进来了,顺着水道系统进入肠子,本来应该吃桂枝汤发表的药,把肠胃的津液发出去,这肠胃和皮肤的管道是通的,结果一攻下,表邪都进来,到肠胃里面来,就变成协热利,协热利就是大便很臭,滤过性病毒是一定的量,它经过皮肤到肠胃里面,引起肠炎,这时候就不是太阳表证的药了,到时候开譬如葛根汤、五苓散,协热利严重的用葛芩连汤,临证上来开。
寒湿是有形的,我们的白津就是寒,黏黏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就是腑。腑供给脏营养,如果被寒结到,就会挡在外面,就是这白白的湿,平常去湿的时候就是采攻下从大便排出,像脏结,要把脏结的寒去掉,让脏腑间的功能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开给病人的处方,里面没有大黄、芒硝攻下的药,结果病人一直在下利,拉出来的大便黏黏稠稠湿湿的,这就是寒湿都排出来。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16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39条条文小青龙汤症误下结胸)
什么意思?我们从字面上来解读的话,我们可以这么翻译,患太阳病两三天,患者不能平卧,想起来走动,或者说活动,或者说患者感觉坐着比躺着舒服。这种情况,说明他的胃脘部,肯定有东西堵着,聚集在这里。而脉象,是稍微偏弱的,这表明,平时这个患者就有寒饮聚集在胃脘部。医生,反而误用了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会导致腹泻,如果腹泻停止,就会形成结胸。如果腹泻没有停止,到了第四天,仍然用攻下的办法进行治疗,则会形成协热利。
好,这是我们仅仅是从字面上来翻译的,这里面最大的一个争议是在四日复下之这个地方争议特别大,历代医家家争论不休,那么我们刚才的翻译,仅仅是从字面意义上来,把它白话解了。接下来,我们就逐字逐句的把这整段进行剖析,然后再来看这个有争议的地方究竟怎么去理解才更合理。
我们先把第139条条文,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剖析。第一个部分从太阳病一直到此本有寒分也,第二个部分从反下之到必作结胸,第三个部分未止者,到此作协热利也。
先看第一个部分,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什么意思?就是患者得了太阳病,就是有表证了,两三天出现了什么?出现了不能平卧,想躺起,或者说想起身。那么患者的表现是不能卧,但欲起,仲景就推测其心下必结,就是胃脘部有东西结在这里,导致这个气机不畅,如果平躺的话,那么呼吸就不畅了,这个地方有拥堵了,那么如果坐起来之后,这个气机尚且勉强能够续接,因此仲景怀疑胃脘部有病理产物拥塞。
脉微弱者,结果就发现他的脉象微弱。这里的微弱并不是指脉象很弱,弱到摸不到,又微小又弱,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脉微弱只是形容词而已,因为它的前提条件是太阳病。太阳病本来是浮脉,但是这里的脉微弱,是指在普通太阳病的脉浮紧,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出现稍微偏弱。这里的微是一个副词来形容弱,微弱是指稍微偏弱,就是有比太阳病本病的脉象要弱,并不是指它的脉真的是微弱,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那么仲景通过这个脉象的变化以及病人的反应,就推测出什么?此本有寒分,也就说这个病人在没有感受太阳病之前,本身就有什么?寒分也。那么寒分什么意思?寒在这里是指的水饮。分是别和类的意思。分门别类这个意思。那么寒分就是有水饮一类的东西,就是说,这个病人本身在他的胃脘部就有水饮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本身就有。
好,第一部分就表达了这个意思,表达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就是说白了,感冒了,过了两三天之后,结果他不能平卧,他要坐起来,那么脉象比正宗的太阳病要弱一些,那么仲景怀疑这个患者的胃脘部,本身就水饮一类的东西拥塞了,导致气机不畅而出现的不能卧,但欲起。那么这么一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四个字,外寒内饮,而这个饮是本身就有的,寒就是太阳病,所以外寒内饮。该怎么治疗?当然是小青龙汤。
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这个开篇诗里面的第一句话,外寒内饮小青龙。第二句话素有饮停太阳逢,这个患者本身就有饮停于胃脘部,又得了太阳病。这种情况,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外寒内饮,该怎么医治?当然用小青龙汤。
那么有的人可能要问了,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这个饮证是不是在胸部?这里的饮已经在胃脘部了,还是用小青龙汤吗?好,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不得不让大家这一个扩展一下小青龙汤,它的外寒内饮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看一下《伤寒论》第40条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条文: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我们再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里面关于支饮的条文。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这个小青龙汤其实在某一些书中评论这个方药的时候,把小青龙汤这个列为古今十大名方之一。也就是说从古至今,2000多年,如果我们要找出十个经典的方药的话,小青龙汤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为什么他当选古今十大名方之一,绝非浪得虚名的。我们接下来看小青龙汤,它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通过我们刚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小青龙汤的这个条文,当然我还没说完,因为小青龙汤的条文在《金匮要略》里面还可以治疗溢饮,但是溢饮跟我们今天所讲的条文关系不大,因此,我就没有将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来治疗溢饮的条文说出来。那么我今天给大家说这个说出的条文,是关于外寒内饮和不得卧,跟我们今天所讲的条文有关联的,跟大家对比鉴别一下。
那么我们通过《伤寒论》的第40条和41条的条文,以及《金匮要略》关于支饮的条文的剖析,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剂,因为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麻黄能够解表,那么除了麻黄以外的其他药呢,是可以温化寒饮,那么在临床当中,只要出现表寒的实证,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这些,舌苔白滑,脉浮紧等等,又出现了寒水,寒水在哪里啊?寒水在肺,在胃和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
那么寒饮如果在肺,就会什么?出现支饮,咳逆,依息不得卧,会出现这个情况。那么如果这个寒饮出现在胃脘,就会见到今天我们的条文当中所说的不能卧,但欲起。如果这个寒饮出现在胸背部的话,就会出现背寒如巴掌大。如果这个寒饮凌心,则可以出现喘促,心悸,短气胸满。如果这个寒饮影响到膀胱,气化不利,才会出现小便不利的临床表现,甚至会出现眼睑浮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眼睑浮肿?因为小便不利,水湿不化。
因此,《伤寒论》第40条说的很清楚,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0条条文已经说明了小青龙汤可以治疗一切外有寒而内有饮,而这个内不仅仅局限于肺,胃肠、膀胱等等,通通可以。所以,我们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了小青龙只是治个咳喘,治个哮喘,治个支气管炎,其实它的作用大的很,它的治疗范围相当的广泛。说白了,哪怕你的寒饮在四肢形成了溢饮,只要你属于外寒内饮的,仍然可以用小青龙汤。说明了什么?说明小青龙,还可以治疗肾炎水肿或者风湿水肿等等,只要它正属外寒内饮,通通小青龙。
那么水饮在胸胁的出现了咳喘。水饮在胃脘部的出现,但欲起,心下结,不能卧。那么水饮在少腹部的就会出现少腹满,甚至少腹苦里急都有可能。那么影响膀胱气化的还可以出现小便不利。所以它从胸腔的上面一直到腹腔的下面,只要有水饮,通通可以用小青龙汤。当然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的成分可以解表,所以它是叫外寒内饮,那么如果没有外寒的话,我们可以酌情将麻黄去掉,所以小青龙汤去掉麻黄,说白了,它就有一点类似于上焦、中焦、下焦水饮通杀的苓桂剂的这么一个味道了。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等等等等。它在如果是寒饮的情况下,是可以与这些苓桂剂相提并论,甚至可以替换用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小青龙汤它的治疗范围是特别的广泛。
那么问题来了,有的人可能就会问,这个患者此本有寒分,也本来就有水饮在胃脘部,因为心下必结,心下是指胃脘部,为什么他是太阳病两三天之后出现不能卧,但欲起,没有太阳病,他就没有这个临床表现呢?好,问的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因为这个患者本来胃中有寒饮,但是这个寒饮还不够多,不够大,不足以引起临床表现。当患者感受了太阳病之后,患者的阳气就要去外出,出表与邪气相争,那么当阳气外出与邪气相争,就会出现里阳不足,里阳不足就水不化气,本有之痰饮,本来有的体内之寒饮,它就会什么?趁虚而入,就会在胃脘部做水,表现出不得卧,但欲起。明白了,也就是说本身他是有水饮在胃脘部,但是并不足以引起临床表现。当得了太阳病之后,正气要去抵抗外邪的时候,那么本来有的这些邪气就开始作祟,就这个意思。
就相当于你自己本来家里就有隐患,有人不服你,你作为一家之主,突然外面又有人打进来了,当你去对付外人的时候,那家里就起了乱子,这叫祸起萧墙,明白了吧!这个疾病也是这样的,那么它本来有痰饮,有寒饮在胃脘,但是由于你的正气尚且能够压住它,因此它表现的并不突出。一旦有外邪入侵,正气去抵抗外邪了,那么这些本来平时不引起临床表现的这一些寒饮就开始蠢蠢欲动,就出现了不能卧,但欲起的临床表现。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的人可能就要问了,既然你平时就有寒饮在胃脘部,为什么平时不把它解决掉?这叫做什么?未病先防,你本来就有寒饮在胃脘部,虽然它没有引起很严重的临床表现,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干掉它呢?说的很好,那么我们怎么干掉它?很显然,苓桂术甘汤即可。也就是说,平时胃部有寒饮,但是它并没有引起很严重的临床表现,不过我们通过舌苔水滑这些,其他的一些辅助,发现它中焦有寒饮,这个时候中阳不足的寒饮,我们当然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所以,这种患者如果要想不出现得了太阳病之后,不能卧,但欲起的这种情况的话,那么你平时就可以服用苓桂术甘汤来防患于未然。
我记得著名的伤寒大师刘渡舟老先生,他平时好像就有支气管哮喘,复发性的支气管哮喘这个疾病,那么每到冬季他就发,因此,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冬季之前就吃一些苓桂术甘汤,为什么?因为他每到冬季就发这个哮喘,他已经诊断为内有饮证,那么到了冬天就有寒气,寒邪引动内部之饮邪,就可以发哮喘,支气管哮喘,那么他就用了苓桂术甘汤,平时来服用,以防止到了冬季这个宿疾复发。
好,关于第一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接着看第二部分,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这个患者出现了不能卧,但欲起。医生就误以为他有东西堵在心下,以为他是个实证,于是乎,就用了泻法,那反下之,因为他误判了,诊断失误。反下之,反而用了下法。那么用了误下之后,马上就拉肚子,那么拉了肚子之后,就是说没有拉多久,用了下法之后拉肚子,拉了之后,它自己停止了,反而不拉了。那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仲景怎么说的?必做结胸。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他本来不是阳明病,不是胃中有燥屎,这个医生误以为他有阳明病的情况,采用了下法,采用了下法之后,就拉肚子,结果拉了之后,自行停止。自行停止这种情况呢,就会出现结胸的病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医生用了下法就会引邪入里。什么邪?太阳之邪,太阳之邪入里化热。当这个热还没有与这个胃脘部的水饮相结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下利;一旦这个热进来了,与水饮相结,这个利就自然而然止住了。它为什么止住?因为这个热邪和这个寒饮之邪结在一起,形成了热与水结的结胸病。
我们在前面的条文中不讲了吗?热与水邪相结,可以形成大结胸。大结胸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总之水邪与热邪相结,可以形成结胸。那么第二部分说的是医生误用了下法,导致外邪入里化热,与患者本身所有的这个水饮之邪相结,反而使下利止住。下利为什么止?因为它结在一起的嘛,水热互结形成了结胸,就这么个意思。所以第二部分的意思就是误下后形成的结胸。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开篇诗当中的第三句,误下利止必结胸,那既然结胸了,那怎么办?当然用大陷胸汤。
好,我们接着看第三部分,也就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分,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意思就是说,一个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采用了下法,如果下了之后,利即止者,则会引发表邪内陷与水饮互结的结胸病。如果下了之后,这个用了下法之后,这个利并没有止,就是还是在拉肚子。未止者就是还在拉,没有止,没有止住,那么这个水饮之邪就仍然会从大肠往外排,还是在拉肚子,那么还是在拉肚子的情况之下,四日复下之。
那么这个地方的这个争议在哪里?四日复下之,有的医家就说已经在下了,他已经在拉肚子了,都没止住,你四日复下之,你还用下法吗?没有道理,所以这个复下之不应该是四日又采用了下法,应该是什么?复下利,他把它改了,就说四日仍然还在拉肚子。
谁把它改了啊?谁最喜欢改《伤寒论》条文啊?当然当属《医宗金鉴》吴谦等人。《医宗金鉴》说,四日复下之,这个之字应该是个错的,应该是利字。四日复下利,应该是这样。他的理由是,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细玩自知,是必传写之误。意思就是说,仔细的研究之后,肯定是人传抄这个《伤寒论》的时候抄错了,应该是四日复下利。这个观点,被长期反对他的人认同了。谁长期反对《医宗金鉴》,当然是我们胡希恕胡老。胡希恕胡老长期说《医宗金鉴》瞎改《伤寒论》条文,改来改去,面目全非。但是今天他赞同了《医宗金鉴》,他说四日复下之《医宗金鉴》改作复下利,我认为这是对的。
那我们看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他怎么说的?他这么解读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他怎么解读?他说应该这么理解。他说:利不止,至次日复如前下利不止者,是邪热下攻肠胃,为挟热利也。我个人认为,成无己之解读,正合我的意思,我赞成成无己的说法。
也就是说,这个四日复下之的四日解读成次日。为什么是次日?因为前面说: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太阳病有两三天了,那么这个四日,其实是二三日接着来说的。那么二三日到四日说明只有一天,那么这一天干什么去了?第二,第二部分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也就是说第二部分的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就是一天,一天之内拉了肚子又止住了,就成了结胸,如果到了第二天还在拉肚子,那就不会形成结胸了,那就是协热利。为什么?这个水分都拉完了,水与热怎么结,怎么形成结胸?所以第二部分的必作结胸最多拉一天或者拉一次。也就是说,拉的时间不够多,只拉了那么一点,一旦外邪入里化热与水相结,那么这个利就止住了,就不拉肚子了,就形成结胸了,就水热互结了。若未止者,如果没有止,四日复下之,到了第二天,这个四日其实可以翻译成第二天,就用了下法的第二天还在拉肚子的话,那么这就不是结胸了。这是什么?协热利。什么叫协热利?协者同也,协同协同,就是热与水都从肠道跑出去了,叫协热利。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开篇诗当中的最后一句:不止更利协热同。那么不止更利协热同,热与水一起从大肠跑出去,这种协热利该怎么医治?我们当然可以考虑之前讲过的葛根芩连汤。
所以四日复下之,这个四日是第四天,也就是反下之的第二天,太阳病二三日后的第四天,这么理解四日复下之的复,就是仍然的意思,仍然在下利。而这个下呢,可以理解成下利,仍然在下利。复下之,这个之,我们可以认为它不作意思,没有意思,只是一句话,最后的这么一个词语,这么一个字。在这个地方,比如四日复下,肯定不好读,不好听,所以这个之是一个虚词,它不存在,你可以当它不存在,就相当于四日复下,也就是说到了第四天还在下利,就这么简单,这个之不做翻译,复就是仍然,下就是下利的意思。这个字可以当做句尾的虚词,不做解释,没有翻译。
没有翻译,我们古代汉语里面很多都有这种之字,不作翻译的用法,什么什么什么之,什么之乎者也,这一大堆都可以不翻译,这里的“之”你可以把它翻译成“者”,次日复下者,是吧?你要翻译可以翻译成“者”。还在下的话。也可以不翻译,之乎者也,这样一来的话是不是非常清晰?这条条文还有啥争议呢?外寒内饮小青龙,素有饮停太阳逢,误下利止必结胸,不止更利协热同。多好。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押韵,是吧!124押韵,外寒内饮小青龙的龙,素有饮停太阳逢的逢。不止更利协热同的同。这种唐诗写起来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又把第139条条文解读的淋漓尽致。
说白了,就是一个素有饮停在胃脘部的这么个患者,得了太阳病,本来应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结果医生误用了下法。下法,如果一日而止,热与这个饮相结,这个外寒入里化热之后与里饮相结,形成结胸。如果这个用了下法之后,它没有停止,这个拉肚子没有停止,那么它就形成了表寒入里化热与饮邪,水饮之邪从大肠排出的协热利,就这么简单。这哪里有什么争议?我不知道为什么古代的那么多医家各种各样的解读,
好,那么第139条条文字数虽不多,分成了三段,三个部分也跟大家解读了。从139条条文的解读来看,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读懂《伤寒论》的话,一定要把每一条条文的层次感给分出来,知道它每一部分讲的什么意思,另外还要对古代汉语,它的用词的这个了解要更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