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134条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9-11 09:53 阅读量165

本文转载自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微信公众号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柔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结,脉不得而沉也。客气者,外邪乘冒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懊恼,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面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便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软硬,夫间有甘遂以通水也。甘遂若夫间之,逐其气,可以直达透结,陷胸三物为允。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消, 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欲传也。浮则为风四句,承上文以释其义。头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证。然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医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言误治之变与救变之治。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邪气入膈,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空虚,言真气与食气皆因下而致亏损也。客气,邪气也。短气,真气不足以息也。懊恼,悔恨之意,心为邪乱而要不宁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以里虚也,因而蹈入,故目内陷。阳性上浮,故结于胸,以胸有凶道而势大也,故曰:大陷胸汤。芒硝之咸,软其坚硬也;甘遂之甘,达之饮所也;然不有勇敢之才,定乱之武,不能成二物之功用,故必大黄之将军,为建此太平之主将。若不结胸至末,以变之亦有轻者言。盖谓邪之内陷,或不结于胸,则无有定聚。但头汗出者,头乃诸阳之本,阳健其用,故汗出也。余处无汗者,阴脉上不过颈,阳不下通,阴不任事,故汗不出也,小便不利者,阳不下通,阴不任事,化不行而湿停也,湿停不行,必反渗土而入胃,胃土本湿,得渗则盛,既盛且停,必郁而蒸热,湿热内发,色必外夺,身之肌肉,胃所主也,胃土之色黄,所以黄发于身为可必也。发黄可必而不言其治者,以有其条也。学者,从其类以求之,则道在矣。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中风病,见浮、动、数之三脉,主风、主热、主痛、更主虚。虚,故邪持日久,头痛、发热、恶寒,表终不解。医不知其邪持太阳,未传他经,反误下之,于是动数之脉变迟,而在表之证变结胸矣。"动数变迟"三十六字,形容结胸之状殆尽。盖动数为欲传之脉,而变迟则力绵势缓而不能传,且有结而难开之象,膈中之气与外入之邪两相格斗,故为拒痛。胃中水谷所生之精悍,因误下而致空虚,则不能藉之以冲开外邪,反为外邪冲动其膈,于是正气往返邪逼之界,觉短气不足以息,更躁烦有加。于是神明不安,方寸之地,觉剥肤近灾,无端而生懊恼,凡此皆阳邪内陷所致。阳本亲上,故据高位,而心下硬痛为结胸也。非化工之笔,

安然点缀病情若此哉!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合下四节皆为大陷胸汤之证,而有风结、寒结、水结、 燥结之不同。此节言风中太阳之表气,医反下之而成结胸也。浮则为风,风邪在表也,数则为热,风乃阳邪,与太之气合而为热也。《经》云∶"气伤痛。"风伤太阳之气,故脉动,而动则为痛。夫邪之所凑,其正必虚,风伤太阳而热,则正气虚微,故数则为虚。头痛发热,病在表也。表气虚,故微盗汗出。夫汗出则毛腠疏通,而反恶寒,此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则邪正之气并陷于内,故动数之脉,变为迟矣。下之则邪逆于内,故膈内拒痛而胃中空虚。客邪乘虚动膈,故短气躁烦。盖膈之上心肺也,膈之下肝肾也,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邪结于中,则呼吸不利,故短气,上下水火不交,故躁烦也。邪留于中,故心中懊依。阳气内陷,故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此邪结于内,故用芒硝、大黄、甘遂以破邪,使结邪一鼓而下,不必破气达表之葶苈、杏仁。夫风乃阳动之邪,即陷于胸而有不结者,若不结胸则下陷于中土。但头汗出者,太阳之气不能从枢胁以出表,惟从中土而上逆也,故余处无汗,剂颈而还。中土滞而水道不行,是以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湿热相署,身必发黄,治当利其小便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此论中风因下而成结胸也。风性浮越,故浮则为风;风乃阳邪,故数则为热;阴阳相搏,故动则为痛;邪盛则正虚,故数则为虚;病太阳之高表则头痛;得标阳之热化则发热;微盗汗出者,邪伤阴分也;恶寒者,邪伤表阳也。邪及于阴,则不复在表,今微汗出而反恶寒者,此表未解也。医反下之,表邪乘虚而入,故动数之脉变迟;邪气内入,膈气拒之,邪正相持,故拒痛也;邪气入,正气虚,故胃中空虚;客气者,外入之邪气者也,膈之上为心肺,膈之下为肝肾,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客气动膈,则呼吸之气不相接续,故短气;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躁烦;心中懊憹者,躁烦之极也;阳气内陷者,太阳之气随邪而内陷也,内陷于心则心下因硬。此为结胸,故用大黄、芒硝、甘遂大苦咸寒之剂,直达胸所,一鼓而下。若不结胸,而陷于太阴湿土之分,则湿热相并,上蒸于头,故但头汗出;津液不能旁达,故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水道不行,则湿热内郁,必外熏于皮肤,故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治当利小便以泄其湿热。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脉浮动数,皆阳也,故为风、为热、为痛。而数,则有为邪迫,失其常度之象,故亦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复恶寒,为邪气在表,法当发散,而反下之,正气则虚,邪气乃陷;动数变迟者,邪自表而入里,则脉亦去阳而之阴也;膈内拒痛者,邪欲入而正拒之,正邪相系则为痛也。胃中空虚,客气动膈者,胃气因下而里虚,客气乘虚而动膈也;短气、躁烦,心中懊恼者,膈中之饮,为邪所动,气乃不舒,而神明不宁也。由是阳邪内陷,与饮相结、痞硬不消,而结胸之病成矣。大陷胸汤则正治阳邪内结胸中之药也。若其不结胸者,热气散漫,既不能从汗而外泄,亦不得从溺而下出,蒸不解,浸淫肌体,势必发黄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若不结胸,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至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寒气侵人,人即发热以拒之,是为发阳。助阳散寒,一汗而寒热尽解矣。不发汗而反下之,热反内陷,寒气随热而入,入于胸必结,瘀热在里故也。热气炎上,不能外发,故头有汗而身无汗。若小便利,则湿热下流,即内亦解;不利则湿热内蒸于脏腑,黄色外见于皮肤矣。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注〕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邪脉也,数则为热邪脉也,动则为诸痛脉也。头痛发热,太阳证也。热蒸于阳,阳虚则自汗出;热蒸于阴,阴虚则盗汗出。阴虚当恶热,今反恶寒,故知此非阴虚之盗汗,乃表未解之盗汗,微微而出也。表未解当解表,医反下之,遂使动数之热脉变为寒迟。盖动数乃表邪欲传,因下而逆于膈中,故不传而脉亦变也。表客阳邪,乘胃空虚,陷入胸膈而拒痛,短气不能布息,烦躁,心中懊[插图],心下因硬,径从实化而为结胸矣。法当以大陷胸汤主之。若不从实化,不成结胸,但头汗出至颈,余处无汗,则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泻也,热湿合化,故身必发黄也。

〔集注〕成无己曰:动数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分,脉不得而沉也。

朱震亨曰:太阳病,表未解而攻里,里已虚矣。虽见浮而动数之阳脉,一经误下,则必变为迟阴之脉矣。胃中空虚,短气躁烦,虚之甚矣。借曰:阳气内陷,心中因硬而可迅攻之乎?大陷胸之力,不缓于承气,下而又下,宁不畏其重虚耶?即阳病实邪下后,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插图]者,亦以栀子豉汤吐胸中之邪可也。况太阳误下后,明有虚证乎!

〔按〕震亨所论治,以栀子豉汤吐之,亦是未成结胸,从胸虚有热而化者宜也。若从胸虚有寒而化者,不论已成未成结胸,则又当从《活人书》温补法矣,不可混施也。

方有执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亦传也。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客气,邪气也。短气,促气不能布息也。懊[插图],心为邪乱而不宁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以里虚因而陷入,故曰内陷。自“若不结胸”句至末,以变之轻者而言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另碾)一钱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集解〕方有执曰:上焦有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汤。平邪荡寇,将军之职也,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以甘遂为佐;惟大实者,乃为合法。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太阳中风之病,诊其脉浮而动数。风性浮越,故浮则为风;风为阳邪,故数则为热;阴阳相搏,故动则为痛;邪盛则正虚,故数则为虚。

病太阳之肌表,则头痛;得标阳之热化,则发热;凡伤风必自汗,汗少则恶风,汗出多亦必恶寒。原无盗汗之证,盗汗亦无恶寒之证,今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乃中风稽久之证。虽不若初中之重,而要其表邪未尝解也。医反下之,表邪乘虚内入,故动数之脉变迟,邪气与膈气在内相拒而痛,胃中被下而空虚,客气无所顾忌而动膈,膈上为心肺,主呼气之出;膈下主肝肾,主吸气之入。今为客气动膈,则呼吸之气不相接续,故短气;上下消炎之气不交,故烦躁,烦躁之极,则心中懊恼,此皆太阳之气随邪气而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经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而陷于太阴湿土之分,则湿热相并,上蒸于头,但头汗出,津液不能旁达,余处无汗,剂颈而还。若小便不利,湿热因无去路,郁于内而熏于外,身必发黄也。此一节,言中风误下而成结胸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上言按之痛,脉寸浮关沉,不过结胸已成之脉证耳。彼未下以前之脉证为何若,既下以后之脉证又何若,医者曾讨论及之乎?如太阳发于阳病,脉当阳浮而阴弱,乃阳脉见而阴脉不见。浮为阳,动亦阳,数亦阳,浮则标阳之感触在风,数则标阳之趋势在热,动则标阳之吃亏在痛,皆孤阳独盛之象。盛者衰之机,必客胜主负而后已,勿徒讶其数则为热也,须知其数则为虚也。设或非虚,必见发于阳之四证,胡为头痛发热,外证有其二;不汗自出而微盗汗出,不恶风而反恶寒,外证又缺其二乎?显系标阳之独力不支,则开而反阖,而后开目无汗,合目有汗,汗前不恶寒,汗后始恶寒。明是中风之外证,无异伤寒之表证,故不曰外未解,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下邪乎哉?其邪仅落于胸部,尚在阳界,其阳则落在于膈部,几及阴界矣。乌得不动数变迟,阳脉成阴乎?就令标阳不甘让步,鼓其余勇,从内拒邪,不过其痛在下耳,如压力何?然使胃中有水谷之精气为保障,阳气犹未至于陷也。乃下药空虚其仓廪,致自无而之有之客气,主持其胃,一旦动膈而上,势必与结胸之邪,串同一气。下文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者,客气引之也,客气间断其呼吸则短气,客气隔绝其阴阳则烦躁,客气沉其痛于膈内,则心中隐忍而懊恼。看似不言痛,无如内拒之力已疲,上言按之痛者此也。吾无以名之,名之曰阳气内陷,不下陷而内陷,堕落于方寸之隙而已。孰意其阳气欲僵乎,于是一变其短气烦躁懊恼之状态,为寂然不动之呆相,而心下因硬。不曰胸中因硬,转曰则为结胸,硬在此而结在彼。明乎贼巢在胸,胸可攻,而心下万不可攻也。大陷胸汤主之,何至戕及阳气乎?然亦间有阳气旋陷而旋举者,则结胸不成。特书曰若不结胸,必胃中不虚,无客气以为之梗,其标阳得领水谷之悍气,冲锋而出,故但头汗出,手太阳从手走头也。曷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耶?此又与阳明发黄相仿佛。盖汗生于谷,谷气护送太阳者半,追逐余邪者亦半,谷与邪相薄,则热流膀胱而应在毫毛,征诸小便不利。若非黄从小便去,将邪无去路矣。断曰身必发黄,精气几一发而无余,一身又非太阳所有,安得不布满谷色乎?本论自有治黄之法,与结胸无涉,以彼胸阳初布,苟与陷胸,又立毙矣。此非撇开结胸,特借作陪笔, 来以反衬结胸也。方旨另详注于后。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本方不过以甘遂向导硝黄,其倾倒胸中之邪,直如水银泻地,于胸膈无丝毫损伤。玩"得快利"三字,大有平原走马之观,方意何等兴会。顾以陷胸名方者,指实外邪之所在地耳,非欲墟其胸也。言外便见胸可陷而阳不可陷,宁以胸次为战线,彻开其胸,乃能透出太阳之标阳。不独太阳然,即三阳往复之机,亦下胸贯膈以沟通其消息,而后从手走头,从头走足也。不独三阳然,即三阴之从足走腹,从脏走手,膈内为周行之路,胸际即停驿之场。是结胸则三阴三阳俱中断,结胸脏亦结,上文故有结胸脏结之问也。独是辨证之难,若以为胸膈心下,皆布满外邪,则误矣,须三复"阳气内陷"四字。以邪高痛下为标准,结处是邪,而硬处是正,陷其结实和柔其硬。明夫此,而后可抵掌而谈圣道尔。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此黄宜茵陈蒿汤为是。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病,无问伤寒、中风,其脉必浮,浮而见数,则为中风发热。动者不静之谓,风中肌腠,则上冒太阳之穴而头痛,数为营气之热,肌腠闭而营虚不能作汗,风热上郁,故头痛而脉数。医者苟遇此证,一见头痛发热,汗出恶寒者,不特腠理未解,即皮毛亦未解,桂枝二越婢一汤,其正治也。医反下之,则表阳随之下陷而营气益虚,动数之脉因变为迟,此证太阳魄汗未经外泄,则以误下而成上湿。太阳阳热不从汗解,则以误下而成下燥。上湿不尽,则痰涎凝结而膈内拒痛,下后胃中空虚,中无所阻,下陷之阳热上冲,客气动膈,而又上阻于痰湿,则短气而躁烦,于是心中懊憹。懊憹者,湿盛阳郁而气机不利也。阳气迫于下,湿邪停于上,壅阻膈下,心下因硬,此为结胸所由成。内陷之阳气欲出而不得,故躁烦可以不死,非似孤阳外浮,阴寒内阻之烦躁,为阴阳离决而必死也。是故大陷胸汤用大黄、芒硝以除内陷之阳热,用甘遂以祛膈下之浊痰,而结胸自愈矣。设因误下之后,不病结胸,则寒湿内陷,而上无津液,证情与火劫发汗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相似。惟火劫发汗者,津液已涸,故阴虚不能作汗,此证为阴液内陷,故亦见但头汗出剂颈而还之证。阴液与湿热并居,故小便不利而身发黄,但令小便一利,则身黄自退。太阳腑气通,阴液得随阳上升,而汗液自畅,此又为五苓散证,而无取大陷胸汤者也。不由误下之结胸,予屡见之。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原注: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膈内拒痛,《玉函》《脉经》《千金翼》作“头痛即眩”。客气,《外台》作“客热”。余处,《玉函》《脉经》作“其余”,《全书》脱“处”字。剂,《脉经》《千金翼》作“齐”。“黄”后成本有“也”字。袁表、沈际飞本《脉经》有“属柴胡栀子汤”六字。《金鉴》云:“数则为虚”句,疑是衍文。是也。心下因硬,程本作“心中因硬”,非也。

成无己云: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乘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结,脉不得而沉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懊憹,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方有执云: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欲传也。“浮则为风”四句,承上文以释其义。“头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证。然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医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言误治之变与救变之治。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邪气入膈,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空虚,言真气与食气,皆因下而致亏损也。客气,邪气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里虚而陷入,故曰内陷。

汪琥云:夫曰膈内,曰心中,曰心下,皆胸之分也,名曰结胸,其邪实陷于胃。胃中真气虚,斯阳邪从而陷入于胸,作结硬之形也。《补亡论》常器之云:发黄者,与茵陈蒿汤。煎茵陈浓汁,调五苓散,亦可。

丹波元简云:按“客气”,《外台》作“客热”,知是阳气,乃阳热之邪气也。又云:《证治准绳》载朱震亨说云:胃中空虚,短气烦躁,虚之甚矣,岂可迅攻之乎?以栀子豉汤,吐胸中之邪而可也。钱氏则称朱氏不善读书者,因历举七条,以辨其误,可谓至当矣。文繁,今省之。

钱氏云:表未解,乃桂枝汤证也。窃疑当是柴胡桂枝汤证。又云:动数之脉,变迟之后,阳邪已陷,岂尚有浮脉乎?必无浮脉再见之理矣。

《伤寒明理论》曰:伤寒盗汗,非若杂病者之责其阳虚而已,是由邪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气一切在表干卫,则自汗出。此则邪气侵行于里,外连于表邪,及睡则卫气行于里,乘表中阳气不致,津液得泄,而为盗汗。亦非若自汗有为之虚者,有为之实者。其于盗汗,悉当和表而已。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千金》及《翼》无“去皮”二字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千金》及《翼》《外台》“一”前有“末”字。成本脱“匕”字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成无己云: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软坚。夫间有遂,以通水也。甘遂,若夫间之遂,其气可以直达透结,陷胸三物为允。

汪按:甘遂,若夫间之遂。考《周礼》:“凡治野,夫间有遂。”注云:自一夫至千夫之田,为遂,沟洫浍所以通水于川。遂者,通水之道也,广深各三尺曰遂。则是甘遂,乃通水之要药。陷胸汤中以之为君,乃知结胸证,非但实热,此系水邪结于心下故也。丹按:《周礼》:“遂人,上地夫一尘,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郑玄注云:遂沟,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深二尺,沟倍之。

钱璜云:大黄六两,汉之六两,即宋之一两六钱二分。李时珍云:古之一升,今之二合半。约即今之一瓯也。每服一瓯,约大黄五钱外。结胸恶证,理亦宜然,未为太过,况快利止后服乎?

《伤寒明理论》曰: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结胸,曰陷胸汤。利药中此为快剂。伤寒错恶,结胸为甚,非此汤则不能通利。大而数少,取其迅疾分解结邪也。

柯琴《方论》曰:以上二方,比大承气更峻,治水肿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视其人之壮实者施之,如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当念虚虚之祸。

《玉函》:又大陷胸汤方,桂枝四两,甘遂四两,大枣十二枚,瓜蒌实一枚去皮,人参四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胸

中无坚,勿服之。《古方选注》曰:瓜蒌陷胸中之痰,甘遂陷经隧之水,以桂枝回护经气,以人参奠安里气,仍以大枣泄营,徐徐纵热下行,得成陷下清化之功。丹按:此方,大陷胸汤证而兼里虚者宜用也,故附载于此。又按:亦见《活人书》,分两少异。

《千金翼》陷胸汤:主胸中心下结坚,食饮不消方。甘遂、大黄各一两,瓜蒌、甘草各一两,黄连六两。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千金》无“甘遂”。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成无己曰∶ 动数,皆阳脉也,当责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哪乘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结,脉不得而沉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懊恼,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鞭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方中行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欲传也。浮则为风四句,承上文以释其义。头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证,然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医反下之,至大陷胸主之,言误之变,与救变之治。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邪气入膈,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空虚,言真气与食气,皆因下而致亏损也。客气,邪气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阴气。里虚而陷入,故曰内陷。

唐容川曰∶脉动应头痛,脉浮应发热。数为虚卿应盗汗。若果内虚,则不恶寒,今反恶寒者,乃表 邪未解,非内虚也。在表宜散,医者不知表散,而反下之,则动数快 利之 脉,反变出艰迟之象,此非虚寒脉迟,乃因下后阻抑其脉。使不快利,脉被其阻,则不易出。况胸膈间为正气往来之路,为邪所入,正气拒之,则为拒痛。盖正气生于气海,上于胸膈,尤赖胃中气实,有以托之,则正气外出,哪不得入,今下后胃中空虚,不能扶托正气,遂令客热之邪,得入膈中,行动不止,正气因与相拒也。膈中者,呼吸之道路也。正邪相拒,则呼吸之路不通利,故短气。邪内犯则烦,正难出则躁,烦躁之极,心中懊依。所以然者,入 之元气,生于膀胱水中。,透入气海,而上于胸膈。气生于水,为邪所阻,陷于胸中,则仍化为水,与邪热结,是为水火交结,心下因鞭,则为结胸。此仲景自行注解之文。注家不知膈间膜油下达气海,内通心包,上达口鼻,外通皮毛,是以注多不晰。下文若不结胸,是胸前之膈通利,则气得上出,故但头汗出,余处无汗,是邪热从周身皮毛,陷于肥内膏油之内,则周身膜油,气不得出,故无汗。若小便利,则水得下泻,不与热蒸。小便不利者,水壅于内,必与热蒸,从肥肉肌腠中。必发出黄色。是黄证乃邪热阻于通身之油中,陷胸是邪热阻于胸前之膜中,陷胸是水火相结,发黄是水火相蒸。必知邪正水火之理。又必知膜油之别,然后知忡景连及黄证,是与陷胸互相发明.也。

舒弛远曰∶按陷胸汤非仲景原方,乃 叔 和 伪撰。其脉动数变迟,热变为寒矣。阴气协饮上攻,故膈内拒痛,胃中因误下而致空虚,客气乘虚而攻动其膈,正气受伤,则气短而躁烦有加。心君为邪逼不安,而生懊恢。阳虚气陷,阴独结聚,心下因硬,则为结胸。逐句推求,总为阳虚而阴凑也。然阳之所以虚,而阴之所以凑者,皆因误在大黄、芒硝。岂可复 用大黄、芒硝,一误而再误之乎,断断无此理也。于是更进面求之,仲景原方,自必重用参耆术附,砂半姜椒,温中补气,驱阴散结,乃有以合乎理而中乎用,否则非法也。原文大陷胸汤主之,文意已毕,其下数句,无故加添, 叔和无理之至。

山田宗俊曰∶浮则为风云云三十三字,王叔和注文误入者也。按盗汗二字,恐六朝以下之名,非汉时语,内经中亦未有之。六元正纪大论,则谓之寝汗。膈内拒痛云云二十字,甘草泻心汤,及栀子豉汤条文,错乱入于此者也,今并删之。阳气者,在表之邪气。阴,表也。气,邪也。本篇文蛤散条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上篇各半汤条云,阴阳俱虚,皆以表称阳者也,非所谓亡阳之阳也。巾篇小青龙汤条云,心下有水气。本篇甘草泻心汤条云,客气上逆,皆于邪称气者也,非所谓胃气之气也。言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者,宜发其汗。而医反下之,浮数变为沉迟者,此为表邪乘虚而内陷,必使人心下颖满而痛,名曰结胸。所以名之结胸者,以水气为邪所团结,而在于胸胁间也,宜大陷胸汤陷下以平之。若下后不结胸,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此为热不得发越,壅塞在里,身必发黄也,乃因陈蒿汤证。其详见阳明篇。

冉雪峰曰∶按此条为陷胸证正面文字,最关紧要。故仲景将证的前后,脉的变化,陷结的状况,或结,或散而不结情形,从实际经验模写绘出,为本陷胸栏整个重心所在。由生理可衡量病理,由病理可转求生理。注家删去数则为虚四字。和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八字,或删去浮则为风以下三十三字,和膈内拒痛以下二十字,全节共一百一十一字,竟删去过半数五十七字,节改整删,经生武断,未有如此再甚者。或问条文脉浮而动数。日浮曰动曰数,是三项。下文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解说已半,何以又砌数测为虚一句,曰此正重心所在。如本栏上文结胸 藏结 并 问,而祇答结胸,结胸和痞并举,而祇详结胸,和此条浮动数三脉并举。而数则重言申明,双料诠释,或释或不释,或单释或双释,均是趋向重心方面,设无此数则为虚句,不过太阳病夹风热而止,惟虚,乃显出内陷兆征。下文微盗汗出,即是凭证。不虚何以盗汗,不盗汗何以见其为虚。外邪既暴,其来也忽,本实先拨,兆端已见,如此前面追证,正以定其误下早下的罪案。初邪未入里,不当下。下则邪入里,又不得不下,凡此均唯物辨证的施治,一言可决,何犹带懵。下后动数变迟,是显其脉的变化。胃中空虚,是显其证的变化。祇言数变迟,不言浮变沉,亦是趋向重心省之。胃中空虚的虚字,与数则为虚的虚字,两两辉映。膈内拒痛,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心下因鞭云云,活绘出陷胸证象的所以然。又由结推到散, 由结于膈膜的结胸,推到散于纲膜的发黄,逐层体会,喟叹观止。可见各家纷纷异说,不啻门外汉自认官墙外望。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千金翼无去皮二字) 芒硝一开 甘遂一线七(千金)

上三位,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附玉函大陷胸汤方。桂枝四两,甘遂四两,大枣十二枚,瓜萎一枚,去皮。人参四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胸中无坚,勿服之。

又千金翼陷胸汤,主胸中心下结坚。食饮不消方。甘遂、大黄 各一两,瓜萎、甘草各一两,黄连六两。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千金无甘遂。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这节就是承着前边“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就接着那段详述其证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这是说太阳表证的时候,脉浮,病在表,脉浮嘛。“动”,也是一个脉。脉动,王叔和说关脉如豆摇摇谓之动,其实这是有问题的。所谓的脉动,就是脉跳突摇摆,这就叫作动,也就是滑得厉害,脉跳突摇摆,无论在哪一个部位上,都叫作动,不一定得限于关上。“数”就是快了。

底下这几句话就解释这几个脉经常所主的那个病证。“浮则为风”,脉浮在表,这是风邪的意思。“数则为热”,脉数就是有热。“动则为痛”,脉要是动,就是摇摆跳突的这种脉都是疼,主痛。“数则为虚”,数主热,热盛伤津液,也主虚,在肺结核的末期,脉都细数无度,脉数在那时候主虚,所以数脉又主热、又主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病在表者,头痛,发烧,微盗汗出,这个症状和这个脉(浮而动数)正相应。“浮则为风”,所以这个病也像外表的症状,头痛发热。“数则为热”,脉数也是热。头痛,也就是“动则为痛”。微盗汗出就是虚了。根据这个症状与这个脉(浮而动数)是正相应的,大概这几句话,不搁也挺好。就是“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本来就是这样的,中间搁这么一段,注家有说是王叔和搞的,我认为也是,解释这几句话也没什么大意思,也就是说,与这个证候相应。什么证候呢?就是太阳病在表,而还未解,表还未解,他仍然恶寒嘛。

那么太阳病在表未解,依法当汗解,大夫而反下之,“动数变迟”,下则虚其里了,那么虚其胃气,所以这个动数之脉变成迟脉了,邪热内陷。“膈内拒痛”,就像前面讲的小柴胡汤,拒痛就是正与邪相争而疼痛。在哪儿呢?在膈内,膈内就是胸膈的膈,就指胃说的。底下就详细解释了,这就由于误下,“胃中空虚”,客气就指邪气,趁胃中空虚而动于膈,也就是说表邪即热邪趁着下后胃中虚,邪内陷而动膈。

邪到里头了,所以“心中懊☒”,烦躁的意思,烦躁焦虑,甚至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结胸证仅是热并不结胸,同时由于阳气内陷则水与热结,阳气就是水分。在表证的时候,阳气是重于表。那么由于吃泻药,邪气乘虚内陷。外边的体液水分(内陷)。阳气就是水分,就是咱们说的精气了,就是人的体液。我们讲太阳病开始的时候讲了,表证的时候尽量把体液往体表输送,那么由于病入里了,体表的津液也往里面撤,所以“阳气内陷”。那么既有邪热,又有水分,所以“心下因硬”,就是水与热结,就为结胸。心下这块硬、痛,“大陷胸汤主之”,这就是大陷胸汤证了。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假若虽然热内陷,即阳气也内陷,也有不结胸的。如果不结胸的话,“但头汗出”,热是循里往上攻了,光是头汗出。只是头汗出,热不得外越,身上没汗,“余处无汗”,从脖子以下全没汗,“剂颈而还”。如果再“小便不利”,咱们说阳气内陷,水分也到里头去了,湿又不得外泄,那么湿与热相郁于里,身上要发黄的。

搁这段干什么呢?就说明结胸证也是水与热的问题,发黄即黄疸也是湿与热的问题。如果湿热结于上,结于胸膈,那就结胸;如果湿与热郁于里而不结胸那就要黄疸。最后用黄疸的说明作为“客”,借客以明“主”,用以说明结胸证也是湿热的关系,不是在这儿讲黄疸。那么这两个病(结胸、黄疸)统统是湿与热,就是水与热。水热相结,结于胸叫结胸;水与热相郁于里而不结胸者那就要发黄。结胸的时候要用大陷胸汤,发黄,这个地方没讲发黄的治疗,后头有的。

大陷胸汤这个药,是一个猛峻的药,比大承气汤还凶。大黄、芒硝用的量都特别重,大黄是六两,这个“去皮”有的书上没有。芒硝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甘遂一钱匕,甘遂这个药不能多用,这是个毒药。这三味药,“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芒硝不要多煮,“内甘遂末”,然后把一钱匕甘遂末搁到方药里头。“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这个方药大概吃都是得快利,泻下相当厉害,不要让人连着吃。

结胸这个病是个大病,是个重病,大陷胸汤也是个峻药,所以前面有那么两段,由于这个病是个重病,所以治疗得抓紧、得及时,可是药太猛峻,用之不当能造成祸害。所以132、133这两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就是说用大陷胸汤,如果结得不到那个程度,而脉还浮大或浮滑,那都不能用大陷胸汤。可是结实之后,人体又发生烦躁不宁,那再吃这个方药也不行了,晚了,所以也死,虽下之,也死。这种病是少见的,但是我们要是遇到这种病的话,机会要掌握好。(冯世纶插话:这个病就是西医的肝硬变、肝癌吗?)这不是肝硬变,而是肝癌。底下还有相应的解释。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膈内拒痛”句,作“头痛即眩”。《外台秘要》:“客气”作“客热”。《玉函经》《脉经》:“余处”作“其余”。《仲景全书》:脱“处”字。《脉经》《千金翼方》:“剂”作“齐”。成无己本:“黄”字下有“也”字。

大陷胸汤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大黄无“去皮”二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甘遂下有“末”字。成无己本无“匕”字。

【句释】“脉浮而动数”,浮数脉而兼见动脉,便是浮动数脉,为交感神经亢奋,收缩力增强的结果。“数则为虚”,即中风自汗出之表虚,并不是虚弱的意义。“膈内”“心中”“心下”,汪琥云:“皆胸之分也”,也就是胸部不同的概括名称。“拒痛”,即痛而不可按的形容词。“胃中空虚”,犹言胃机能衰减。“客气”“阳气”,方有执云:“客气,邪气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其实,都是病理机转的抽象形容词。

【串解】成无己云:“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乘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懊,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方有执云:“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欲传也,浮则为风四句,承上文以释其义,头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证,然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医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言误治之变与救变之治。”

发黄,为高热并发黄疸,与第236条的茵陈蒿汤证颇同。

【语译】患“太阳”表证,脉搏在“浮数”之中还有“动”的形状。要知道“浮”是伤风的“表”脉,“数”是有热的脉搏,“动”脉往往是有痛楚的时候才能出现,而表虚证的脉搏,亦往往有现“数”的,所以才有头痛发热,出汗,甚至还出盗汗,恶寒等表热、表虚的症状。医生对这些“表症”的处理,不仅没有去解表,反而施用泻下剂,于是“浮数而动”的脉搏,一变而为“迟”脉,胸膈里面越发按不得了,按着更痛得厉害,这是由于脾胃中气受到损伤,表热客邪乘虚入里,聚积在胸膈部位,不仅胃部现硬满,甚而热邪随时扰乱胸膈,还呈现呼吸迫促、烦闷难过等症状,这便是很具体的“结胸”证候了,可给以“大陷胸汤方”进行治疗,泻下它胸膈里的结热。邪热入里的病变,也有不出现“结胸”证的,只是头上有点汗,自颈项以下全身都没有汗,同时小便也不通畅,这样汗闭热结的结果,也可能导致黄疸病的发生。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本条论述误下太阳而成结胸或发黄的变证。

本条分三段解释。第一段,从“太阳病”至“表未解也”,讲的是从脉证分析而知表邪未解;第二段,从“医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论误下后形成大结胸的证治;第三段,从“若不结胸”至全文结束,论误下后形成湿热发黄的变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脉动,在这里不是指“动”脉,而是指脉搏躁动的意思,也就是其脉浮而躁动数急。浮主风邪在表,动数主热,肌表有风热之邪,身体必有所疼痛,故云“动则为痛”。数脉虽主热,但其热并未与体内有形之实邪相结,故谓“数则为虚”,可见这里的“虚”,并非正虚之“虚”,乃是里无实邪之意;“头痛发热”,是属表证,但见“微盗汗出”,则反映阳热之邪较盛,且有入里的趋势。因为寐则卫气行于阴,阴者里也,卫气行于里而使里热外蒸,表气不固,则盗汗出;此时若表邪已尽入于里,则恶寒必罢,今仍头痛发热而反恶寒,则说明“表未解也”。既是表未解,虽有里实之热亦不可下,故“下之”曰“反”。如医反用下法,则使邪气内陷,结于胸膈,故脉由动数变为迟缓。喻嘉言说,迟“有结而难开之象”,所以脉迟是邪气凝结的反映。邪陷入里,正气与之拒抗相争,故“膈内拒痛”。胃气因误下而虚,邪气乘正虚而动犯胸膈,是谓“胃中空虚,客气动膈”。胸为气海,受邪则气机受阻,故见“短气”。胸为阳位,心居其中,邪热内扰,故烦躁而至懊憹,以上诸证,皆是阳热内陷与痰水相结而致结胸的病变反映。而“心下因鞕”,则知结胸主证已备,故当以大陷胸汤泄热逐水。亦有虽经误下而不成结胸,导致湿热郁蒸者,则是另一种病变机转。热为阳邪,欲外越而从汗出,但因湿之黏腻纠缠而不得宣泄,故“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湿为阴邪,欲下泄而从小便出,但又被热邪牵引而不能下行,故小便不利。热不得越,湿不得泄,互结蕴蒸,故身必发黄。治当清热利湿,方如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等,均可酌情选用。

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组成,其主要功用已如前述。甘遂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尤善于泻胸腹之积水;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破结。三药为泄热逐水之峻剂,可使大量水液从大便泻下。但因甘遂有毒,泻下峻猛,故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方后注云“得快利,止后服”,即是此意。由于甘遂的泻下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作汤剂水煎服时效力较差。本方虽用汤剂,但甘遂用末冲服,这一特定要求,发挥了甘遂的药效,应予注意。甘遂的用量,本书为一钱,因汉时有铢制而无钱制,应以赵本、医统本之“一钱匕”为准。今可酌用1克左右为宜。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憹,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中风发热才会脉浮则为风,数则为热,热跑到血里面,脉就会数了,脉跳得很数的时候,就代表热在血里面,还有一种是微细数,代表血里面的津液没了,血里面的水不够了,血很热就会有虚的热,表未解也,应该是攻表才对,医反下之,一攻下的时候,病人的血往下走,身体上的血就虚掉了,结果表阳就下陷了,动数变迟,脉就变慢了,这水正常应该是透发出去,结果这水没有发透,流回来了,流回到胸腔里面来,入内了,这水往里面跑的时候,变成了客气动膈,水在皮肤表面叫做水,进入身体里面就是成为湿了,膈内拒痛,就是膈上面,湿在胸膈横膈的地方,里面还有痰,痰相湿和水整个梗在胸隔的地方,硬邦邦的,硬块吐不出来,整个结在这地方,病人短气烦躁,就是因为人呼吸的时候,横膈要下降,胸膈梗到了,又降不下来,因为梗到了,一吸气就要吐出来,就变成短气,病人烦躁,阳没有办法下降,阳在上面当然会烦躁,心中懊憹,就是胃里面很难过,胃中空虚因为被误下了,肠胃里面空了,所以误下才会有结胸,平常不会的;若不结胸,为什么没有结胸?就是病人上焦没有湿热,没有湿痰,湿痰很盛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看病人的舌头很湿,就桂枝汤加白朮、茯苓;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胸里面没有湿热,水一进来就只是水,因为被胃蒸掉了,阳气往上跑了。因为被攻下了,胃虚掉了,只有头有汗,就是津液伤到了,因为一攻下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也跟着出去了,这时候津液伤到的话,津液只剩下一点点,头上只剩一点点阳,所以只有头上有一点点汗,其它身上都没有汗,因为津液不够了,被攻下了,那小便当然不利了,身必发黄,因为人本身津液伤到不足了,这黄就是透过皮肤看到血的颜色。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汤的方剂比大陷胸丸更少了,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甘遂五分生用,五分剂量差不多是小塑料勺一勺,如果结得很厉害的时候要加重,有时候加到二勺三勺,平常大部份二勺就到了,很少用到三勺,像西医讲的急性肺扩张,肺突然的膨胀起来,或是肠梗到,麻痹性的肠梗阻,都是中医讲的大陷胸汤证,所以是热实结胸,如果热实结在肠中,就是大承气汤证,现在梗在上焦就是大陷胸汤,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有一个明显差异,大陷胸汤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下到少腹的关元穴附近;而大陷胸丸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上走,所以用丸剂,不然汤药走太快,一下子跑到下焦去了。

用六碗水先煮大黄,煮成二碗,大黄的滓去掉,纳芒硝滚一二下就好了,再拿甘遂粉倒进去,所以甘遂生用的,先喝一碗,如果喝一碗没有上吐下泻再喝,一般来说差不多隔六小时,如果又吐又泻就不用再喝了,如果光吃大黄芒硝,一下子就里急后重,但是如果加甘遂下去,就是喝大陷胸汤的感觉,喝到胃里面就不走了,药往上走,里面好像打仗一样,等到你感觉药力往下走,大出来的全部是痰没有大便,因为肺和大肠是表里的,为什么加了甘遂,痰全部从大肠出来,而不是从肺出来?因为痰渗入膈膜,再进入三焦,再渗入大肠出来,渗出来的。药力大约持续三小时,泻下的时候是从大便出来,好像水龙头打开一样泄出来,病人家属很紧张,但是病人本身拉出来以后精神变好,觉得很舒服。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小儿急惊风,胸满心下石鞕,心下就是胃的地方硬硬的,咽喉痰潮,痰潮壅塞,直视惊挛,像脑膜炎眼睛都瞪直了,胸动如奔马者,呼吸就很痛很快。

【古方便览】曰:胸高起,或背曲成痀瘘之状,或腹内陷下濡而牵引及背,脚细软羸瘦而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皆治之。过去陷胸汤临床上看的时候,包括小儿麻痹发壮热的时候都是大陷胸汤证,壮热来的时候,整个水痰热积在肺上面的时候,结果脑神经烧坏掉了,这都是大陷胸汤证。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热实结胸之主药,其它凡胸痛剧者,尤有特效。凡医者临死地,不可无此手段。又因留饮而肩背凝痛者,有速效。小儿患龟背等,亦有用此方者;小孩背弯起来,其实里面都是痰,全部梗在那地方,有时候梗在胸口,有时候绷起来一块,其轻者,宜用大陷胸丸。又小儿将成鸡胸时,宜及早用此方,以收速效。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内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11讲 张胜兵品《伤寒》太阳病(134条条文·大陷胸汤1)

这一段原文,如果从字面上白话解的话,可以这么去理解它。患者患了太阳病,脉象浮而动数。脉浮主风邪在表,脉数主有热,脉动主痛证,数脉又主虚,患者头痛发热,轻微盗汗,反而怕冷,这是太阳表证未解的表现。如果医生误用了下法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的脉象由动数变得慢一些,胸胁部疼痛拒按,胃气因误下而受到损伤,邪气扰动胸膈,因而出现短气烦躁不安,心中烦闷的表现,表邪内陷,心下硬满,这样就形成了结胸症,应该选用大陷胸汤来治疗。如果没有形成结胸证,只是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其他部位没有出汗,小便不通畅则会身体发黄。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以上三味药加水六升,先煮大黄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煮沸一两一两次,然后再加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如果很快出现了腹泻,就可以停药。

这一条条文相对比较长,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第一个部分从太阳病开始,到表未解也。这第一个部分是介绍了患者得了太阳病之后,所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第二个部分从医反下之到大陷胸汤主之,这里说的是医生误用了下法,使邪气内陷而形成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来治疗。第三个部分,从若不结胸到身必发黄,讲的是如果不结胸的情况出现的这些临床表现。但是,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并没有给出方药,在《桂林古本伤寒论》里面,它后面有一个五苓散,而后世医家认为第三个部分身必发黄的,用茵陈五苓散。

这三个部分,就先解读到这里,接下来一句一句慢慢的剖析解读一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里就是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后面的东西,都是来解读的,就是通过脉证相应,比方说浮则为风,有表邪。数则为热,说明表热。动则为痛,说明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当中,阴阳搏击,脉象动而不已。那么这个动,并不是现在的脉象里面的动脉,仅仅是描述脉象的这一个体征而已,它在动。这种动,可能会不太规律,这也是存在的。说白了,就是正气被邪气所辱,正邪相搏在脉象上的一种表现,正被邪所辱,就可以出现痛这个临床表现。那么数则为虚,前面又有一个数则为热,后面有一个数则为虚,啥意思?前面的数则为热,是从邪热的角度来讲,使这个脉象变快,而后面的数则为虚是从正虚的角度来讲,因为有邪气,正气奋而抵抗,出现了一种数,那么可以认为这种数代表了虚。所以,前面的数则为热,它是针对于邪气来讲,后面的数则为虚是针对正气来讲,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前面的数则为热,其实是邪热,后面的数则为虚是正虚,这是正邪之间的一个对比。

又说头痛发热,头痛发热病在表。比方说现在这个伤风感冒都有头痛发热,是吧?就这么个情况。在这个太阳病的第一部分的时候,在讲太阳经证的时候,那这个头痛发热就长期出现。

由于这个正邪搏斗,正邪之间的搏击,导致脉象动而不已,那么说明什么?说明正气出来抗邪的这一部分,还是耗尽了一些正气,那么正气耗了一部分之后,再就会出现一点气虚的情况。那么气虚再加上又有邪热,气不固津,邪热熏蒸,因此就会出现什么?微盗汗出。而这一片热象,患者反而会恶寒,所以有而反恶寒者,为什么一片热象患者还出现恶寒呢?表未解,也是因为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这个地方就有争议了,那么在表未解的情况之下,医生误用了下法,用了下法之后,邪气就会内陷。

邪气内陷结于胸膈,那膈内拒痛,结于胸膈,那么动数之脉,就变得相对于缓慢一点了。这里的动数变迟,绝对不是指动数之脉变成了迟脉,如果变成了迟脉,那还得了。一个躁动不安的脉象,突然变成了迟脉,一个阳热的这么一种情况,突然变成了有寒吗?当然迟脉也不一定都主寒,但是这里的迟,动数变迟是变慢,相对于前后比较的话,是相对于变慢。这里的变慢是由于邪热入里,到了胸膈。

正邪斗争已经不在体表,正邪斗争在哪里?在胸膈。正邪斗争在体表的时候就会体表痛,所以在第一部分里面有动则为痛,这种情况。但是在第二部分,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是正邪相争于胸膈,所以,就会出现膈内拒痛。也就是说,正邪斗争,从体表由于误用了下法,引邪入里,因此正邪斗争转向了胸膈之间,所以它会出现什么?膈内拒痛。

那么误用了下法之后,会出现什么?中气虚。那么中气虚就会出现什么?就会出现没有原来抵抗表邪的时候那么多正气了,因为用的下法伤及了正气,这个时候与邪气相斗争,没有那么激烈,没有象抗表邪那么激烈。因此他的脉象就没有那么动数了。因为动数是斗争激烈的表现。那么用了下法之后,正气受损,引邪入里,到了胸膈,这个时候正气受损,就没有那么多正气去抵抗,因此抵抗变的无力就出现了动数变迟,就变得缓慢了,斗争没那么激烈了。

那么用了下法之后,中气虚,中气虚了之后,客气动膈。什么是客气?客气不是现在的您客气了,客气客气,谁来跟你讲客气。这里的客气是主客相对而言的,主气是指人的正气,客气是从外来的邪气。因此,这里的客气动膈是指外来的邪气扰动了胸膈。说白了,就是误用了下法之后引邪入里的那一部分邪气,仲景在这里称之为客气。

外来的邪气入里,引动了胸膈,到了胸膈之后,气机的升降被阻碍了,因此就会出现了呼吸短促,躁扰不宁,心中懊憹。有点类似什么,有点类似于我们之前讲过的栀子豉汤证。

我们接着往下看。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啥意思?阳气内陷,这里是阳气内陷了吗?这里的阳气内陷和前面的客气动膈是一个意思。古人他在写文章的时候不喜欢重复用词,因为他觉得重复用词,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也显得这个文章过于这一个累赘,所以他们喜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那客气动膈是指外面的邪气,像客人一样进来了,但是你这是不速之客,是个外客,所以客气动膈是这一个邪气,外面的邪气内陷之后,称之为客气。而现在的阳气内陷,阳气是个啥意思?阳气它也是客气,也是外来的邪气内陷。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用阳气内陷?因为在134条里面,内陷的邪气是邪热,而热属阳,因此用阳气来代表外来邪热的内陷之气,称之为阳气。

外面的邪热之气内陷,那么邪热、阳气、阳热就会什么?阳热就会逆于已虚之中气,心下是胃,胃中空虚,邪热内陷,那么形成了什么?形成了一个实证,这个实证表现为心下因硬。胃这个地方就会很硬,可以把心下理解成胃,也可以理解成胸膈等等,总之中气也好,胃气也好,空虚,邪热内陷霸占了这个地方。那么这个邪热内陷霸占胸膈、胃部,而出现了什么?硬痛。则为结胸,那么就造成了结胸。那怎么办?仲景说大陷胸汤主之。那么怎么治疗?用大黄、芒硝、甘遂这三味药加水六升,先煮大黄至两升,去掉药渣,再加上芒硝,煮一两沸,然后再加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如果很快出现了拉肚子,那么就可以停药了,剩下的药也就不用吃了。为什么?因为已经解决了。

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会出现结胸呢?我们第一段的这些情况,用了下法之后,医生用了下法之后,是不是都会出现结胸?非也。那么仲景就补充说明了。若不结胸,如果是没有形成结胸的情况,而临床出现了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那么身必发黄。那么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形成结胸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形成结胸和不结胸的两种情况?原因只在一个,哪一个?结胸的情况是因为患者有水饮,不结胸的情况是因为患者有湿邪,这就是湿邪和水饮之邪遇到了邪热内陷之后的不同的临床反应,内陷之邪热,如果与水相结,水热互结,就会形成结胸。如果这个患者他不是有水饮之邪,而是湿邪?那么内陷之邪热与湿邪在一起,就形成什么?形成湿热。

形成湿热之后,那么这个热就被湿气所缠绕,相当于什么?因为这个湿气,它很黏腻,它可以把热包裹住,让这个热发不出去。那么这个热发不出去,它也得发热,那怎么办?热它属火性,火曰炎上,它会往上跑,因此这些湿热就会什么?特别是它这些湿还在胸胁部,在上焦,就会熏蒸。熏蒸哪里?蒸到上面。熏蒸到上面怎么样?就会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

湿热积聚在体内,又因为下之,误用了下法之后胃中空虚,热与湿在一起,弥漫于胸膈、胃,阻断了上焦与下焦的通路。因为这个三焦能通调水道,这个邪热不得外泄,因此,火曰炎上,熏蒸,以致头部出汗,称之为但头汗出。那么这些湿热不能彻底地除去,由于胃中空,虚热入胃中,又阻断了上下两焦之交通,就出现了什么?就出现了湿邪,无法达到下焦,那么小便则不利,小便不利。湿邪在中、上两焦,湿气没有地方跑,怎么办?就弥漫于身体,出现什么?黄疸的症状。那么这一种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的一般用茵陈五苓散。这个《桂林古本伤寒论》用的是五苓散,因为这个小便利了之后,湿邪从小便利走之后,这个黄疸自然就消失了,所以用五苓散也可以,用茵陈五苓散也没问题。关于黄疸方面的问题,我们在阳明病当中将会重点介绍,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不继续延伸关于黄疸的内容了。

那么今天讲的大陷胸汤究竟是治什么的?这个大陷胸汤,它就是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渗出性胸膜炎等等,属于水热互结的。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满痛,或者是心下至少腹部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有潮热或者短期烦躁,这个脉象一般来说是沉紧的,按之有力。

所以说这个条文里面的动数变迟,有的医家把它解读成迟脉,那是不可能的,它只是没有原来那么数,那么动而已,它变成了成紧,邪气内陷那么浮脉变沉脉,动作变得紧而有力。

那么有的人说,前面不是说了吗?这个结胸的脉象是寸脉浮,关脉沉吗?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那一个寸脉浮,关脉沉的大部分是属于大陷胸丸,大陷胸丸和陷胸汤还是有所差异的。

大陷胸丸,它的病位更高,它主要是在胸部的。而大陷胸汤,它的病位会稍稍低一些,甚至它可以到达腹部。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天有人跟我说,哎呀张老师,你讲课说这个结胸证有的是属于急性肠梗阻,那到了肚子去了,那到了肚子为什么还叫结胸?我说你别慌,后面会慢慢讲的,我们只讲到了大陷胸丸,还没有到讲到大陷胸汤呢。那么大陷胸汤,它的病位可能就往下会来一些,根据它的这个临床表现的话,不仅仅是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整个腹部它都有可能出现疼痛。

所以后世医家把这个结胸分为大结胸、小结胸和寒湿结胸。那么这个大小结胸都是有热,寒湿结胸的话就是有寒。大结胸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上结胸也即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大陷胸丸证,那么它是项亦强,如柔痉状,汗出,疼痛这些临床表现,所以有葶苈子、有杏仁,因为它的病位比较上。而中结胸,有心中懊憹,心下因硬,短气烦躁,也就是今天所讲的这条条文,用的是大陷胸汤。另外还有下结胸。下结胸的临床表现,它就会有压痛,反跳痛啊,肌肉紧张之类,有一些肠道穿孔的腹膜刺激症,按照现在西医的说法,那是后面的条文要讲的。

所以上次讲的大陷胸丸是指上结胸,今天讲的大陷胸汤是指中结胸,后面还要讲下结胸。那么这个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合起来称之为大结胸。这个大结胸就是邪热与水饮结于胸膈、脘腹部。那胸部、膈部、脘腹部都有可能,那么它们都叫结胸,只是把它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所以结胸大家不要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结胸就是胸部。其实结胸它是胸、膈、胃脘以及腹部都有可能涉猎到。由于它涉猎的比较广,因此把它分为上结胸、中结胸、下结胸,那么对应的不同的疾病,比如说上结胸更像是渗出性胸膜炎,与胸腔有关的;中结胸更像是急性的胰腺炎,急性的胆囊炎等等;下结胸,也有可能是急性的胆囊炎,急性的肠梗阻等等。但是这个中结胸和下结胸都用的是大陷胸汤,上结胸用的是大陷胸丸。

所以这个大结胸是邪热与水饮,邪气结于胸膈、脘腹部所出现的这个临床表现,分别用大陷胸丸和大陷胸汤来治疗。而小结胸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它不是邪热与水饮互结了,它是痰热结于正心下,说白了就是胃。小结胸就是就是指胃脘部。后面要讲的寒湿结胸,那是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用的是三物白散。我们以后要讲的。

在这里我回答这一位读者也好,听众也好,粉丝也好,你现在明白了吗?结胸分为大结胸、小结胸和寒湿结胸。而大结胸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对应的病都不一样。但是我讲课的时候,我说结胸相当于西医的哪些疾病是笼统的,说的是整个大结胸的内容,不是指大陷胸丸的内容,明白了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