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30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热。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以表里皆寒,故不可攻。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无阳证,言当脏结之时,表已罢除,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言痞虽属胁下,由素常有而发,非少阳传经之邪也。反静,言无阳明之谵妄也。舌,心之苗也,苔滑,生长滑腻如胎膜也。苔滑本由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阴也。胸中,阳也。热反在阴而寒反在阳,所以为不可攻也。
喻嘉言《尚论篇》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有脏结之证,乃阴邪结于阴也。若加痛引少腹入阴筋,则悖乱极矣,故主死也。无阳证者,无表证也。不往来寒热者,无半表半里之证也。其人反静者,并无里证也。既无表里之证,而舌上仍有胎滑,此为何故?则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耳。夫丹田,阴也,反有热;胸中,阳也,反有寒;则是其病不在表里,而在上下。上下之邪相悖而不相入,所以不可攻也。
按:病人素有动气在当脐上下左右,则不可发汗。素有痞气在胁下连脐旁,则不可攻下。医工不细询,病家不明告,因而贻误者多矣。甚有明知故犯者,其操术可胜诛哉!
脏结之所以不可攻者,从来置之不讲,以为仲景未尝明言,后人无从知之;不知仲景言之甚明,人第不参讨耳。夫所谓不可攻者,乃垂戒之辞,正欲人详审其攻之之次第也。试思脏已结矣,匪攻而结胡由开耶?前篇谓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谓下利、呕逆不可攻,又谓表解乃可攻痞,言之已悉。于此特出一诀,谓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则证不在六经之表里,而在下焦、上焦之两途。欲知其候,但观舌上有胎滑与否。有之,则外感之阳热挟痞气而反在下,素痞之阴寒挟热势而反在上,此与里证已具,表证未除者,相去不远。但其阴阳悖逆,格拒而不入,证转凶危耳。岂结胸者,膈内拒痛;而脏结者,腹内不拒痛耶!此而攻之,是速其痛引阴筋而死也。不攻则病不除,攻之则死,所以以攻为戒。是则调其阴阳,使之相入,而胎滑既退,然后攻之,则热邪外散,寒气内消,其脏结将自愈矣,此持危扶颠之真手眼也。
凡腹痛之证,得药而痛愈急者,要当识此。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承上文脏结而言少阴君火主气有阳热之证,少阴标阴本热而外合太阳有往来之寒热。今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故其人反静,意谓病无君火本热之阳,而反见阴寒宁静之象。舌上苔滑者,心火之气已虚,故不可攻也。潘氏曰:“按文义,若脏结有阳证,亦属可攻。”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注】上文言脏结之状,此又言脏结之症。少阴上火下水,本热标寒,故贵得君火阳热之化,今无阳症者,不得君火之化也;少阴主枢,不往来寒热者,不能从枢以出也;阳动而阴静,故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君火衰微,而阴寒气甚,故不可攻也。总以见脏结为阴寒凝闭之极,贵得生阳之气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邪结在脏,必阳气内动,或邪气外达,而后可施攻取之法。若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则内动外达之机俱泯,是以其人反静。其舌苔反滑,邪气伏而不发,正气弱而不振,虽欲攻之,无可攻已。盖即上文难治之端,而引其说如此。
柯琴《伤寒来苏集》
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结胸是阳邪下陷,尚有阳症见于外,故脉虽沉紧,有可下之理。藏结是积渐凝结而为阴,五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硬满之症,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
吴谦《医宗金鉴》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注】
藏结无三阳证。不发热,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无少阳也;其人反静,无阳明也。
舌胎滑白,胸中有寒,故可温不可攻也。
【集注】
方有执曰:胎滑本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阴也。胸中阳也。热反在阴而寒反在阳 ,所以为不可攻也。
程知曰:经于藏结白胎滑者,只言难治,未尝言不可治也。只言藏结无热舌胎滑者,不可攻,未尝言藏结有热舌胎不滑者,亦不可攻也。意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之证,必有和解其热,温散其寒之法。俾内邪潜消,外邪渐解者,斯则良工之苦心乎!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注】脏结之状既明,而脏结之证不可不讲。脏结发于少阴,少阴上火下水,本热标寒,必得君火阳热之化则无病。今不得其热化,则为脏结无阳证。
少阴主枢,今病不见往来寒热,是少阴之阳气不能从枢以出也。阳动而阴静,故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为君火衰微,而阴寒气盛,不得不切戒之曰:不可攻也。
此承上文而言脏结之证也。少阴上火而下水,其气交会于阳明中土,故脉现于关。沉与结胸无异,而小细紧为脏阴虚寒结证所独也。
按:程郊倩云:浮为寒伤表脉,沉为邪入于里脉。上节单言沉,沉而有力也;此节兼沉细紧而言,脉之分别如此。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129)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130)
问何谓脏结,是单问脏结,欲寻结胸之陪客也。答曰如结胸状,岂非将脏结之状,印入结胸乎?上条是结胸脏结,本条是脏结结胸矣。认结胸作脏结,必因循不敢攻,是祸结胸,认脏结作结胸,必造次敢攻,是死脏结,如之何能无千里之谬哉!申言之曰饮食如故,脏结习为故常,饮食亦习为故常,非新得结状可知。曰时时下利,下文明言不大便五六日主陷胸,且利止才作结胸耳,无下利之结胸证也。时时似不结,而结状如故,其脏之幸生者在此,其脏可立死者亦在此矣。以彼非从结胸而来,尚有一线之通路,饮食上得几分之水谷,以养脏气,与气口未至断绝,盖气口独为五脏主也。下利时亦出几分之腐秽,以泄浊阴,与魄门未至断绝,盖魄门亦为五脏使也。且寸脉浮,看似阳气犹存在,无如关脉小细沉紧,少阳之小脉上不至于寸,则阳枢无从转,少阴之细脉下不及于尺,则阴枢无从转。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抑亦阳不成阳,阴不成阴矣,是与结胸证之脏结,仅差毫厘。名曰脏结,不曰脏结结胸,亦分别言之耳,独是脏结下利,水谷过于不留,毕竟凶兆,缘六腑之传化也易,则五脏之存精也难。如其舌上白苔滑者,白则无谷色,滑则无精凿,粒食悉化为寒烟,即上工亦云难治,经所谓治五脏者,半生半死是也。倘斤斤以求治,岂一切柴桂之属可中与乎?棘手处在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故也,就令得三阳之病,亦无中见之化。可悟其寸浮非浮为在外之比,乃阳不往而阴不来,故寸脉独浮,其得三阴病无阳化,更不待言矣。曰其人反静,纯阴无阳,法当躁,反静者,非阳入之阴者静也,其人除脏结无他病,特静而几于寂。脏阴馁而无力者在此,脏阴延而未尽者又在此也。彼舌上仍足以惑人,勿谓舌上未白为非寒,勿谓舌上苔滑为有热。戒之曰不可攻也,恐人以结胸例脏结,则攻之罪,言外以脏结例结胸,又不攻之罪。上条引起本条,本条引起以下各条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机陷于半表半里者,邪正相争,则往来寒热,故太阳病有发热恶寒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有形似疟日再发之桂枝二麻黄一汤,有发热恶寒之桂枝二越婢一汤,又有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之柴胡汤。若不往来寒热,则正气不能与邪争,惟其为独阴无阳,故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脾肾虚寒而不复温升也。譬之土润溽暑,则地生莓苔。可见舌上有苔,实由脾阳挟水气上行郁蒸,而始见今脏结之证,中阳垂绝,宁复有生气发见于舌本,故但见寒湿之苔滑,而绝无一线生机。此证不攻必死,攻之亦死,曰不可攻者,冀其阳气渐复,或当挽救于万一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原注: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不往来寒热,《脉经》作“寒而不热”。胎滑, 《巢源》作“不胎”,庞氏“胎”作“苔”,锡驹同。
柯韵伯云:结胸,是阳邪下陷,尚有阳症见于外,故脉虽沉紧,有可下之理。脏结,是积渐凝结而为阴,五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胎,虽有硬满之症,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
丹波元简云:按脏结,《补亡论》“王朝奉刺关元穴”,非也。汪氏云:宜用艾灸之。《蕴要》曰:灸气海关元穴,宜人参三白汤加干姜,寒甚者加附子。《全生集》曰:灸关元,与茱萸四逆加附子汤。以上宜选用。《准绳》曰:王朝奉服小柴胡汤,其已云不往来寒热,何用小柴胡汤?是甚谬矣!《金鉴》程程知云:经于脏结“白胎滑者”,只言难治,未尝言不可治也。只言脏结无热,舌胎滑者,不可攻,未尝言脏结有热,舌胎不滑者,亦不可攻也。意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之证,必有和解其热,温散其寒之法。俾内邪潜消,外邪渐解者,斯则良工之苦心乎!
又云:按“反”字,对结胸烦躁而言。
汪琥云:脏结本无可下之证,成注云“于法当下”者,误。《集注》:潘氏曰:按文义,若脏结有阳证,亦属可攻。此说亦恐不必矣。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方中行曰∶无阳证,言当藏绪之时,表已罢除,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言痞虽属胁下,由素常有而发,非少阳传经之邪也。反静,言无阳明之谵妄也,舌心之苗也。胎滑生长滑腻,如胎膜也,胎滑本由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阴也。胸中阳恤。热反在阴。而寒反在阳,所以为不可攻也。
柯韵伯曰:结胸是阳邪下陷,尚有阳证见于外,故脉虽沉紧,有可攻之理。藏结是积渐凝结而为阴,五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胎。虽有鞭满之证,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
程知曰:经于藏结白胎滑者,只言难治,未尝言不可治也。只言藏结无热,舌胎滑者不可攻。未言藏结有热,舌胎不滑者,亦不可攻也。意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之证,必有和解其热,温散其寒之法,俾内邪全消,外邪渐解者,斯则良工之苦心乎。
唐容川曰∶藏结是言下焦膜油中之夹室,附血室丹蛋之中也。与金匮妇人藏燥之藏,皆指此言,非泛言五藏也。血室胞宫,其膜上通胸胁,下通大肠。故上如结胸,而下则时时下利,两面夹写出藏结之所在。凡血室有热,则发于膜腠之间,而为往来寒热。藏结皆是阴结,无阳证也。故不往来寒热,仲景此章,历言胸膈胁膜,下焦膜油,而并详丹田之热,通身膜纲已详矣。
冉雪峰曰∶此条是承上条而言。上条言脉,此条言证。上条以藏结衬出结胸,此条以藏结的不可攻,显.出结 胸 的正可攻。不当攻而攻,其关粗暴,当攻而不攻,其弊因循,投机之会,间不容发。结胸大证,陷胸大药,故在未出方前,慎密较量。其所以叮咛示入之意,至深且切。或以为叔和语。或以为后人所加,又或以仲识有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二语,因牵释脉滑为热。以仲景有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二语,因牵释病区在胃。强混颠倒,殊属懵憾。条文冠首明标藏结无阳证,无阳则阴独,几成死阴。以下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均是模写无阳。为其嫌于无阳,故不可攻。不是无阳不可攻。有阳又为可攻,纯阴无阳,本为死证。观下文一六六条,直断为死,义可互证。且除此两条外,全篇毫未辨及,设可救治,仲景何为不论,设可救治,仲景又何以直断为死,义尤明显。可见各注灸关元,刺关元,宜入参三白加干姜,与吴萸四逆加 附子,均隅多事。不往来寒热,脉经作寒而不热,此条系在太阳,太阳主寒热,太阳发于阴,,结于藏,纯阴无阳,单寒不热,合则合矣,义殊浅率。盖太阳有少阳证,少阳丽络三焦,内连藏府,外通皮毛。藏结发胁下,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即是这个道路。胞中膜壁亦三焦物,为三焦一体,如邪虽深结在此,苟往来寒热,欲以这个道路外出,仲景用小柴胡汤。本 条 日不往来寒热,是三焦气化,或几乎熄,无外出趋势,凡此将生理病理治疗,整个赤裸裸绘出。为进一层写法,较寒而不热。义实优胜。无热,反静,苔滑,覆霜坚冰,辨宜早辨,由此推到反面,则结胸真实病理疗法,跃跃显出,潜玩领会之不暇,尚何事訾言百出为。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无阳证”,全是阴证。
“不往来寒热”要灵活看,底下还有“一云寒而不热”,它不是发热恶寒,当然也没有往来寒热,就是只寒而无热的意思,“不往来寒热”,它是偏于阴证。
“其人反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阴证都静。
“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在这解释了,脏结之所以死,就是不可攻,胎滑就是多湿之象,就是不可攻。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校勘】《脉经》:“不往来寒热”句作“寒而不热”。《诸病源候论》:“胎滑”作“不胎”。
【句释】“藏结无阳证”,古人以“腑”为阳,“藏”为阴,所以藏结是阴证,而不是阳证了。“反静”,对结胸证的烦躁而言。
【串解】柯韵伯云:“结胸是阳邪下陷,尚有阳症见于外,故脉虽沉紧,有可下之理。藏结,是积渐凝结而为阴,五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硬满之症,慎不可攻。”
【语译】“藏结证”很少有阳性证的,所以它既不发热,也不烦躁而安静,舌苔往往是呈现光滑苔的虚象,治疗时要深切考虑,不要随便滥用攻伐剂。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本条承上文,补述脏结的症状和治禁。
脏结与结胸不同,“藏结无阳证”,即无发热恶寒的太阳表证;“不往来寒热”,是说无少阳证;“其人反静”,谓无阳明病的烦躁证。因邪热在里属阳明证者,必见烦躁,而今其人神情安静,故邪不在阳明。既然三阳经证候俱无,就排除了病在六腑而发于阳的问题。脏结是阴证,是脏虚阳衰,阴寒凝结之证,故见阳虚津液不化“舌上胎滑”之象。上条曰“难治”,本条曰“不可攻”,正因其邪实而又不可攻,故谓之难治。
此证仲景未出方治,有的注家提出用理中汤加枳实,以理中汤温补中阳,以枳实破气散结,可资参考。
倪海厦《伤寒论》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就是所谓的阴寒证,寒湿很盛的,没有阳证,往来寒热是少阳证,所以没有往来寒热,阴证的人很安静,这种里面寒湿很重,不可以攻,中药的攻药,都是比较寒凉的药,里面已经很寒了,再用寒凉的药,会很危险。
成无己曰: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热。以表里皆寒,故不可攻。
柯韵伯曰:脏结是积渐凝结为阴,五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鞕满之证,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其实理中、四逆都不够力的。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03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29、130条条文·藏结总纲)
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把它直接从文字上白话解的话,那么可以这么去理解它。什么叫藏结?师傅回答道,证状与结胸相似,但是饮食如常,常常腹泻,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细小沉紧,这就是藏结的表现。舌苔白滑者是难治之证。
藏结没有阳热证状,或者说藏结没有这一个表证,因为这个无阳证有几种理解,藏结无阳证,一种说是没有表证,是指没有太阳表证,一种是说没有阳热证状,两种解释,但是都差不多,第130条的,藏结没有表证,就是没有太阳证,不往来寒热,证明是没有少阳证。
其人反静,证明是没有阳明证。说白了,藏解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这个就是说藏结既没有太阳证,又没有少阳证,也没有阳明证。因为其人反静,它是和这个阳明证的有燥热的这个情况相对比的。那么意思就是说白了,藏结三阳证不具,就没有三阳证,藏结没有阳热证状,或者说没有表热证状。
也没有往来寒热的表现,病人不烦躁,反而安静,舌苔滑,这样的情况不能采用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没了,就这两条,就说了藏结,说完了之后,从下一条开始就开始讲大陷胸丸,一些方药了,讲的都是结胸证,再也没有讲藏结了。所以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就这两条讲藏结的,如果说按照他这个没有脱简,条文假设他没有脱简的话,那么从表面上看这个藏结就是阴寒凝结,脏气虚衰的这么一种情况,但是我上结课已经讲过了,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着存在着一种病证,它只有阴没有阳的。那感冒不是有伤风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吗?那么藏结为什么有没有寒藏结和热藏结呢?那么人有男人,他也有女人。不可能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或者只有女人没有男人,这不合理,哪怕就是结胸,它大多属于热证、热实结胸,但是仲景也给出了寒实结胸的三物白散,是不是?所以说藏结,在这个地方肯定是脱简严重。
既为藏结,那肯定与腑无关,所以130条说:无太阳证,无少阳证,无阳明证。说白了,就是与腑没有关系的,把腑排出来,把腑排出来,就是脏。藏结当然是脏的病,不是腑的病。
好,那么我们剖析一下宋本《伤寒论》129条和130条,如果他没有脱简的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129条: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藏结证也具有和结胸一样的,或者胸,或者胸胁,或者是胃脘这些部位硬满疼痛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疼痛,和结胸的疼痛很相似,但是由于藏结是邪结于脏,这个没有影响到腑,至少是腑,它本身没什么问题,所以,它饮食如故,为什么饮食如故,它是对比的,它对比结胸来说的。
因为结胸,它有实邪阻滞,所以影响到胃腑,所以结胸它的饮食可能就不如故,而藏结是饮食如故,那么饮食如故,是不是说他吃饭挺香,很好啊怎么样。也不是。一个癌症病人吃饭能有多香,这个饮食如故是和结胸证相比较。对比来说,他的饮食算好的,而结胸呐他饮食就有问题了,因为结胸,他是有实邪与痰水相结,可以阻碍这个胃腑,因为胃腑,它被这些邪实,实邪阻滞,影响胃腑的受纳。
那么脏为阴,腑为阳,这个是肯定的,那么邪结在脏,他根据这个条文来讲,他就认为脏为阴,而且,这个脏还有阳虚,本身就有阳虚,阳虚有寒,所以这个人,即便是饮食如故能够吃,但是他消化不好,阳虚有寒,那么就会出现什么?便溏哦,拉肚子哦,时时下利哦。
那么由于这一个藏结和结胸一样,它的邪气可以是由表入里的,因此,这个寸脉浮,它也是表达了病因病机的问题,并不一定会寸脉浮,这是以脉说医理,这是仲景的一种手法。
那么他又说,关脉小细沉紧,这一看就是什么?脏气虚衰,寒邪内结。
如果见到舌苔上,这个舌苔是白滑的,就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阳虚寒气凝结,里阳已经很衰,但是他这个邪,又是实邪,实邪又非攻不可,但是这个病人的体质呢,又是本身阳虚有寒,又非补不可。那怎么办?有实邪非攻不可。本身又阳虚有寒,又非补不可,于是乎就出现了什么?攻补两难,那攻补两难就难治喽。
这个是129条要表达的意思,那么130条表达的什么?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说白了,藏结没有表阳证,阳为表。阴为里。表里分阴阳的话,表就是阳,里就是阴。这里的无阳证可以认为是无太阳证,但是阳证,也有可能是热证,那么你把它理解成无热证呢,也是另外一种理解方法。但是根据后面的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来说的话,这里的无阳证,我个人更倾向于无表证,所以藏结没有太阳表证,没有太阳证,你可以这么认为,不往来寒热是没有少阳证,其人反静是没有阳明证。因为阳明证会有燥热。
所以他用其人反静作为对比,说他无阳明证,说了这么多,一句话就是什么?藏结就是阴证,不是腑证,不是阳证,就这么个意思。那么这种情况下,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那和第129条一样,舌上苔滑。阳虚寒凝,那么这种情况呢,阴证要补,阳证要泄,如果说阳为有余,那么要泄。阴为不足,那就要补。这个时候藏结视为不足,阳虚的要补,所以,即便是有实邪,也不可攻也。
那么关于藏结就这么多,而且后世医家呢,根据这两条条文,还说了仲景没有给方啊。有的医家就说,我这个可以用理中汤加枳实,用理中汤来温补中阳,用枳实来破气散结。从表面上看,从表面上看好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太信任宋本《伤寒论》了,导致了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内容这么少,而且只有寒证,没有热证,有没有问题?
好,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关于藏结的描述。
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他把第129条和128条这个两条合在一起了,但是不是直接合的,是部分合的。
好,我们看一下桂林古本的原文,他在这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里面的第一条条文就这么说。他说:病有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紧接着,他说:何谓藏结?师曰: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大家现在明白我为什么刚才要讲《金匮要略》水气病的血分病吗?因为这一个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里面已经指出藏结是要宜求血分的,而血分病是属于难治的,因为《金匮要略》里面已经说了。
紧接着他说:假令肝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你看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把藏结说的是寒热都有的,而且还有宜求血分,而且他还直接指出了藏结用什么方。
把藏结的方子也给说了,首先就说了肝藏结,我们接着往下看。
心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赤小豆三两,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渣,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桃仁20枚,茯苓三两,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接着,他又说了,肺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治,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瓜蒌桔梗牡丹皮汤主治。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 括萎实大者一枚(捣) 桔梗三两 牡丹皮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脾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疑为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 枳实二两 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 干姜一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半夏一升 甘草一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然后是:肾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劈)。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二两 枳实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就是桂林古板《伤寒杂病论》关于藏结,而且分了五脏,均给出了两个方子,那么他这个方子究竟能不能治藏结呢?
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今天首先搞清楚藏结、五藏结,我们下结课会逐一的给大家把这个五藏结进行剖析,而且结合我本人的临床来进行解读。
好,我们接着看关于藏结在伤寒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最后一条条文。他说: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也就是说,他把宋本《伤寒论》的第130条和第129条合在一起,有机的合在一起了,说明了藏结在没有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的情况之下,是难治的,是不可攻的。而其他藏结,他都给出了方药,说明是可治的。
所以这么一对比,我们就发现宋本《伤寒论》里面所说的难治和不可攻也,应该是藏结里面比较严重的情况。
那么按照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这样把条文一柔和、一调结,再插进去关于藏结的五藏结的内容,表面上看Perfect,非常的完美。
完美到不敢相信,就用这么几个简单的方子可以治疗五藏结,这些方子治不治疗五藏结,我们下节课慢慢的跟大家剖析,现在我们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前人在注解《伤寒论》的时候都没有怀疑藏结这个地方脱简很多呐?甚至连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补充的内容,他们也只字不提呢。
那么我们看一下桂林古本《伤寒论》究竟是什么时候公布于世的,桂林古本这个《伤寒杂病论》啊,它也叫伤寒12稿,为什么叫伤寒12稿?说这个《伤寒论》写的时候写了13稿,13稿啥意思?是写了改。改了写,写了改,改了写,写了13次,最终定稿,而这个桂林古本呢是12稿。
而王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说是第7稿,当然这都是传说啊。也就是说,王叔和所得的版本是第7稿,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第12稿,都是张仲景所作。那么按照这个说法的话,这第12稿应该比第七稿更加的完美,完善喽。当然这些东西都缺乏历史考证只是说桂林古本《伤寒论》的序里面这么写的。
那么他是什么个来历啊?桂林古本的这个《伤寒杂病论》,他是清朝同治六年,也就是1867年,公元1867年,桂林的左修之这个人受之于医圣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那张仲景的后代,第46代人,一个叫张绍祖的。这个张绍祖的祖上有本书叫《伤寒杂病论》。
而且说得振振有词,说这《伤寒杂病论》的有13稿,他的祖宗张仲景写的,他的这一个是第12稿,王叔和的那个是第7稿。
那么这个左修之就得到了这一本第12稿的《伤寒杂病论》,秘不传人,悄悄的自己一个人像《葵花宝典》一样藏着,像《辟邪剑谱》一样藏着,一直到了光绪20年。
光绪20年是哪一年?公元1894年,说白了,27年以后,他藏了二三十年,藏在手上。有一个叫罗哲初的人就跟他学习,于是乎,他就把这本书传给他了,传过来一个叫罗哲初的。
罗哲初这个人得到了这本上寒杂病论,又悄悄的藏着,秘不示人。你看中医界就这样,有点东西就藏着掖着。不像我这样光明正大的讲课,人人都可以听,人人都可以学,能学多少就靠自己了。他们就是藏着,不给别人看,不让别人知道。
转眼间,又到了民国,民国呐长沙的刘氏得到了古本《伤寒论》。那么于是乎,就由这一个湖南的,因为长沙在湖南嘛,湖南的这个何氏,就开始手写,复印。这个版本叫什么?叫长沙版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也叫湘本《伤寒杂病论》。
另外,1934年有一个姓黄的也抄写了一本这个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称之为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
抄来抄去,在1939年的时候由这个张伯英资助校刊发行,所以,这一本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就人人都能看到了。
那么按照这个说法,也就是说到了民国的后期,这一本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才公之于世,那么在民国的初期和清朝,很显然,这些医家都是没有见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
所以啊,哪怕是清末的医家都没有见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但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些医家是见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在坐的听我讲伤寒论的同行或者爱好者也是可以随便在网上买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只不过我们当代的一些伤寒大家,他们通过各方面的一些考证,认定此书,或者是说不排除此书是后人假托张仲景之名写的,说这本书是假的,不是张仲景的书,然后,为了证明他是张仲景的书,搞个姓张的人来,说他是这个张仲景的第四十几代孙子,家传的,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对伤寒杂病的很有研究的人,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补了一些《伤寒杂病论》的里面遗失的东西,补的还非常完美,为什么?哪里有缺的,他就哪里都有补的,更像是一个房子经过了很多年的风化,缺胳膊少腿。缺砖缺瓦的,那么,后世有一个能工巧匠把它给补起来了,这么个意思,就跟我们现在的黄鹤楼一样,根本就不是以前的黄鹤楼,是补的,甚至是重建的,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他是真是假?我们的确无法考究了,为什么?你如何去证明张绍祖,他就是张仲景的后代呢?你到哪里去找DNA?你找不到了,所以有的人就开始查张绍祖的身世,他说他是张仲景的后人,有没有带有这个忽悠性质,欺骗世人的这种嫌疑?这是一个方面,要朝他找证据。
我个人认为这些人是吃饱了没事做,你找那些证据干嘛啊?你验证一下这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那里的方子有没有效不就行了,我们这也不是搞鉴宝活动,我们又不是搞鉴宝活动,我们又不是搞历史考究,我们治病救人呐。如果说桂林古板的《伤寒杂病论》,那里的一些方子对证了之后疗效比较好的话,那管他是不是张仲景写的呢,是其他高手托张仲景之名补起来的又何妨?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能够治病救人,这是终极目标。
所以啊,我们才有白居易的这首诗啊,“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你知道他是好还是坏,用他的方子不就行了!管他其他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你是好是坏,谁又说的清楚?是真是假,谁又能真正的搞明白?真亦假,是假亦真,因此才有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