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此不云下后,而云伤寒六七日,则是传里之实热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以心下痛,按之实硬,是以为结胸,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沉为里,紧为寒,结胸,故心下痛。热实,故石硬。方见上篇,盖证同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误下,虽成痞,亦时有结胸之候。痞者,十之八九;结胸者,十之一二也。故次伤寒结胸于痞证之后。
此条热实二字,形容结胸之状甚明,见邪热填实于胸间不散漫也。上条言寸脉浮,关脉沉,此言脉沉紧更明。盖紧脉有浮沉之别,浮紧主伤寒无汗,沉紧主伤寒结胸,与中风之阳邪结胸迥殊。此所以不言浮也,精矣精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节言寒邪入结于胸膈,不因下而成结胸者,亦大陷胸汤之所主也。伤寒六七日,太阳之气当来复于外,今结胸而热实,乃寒邪之热入结于内,故脉沉而紧,邪气内实,故心下痛而按之石鞕也,大陷胸汤主之。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论伤寒不因下而亦成结胸也。伤寒六七日,一经已周,又当来复于太阳,不从表解而结于胸,则伤寒之邪郁而为热实矣。热实于内,故脉沉紧而心下痛,按之如石之硬也,故宜大陷胸汤主之。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邪气内结,既热且实,脉复沉紧,有似大承气证。然结在心下,而不在腹中,虽按之石硬而痛,亦是水食互结,与阳明之燥粪不同。故宜甘遂之破饮,而不宜积、朴之散气,如上条之说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前条言病因与外症,此条言脉与内症。又当于热实二字着眼,六七日中,详辨结胸有热实,亦有寒实。太阳病误下,成热实结胸,外无大热,内有大热也。太阴病误下,成寒实结胸,胸中结硬,外内无热症也。沉为在里,紧则为寒,此正水结胸胁之脉。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此正水结胸胁之症。然其脉其症,不异于寒实结胸。故必审其为病发于阳,误下热入所致,乃可用大陷胸汤,是谓治病必求其本耳。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伤寒表不解,误下成痞,此其常也。伤寒或有因误下而成结胸者,乃其变也。今伤寒六七日,结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若脉沉紧,里实脉也。心下痛,按之石硬,里实证也。此为脉病皆实,故以大陷胸汤主之也。
【集注】喻昌曰:“热实”二字,形容结胸之状甚明,见邪热填实于胸而不散漫也。浮紧主伤寒无汗,沉紧主伤寒结胸,此与中风之阳邪结胸迥别,所以不言浮也。又曰:阳邪误下成结胸,阴邪误下成痞。然中风间有痞证,伤寒间有结胸证,又不可不知。
程应旄曰:虽曰阳邪内陷,然“阴阳”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表热盛实转入胃腑,则为阳明证;表热盛实不转入胃腑,而陷入于膈,则为结胸证。故不必误下始成也。不因下而成结胸者,必其人胸有燥邪,以失汗而表邪合之,遂成里实。观此条曰:“伤寒六七日”,又曰:“脉沉而紧”,则可知矣。
汪琥曰:或问脉沉紧,焉知非寒实结胸?答曰:胸中者,阳气之所聚也。邪热当胸而结直至心下,石硬且痛,则脉不但沉紧,甚至有伏而不见者,乌可以脉沉紧为非热耶?大抵辨结胸之法,但当凭证最为有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结胸亦有不因下而成者。伤寒六日,为一经已周。至七日,又当来复于太阳,不从表解,而结于胸,则伤寒之邪郁而为热实,其证重矣。又诊其脉沉而且紧,沉为在里,紧则为痛为实。今心下痛,按之如石之硬者,非他药所可攻,必以大陷胸主之。
此一节,言伤寒不因下而亦成结胸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病发于阳,设非误下,何至结胸?病发于阴,即非误下,仍有结胸也。伤寒即发于阴也,阴进而阳退,特阴短于阳,六日当愈。若不愈而至七日,阳气愈退而愈缩,邪气必一步逼紧一步,酿成结胸者有之。然使寒实结胸,则实力尚柔,尽有拒之阳邪,压抑就衰之阳气,何待客气动膈而上,客热始贯膈而下乎?惟望脉不沉,拒力稍为活动,即沉而非紧,压力略为放松,就令心下痛亦微痛耳。奈何脉沉而紧,变见热实若寒实,热不浮而反沉,转移阳脉为阴脉,阳不缓而反紧,宜其无拒痛之能力,转从隐曲中逼出其痛,故但曰心下痛,不曰胸中痛。痛不可移矣,遑敢按之乎?特不能不按之者,缘硬处匪石而石硬,一若扪之有棱者然。亟欲手援阳气者,矜其溺而未拯也。何以本证独剧耶?为无因而结胸者加倍写法。大抵阳气不攻而自陷,必余邪之构陷日以深,按之以体察其病形,何异坠诸渊而加之石,纵诸壑而系以缰乎?即石硬可征明实邪之强硬,则太阳之无告,大可悲矣。大陷胸汤主之,先此能免下之早,过此又难免下之迟矣,医者其注意在伤寒六七日之顷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甫及一候,所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也。本寒郁于上,标热实于下,因病结胸。关上脉沉紧者,寒与热并居于中脘也。中脘气阻,故心以下痛。水气与热结而成痰,故按之石硬。但用硝、黄以去实热,甘遂以下湿痰,而结胸自愈。此证不由误下而成,治法与之相等,学者于此可以悟参变矣。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脉沉而紧,《玉函》作“其脉浮紧”。石硬者,《玉函》《脉经》《千金翼》作“如石坚”。
程应旄云:结胸一证,虽曰阳邪陷入,然“阴阳”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表热盛实,转入胃腑,则为阳明证;表热盛实,不转入胃腑,而陷入膈,则为结胸证,故不必误下始成。伤寒六七日,有竟成结胸者,以热已成实,而填塞在胸也。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知邪热聚于此处矣。不因下而成结胸者,必其人胸有燥邪,以失汗而表邪合之,遂成里实。此处之紧脉,从痛得之,不作寒断。
魏荔彤云:六七日之久,表寒不解,而内热大盛,于是寒邪能变热于里。在胃则为传阳明,在胸则为结胸矣。入胃则为胃实,入胸则为胸实。实者,邪热已盛而实也。
兼云:下早结胸,事之常;热实结胸,事之变。所入之因不同,其证治则一理而已。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程郊倩曰:结胸一证,虽曰阳邪陷入。然阴阳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表热盛实,转入胃府,则为阳明证。表热盛实,不转入胃府,而陷入膈,则为结胸证,故不必误下始成。伤寒六、七日,有竟成结胸者,以热已成实,而填塞在胸也。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鞕,知邪热聚于此一处矣。不因下而成结胸者,必其人胸有躁邪,以失汗而表邪合之,遂成里实。此处之紧脉,从痛得之,不作寒断。
魏荔彤曰:六、七日之久,表寒不解,而内热大盛,于是寒邪能变热于里,在胃则为传阳明,在胸则为结胸矣。入胃则为胃实,入胸则为胸实。实者,邪热已盛而实也。
金鑑曰∶伤寒表不解,误下成痞,此其常也。伤寒或有因误下而成结胸者,乃其变也。今伤寒六、七日臻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若脉沉紧,里脉实也。心下痛。按之石鞕,里实证也。此为脉病皆实,故以大陷胸汤主之也。
陈修园曰∶伤寒六日。为一经一周。至七日,又当采复于太阳,不从表解,而结于胸,则伤寒之邪,郁而为热实,其证重矣。又诊其脉,沉而且紧,沉为在里,紧则为痛为实。今心下痛,按之如石之鞕者,非他药所可攻。必以大陷胸汤主之。
唐容川曰∶热实二字,见另有寒实结胸,不在此例,详于下文,医者当细辨也。又凡紧脉,今法只断为寒,不知紧是绞结迫切之形。无论寒热,但是绞结迫切等证,皆能见此脉形。通考仲景脉法自见。
冉雪峰曰∶按此条合下两条,承上出方大陷胸汤条而言。乃推广大陷胸的病理,大陷胸的证象,大陷胸的脉象,大陷胸的疗法。直书结胸,不详下未下,是下而邪陷,可促成结胸,未下邪自陷,亦可成为结胸。意在言外,不必肯定如上文由下而来。发于阳,反下,因作结胸。发于阴,反下,因作痞。本条开始明冠伤寒二字, 伤寒论通例。概言外层,则曰太阳病,有关性质,则日伤寒中风。寒为阴邪,本条伤寒亦成结胸。更不必肯定发阳成结胸,发阴亦可成结胸。学者须结合事实,整个贯通,毋得拘于一端的理解。再进一步言,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寒能化热。故后贤统谓伤寒为热病。太阳为寒水之经,故寒称太阳。与其称为发于阴,毋宁称为发于阳。条文伤寒六、七日,非始得可比,时已过经,寒尽化热。伤寒脉浮紧,陷里则浮变为沉,浮紧变为沉紧。上条有动数,有动数变迟,动数为拂郁于外。沉紧为绞结于内,恐人误认沉紧为寒,故明著热实以树之标。恐人误认热结未坚,故明著石鞕以昭之象。六、七日字,热实字,沉紧字,石鞕字,俱是大眼目,须各各嚼出精汁,不得滑山读过,由是观察,经论原自明白。而注家纷纷藉藉,各是其说。亦如上篇风伤卫,寒伤营,寒伤卫,风伤营。此下篇发于阴,发于阳,热成结胸,寒成虚痞。其实结胸荷无寒。何以白散用巴豆。病证苟无热。何以泻心用连岑。凡此均不可自通,甚谓通章不合仲景法,是必叔和之误,断摘章句,妄肆警谈。吾不为若辈借,不能不为天下后世患结胸者惜。所愿医林豪杰之士,对经论原文,再一穷研。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证不仅是“下之过早”的关系,也有自发的,底下这两段全是。
“伤寒六七日”的时候,就是由表传半表半里、传里的这么一个时间,如果人内里头根本就有水气,同时邪热内传的时候,也容易发生结胸证,这段就说明这个(类型)。“结胸热实”,既结胸又热实于里。“脉沉而紧”,沉,病在里就脉沉,沉以候里嘛,紧者,实。紧脉是有余的脉,所以病实脉也紧。你看表证,表虚证就是桂枝汤证,脉浮缓、脉浮弱;麻黄汤证就是表实,脉浮紧。那么内实则脉也紧,但是现之于沉而不现之于浮。“心下痛”,心下就是胃的部分,痛,这个痛是自觉症状的痛,按则更不行了,也就是说又硬满又疼。“按之石硬者”,一按就像石头似的那么硬,“大陷胸汤主之”。这就是结胸,水与热结,里头还是真正的实。
前后这两段是相互反映的:这段说的是热实,底下这段就不是(热实而是水结,但实际都说明水热互结)。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者,大陷胸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沉而紧”句作“其脉浮紧”。《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石硬者”作“其脉坚”。
【串解】魏荔彤云:“六七日之久,表寒不解,而内热大盛,于是寒邪能变热于里,在胃则为传阳明,在胸则为结胸矣,入胃则为胃实,入胸则为胸实,实者邪热已盛而实也。”
这条是大陷胸汤的正证,也就是原发性的胸膜炎症,因为并没有经误下,可见结胸证本是原发性的,而误下确也可以引发。
【语译】患伤寒病到了六七天上,高热不退,往往可以见到脉搏沉紧,胸胁部疼痛,甚至像石头般硬满等症状的胸膜炎症,这时可适当掌握应用大陷胸汤。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条承上文仍论大结胸的证治。
结胸证有三个主要症状,即本条所云: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概括称之为“结胸三证”,犹如“麻黄八证”一样,是临床辨证的要点。
伤寒时过六七日,虽未经误下,但治不及时,以致表邪内传入胸,形成“结胸热实”。“结胸”是言其病证,“热实”是言其病性,即热与水结,其病性属热、属实。验之脉诊,见沉而紧,沉脉候里且主水,紧脉为实又主痛,皆是热实结胸当见之脉。患者自觉心下疼痛,触按其病位,则有“石鞕”之感。石硬者,虽寓有夸张之意,但实指其上腹部腹肌紧张坚硬,其疼痛拒按自在言外。这一症状,常见于上腹部急性局限性腹膜炎的患者。以上的结胸主脉主证既具,则大陷胸汤势在必用。
通过学习本条“按之石鞕”一语,提醒医者临床凡诊治腹部疾患,包括现代医学所称急腹症在内,必须进行腹诊,亲手切按,以别病证。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比较重视腹诊的,如所云“绕脐痛”,“心下痞鞕”,“痛不可近”等,皆是由切按而得知。这是祖国医学传统的诊查病证的方法之一,应当注意继承运用,不可轻视忽略。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隔了一段时间以后,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这证并不是由误下而成的,本来这病人就是上热下寒,本来肺里面就很热,结果一得到伤寒,六七日没有好,为什么会结胸?因为伤寒,寒束在表面上,肺的热又不去掉,很热的时候,热会发散到四肢上去、结果寒去不掉,没有办法流汗,汗流不出来,热把汗推出汗腺,到了皮肤表面遇到寒,它又回头,又回到三焦里面,又跑回到胸里面来了,胸腔里面有痰有水有热结在里面,胃痛,大陷胸汤最重要的就是胃这地方按着硬邦邦的,就是痰,大便一通利,当场就软掉了。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12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35条条文·大陷胸汤2)
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去解读它,那么可以这么理解,患伤寒的患者六七天以后,形成热实结胸证,脉象沉而紧,胃脘部疼痛,触按感觉像石头一样坚硬,选用大陷胸汤来进行治疗。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它却反映,或者说它的背后有《伤寒论》传经传变的规律。
我们在前面的条文已经讲过了,误下可以形成结胸,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结胸证可以不经过误下,比方说135条,我们这一条讲的就是没有经过误下而产生的结胸。
只是说临床当中误下产生的结胸比较常见,那么没有经过误下产生的结胸相对会少一些。但是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的,没有经过误下产生的结胸在临床当中也不少见,因为毕竟现在,如果谁得了一个伤风感冒之类的,谁去吃泻药,一般没有。所以在古代来说,在张仲景那个时代,由于市面上会有几种泻药,就相当于现在的中成药,那么有些老百姓,得了病之后就买一些简单的药进行治疗,往往会产生误下的这么一种情况。
再加上那个时候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真正掌握《伤寒论》的人最起码是读书识字的,那有的人字都不认识,他怎么去真正地理解《伤寒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就出现了好多医生,根本就没有资格,或者说没有搞清楚《伤寒论》,就给普通老百姓用药,因此误治的特别得多,所以在《伤寒论》里面好多都是误下误汗,等等,都是错误的方法之后产生的一些情况,那么记载的特别得多。
但是今天如果我们得了个伤风感冒,我们去吃泻药吗?去用误下的办法进行治疗吗?显然是很罕见的,不可能。感冒了,你去吃泻药?所以说斗转星移,这个时空从汉朝到了我们现在一两千年过去了,现在这种误下的可能性是比较少见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临床当中,这一个形成结胸的,在现在来说,那不一定是误下引起,直接由伤寒本身传变过来的更多。
那么这第135条重点就是在总结结胸是不因误下而形成的一条条文。说白了,就是有人伤风感冒了,过了六七天,他这个病没有好,也没有去传到其他的经,而形成了结胸这个情况,脉象沉而紧。胃脘部疼痛疼到什么程度呢?用手去按它,像石头一样硬,这个时候,用大陷胸汤来治疗,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伤寒六七天以后产生这个结胸的热实证?那么我们回过头看一下伤寒它究竟是怎么传经的?为什么在这里它成了结胸的热实证?
我们看《伤寒论》第七条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那么关于这第七条条文,我在前面的讲解当中,引用了很多知识点来解读了这一条条文,因此,在这里我就不啰唆了,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说人感受了伤寒,那发于阳的,如果身体体质比较好的人,七天他就可以自愈,那么发于阴的?六天就可以自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伤风感冒之后,既不吃药又不打针,一个星期以后好了。是怎么好的?因为你体质强,伤风感冒,它们的周期就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后你就自愈。这说明你体质能够抵御它,能抵抗它,那么它在你身上,就经过一个周期,就是七天。为什么一个周期是七天,如果没有听过以前的课的人,赶紧回过头去听。关于七这个数字我已经解读了很多了,我也不想多啰唆,因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那么天上有七星宿,对我们地球人类的影响,它是七为一周期,比方说一周有七天,一个月是四七二十八天,那么很多动物怀孕的周期也是七的倍数。
好,那么伤寒六七日,如果说这个患者他的抵抗力足够强,按道理,这个病就要好了,就要自愈了。但是135条讲了什么?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他没有好,这个病没有好,反而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结胸热实证。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表的这个邪气,入里化热,形成了结胸。入里化热,与患者本身体内的水邪相结,水热互结,形成了热实结胸证。如果从中医的医理,就这么简单。
那么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条件是这个患者体内要有产生水邪的条件,寒邪入里,还要进去化热与水邪相结,才能形成结胸热实证,否则它就不会形成结胸证,它可能会形成其他的。哪些其他的呢?那就是后世医家总结的关于《伤寒论》六经传变的规律。
那么关于六经传变的规律,我在之前也讲过,在之前的课里面也讲过,在这里我再啰唆一下。为什么我的开篇是说伤寒发阳七日愈,发阴六日亦可去。第三句,太阳传经皆可见,什么意思?什么皆可见,就是太阳病,从六经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太阳病它既可以传阳明,也可以传少阳,还能传太阴,还能传少阴,也能传厥阴。说白了,就是太阳病可以传其他五经的任何一经,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它传哪一经呢?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邪的强弱共同决定的。说白了,就是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以及患者的体质来主来决定了这个太阳病,它的传经究竟是往哪一经传?
那么传经,它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这个疾病,它是欺软怕硬的。说白了就是哪个地方空虚,哪个地方薄弱,他就往哪个地方传。
打一个比方,比方说有人本身平时就有胃火,有胃热,那么他感受了太阳病之后,他就容易传到阳明。为什么?因为他的阳明有热,太阳病风寒入里化热,很容易让阳明的热火上浇油而形成白虎汤证或者白虎加人参汤的阳明经热证,形成这个承气汤类的阳明腑实证等等。当然这个内容我们在阳明病会讲,也就说他有本身就有胃热的人,就容易传阳明,他是体质决定的。那么同样一个人感受了同样的太阳病,他并没有传到阳明,比方说他传到了少阳,那口苦、咽干、胁痛,寒热往来等等。为什么传少阳啊?很有可能这个人平时本身就心情不好,郁闷,或者有肝火等等,那么这个病邪就趁虚而入,本身平时就在少阳这里就有问题,就趁虚而入,打进去了,就往这里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郁闷的人或者脾气不好的人,他得了病,哪怕就是一个感冒,过几天他发现口苦、咽干、寒热往来?很显然,这个人是属于肝郁型,从脏腑的辨证角度,这个人属于肝郁型,病邪就可以传到少阳,从六经的角度就属于少阳,那么它就传到了少阳。
那么又有的人,他得了感冒之后,几天以后,他就拉肚子了,拉稀,那么按照西医来说,就是胃肠性感冒了,拉稀,按照中医来说,他很有可能是太阳病传到了太阴。因为太阴脾,脾阳虚有寒,所以就拉肚子,所以是太阳病传到了太阴。
那么又有人,如果他本身就有肾阳虚,感受了太阳病之后很快他成了少阴病,比方说四肢厥冷,怕冷,怕得不得了,当然这种人,老年人居多,很快就进了少阴。少阴肾阳虚,那么它就会往少阴传。
那么又有的人如果感冒了之后,过了不久他就开始什么?开始呕吐,拉肚子,或者是上热下寒等等等等,非常明显。那么很有可能他这是病邪传到了厥阴。
那么少阴病和厥阴病,怎么理解它?就是太阳病是怎么传过来的?打个比方,比方我们就以新冠肺炎为例,有人得了新冠,因为他刚刚得,我们也叫太阳病,新冠就属于太阳病。那么就是说得了新冠之后,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自愈,产生了抗体?有的人仅仅是口苦咽干之后,吃点小柴胡汤搞定了?有的人出现喝很多水,大碗大碗地喝水,搞点白虎加人参汤也搞定了?而为什么有的人得了新冠之后,四肢发凉,然后嘴唇干紫等等,最后竟然挂了?那么这一群人是什么人?这一群人大部分是老年人。
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什么?就是它有基础病。什么基础病?比如说冠心病,比方说肿瘤,癌症。你看那个厥阴病,那它很有可能与肿瘤、癌症有关。如果说是新冠传过去的话,少阴病就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因为少阴为心肾,那么太阳病如果传到了心、肾就到了少阴,这个时候可以出现重症。出现了重症之后是会死人的,如果用西医治疗不及时的话。但是用中医,嘿嘿,只要用药及时,用了《伤寒论》的方子,用六经辨证,效若桴鼓,可以说是救人无数。
这就是为什么在两年以前,我用这个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抢救老年性有基础病的新冠患者。现在大家明白了吧。这也是为什么两年前我抗疫的那几十个方子,在网上流传极为广泛,一夜之间点击率破亿的原因。
那么你比方说有人就是伤风感冒了,结果开始呕吐,拉肚子,西医检查,哎哟,胰腺癌,胆囊癌等等。如果你不感冒,他这些症状还不出现,一感冒,过几天这些症状全出现了,为什么?按照我们六经的思路去分析,就是太阳病传到了厥阴病,就这么简单。
当然,从西医的角度,他的癌症可能早就有了,但是没有这个太阳病的诱发,这些症状不会立刻出现。
这就是解读了我今天刚刚写的这首诗的第三句话,太阳传经皆可见。太阳病可以传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无所不至、无所不能,都可以出现,就是根据人体本身的体质以及病气的病邪的强弱,来决定它传到哪里,怎么传,出现哪些临床表现。而早在1800多年前,张仲景早就将这些东西归类、总结,才写成了这一本《伤寒杂病论》,也就是今天我给大家解读的这本书,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仲景是唯一一个能够用医圣这两个字来形容他的,没有任何其他的人能够承担这两个字,因为受不住。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伤寒它是怎么传变的,一是正气的强弱,二是邪气的轻重。另外是医治是否得当,就是和我们医生有关喽,医治不得当者为庸医也,杀人于无形,医治得当者,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好,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病都可以用六经去概括?两个字,非也。
也就是说,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你说它是六经病也好,你说它是123456也行,总之它们归了类,就是六大类。那么这六大类是张仲景在这么多疾病当中,把相同相类似的一些临床表现,用差不多的方子能够治疗的,有一般规律地把它归到了一类,那最后就归到了六大类。归到六大类之后,就在它们之间找联系,找变化,那么找完之后,就总结出了六经。但是仲景发现,世界上的病种,变化万千,无穷匮也,六经不能概括所有的病。于是乎,他才提出了一些变证,变化了的变,言字旁的证。什么叫变证?就是不在六经传变规律以内,但是又客观存在的疾病的变化规律。
所以既然六经是有规律地传变,那么我们把这些变证可以归为无规律的传变。那么这些无规律的传变有没有规律?还是有规律。那么用什么规律去治?12字真言,仲景给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那么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四个字,辨证论治,如果用两个字去形容,就是辨证,辨证论治的辨证。因此今天我写的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话是:变证无穷辨证驭。只有辨证论治才能驾驭,它不在六经这个范围以内。它虽然不在六经以内,但是它仍然逃脱不了辨证论治。
那么后世医家把它称为变证,比方说我们之前讲的栀子豉汤、麻杏石甘汤,白虎加人参汤,都可以称为热证,也就是说太阳病的热证,它其实就是变证的一种。以及我们讲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等等,它都属于变证的一种。
栀子豉汤和麻杏石甘汤属于变证的热证,那么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它属于变证的虚证的心阳虚。那么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它属于变证的虚证的脾虚证。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它属于变证虚证的肾阳虚。当然这个真武汤这一些,也可以认为它属于少阴病。因为在少阴病里面它也有出现,只是归类法不同而已。
那结胸呢?结胸可因误下所致,也可因伤寒风寒入里化热与水邪相结而形成。也就是说,它可以不经过误下就可以通过外感传变而来。
今天我们讲的第135条条文的结胸热实证,说白了,它不在六经传变规律以内,但在辨证论治以内,属于辨证论治的范畴,它属于变证,变化了的变,言字旁的证。变证无穷辨证驭,辨证论治是可以驾驭的。今天所讲的结胸证的135条条文的大陷胸汤证,说白了就是直接由伤寒太阳传过来的,表证传过来的结胸热实证。
有的人还不明白。我再给你打个比方,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去分析的话,就是一个人伤风感冒了,然后过了六七天,他没有自愈,也就是没有好,形成了结胸热实证。它的脉象,是沉而紧。沉我们说主里证,也主水证,而紧主实,也可以主痛,比方说风寒表实证,脉浮紧。那么这个结胸热实是里实,所以它是沉而紧,而风寒表实,身上可能会痛。那脉沉而紧,它是心下痛,这个紧是可以主痛的。心下痛,说白了就是胃脘部。按之石硬者,啥是按之石硬?仲景说:按之石硬,是来形容它的。其实在西医叫什么?叫压痛反跳痛,肌肉紧张的一种腹膜刺激症。那么这种情况用大陷胸汤治疗。
那在临床当中属于啥呀,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感冒了,过了六七天之后,西医检查,你这个得了急性腹膜炎,或者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就这么个情况。如果你不感冒,你还不会得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等,就是感冒过后出现的。怎么这么巧,不感冒就不得,一感冒就得了。中医有中医的解释,就是风寒入里化热与水邪相结,形成热实结胸,就这么简单。而西医没有这种解释。
那怎么办?出现了这种急性的化脓性的疾病,如果是按照他们(西医)的方法,进口的头孢类,或者消炎药,或者杂七杂八的这些东西搞不定的话,那说不定要动刀子了,开膛破肚的可能性都有哦,西医就这么处理。而中医呢,大陷胸汤主之,搞定,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