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133条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9-10 09:54 阅读量158

本文转载自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微信公众号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悉具,其候皆见。烦燥,津液竭也。津液竭者,不可下。下证具矣,不下不可,下之不可,不死而何?

喻嘉言《尚论篇》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那么"亦"字承上,见结胸证全具,更加烦躁,即不下,亦主死也。烦躁曷为主死耶?盖邪结于胸,虽藉药力以开之,而所以载药力上行者,胃气也。胃气充溢于津液之内,汗之,津液一伤;下之,津液再伤;至热邪搏饮,结于当膺,而津液又急奔以应上征,有不尽不已之势。烦躁者,津液已竭,胃气垂绝之征也。坚敌在前,营中士卒化为乌有,能无败乎!此陷胸诸法见几于蚤,兢兢以涤饮为先务,饮涤则津液自安,如寇退而百姓复为良民也。噫,微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此亦申明太阳之气生于下焦,上合心主之神以外浮。结胸证悉具者,在外之如柔痉状,在内之膈内拒痛,外内之证悉具也。烦躁者,上下之阴阳不相交济也。故上节外内相离者死,此上下不交者亦死。夫太阳正气流行,环转不息,一息不通则生化灭,一丝不续则穹壤判,是以太阳之气结于中,不同邪结胸中之结胸,医者所当简别者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注】结胸症悉具者,外则项强如柔痓状,内则按之痛俱备也。烦躁者,病发于太阳,而动少阴之气化也。阳入于阴,虽不下亦死。感少阴君火之气则烦,感少阴寒水之气则躁,上下水火不相交接,故死。烦躁未必就是死症,惟结胸症悉具,而又加烦躁,必死,全在悉具二字。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下利者亦死。

伤寒邪欲入而烦躁者,正气与邪争也。邪既结而烦躁者,正气不胜,而将欲散乱也,结胸证悉具,谓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及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潮热,如上文所云是也。而又烦躁不宁,则邪结甚深,而正虚欲散。或下利者,是邪气淫溢,际上极下,所谓病胜脏者也。虽欲不死,其可得乎?

柯琴《伤寒来苏集》

结胸症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是邪气实,烦躁是正气虚,故死。

吴谦《医宗金鉴》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注〕结胸证悉具,谓硬满而痛,结在膈之上下也。悉具者,谓胸之下,少腹之上,左右两胁,无不硬满而痛也。较之大结胸为尤甚,此时宜急下之,或有生者;若复迁延,必至邪胜正负,形气相离,烦躁不宁,下亦死,不下亦死矣。〔集注〕方有执曰:结胸证全具,已主死矣。而更加以烦躁,即不再下,亦主死也。程应旄曰:结胸证,妄下不可,失下亦不可。总在适当其宜,则去邪即所以安正也。魏荔彤曰:此条乃承上条脉见浮大而言。必结胸证具,脉兼见浮大,而加以烦躁,方可卜其死。不然,烦躁亦结胸证中之一也,何遽云死耶!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注】然又有不因误下而定其危者。

结胸证,外则项强如柔痉状,内则按之痛,诸证悉具,而且病发于太阳,竟动少阴之气化而为烦躁者,阳病入阴,虽未误下,亦死。

此一节,从上节危脉之外而补言危证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不曰脉证悉具,非寸浮关沉可知。特结胸证多端,安有证证悉具耶。盖谓其既有大陷胸丸之一证,复有大陷胸汤之一证,丸汤介于两可,故曰悉具也。况其有结胸之病情乎?夫阳入之阴者静,彼热入非阳入乎?阳入非陷于无何有之乡,心下正太阴之部分,太阴维系太阳,宜乎共静,奈何不静而躁?不止躁而烦,是阴阳相遇如不相遇,不独结胸脏结,直是结胸脏绝矣。阳绝死阴故烦,死阴绝阳故躁也。设非结胸,谁死之乎,不能不痛恨于下之太早也。下条烦躁在阳气未陷之前,结胸生则烦躁未死。本证烦躁在阳气既陷之后,就令结胸不死,而烦躁亦死,毕竞结胸死烦躁,非烦躁死结胸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

《易•否》之《彖传》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外君子而内小人。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明乎此,乃可与言结胸之危候。仲师之言曰: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又曰: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夫群邪在位,贤人在野,则其国必亡。虚阳外脱,阴寒内据,则其病必死,其所以必死者,结胸而见沉紧之脉,虽阴寒在里,遏其真阳,邪正交争,脉因沉紧,但令真阳战胜,则一下而阴寒消歇,其病决不致死。若反见浮大之脉,譬之明季阮马持权于内,史阁部并命于外,必至君子与小人同败。以沉涸之阴寒,格垂脱之真阳,苟不顾其本原而攻下之,不根之阳,方且因之而灭息。此结胸见浮大之脉,所为下之而必死者也。其所以烦躁亦死者,结胸之为病,本痰涎并居胸膈之证,其脉沉而紧,心下痛而硬,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潮热,心下至少腹俱硬满而痛,或体强如柔痉,或心中懊憹。脉之所以沉紧者,病气凝聚而中有所着也。心下痛而硬者,痰浊与水气并居阳位,格拒而不下也。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潮热,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者,太阳寒水凝于上,阳明燥气动于下也。体强如痉者,阳热内陷而燥气伤筋也。心中懊憹者,心阳为湿痰所郁,而气不舒也。夫所谓结胸证悉具者,在外则状如柔痉,在里则膈内拒痛,阴寒内乘,阳热外灼,此证已属大难,若更加以烦躁,则证情益剧。盖阳气欲发,格于外寒,则烦躁,孤阳无归,格于里阴,则亦烦躁,烦躁同而格于里阴者为甚。譬之汉、唐、明之末,群奸擅威福于朝,党锢清流东林之狱,流毒海内,士气消磨殆尽,而亡社屋矣。夫群奸肆虐,稍有人心者,不能不并力而争,此亦一烦躁之象也。结胸一证,苟中脘阳气未亡,无论汤荡丸缓,皆当下之而即愈。若浊阴内闭,孤阳不归,脾肾虚,则里寒益剧,里寒剧则标热益炽,譬之油灯将灭,必反大明,此结胸证悉具,所为烦躁而亦死者也。张隐庵乃谓“太阳正气内结,而不能外出”,并谓“今之患结胸而死者,皆由正结”,见理之悠谬,明眼人当自辨之。陈修园谓邪实固结于内,正虚反格于外,极有见地。黄坤载说尤精。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玉函》“烦”作“而”。

喻嘉言云:“亦”字承上。

成无己云: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

程应旄云:此时下之则死,不下亦死,唯从前失下,至于如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成无己日: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

喻嘉言曰∶邪结于胸,惟借药力以开之,而所以载药力上行者,胃气也。汗之胃气一伤,下之胃气再伤,至热邪搏饮,结聚胸中,而胃气有不尽不已之势。烦躁者,津液已竭,胃气绝之征也。坚敌不前,营中士卒化为乌有,能无败乎。此陷胸诸法,见几于早,兢兢以开结为先务,结开则胃气自安。如寇退而百 姓 复为良民, 噫,亦征矣。

程郊倩曰∶结胸证悉具,无复浮大之脉,此时急宜下之,以存津液,再复迁延,津液亡尽,必至烦躁,正虚邪胜故也,此时下之则死,不下亦死。谁从前失下,至于如此。然则结胸证妄下不可,失下亦不可。总之正液宜安,邪液 宜去,去邪液,正所以安正液也。

魏荔形曰:此条乃承上条脉见浮大而言,必结胸证具。脉兼见浮大,而加以颊燥,方可卜其死。不然,烦燥亦结胸之一证也,何递然死耶。

冉雪峰曰∶结无阳证,故不可政,此两条一论脉,一论证。论脉者浮与大并见,论证者烦与躁并见。曰浮曰烦,不得谓为无阳,藏结死证,仅曰难治,日不可攻。此两条并非藏结,结胸疗法,唯一在下,何以不可下,何以直断曰死。浮大不过寻常脉象,烦躁不过寻常证象。何又以均主死,两死字令人疑虑震惕。查上文解释结胸藏结,均有寸脉浮字样,两浮字昭然在目,即此可推知本病生死关键,不在脉的浮,而在脉的大。且整个脉部均浮大,不是独见寸口,经论书中,所载烦躁证多,更仆难数。即以本篇下文言,心烦,心中懊恼,支结烦痛,干呕心烦。燥 渴心烦,干燥而烦,身体痛烦,骨节烦痛,亦有多条,未闻主死。本条因与结胸证悉具结合,故尔探出死机。前条曰结胸证,是结胸已成。后条日结胸证悉具,悉具云者,凡属结胸证象,无乎不有,是为结胸之最重者。阳不遇阴,阴不遇阳,中气败坏,干运失司,下之死,不下亦死。总上以观,前条为内外隔绝,后条为上下隔绝,阴阳离绝,神机化减。安得不死。各注释浮大为表邪未尽,为正 气已虚,释烦躁为正气散乱,为津液已竭。又或以为脉兼浮大,加以烦躁,方可卜其死。条文明明两个死字,何得并而为一,牵强太甚,殊不合拍。结胸为重证,生死攸关,安客稍有偏差。迟疑不可,轻率不得,虽应下而又不可早下,虽当下而又不可下,不字藏结主死,结胸亦有死证。上文抵当条,脉沉微犹可治。此脉浮大反不可治。前抵当条,发狂犹可治,此烦躁即不可治,学者玩索细参,各得其所以然,庶可领取古人深邃奥懿的真义蕴。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但是(结胸证)要给耽搁了,也死,这一段就是根据这个说的。“结胸证悉具”者,那是很清楚了,就像我说的那种情景,按之如石硬,疼得不得了,那个时候,若还不给吃陷胸汤,那么待其烦躁,那也非死不可。

烦躁,光烦不至于,躁者就是乱,烦只是热而已,要是烦躁不宁,那也必死。

结胸,现在我这么说也不容易理解,非把后头的讲讲才行的。

结胸这个病,小结胸的比较多,大结胸病比较少见。也不净是“下之太早”,咱们这个书上说下之太早,因为它讲的是太阳病。所以,太阳病误治了,不是闹着玩的。误治会出很大毛病。出来的这个结胸病,也是由于误治来的。开始是这么讲的。也有自发的(并非误治),病传入于里的时候,这个人宿日里头有水饮,也容易得结胸。后头都有,现在开始的时候,解释得还不是特别清楚。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校勘】《玉函经》:“烦”字作“而”。

【句释】“悉具”,指心下硬满而痛,其脉沉紧等症而言。

【串解】成无己云:“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

“烦躁”,可能是病毒已侵及大脑,因而危险性亦大。

【语译】一个症状备具的“结胸证”,如又出现极度的烦躁,这是病毒侵及大脑,仍然是很危险的。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本条承上文论述结胸证当下不下而见烦躁的危候。

“结胸证悉具”,是谓结胸诸脉证皆已具备,如心下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烦躁,心中懊憹,脉沉实等证,此时当急用大陷胸汤,因势利导,泄热逐水则愈。若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畏首畏尾,不能果断地采用泻下之法,致使病程迁延,邪气锢结更深,正气削弱益虚,在邪盛正衰之时出现烦躁,则属于真气散乱、正不胜邪的一种危候,与阳热内盛而致的烦躁根本不同,故预后多为凶险。由于上条有“下之则死”,本条承接上条,故有“亦死”之言。但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积极救治,也并非都会死亡。

以上两条,皆论结胸证之预后,前后联系体会,其义更备。前者是失于孟浪,不应下而下,下之过早;后者是过于谨慎,应下而未下,治不及时。一为误治,一为失治,然后果不良则一。因此,学习这两条,应从中吸取教益,临诊治病应密切观察病情,抓住治疗时机,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而不致发生误治、失治的问题。

倪海厦《伤寒论》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烦躁者,就是胸阳脱了,阳离开身体的时候,阴阳相隔,阳在头上面,阴一直在下面,烦躁到不但晚上睡不着,到后来死前一个星期,眼睛都闭不起来,还在喘,这都是癌证末期了。这里的烦躁,可以用茯苓四逆汤来救逆。

尤在泾曰:结胸证悉具,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及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潮热,还有一种也是结胸证,少年的时候喜欢打架,打到胃地方瘀血,或胃出血渗到淋巴系统,日久后变成硬块,里面的血管和淋巴纠在一起,胃被挤压得很小,查病人的胃里面没有胃癌,但是胃的地方硬硬的,也是用大陷胸汤;当决定要用大陷胸汤的时候,要快,趁病人还有体力承担药的时候用,所以用峻剂的时候,要趁病人元气还在的时候赶快用。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10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32、133条条文·结胸死证)

这两条条文非常简单,如果我们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可以这样来翻译一下。

第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意思就是说:患结胸证的病人,如果他的脉象浮大,则不能采用攻下的办法进行治疗。如果误用了攻下的办法,会导致患者死亡。

第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意思就是说:如果患者具备了结胸证的全部症状,并且还出现了烦躁不安的表现,那么这也是死证。

上节课讲131条条文的时候,已经跟大家解读过,关于这个结胸,相当于西医里面的一种胸腔或者上腹腔的这一个渗出性的一种急性的炎证,比方说急性的胸膜炎,急性的腹膜炎,急性的胃穿孔,急性坏死性的胰腺炎,胆囊炎,急性的化脓性的梗阻性的胆管炎,急性粘连性的肠梗阻等等,都可以归为这个结胸的范畴,那么这一些急性的病症,在临床当中是很凶险的。

比方说说这个急性的胃穿孔,急性的坏死性胰腺炎,这个急性的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等等,这些病,按照现在西医学的观点,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手术,那么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我上节课说了,关于急性的这种结胸证,在中医临床当中碰到的是很少见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出现了都会去医院找西医,而不是首选中医,而这种病,如果用大陷胸丸也好,大陷胸汤也好,用的过早或者用地过晚,都有可能导致死亡。因此,这种急症在古代的死亡率是很高的。

第132条所说的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者死。什么意思?为什么脉象浮大,不可下,下了就得死?

我们中医最讲究以常达变,我们知道了正常的情况,然后,不正常的情况我们就找到了对比。那么我们对比一下结胸证的脉象,看一下前面的第128条条文,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意思就是说结胸,它的脉象是寸浮而关沉。那么这个寸浮,我们说寸关尺,寸可以主上焦,关可以主中焦,尺可以主下焦,有这么一种分法。那么如果是这样分的话,寸脉浮说明了什么?说明它的这一个上焦部,也即是我们结胸的胸部有邪气,邪气比较盛。

那么如果这个浮不是寸脉浮,而是整体的脉象都浮的话,那么就不是结胸证的特有的脉象了。结胸证是寸浮而关沉。而沉是主里证的,浮可以主上焦,那么上焦的里证就可以指胸腔里面的问题。那么胸腔里面有问题是热邪与水饮,邪气结于这个地方,出现寸浮而关沉。而现在结胸证,它的脉象是浮大的,关脉并没有沉,说明里证还没有形成,里证没有形成就说明什么?说明表证还有,表证还在,或者说表证表邪没有完全进入到胸部形成正儿八经的结胸证。所以结胸证,寸浮而关沉,而且还有痛,按之痛出现了,这个是脉证相符,那么用治疗结胸的这一个攻下法的方子才能行之有效。

而脉象浮整体的脉象浮。是邪气还没有完全入胸,没有形成这个绝对的结胸,邪气还有在表的,而大呢?大为虚。我们看看《伤寒论》变脉法的原文,它有这么一段原文,他说: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脉象浮大,病邪在表,应该要发汗,这个时候,如果反而用了攻下法,这个时候称之为大逆。大逆是啥意思?就是误治里面的特大医疗事故,大错特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而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结胸证,说白了,结胸证已经有了,但是表证仍在,这个时候如果误用了攻下法,只看到有结胸的表现,而没有看到邪气在表的这一个层面的话,那么下之,此为大逆,又加上他又是有结胸证,所以,他在大逆之下出现了下之则死。

结胸证出现脉象浮大的是既有表证,而且正气还不够强,如果正气够强的话,它表证就应该没有了,或者说这个结胸证邪气入里了,那么它的脉象应该是寸浮而关沉,但是这个时候结胸证的严重病证又在,而表证又尚未解除,这个时候如果用下法的话就会将表邪内陷,使结胸证更加的严重。从而会出现死证。

看131条,他说: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首先它有一个下之则和,与我们132条下之者死,形成了一个对比,而大陷胸丸的前面并没有说大陷胸丸主之,而是加了一个宜,宜大陷胸丸。这个宜大陷胸丸是什么意思?就是可以考虑用大陷胸丸治疗,如果说大陷胸丸主之就说明了这个大陷胸丸治,它是非常合适的。

仲景用的是宜大陷胸丸,说明了什么?说明大陷胸丸也不一定能够把这种结胸完全的解决,有一些能解决,有一些还不一定能解决,而他说下之则和并没有说下之则愈,所以他用词恰到好处,说明这个结胸本身就是一个急症,是一个难证。搞不好就是个死证,所以下则和,宜大陷胸丸。后面的是下之则死,而第133条?又紧接着第132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也是死证,而且不管下不下都是死。

当然,我们这说的都是大结胸证,后面的这一个小结胸证一般是不会出现死证的。后面我们讲到小结胸证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因为小结胸证并不凶险,大结胸是比较凶险的。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啥意思?意思就是说,这个大结胸证的这一个证候皆备。比方说心下痛,按之实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或者不大便,或者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等等。这都反映了水热交结邪气盛实,病情已经很重,又出现了烦躁不安,甚至躁扰不灵。这个是邪结已深,正不胜邪的表现,那么邪盛正衰,正气已散乱,如果你攻它则正气不支,不攻则邪实不去,进退两难,愈后不良。

这个烦躁,也有虚实之别。比如说,在结胸的早期,正气不虚,邪热互结,阳热内盛,正邪相争比较激烈,也可以出现一定的烦躁的情况。这个时候,用大陷胸汤因势利导泄热逐水则可痊愈,而结胸证息具之时,病情就十分的严重,如果出现了烦躁,这属于正不胜邪,正气散,正气涣散,神不守舍的危候,愈后是尤其的凶险,所以仲景才说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那么,对于132条和133条两条关于结胸的死证,是强调了结胸之证,既不能下得过早,也不能够让这个结胸证的所有表现全部出现之后,甚至产生了烦躁,再去用下法,那也没有用。说白了,就是要告诉我们,结胸证治疗要及时。

所以张仲景通过这两条要告诉我们,临证治病既要谨慎行事,脉证合参,在确保辨证无误的情况下才能治疗,也应该果断行事,抓住治疗的这个良机,防止延误了病情而出现了失治,而不治身亡的这一种人间惨剧。

说白了,这个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其实际上是必死无疑,就有点类似于什么?就有点类似于油尽灯枯之时,油灯里面躁动的火焰发出最后的光芒,油也没了,灯芯也没了,必死无疑。又有点类似于将死之人出现的回光返照。正气已经散乱,正气已经不能胜邪,最后一丝正气,在与邪气相搏斗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烦躁,一旦出现,必死无疑,神仙难救。

那么中医的说法是指人体最后那么一丝正气与邪气相搏而出现的状态,回光返照,那个时候可能有的人在最后一丝搏斗,正气与邪气最后一丝搏斗,用尽最后的家底和邪气相斗争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烦躁不安。那么按照西医的说法,是一种人体本身的应急反应。也就是说,人本能的为了保护自己,临死之前会有体内的最后的肾上腺激素的释放,说白了就是兴奋剂。

那么在本质上,由于这种人,某一些机能已经存在了不可逆的受损,在不可逆的受损的时候,人的自我反应就会将这一些肾上腺激素释放出来,那么释放出来的这种东西,又很少,时间又极为短暂。说白了,就是人体将自己最后一丝保护自己的东西释放出来,出现的烦躁感,一旦释放完毕,必死无疑。这就是为什么西医在抢救病人的时候,就用肾上腺素从静脉里面推进去来进行抢救。

其实这种东西是人体自己可以分泌,但是通过人工合成之后,推肾上腺素,我们借用了外面的这一股正气,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所以,就有肾上腺素这种西药,用来抢救,而且每一个这个医疗机构必须要备这种抢救药品,否则的话不允许开业,不允许营业。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