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136条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9-15 10:14 阅读量191

本文转载自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微信公众号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是可下之证。复往来寒热,为正邪分争,未全敛结,与大柴胡汤下之。但结胸无大热者,非热结也,是水饮结于胸胁,谓之水结胸。周身汗出者,是水饮,外散则愈。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蓄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水,即饮也,以不实硬,故曰水结。胸胁亦里也,以热就结不高,故曰在里。此条两节,上节以往来寒热,故用大柴胡汤;下节以水结无大热,故用大陷胸汤。然热结与水结,胸胁与里,皆互词,大同小异,皆下法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治结胸之证,取用陷胸之法者,以外邪挟内饮抟结胸间,未全入于里也。若十余日,热结在里,则是无形之邪热蕴结,必不定在胸上。加以往来寒热,仍兼半表,当用大柴胡汤,以两解表里之热邪,于陷胸之义无取矣。无大热,与上文热实互意,内陷之邪但结胸间,而表里之热反不炽盛,是为水饮结在胸胁。其人头有微汗,乃邪结在高,而阳气不能下达之明征。此则主用大陷胸汤,允为的对也。仲景辨证明彻若此,后人反谓结胸之外,复有水结胸一证,又谓下文支结,乃支饮结聚,亦另是一证,可笑极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节言水邪结于胸胁,亦不因下而成结胸者也。伤寒十余日,当少阴主气之期。少阴不能合心主之神气以外出,则热结在里。少阴合太阳之气仍欲外转,故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以清少阴之结,以达太阳之气。如但结胸无大热者,此少阴之气陷于内,而太阳膀胱水气亦不能从胸胁而运行于肤表,此水结在胸胁也。夫既结于胸胁,但头微汗出者,此气机尽逆于内,而湿邪上蒸,无从枢转于外,大陷胸汤主之。水气泄于下,则正气出于上,而旋转不难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此言太阳不能从枢以外出,以致水逆于胸而成结胸也。太阳寒水之气,内出于胸膈,外达于皮肤,从枢以外出则有往来寒热之象,不能从枢以出而结于胸胁有形之间,则无形寒水之气结而为有形之水矣。伤寒十余日,若得少阳之枢转,虽热结在里,而复有往来寒热也,此太阳借输转之机仍欲外出,故与大柴胡汤转枢以达太阳之气于外。无大热者,热结在里,外无大热也,若不往来寒热,但结胸而外无大热者,此太阳寒水之气不外行于皮表,而内结于胸胁也,水逆于胸而不得外越,故但头微汗出,大陷胸汤主之。水气泄于下,则正气出于上,而枢转亦利矣。盖大柴胡为枢转之捷剂,而大陷胸为泄邪之峻药,虽不能转枢,然邪去而枢转,亦何难之有?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热结在里,而复往来寒热,是谓表里俱实,不得以十余日之久,而独治其里也,故宜大柴胡表里两解之法。若但结胸而无大热,如口燥渴心烦等证者,此为水饮结在胸胁之间,所谓水结胸者是也。盖邪气入里,必挟身中所有,以为依附之地,是以在肠胃则结于糟粕,在胸膈则结于水饮,各随其所有而为病耳。水结在胸,而但头汗出者,邪膈于上而气不下通也,故与大陷胸汤以破饮而散结。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里者对表而言,不是指胃。此热结气分,不属有形,故十余日复能往来寒热。若热结在胃,则蒸蒸发热,不复知有寒矣。往来寒热,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结热在里,故去参、甘之温补,加枳、芍以破结。

结胸无大热者,但头微汗出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大陷胸汤主之。

上条言热入是结胸之因,此条言水结是结胸之本,互相发明结胸病源。若不误下则热不入,热不入则水不结。若胸胁无水气,则热必入胃而不结于胸胁矣。此因误下热入,太阳寒水之邪,亦随热而内陷于胸胁间,水邪热邪结而不散,故名曰结胸。粗工不解此义,竟另列水结胸一症,由是多歧滋惑矣。不思大陷胸汤丸,仲景用甘遂葶苈何为耶?无大热,指表言。未下时大热,下后无大热,可知大热乘虚入里矣。但头微汗者,热气上蒸也;余处无汗者,水气内结也。水结于内,则热不得散;热结于内,则水不得行。故用甘遂以直攻其水,任硝、黄以大下其热,所谓其次治六府也。又大变乎五苓、十枣等法。太阳误下,非结胸即发黄,皆因其先失于发汗,故致湿热之为变也。身无大热,但头汗出,与发黄症同。只以小便不利,知水气留于皮肤,尚为在表,仍当汗散。此以小便利,知水气结于胸胁,是为在里,故宜下解。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若胸胁满硬者,此结胸也。今不满硬,复往来寒热者,乃少阳表里病,非结胸也,当与大柴胡汤两解之。但结胸证,亦有水结者。水结胸不但表无大热,里亦无大热也。有结胸状,头微汗出者,此水停于胸,为热气上蒸使然也。故曰水结在胸胁也。亦以大陷胸汤主之,饮热并攻也。

〔集注〕方有执曰:水即饮也,以不实硬,故曰水结。胸胁亦里也,以热结不高,故曰在里。

程知曰:此言热结于里兼少阳者,则不宜陷胸;水结于胸者,虽无大热,犹宜大陷胸也。

程应旄曰:大柴胡与大陷胸,皆能破结。大柴胡之破结,使表分无留邪;大陷胸之破结,使里分无留邪。

林澜曰:此言水结胸之与热结在里不同也。十余日,邪深入腑之时,然热结在里,而犹有半表半里之邪,作往来寒热者,必以大柴胡两解之。若但胸胁结满,初无大热,收敛入内者,此亦不得为大柴胡证,必水结胸胁也。何以知之?水结胸者,头汗出,今但头微汗,为水结胸明矣。与大陷胸汤。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太阳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盖胸中为太阳之里。若得少阳之枢转,复作往来寒热,乃太阳藉枢转之机,仍欲外出,可与大柴胡汤,迎其机以导之。

若不往来寒热,但结胸,而无大热者,此为太阳寒水之气不行于肤,而内结在胸胁也。身上俱无汗,但头上微汗出者,水逆于胸而不能外泄也,以大陷胸汤主之。令水气泄于下而正气运于上,则枢转亦利矣。

盖大柴胡汤为枢转之捷剂,而大陷胸汤为泄邪之竣药,虽不能转枢,然邪去而枢转亦何难之有?

张钱塘云:此言太阳不能从枢以外出,以致水逆于胸而成结胸也。太阳寒水之气,内出于胸膈,外达于皮肤,从枢以外出,则有往来寒热之象,不能从枢以出,而结于胸膈有形之间,则无形寒水之气,遂结而为有形之水矣。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未经发汗,致寒邪化热,表证入里者,所在多有矣。书热结在里,渴证谛也,或如下条舌上燥而渴,欲饮水者亦其常。水不胜热,则热结水亦结,热不胜水,就令热不寒,而水仍寒。以其寒热既罢,复往来寒热者,仿佛有里复有表,未始非借水气为转移也。得毋不结胸,但结胁,如柴胡证之正邪分争耶?胡不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只与大柴汤以解里耶?吾疑大柴胡徒与水气争功,反为结胸之助也。书但结胸,汤药结之耶,抑枉行大柴,于结胸无加损耶。玩"但"字,吾始悟热邪在胸非在胁,柴胡不中与之。曰无大热者,吾益悟热结应热反无热,水结虽热无大热。在胸之水,受气于热,在胁之水,本气于寒,寒水与热水相激战,故明明柴胡证不复作,犹复往来寒热,特申言之曰,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言外则曰此非柴胡证,寒热不过水气露其端倪,结胸不露端倪也,不与大柴胡汤果何若?心下有阳气在,有注水之心涡在,苟遽行大陷胸以决其水,势必溺其阳。缘结胸证无头汗出,没收微阳于心下故也。若但头微汗又何若?《金匮》病水汗出自当愈,上文明言头汗不结胸,岂非柴胡已竟全功哉?曰大陷胸汤主之,主陷胸固出入意外,先与大柴尤不可思义功德。邪在上则柴胡抑之使下,令在胸之水不能扬,正在下则柴胡提之使上,令在胁之水为之引。转运一番,当头才有阳微之观也。不书"心下硬"三字,阳气在上不在下可见矣,何所顾忌行陷胸乎?立方与上文恰相对,上文邪高于正固陷胸,本条正高于邪亦陷胸;上文头汗不复行陷胸,本条头汗正宜主陷胸;上文但陷胸中之邪,本条兼陷胸胁之水。不独陷胸证具,柴胡证不具之具,因热一口道破其结胸,小柴胡却用不着;因结胸一眼看破其水结,大陷胸仍未用得着。吾谓仲圣不啻从胸胁里面剖验过来。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当两候之期,设传阳明,必发潮热,乃热结于肠胃,而又往来寒热,则阳明之证垂成,太阳之邪未解,如是,即当与大柴胡汤,使之表里双解。但胸中痛而表无大热,则阳明之火不实,而太阳之水内壅,上积于胸,下及两胁三焦,水道不能下达膀胱,大黄、芒硝皆在禁例,但须与悬饮内痛同治,投之以十枣汤,而胸胁之水邪已破。要惟头有微汗出者,阳气既不能外泄而成汗,寒水又不能化溺而下行,不得已而用大陷胸汤,此亦从头上之微汗,察其中有阳热,格于中脘痰湿而攻之。设头上并无微汗,则仍为十枣汤证,不当更用大陷胸汤矣。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玉函》无“也但”二字。

喻嘉言云:治结胸之证,取用陷胸之法者,以外邪挟内饮搏结胸间,未全入于里也。若十余日热结在里,则是无形之邪热蕴结,必不定在胸上。加以往来寒热,仍兼半表,当用大柴胡汤,以两解表里之热邪,于陷胸之义无取矣。无大热,与上文热实互意。内陷之邪,但结胸间,表里之热,反不炽盛,是为水饮结在胸胁。其人头有微汗,乃邪结在高,而阳气不能下达之明征。此则主用大陷胸汤,允为的对也。后人反谓结胸之外,复有水结胸一证,丹按:《活人书》另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可笑极矣!

程应旄云:热尽入里,表无大热矣。无大热,更无往来之寒可知。

钱璜云:若是水饮,必不与热邪并结,则大陷胸方中,何必有逐水利痰之甘遂乎?可谓一言破惑。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唐容川曰:热结在里,则似结胸矣。使不往来寒热,而但见烦痛大热等证,便当用大陷胸汤。今复有往来寒热,则热邪虽入结于胸中,而   正气尚欲达于身外也,宜用大柴胡汤,为表里两解之法。若但结胸,无往来寒热之证。且无陷胸等烦躁之大热证者,此为水结在胸膈间,非热结也,使纯是水,则火不上蒸,无头汗矣,便不得用大陷胸汤矣。乃虽无大热,而尚有热,虽火不结,而尚能上蒸为头汗出,则不但水结,尚兼大证矣。宜以陷胸汤夺去其水,兼泻其火。大柴胡证。是邪结而正欲出,此证,是水结而火尚炎。

冉雪峰曰:按结胸证,原是水热并结,祇分热多水多。上条热多,故曰热实,曰石硬。此条水多,故曰无大热,曰水结在胸胁。上条是在病的正面着笔,昭之象而示之的。此条是在旁面着笔,推其类而广其治,各具作用,各饶义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本寒标热,不化热则化水,不必里先有热,外闭热自郁成,不必里先有水,外闭水自郁成。亦不必热由外入,里遏自尔生热,不必水由外入,里遏自尔生水。太阳病不过一气机,郁空处则化热,着实处则化水。为外为内,是正是邪,不可不分,不能过分。陷胸为太阳变证。太阳下篇,重心在反复辨论斯旨,成败攸关,为太阳通篇吃紧处。注家扯向原发病浆液胸膜炎,或原发病浆液胃肠炎,名词似新,实与本书太阳病了不相属。本条插入大柴胡证,亦当着眼。热结在里,外即无热,又何有寒,更何有往来寒热,此必邪气虽渐陷结。正气犹能捍御,俨有溃围突出趋势。一往一来,情景宛然。既有柴胡证象,即采柴胡方治。不用小柴胡外枢,而用大柴胡内枢。权衡重轻,内枢较便。且此条大柴胡汤方,内无大黄,里气既通,表气自化。于大柴胡汤中,仍寓小柴胡汤意,方注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不知此条大柴胡,其妙处正在不加大黄。大陷胸亦有大黄,所以佐遂葶的涤荡。大柴胡不加大黄,所以随枢机的运转。无大热。非曰无热。热祇不大,头微汗,总算有汗,不过较微。两但字撇开上文,另画两层,外无大热,显其气陷。内无大热,显其水多。水从热化,则头汗不结胸。热从水化,则结胸头仍汗。既已层层剔剥,即可各各比例,察同察异,愈深愈明。柯氏贤者,尚未达一间,竟出改羸移置,蹈经生武断气习,读书之难如此。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天的时候,一般说都已经传里了,已经“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但是反而还有往来寒热,一阵冷一阵热,这说明少阳阳明并病。虽然热结于里了,但还有半表半里证,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阳明病已经发显了,少阳病还存在,所以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结胸是热结于里,外面不现什么往来寒热了。无大热这句话,有两种看法:一种无大热就是外无大热,就是无表热的意思。往来寒热仍然外有热;(第二种是)但结胸,整个结于里,外不现大热,但是并不是不热,不像表证的那个大热、半表半里往来寒热的那个热,但不能说没有热。

“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为什么“热”外面不现呢?胸胁有水结在那个地方,气不得旁达,所以只是脑袋微微出汗。热从里往上冲,不能往旁边散,因为是水结在胸胁,这是结胸证的必然症状,所以也得用大陷胸汤主之。

(有的)注家说是水结在胸胁,上边(135条)是“结胸热实”,所以给分开了,上一条说的是热结胸,这一条说的是水结胸。(我认为这种注解)是错的,这两段是相互反映的。头一段(135条)说是热结于里,结胸热实,结胸没有不热实的,不热实怎么能用大黄、芒硝那么大的量呢?那么这段(136条)特别提出水来。那个热实也结胸,也是水结在胸下;这段水结胸下,也是热结于里,一样的,用这两条把结胸证说得非常清楚了。不是说这个是水结胸,那个是热结胸,(这种注解)是错的,是片面看问题了,不对。

大柴胡汤方,前面有了,应该有大黄,这里没搁大黄,错了,方后也说了“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主要有大黄,这个没搁。那么这一段,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的鉴别点。大柴胡汤是必有柴胡证,结胸呢?结胸是外边没有往来寒热,同时没有柴胡证。结胸与胸胁苦满是绝对不同的,后面还要讲的。柴胡证胸胁苦满,两胁特别的清楚。结胸证是中间,心下硬满,甚至及于腹,当然胸也满,必要陷于心下,所以在上一节按之石硬,这与大柴胡汤证都不一样。可是把这两条同时搁到这个地方,不但(与)病的出入有关系,也让你注意鉴别,你别拿大陷胸汤证当大柴胡汤证,也不要拿大柴胡汤证当结胸证,错了是不行的。大柴胡汤证前面讲得很清楚,也有心下急,但心下急不等于心下痛,大柴胡汤证不痛,而且也没有石硬。心下急的“急”,咱们讲过了,就觉得这个地方发窄,就是不宽敞,与心下石硬是不同的。临床上要注意,错了是不行的,大陷胸汤证吃大柴胡汤证那问题不大,要是大柴胡汤证给吃大陷胸汤证就不行了,那就把人给治坏了。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无“也”字和“但”字。

【串解】喻嘉言云:“若十余日热结在里,则是无形之邪热蕴结,必不定在胸上,加以往来寒热,仍兼半表,当用大柴胡汤,以两解表里之热邪,于陷胸之义无取矣。无大热,与上文热实互意,内陷之邪,但结胸间,表里之热,反不炽盛,是为水饮结在胸胁,其人头有微汗,乃邪结在高,而阳气不能下达之明征,此则主用大陷胸汤,尤为的对也。”

大柴胡汤证为干性胸膜炎,大陷胸汤证为湿性胸膜炎,所以前者称为热结,后者称为水结,惟大柴胡汤干湿性都可以随证应用,大陷胸汤只适用于湿性。本条就是在辨明干湿两种不同的结胸证。

【语译】患伤寒病十多天,并发结胸里热证,同时呈间歇热型的,可酌量用大柴胡汤。假如胸胁部已经发现了蓄水,并无高热,纵然头部微微汗出,也不能认为是表证,这时可用大陷胸汤排除水毒。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条论述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汤证的鉴别要点。

伤寒十余日不愈,表邪已化热入里,热结在里,必有大便不通等证,此为阳明胃家实之见证。但又见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则病属阳明热结而兼病少阳不和,也即少阳阳明俱病。其治当用大柴胡汤泻下阳明、和解少阳而二经同治。

据理推测,上证既是阳明热结在里,可能见有心下痞满而痛;少阳受邪,枢机不利,可能见有胸胁苦满等证。因以上证候有类似结胸之处,故当认真加以鉴别。“但结胸无大热者”,是谓结胸因热与水结,水中有热,虽可有发热现象,但既不同少阳证的往来寒热,也没有阳明证的大热。大柴胡汤证是热与气结于胃肠,虽可有心下痞满而痛,但按之不硬;而结胸证则是热与水结于胸胁,故既有心下疼痛,又见按之石硬。因其热在水中而被郁遏,不能向外透越,故仅见头微汗出,而周身无汗,此亦是水热结胸的特征之一。论治无疑当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总之,大柴胡汤证与大结胸证确有类似的临床表现,辨证时可从其热型、疼痛性质,以及腹诊等方面,进行鉴别比较。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太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曰,本来有表证,麻黄汤就好了,结果热结在里,如果热结在里,大便没有了,热结到了,所以这是阳明证,便秘了,复往来寒热者,就是少阳证,阳明和少阳兼有,所以是大柴胡汤。小柴胡是介乎少阳和太阳之间。大柴胡汤下去的时候,表里双解,因为大柴胡汤里面有枳实、大黄。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这热和水结在胸腔里面,如果热结在里,就是结在大肠里面,结在下焦,就是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者,就是结在上焦,胸口就是大陷胸汤证。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13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36大陷胸汤鉴别证)

那么这个条文是个啥意思?历代医家对这条条文其实是有争议的,那么我们先通过字面意思把它白话解,然后,我们逐字逐句的跟大家分析一下。

意思就是说,患了伤寒十几天以后,邪热内结在里,又出现发热恶寒交替发作这种情况,应该用大柴胡汤来治疗,只有结胸证的表现是体表发热并不高,这是水与热互结在胸胁造成的。如果仅仅是头部有轻微的出汗,那么就要选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好,我们逐字逐句的翻译一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这是前半部分。那么后面的是后半部分,我们把它作为两个部分来解读一下。

伤寒十余日,我们上条条文135条,讲的是伤寒六七日。135条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那么135条讲的是,风寒入里化热,这个水和热结于胸,形成结胸。是伤寒六七日的时候,他既没有自愈,又没有向少阳、阳明传经。而136条呢,伤寒十余日,如果伤寒十多天了,按照道理它是要传经的,传到哪里?那么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这几个字就已经点明了,它传到了哪里。那么这个热结在里的里,说白了就是指阳明。他说的是热结,结在了胃肠,那么热结在胃肠的话,应该是阳明病,这个人就会蒸蒸发热,这个关于阳明病我们以后会讲。

那么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复,这里的复是什么意思?加上、又的意思,加上它还有往来寒热的症状,那么有的医家把它解读成反而,反而往来寒热。那就不对了。这里并没有什么反而不反而的,这里就是热结在里。热接在里指的是阳明病,又加上有往来寒热,又有少阳证。所以是少阳、阳明同时出现了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用什么?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那么他仲景仅仅只用了几个字,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这几个字就阐述了这个伤寒十几天以后,风寒传到了少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出现的问题,因此用大柴胡汤。就这么个意思。

关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我们之前都有讲过,那讲结胸为什么突然出现了大柴胡汤证呢?那是为了引入下一段,也就是后半段文字和我们今天讲的主角大陷胸汤来做比较的好,我们看后半部分。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由于这后半部分,用了两个但,前面是但结胸,后面是但头微汗出者,所以导致了有一些医家就把这两个但作为了并列句,就认为后面这一部分讲了两个意思,那其实错误的,因为这两个但不是同一个意思,它们并不是并列的。

第一个“但”不是“但是”,表示转折的这么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它其实是“如果”的意思。我们如果把它这个,这个更形象化的翻译的话,应该把它翻译成“如果”,因为它是在和大柴胡汤证做对比,但结胸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如果、仅仅、只是结胸证,可以这么理解。所以这个 “但”可以把它翻译成,如果、仅仅。如果只是,那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伤寒十余日后面就直接出现了结胸,也就是说跟135条一样,外邪入里化热,它并没有传到少阳,也没有传到阳明,更没有传到少阳阳明合病。而是什么?而是风寒入里化热,化热了。所以他出说了一个但结胸,意思就是如果仅仅出现结胸,既没有在少阳,也没有在阳明,更没有在少阳阳明合病。但结胸,如果、仅仅只是出现结胸。就会什么,就会出现无大热者,就是没有很大的热。那么这个无大热是做比较的。比较哪里?比较少阳阳明合病,和前面的大柴胡汤做比较的,因为大柴胡汤它是有热的,它既有少阳病的往来寒热,又有热结在里,阳明病的蒸蒸而热。而结胸它的热并没有表现的那么突出。为什么?因为结胸是风寒入里化热,热与水结在胸胁,那么热与水结在胸胁,那么这个胸胁是属于高位。因此,它这里的热与水结在胸胁和前面的热结在里是不同的。

前面的热结在里是指的阳明、指的胃肠。而但结胸,无大热者,这个无大热,是指患者没有表现出很热的临床表现。那么这个很热,后面做了解释,后面说但头微汗出,如果表现出很热的话,那么他的汗应该会很多,而且是全身流汗。而如果仅仅是结胸,那么是风寒入里化热的热,热与水结于胸胁,水和热结在一起之后,热不得发越,仅仅只是有小热,而这些小热蒸腾发越炎上而出现了什么?仅仅只是头上出点小汗,所以无大热。

无大热是与太阳病也好,少阳病也好,阳明病也好,它们的热在表面,在这个病人患者针对于有汗,无汗或者是汗的多少而言的,所以它叫无大热。因为热在哪里?热与水结于胸胁,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在这个身体的表面,所以他说但结胸, 如果仅仅是结胸无大热者,就是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热量,是为什么?他自己做了解释,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啥意思?是因为水本身就结在胸胁,与热合在一起,相当于什么?水热互结了,已经形成结胸,那么这个水热互结就难以表现在体表,而是表现在体内胸胁部了,所以热不得越,因此就出现但头微汗出者。

那么这个但头微汗出者又是啥意思?这个但,这个但就是什么?只是、仅仅只有头部出一点小汗,更加的证明了这个热邪与水结在胸胁的这一部分水邪合在一起是热不得越而出现的,仅仅只是头部出了一点点小汗,那么这种情况应该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所以前面那个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个但是如果是结胸,如果只是结胸,如果、只是的意思。如果只是结胸,与前面的大柴胡汤证,是做对比的。而后面这个但头微汗出是仅仅只有头上出一点汗,所以这两个但意思不同,一定要区分开来,如果把这一点没有搞清楚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什么?就会出现以下错误,哪些错误?

有的医家就认为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是一个部分。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又是另外一个部分。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他们认为用十枣汤来治疗,就是水邪,没有热邪。但头微汗出者,是因为有热邪再加水邪,水热互结,所以用大陷胸汤。这种解读看似有理,实则是毫无道理。他把两个“但”,前面的但结胸的但和后面的但头微汗出者这两个但,以为它们是并列的,其实它们是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古代汉语它的博大精深。

那么有的人就会问了,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里只有水结,十枣汤就是来治疗这个悬饮,水结在胸胁的,怎么不对?当然不对!为什么?我们要联系上下文,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也。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无大热者,它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省文。省了什么?就是风寒入里化热到了体内,结果发现它既没有传阳明,也没有传少阳,而是什么?而是到了胸胁部,在胸胁部,它却不怎么热,没有出现很大热的表现。此为水结在胸胁也的意思是解释为什么没有大热,是因为水结在胸胁,这个热被水所遏制了,所以才表现出无大热,因此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是对无大热者的解释说明。

而且后面的但头微汗出者,也是此为水结在胸胁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但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大陷胸汤主之。如果把它换一下位置,那么就好理解了。说白了,此为水结在胸胁,它既是一种解释说明,也是一种什么?插入语。你这么上下文联系就可以很容易理解的,不会搞错,不会认为这就是个十枣汤证,这是个悬饮.那不是。如果认为这里是悬饮,这肯定是古代汉语没学好。你可能学医学的不错了,汉语没学好,语法没掌握好,结果就会搞出一些贻笑大方的一些错误。

好,现在我们明白了啊,这条条文。伤寒十余日,伤寒过了十几天,那么出现了传经,传到哪里啊?热结在里,属阳明。复往来寒热是属少阳。少阳和阳明合在一起,怎么办啊?那就少阳、阳明一起治喽。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好,这容易吧。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啥意思?如果只是结胸,那么患者就不会表现出有大热的表现,仅仅只会头上有一点小汗,这是因为水饮结在胸胁,把这一个热邪所遏制,使其不得上越而形成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那么这条条文我们就解读完毕了,解读完毕之后,那么问题来了。有的人问,那为什么136条条文把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在这里做比较?它们有哪些可比性?

OK,我们现在把大柴胡汤回忆一遍,因为大柴胡汤我们已经讲过,我们回忆一下以前讲过的大柴胡汤,联系一下还没有讲过的另外的大柴胡汤的条文,然后再和大陷胸汤做对比,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仲景会在这里把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做比较。

《伤寒论》103条条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165条条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另外《金匮要略》也有关于大柴胡汤的条文,因为这个《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合在一起才叫《伤寒杂病论》,所以,《金匮要略》它的条文,对于我们解读《伤寒论》,以及《伤寒论》的条文解读,《金匮要略》他们是可以互参的。

《金匮要略》在这一个腹满寒疝宿食病里面有这么一条原文,他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好,我们通过总结刚才所讲的第103条条文、第165条条文,以及我们今天所学的第136条条文,再加上《金匮要略》里面关于大柴胡汤的条文,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发现什么?发现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有很多相似之处。

哪些相似之处,比方说它会出现心下满痛,它会出现痛,那大陷胸汤也会出现痛,只不过大陷胸汤出现了痛会什么?135条说的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心下会痛,但是,按的时候会出现石硬,那么这个石硬是啥意思?我讲过多次。它是一种压痛、反跳痛,肌肉紧张的一种腹膜刺激症,是一种急性,说白了就是一种急腹症。但是大柴胡汤是不是急腹症?急腹症不是大柴胡汤,可能会出现这个《金匮要略》里面所说的按之心下满痛,但是它不会像大陷胸汤这样按之石硬,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痛也能够来鉴别大陷胸汤和大柴胡汤。

但是仲景在136条条文里面并没有通过这个痛这一点来鉴别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而是通过什么?通过热。大柴胡汤是什么?热结在里,往来寒热。那么大陷胸汤呢?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所以他是通过热来鉴别的。

那么大柴胡汤的热从表面上看,它的热量是要大于大陷胸汤的热量,为什么?因为它要往来寒热,很明显的有热。而大陷胸汤,它的热在胸胁被水所遏制住了,它的热量被水所遏,遏制的遏,就是被遏制了,所以,它发不出来,它发的只是一些小热,仅仅出现但头微汗处。

这样一来,其实鉴别大柴胡汤和大陷胸汤很简单,一个是通过热量来鉴别,一个是通过痛,痛的程度也好,痛的方式也好,你用按诊,一按就明白了,按之石硬者,那么就大陷胸汤,大家都痛。这个大陷胸汤和大柴胡汤都有可能出现痛,只不过大陷胸汤是急腹症,按之石硬,它有这么个特色。

另外,我们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讲的话,大柴胡汤它就是一个热与气,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热与气相交的这么一种临床病理,病因病机是气与热。大柴胡汤是气与热。而大陷胸汤是水与热结。大陷胸汤有水,有水邪,大柴胡汤没有水邪,只是气而已。

所以从它们的组方原理也能看出来嘛,大柴胡汤,它里面有部分小柴胡汤的成分,和解少阳退热,又有这一个部分承气汤的成分,有大黄啊,枳实啊,那干什么?来泄阳明热。但是它没有逐水饮的。而大陷胸汤,虽然也有大黄,它是大黄、芒硝和甘遂。

那甘遂是干什么的?甘遂是属于逐水的峻剂,峻药,很猛的,下水的。你看那个甘遂,那个“遂”如果再加个挂耳旁是什么?是隧道的隧。那么古时候种地,把这个地与地之间,他们会建有水渠。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农村的,就是引水来灌溉农田的时候有水渠,那么这个水渠,在古代就叫隧。而引水的这个渠道,如果是用这一个灌溉田地的时候,它这里的水是很充足的,那么这个水渠,就称之为隧。那么甘遂,甘遂,之所以它叫甘遂,是因为它的作用,就像这个灌溉农田的渠道一样,它可以让水很快的从这个地方经过。所以甘遂,它是属于逐水之峻药,正因为有甘遂,所以大陷胸汤才成了逐水的峻剂。

那么甘遂相当于一个逐水的渠道,往下面在逐水。大黄,芒硝,又泄热,又可以把这个水从肠道一股脑带走,所以吃了这个药会拉肚子哦,拉肚子这个水热就泄出去了,那么水热互结就搞定了,这就是大陷胸汤嘛。那么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相当于西医的一些急性的这个渗出性的胸膜炎,胆囊炎,胆管炎等等等等,只要是急腹症是水热互结的就是甘遂来把水导走,大黄、芒硝把热泄走,这不就水热都泄完了吗,像个泵一样,像现在的一个泵一样,抽水的泵一样,很快的就给搞走了。

那么既然我们讲到这里,我们就把几个方子对比一下,我们讲到了水热互结用的是大陷胸汤。如果仅仅是热弥漫在胸部,没有水,那么就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是治疗热稽留于胸膈,但是并没有水。而结胸是水热互结,所以这个大陷胸汤和这个栀子豉汤它们的区别在一个有水,一个没水。

另外我们刚才提到了十枣汤。十枣汤虽然它也会出现心下痞硬,胁下痛这些临床表现,但是它主要是水饮为患,并没有什么热与它相结,所以我们用它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癌症的腹水等等都可以用十枣汤,它就是泄水的,它并不泄热。所以十枣汤泄水,栀子豉汤泄热,而大陷胸汤是水热互结,就这么个情况。

好,现在我们来回过头来再看开篇诗。往来寒热热结里,少阳阳明柴胡已。啥意思?就是有往来寒热,有热结于阳明的,这个是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来治疗。我们已经讲过了,已经学过了,所以往来寒热热结里,少阳阳明柴胡已。这里的柴胡指的大柴胡汤。若与水结头微汗,陷胸此汤下之矣。啥意思?如果说这个热邪入里与水相结于胸胁部,临床表现有可能会出现头微微流汗,无大热,那么这种情况,属于大陷胸汤,下它就可以解决,所以叫陷胸此汤下之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