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结胸者,邪结在胸;脏结者、邪结在脏。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下后邪气入里。与阳相结者为结胸、以阳受气于胸中故尔;与阴相结者,为脏结,以阴受之,则入五脏故尔。气宜通而塞,故痛。邪结吊分,则阴气不得上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得下通。是二者,皆心下硬瘫。寸脉浮,关脉沉,知邪结在阳也;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知邪结在阴也。
阴结而阳不结,虽心下结痛。饮食亦自如,故阴气乘肠虚而下,故时时自下利。阴得阳则解,脏结得热证多,则易治。舌上白苔滑者,邪气结胸中亦寒,故云难治。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脏结之同异。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脏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脉多小细与紧,此其所以下同。结胸以阳邪结于阳。脏结以阴邪结于阴故也。末复申言脏结有难治之故者,叮咛戒谨之意也。
喻嘉言《尚论篇》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脏结一证,最难辨识,复设问答,借结胸以详其脉证,而明外邪炽盛者为难治。结胸者,阳邪结于阳也;脏结者,阴邪结于阴也。然胸位高,脏位卑,其脉之寸浮关沉,两俱无异,乃脏结之关脉更加小细紧者,以关脉居上下二焦之界,外邪由此下结,积气由此上干,实往来之要冲,所以病在下,而脉反困于中也。此证全以外受之邪定轻重,若舌上有白胎滑,则所感深重,其互结之势方炽。单表、单里,及两解表里之法,俱不可用,所以难治。然温中散邪,俾阴气渐下而内消,客邪渐上而外散,两相开解,则良工之为,其所难乎。
伤寒下早,亦成结胸之证四法
一法,辨大结胸,用大陷胸汤。
一法,辨小结胸,用小陷胸汤。
一法,辨热结在里与结胸异治。
一法,辨邪热在表,心下支结,但治其表。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自此以下凡十节,论太阳之结胸不同于少阴之脏结、痞气,阳气受病而为大陷胸汤之证也。结胸者,病发于太阳而结于胸也;脏结者,病发于少阴而结于脏也。病气结于胸膈之有形,而太阳之正气反格于外而不能入,故按之痛。太阳之气主高表,故寸脉浮。邪结于胸,故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张氏曰∶"邪结于胸,太阳正气不能内入,则为结胸;太阳正气内结,病邪拒于胸膈而正气不能外出,亦为结胸。然邪结于胸者,可下;太阳正气结于胸者,不可下,观下 ‘结胸证,其脉浮大','结胸证悉具'两节而义可知矣。" 愚按;自此以下凡三十九节,统论痞结之证。夫结者,结胸、脏结是也;痞者,痞气是也。然结胸有在气、在经之不同,在气则为大结胸,在经则为小结胸;脏结有在心下、胁下之各异,在心下则为痞,在胁下则为三阴脏结之死证。夫大、小结胸,痞气、脏结俱有死有生,今大结胸言死证,而小结胸不言;脏结言死证,而痞气不言,其中各宜体会章法气脉。自"病有结胸,有脏结"始,直至"胁下素有痞,此名脏结"终,其中在气、在经,在上、在下,阴阳、生死,内外证治,井井有条,学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取之而其义无穷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此章论结胸脏结痞气之证,直至病胁下素有痞方止,其中有经气之分,阴阳之异,生死之殊,学者所当细心体会也。太阳之气,起于至阴,由下而上,由内而外,从胸胁而达于皮毛,今固结于胸,不能出入内外,谓之结胸。结胸者,发于太阳也。少阴主神机出入,枢转内外,今固结于脏,不能输转出入,谓之脏结。脏结者,发于少阴也。故问结胸脏结之状何如也,答曰结有正有邪,太阳之正气与邪气共结于胸膈有形之间,故按之痛,寸以候外,太阳外主皮毛,故寸脉浮,关以候中,病气结于胸中,故关脉沉,此名结胸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此设为问答,以辨结胸、脏结之异。结胸者,邪结胸中,按之则痛;脏结者,邪结肠间,按之亦痛。如结胸者,谓如结胸之按而痛也。然胸高而脏下,胸阳而脏阴,病状虽同,而所处之位则不同。是以结胸不能食,脏结则饮食如故;结胸不必下利,脏结则时时下利;结胸关脉沉,脏结则更小细紧。而其病之从表入里,与表犹未尽之故,则又无不同。故结胸、脏结,其寸脉俱浮也。舌上白苔滑者,在里之阳不振,入结之邪已深,结邪非攻不去,而脏虚又不可攻,故曰难治。
柯琴《伤寒来苏集》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那么结胸之脉沉紧者可下,浮大者不可下,此言其略耳。若按部推之,寸为阳,浮为阳,阳邪结胸而不散,必寸部仍见浮脉。关主中焦,妄下而中气伤故沉,寒水留结于胸胁之间故紧。不及尺者,所重在关,故举关以统之也。如结胸状而非结胸者,结胸则不能食,不下利,舌上燥而渴,按之痛,脉虽沉紧而实大。此则结在藏而不在府,故见症种种不同。夫硬而不通谓之结。此能食而利亦谓之结者,是结在无形之气分,五藏不通,故曰藏结。与阴结之不能食而大便硬不同者,是阴结尚为胃病,而无间于藏也。五藏以心为主,而舌为心之外候,舌苔白而滑,是水来克火,心火几于熄矣,故难治。
吴谦《医宗金鉴》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注〕邪结三阳,名曰结胸;邪结三阴,名曰脏结。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而其脉与证之状则不同。其硬满而按之痛,结胸证也。寸脉浮、关脉沉,结胸脉也。寸浮主胸主表,关沉主胃主里,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胃里而结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脏结证也。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脏结脉也。细小沉紧主脏结寒痛,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脏里而结也。脏结虽硬满而痛,如结胸状,然结胸病,属里壅塞,必不能饮食;脏结病,属里空虚,故饮食如故。结胸属实热,故硬痛不大便而脉沉石;脏结属虚寒,故硬痛下利而脉细紧也。舌上白胎滑者,胸中无热可知。脏结阴邪,得之为顺,尚可以理中辈温之;结胸阳邪,得之为逆,不堪攻下,故难治也。
〔集注〕成无己曰:气宜通也,以塞故痛。邪结阳分,则阴气不得下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得上通。故知二者,皆按之痛硬也。
方有执曰: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脏结之同异。脏结之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脏,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脉小细紧,此其所以不同也。盖结胸以阳邪结于阳,脏结以阴邪结于阴故也。
汪琥曰:结胸证,其人本胃中有饮食,下之太早,则食去不尽,外邪反入,结于胸中,以故按之则痛,不能饮食。脏结证,其人胃中本无饮食,下之太过,则脏虚,邪入与寒结于阴分,所以状如结胸,按之不痛,能饮食,时下利也。
魏荔彤曰:人知此条为辨结胸,非指脏结而论,不知正谓脏结与痞有相类,而与结胸实有不同。盖结胸阳邪也,痞与脏结阴邪也。痞则尚有阳浮于上,脏结则上下俱无阳,是皆误下、误吐之过也。
〔按〕此条“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句,前人旧注皆单指脏结而言,未见明晰,误人不少。盖舌胎白滑,即结胸证具,亦是假实;舌胎干黄,虽脏结证具,每伏真热。脏结阴邪,白滑为顺,尚可温散;结胸阳邪,见此为逆,不堪攻下,故为难治。由此可知,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耶。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问曰:吾闻太阳主开,病竟有不能出入内外,而固结于胸为结胸;少阴主枢,竟不能枢转出入,而固结于脏为脏结,其病状何如?
答曰:结有正有邪,太阳之正气与邪气共结于胸膈有形之间,故按之则痛。寸以候外,太阳主皮毛,故寸脉浮;关以候中,病气结于胸中,故关脉沉,此名曰结胸也。
张钱塘云:此章论结胸、脏结、痞气之证,直至病胁素有痞方止。其中有经气之分、阴阳之异、生死之殊,学者所当细心体会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问结胸、脏结,问词似分两证也,乃先答结胸,未答脏结,何必俟其再问而后答之耶?彼非问结胸结脏也,问结胸连带脏亦结也,未尝曰有结胸有脏结。曰病有结胸脏结,是结胸则脏无不结,结胸证所为剧且大也。曰其状何如,问其状在胸抑不在胸也。答曰按之痛,不曰胸中痛,非按胸而痛,按痛处痛也。结在胸而状不在胸,即上文邪高痛下之谓也。设不结胸则呕矣,不呕则结胸矣。何以寸脉不沉耶?阳微结而后脉沉,纯阴结亦脉沉,答词非所论于阳结阴结,阳浮故寸浮。特因结胸之故,截断其下膈之阳,上膈之阴,阳别阴亦别,故寸浮异于沉,关沉异于浮。何以尺不沉耶?又是脉沉不得为少阴,乃 阳气内陷之沉,三阳惟太阳独陷,阳明少阳不与之俱陷,故寸脉仅存阳明少阳之浮,显出太阳之沉也。如是则胸不通气于脏,关以上为独阳,脏不通气于胸,关以下为孤阴。脏结不过如结胸状,结胸直是有脏结状矣,脏结无阳证,结胸不能无阴证矣。不名曰结胸脏结者,别乎真脏结而言,故名曰结胸也,言外则曰非止结胸云尔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为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结胸、脏结二证,予未之见,大率近代医家,以硝、黄为禁剂,既无下之太早之变。予所治太阳证,无不以发汗为先务,故亦无此变证。然其理则可知也。大抵太阳标热挟实者易治,太阳本寒挟虚者难治。结胸之证,阴盛格阳者难治;脏结之证,独阴无阳者不治。黄坤载云:本异日之阳明证,早下而成结胸;本异日之太阴证,误下即为脏结。此数语最为深切著明。张隐庵乃以为“病发太阳而结于胸,病发少阴而结于脏”,无论此二证为误治之坏病,不当言发于某经,结于某处,即太阳坏病而强认为少阴,究何异于瞽者之论五色乎?盖论病不经实地试验,即言之成理,终为诞妄。太阳之将传阳明也,上湿而下燥,魄汗未尽,留于上膈,则为痰涎;燥气独发于肠胃,则为便难;燥热蒸迫上膈,乃见潮热;热邪合秽浊之气,上冲巅顶,则为头痛;浊气上蒙于脑,则为谵语。此不难一下即愈者也。若夫下燥而上湿,则胃中之火不盛,湿邪上泛则呕多,湿邪停于上膈,则心下硬满。设攻之太早,燥屎虽略通,而痰涎内结,必不能一下而尽,于是下后湿注大肠,则利下不止而死。湿留上膈而不去,则为结胸,此即阳明未经燥实,早下而病结胸之明证也。
太阳寒水之并入太阴也,上寒而下湿,上寒则吐,下湿则腹满;中阳不运,则食不下;水与湿混而为一,则自利甚;寒并太阴部分,则腹痛。此不难一温而即愈者也。若夫太阳寒水闭于皮毛腠理者,未经化汗,太阴湿脏沾渍不解者,未经阳热蒸迫化燥,设谬以为可攻,而在表之寒与在里之湿,凝固而不去,于是湿痰下注入肠,无阳气为之蒸化,则其病为痼瘕。痼瘕色白而黏腻,设见渴饮诸证,则中含阳明燥气,下之可愈。湿痰并居中脘,无阳热与之相抗,则其病为胸下结硬,是谓脏结。脏结者,结在太阴之脏也,此即太阳之病,系在太阴,误下而成脏结之明证也。凡病,中有所不通则痛,痰涎凝结于胸中,故按胸而痛。寸脉浮者,表未解也;关脉沉者,以邪结胸膈而中气不通也。然则脏结何以如结胸状,明其为太阴之病,胸下结硬之证也。此证食本不下,因误下之故,而反饮食如故,本自利而自利未减者,此正与厥阴证之除中相类。除中者,阴寒内据,胃气中绝,上无所拒,而下不能留也。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者,则以太阳之气浮于外,胸以下固独阴无阳也。舌上白苔滑难治云者,盖胃中有热并湿上蒸,则苔黄腻,胃有燥热,乃见焦黑,若但见白苔而兼润滑,则中阳已败,干姜、甘草不足以复之,附子、理中不足以温之,而扁鹊惊走矣。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玉函》作“其脉寸口浮,关上自沉”,“时时下利”云云作“时小便不利,阳脉浮,关上细沉而紧”。张锡驹本“胎”作“苔”。
汪琥云:此言结胸病状,与脏结虽相似而各别。夫结胸、脏结何以云太阳病?以二者皆太阳病误下所致也。盖结胸病,始因误下,而伤其上焦之阳,阳气既伤,则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上结于胸。按之则痛者,胸中实也。寸浮关沉者,邪气相结而为实之症也。若脏结病则不然。其始亦因误下,而伤其中焦之阴,阴血既伤,则风寒之邪亦乘虚而入,内结于脏。状如结胸者,以脏气不平,逆于心下故也。饮食如故者,胸无邪阻而胃中空也。时时下利者,脏虚邪结,不能运化胃中之水谷,不泌别,不分清,因偏渗于大肠而作利也。寸浮关沉者,结胸脉也。今诊关脉,兼得小、细、紧者,则是脏虚,而风寒之邪内结可知。舌上白苔者,经云: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今者苔滑,则是舌湿润而冷也。此系误下太过,而变成脏寒之证,故难治也。按结胸证,其人本胃中挟食,下之太早,则食不能去,外邪反入,结于胸中,以故按之则痛,不能饮食。脏结证,其人胃中本无食,下之太过,则脏虚邪入,冷积于肠,所以状如结胸,按之不痛,能饮食。时下利,舌上苔滑,此非真寒证,乃过下之误也。
魏荔彤云:人知仲景辨结胸非脏结为论,不知仲景正谓脏结与痞有相类,而与结胸实不同耳。盖结胸者,阳邪也,痞与脏结,阴邪也。痞则尚有阳浮于上,脏结则上下俱无阳独阴矣,阴气内满,四逆汤证也。
《医宗金鉴》云:按此条“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句,前人旧注,皆单指脏结而言,未见明晰,误人不少。盖舌胎白滑,即结胸证具,亦是假实;舌苔干黄,虽脏结证具,每伏真热。脏结阴邪,白滑为顺,尚可温散;结胸阳邪,见此为逆,不堪攻下,故为难治。由此可知,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耶!
丹波元简云:按《金鉴》此说,未知于经旨如何,然系于实验,故附于此。
又云:按汪注:结胸伤上焦之阳气,脏结伤中焦之阴气,于理未允。
又云:按“胎”,锡驹作“苔”,原于庞氏《总病论》。知是“胎”本“苔”字,从肉作“胎”,与“胚胎”之“胎”义自别。又《圣惠方》载本经文,亦并作“苔”。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张隐庵曰:自此以下凡十节论太阳之结胸,不同于少阴之藏结痞气,阳气受病,而为大陷胸汤之证也。结胸者,病发于太阳,而结于胸也。藏结者,病发于少阴。而结于藏也。病气结于胸膈之有形,而太阳之正气,反格于外而不能入,故按之痛。太阳之气主高表,故寸脉浮。邪结于胸,故关脉沉。自此以下凡三十九节,统论痞结之证。夫结者,结胸藏结是也。痞者,痞气是也。然结胸有在气在经之不同,在气则为大结胸,在经则为小结胸。藏结有在心下胁下之各异,在心下则为痞,在胁下则为三阴藏结之死证。夫大小结胸痞气藏结,俱有死有生。今大结胸言死证,而小结胸不言,藏结言死证,而痞气不言,其中各宜体会章法气脉。自病有结胸有藏结始,直至胁心下素有痞,此名藏结终。其中在气在经,在上在下,阴阳生死,内外证治,井井有条,学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取之,而其义无穷矣。
柯韵伯曰∶结胸之脉,沉紧者可下,浮大者不可下,此言其略耳。若按部推之,寸为阳浮为阳,阳邪结胸而不散,必寸部仍见浮脉,关主中熊,妄行而中气伤,故沉。寒水留结于胸 胁之间,故紧。不及尺者,所重在关,故举关以统之 也。如结胸状而非结胸者,结胸则不能食,不下利,舌上燥而渴,按之痛,脉虽沉紧而实大,此则结在藏而不在府,故见证种种不同。夫不通而谓之结,此能食而利,亦谓之结者,是结在无 形 之气分,五藏不通,故目藏结。与阴结之不能食,而大便,不同者,是阴结尚为胃病。而无关于藏也。五藏以心为主,舌为心之外候。舌苔自而滑,是水来魁火,心火几于熄矣。故难治。
尤在泾曰∶此设为问答,以辨结胸藏结之异。结胸者,邪结胸中,按之则痛。藏结者,邪结肠间。按之亦痛。如结胸者,谓如结胸之按而痛也。然胸高而藏下。胸阳而藏阴。病状虽同,而所处之位则不同,是以结胸不能食,藏结则饮食如故。结胸不必下利,藏胸则时时下利,结胸关脉沉,藏结则更小细紧,而其 病之 从表入里,与表犹未尽之故,则又无不同,故结胸藏结、其寸脉俱浮也。舌上白胎滑者、在里之阳不振,入结之邪已深,结邪非攻不去,而藏虚又不可攻。故曰难治。
金钅监曰:按此条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句,前人旧注,皆单指藏而言,未见明晰,误人不少,盖舌胎白滑,即结胸证具,亦是假实。舌胎干黄,虽藏结证具,每忧真热。藏结阴邪,白滑为顺,尚可温散,结胸阳邪,见此为逆,不堪攻下,故为难治。由此可知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冀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而言,牵 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耶。
冉雪峰曰∶按本篇以结胸为主体,藏结痞气为陪衬。观首条结胸藏结并问,祇答结胸一项。下条发阳发阴,作结胸作痞并举,祇详结胸病因证象方治一项,已可概见。本条成本结胸下,叉有结胸二字,为病有结胸,结胸有藏结,康平本上 有字 作在,为病在结胸,有藏结,意义略同,揆以文词理解,两均优胜。康平本全篇标题,不是辨太阳病脉证治下,而是辨太阳病结胸,意义更显。前篇抵当汤栏,是循经由后直下,因为太阳经脉行身背的缘故。本条陷胸汤栏,是挨次由前递下,因为太阳的气,出入胸中缘故。前由后下的,直达而逐结于下。此由前下的,依次而先结于上。由后由前,经未明言昭示,仅上篇著循经二字以示例。各注既知循经是由后,而又在彼栏扯向由前。本篇本是由前,而又在此栏扯向由后,这就是所谓无定见定识。再考白云阁本,无如结胸状以下十二字, 又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胎滑者为难治十七字,在下条不可攻也下。循环诵读,文气豁然,针锋恰恰相对。在未出方治前,多方譬喻,划清界畔,俾学者认识明确,以为施治救危的掌握,陷胸实证,痞气虚证,陷胸当攻,藏结不可攻。证的转变,病的生死。治疗的成败关键,咸在于此。再即结胸类推,有大陷胸,小陷胸,有热入结胸, 有寒实结胸,有水结在胸胁,有胸胁满微结, 有阳微结。纯阴结,有心下支结,又有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的藏结,性质不同,部位不同,证象因之亦不同,皆此结胸一证之所传变。是本条不啻本篇整的一个小提纲。不宁至病胁素有痞条止,直至熬末脉结代止,补出脉结,文气络脉,一线到底,可历历玩素云。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这是一个以问答的口气来解释结胸证,他说,“病有结胸”,结胸者,实质是结于心下,而上及于胸膛,是这么个病。什么结啊?水与热结,后头有的(后头有讲述)。
(何谓结胸?)他说“按之痛”,按之痛指的心下。“寸脉浮,关脉沉”,主要结在胸膈这个地方,尤其是心下部位,还是胃的部位啊,在这块结实了。格阳在上,所以寸脉浮,人身的大气都来源于胸间——心肺所主的地方,上下阻隔,所以阳气不得交于下,所以寸脉浮;关以下所以沉,气不得往下走。我们前面讲的促脉,“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140条)这个促脉,就是寸脉浮,关以下沉,就是这个脉。这就叫结胸,这种脉加上按之痛,结胸证痛得相当厉害,要是重病不按也痛。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校勘】《玉函经》:作“寸口浮,关上自沉”。
【句释】 “藏结”,第167条云:“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阴筋”,指睾丸系,颇似绞窄性肠阻塞症。
【串解】汪琥云:“盖结胸病,始因误下,而伤其上焦之阳,阳气既伤,则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上结于胸,按之则痛者,胸中实也,寸浮关沉者,风与寒气相结,而为实之诊也。”
寸浮关沉,即是浮大脉之类,往往为心肌亢进,动脉扩大的脉搏。因其浮大,按到沉部,脉搏仍不改变,便误以为沉脉,第132条云:“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便是明证。
【语译】问:临床上有“结胸证”和“藏结证”两种不同的症状,究竟什么是结胸证呢?答:按摩胸部疼痛,寸关几部的脉搏都浮大,这就可能是“结胸证”的征象。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解析】本条采用问答形式,通过结胸与藏结主要脉证的对比,来阐明何谓结胸,何谓脏结,以及两者的鉴别要点。
结胸与脏结,虽都有相类似的心下硬满疼痛的症状,但其病机有阴阳寒热的不同,其脉象和其他证候也有所区别。从病机来看,结胸是阳热与痰水凝结于胸中,虽以胸中为主,但有时病位较广,可涉及腹部,其病性属阳、属实,为实热证。脏结多为脏虚阳衰,复被阴寒所凝,其病位在脏,其病性属阴、属虚,为虚寒证。再看脉象,结胸是寸脉浮,关脉沉。寸脉浮是言其病之来路,即太阳表邪误下之后,由表经胸入里而与痰水相结;关脉沉,是为里有水之征。脏结是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因其病之来路也是太阳误下,故寸脉浮,证属脏虚,所以关脉小细,而沉紧则主寒邪凝结之象,即脏气虚而寒气结的病变,故名曰脏结。症状对比:结胸为热实之邪壅于内,故多不能食,而大便秘结;脏结是寒结于脏,胃腑无实邪壅滞,故饮食如故。然而,脏为寒结,脾阳不运,水谷不别,所以还有时时下利之证。如果察舌苔,二证也不相同:结胸舌苔虽未明言,但据证推理,其苔多为黄燥;脏结舌苔白滑,反映阳气虚衰而寒凝不化,证属正虚邪实。由于寒结之实非攻不去,而脏气之虚又不能攻,故为“难治”之证。但难治不等于不治,临床犹可采用温化寒结之法。
本条虽以结胸与脏结并列而论,但作者写脏结的意义在于烘托突出结胸的辨证,这是“假宾定主”的笔法。通过对结胸、脏结二者的脉证对比,以加强辨证认识,且寓有举一反三之妙义。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可以看出张仲景的文章格式有三种不同体例:一是条文式;二是四言诀式;三是问答式。以上三种体例皆为汉时所习用。可见张仲景不仅医术精深,而且也很会写文章,可谓文以载道而医文并茂。
倪海厦《伤寒论》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29)
寸是指胸,是阳,寸脉浮代表结在上面,关脉沉代表病在胸膈以上,不过中焦, 如果脾藏的湿渗到关节里面就是风湿,如果湿很盛,病人的体质寒冷,就是没有什么功能,功能不够。本身湿再遇到寒,慢慢把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个外面的一层被黏液都包住了,这时候脏都没有吸收功能了,腑是消化系统,饮食如故,所以腑没有问题,脏有问题,腑和脏之间的管道都被寒湿包住,时时下利,腑的食物营养要给脏,脏不受,所以通通跑出来了,下利出来的都是食物的精华,所以关脉小细沉紧,舌头白白滑滑,舌苔黏厚,黏滑代表湿,舌苔上的白代表寒,寒湿结在里面,这种很难治。要开很热的药,用生附,炮附,生姜等热药,病人吃下去的时候很冷,半夜的时候胃气回来,会饿代表脾脏功能恢复了。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02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28条条文,结胸大纲)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通过字面上把它白话解,应该这么翻译:这个徒弟问师父说:病有结胸,有藏结,它们各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师父回答说: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这就是结胸的表现。完了,这一条就这么简单。
那么这一条为什么这么简单呢?究竟把这一个结胸说清楚了吗?显然没有。为什么?因为关于结胸的条文,后面还有好几条,那么它的临床表现和脉象绝非是第128条所说,它只是提到一个引文,引出后面,说了一个大概而已。
而且,根据后面的条文所显示,这个结胸绝对不仅仅只是第128条所说的按之痛,寸脉浮,而关脉沉。不是这样的,或者说不完全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后面的条文显示,结胸它分两大类,一类是热实结胸,一类是寒实结胸。而128条所说的结胸的临床表现和脉象,更倾向于热实结胸。
那么热实结胸?是邪热与有形之痰水相结于胸脘部,那么包括了胸膈脘腹。说白了,它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了胸部、胃脘部,甚至胁肋部,有时候牵连到腹部。范围这么广,那么邪热与有形之痰水结于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由于有有形的这一个痰水与邪热相结,因此,就会形成什么?形成实证,实热、热实。
那么有东西堵在这里,不通则痛。由于是实证,所以按之则痛。实证是拒按的,虚证是喜按的。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结胸是实证,而128条所说的它是热实结胸。
你看它按之痛,但是按之痛,并没有说哪个地方按之痛,就证明了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是胸部,可以是胃部,可以是腹部,都有可能。但是他说寸脉浮,那么寸脉说明了什么?寸脉它是主胸中,主上焦或者主表,那么寸脉浮在这里,说明了这个邪热,它在胸部。而关脉呢?关脉主中。关脉沉,说明这个痰水结于中。
寸浮而关沉,反映了这个热与痰水相结的这个病机,由于这个是实证,因此,它的脉虽沉,但是应该是有力的。因为我们讲拿脉的时候我讲过,有力无力辩虚实。它是实证,它的脉即便是沉,那应该有力。所以说是寸脉浮,关脉沉而有力。那么寸脉浮,指的是胸中有热邪,而关脉沉而有力,证明这个地方有水,痰水。
那么是不是在临床当中的热实结胸就都是这么个脉呢?非也。因为后面有好几条条文,脉象跟这个都不尽相同。
所以仲景在这里所说的寸脉浮,关脉沉,更像是在说医理,不像是在说脉,因为仲景有时候通过脉的表现来阐述一种医理,那么寸脉浮,说明胸中有热,或者是说这个热从表邪而来。上焦嘛,寸脉,寸也可以主上焦,也可以主表。浮脉更主表。那么他讲的是一种医理,更多的讲的是这种医理。
因为这条条文毕竟是在太阳病篇。太阳病篇,那么这一个结胸也好,藏结也好,它们都有可能是由外邪入里所形成,只是患者的体质条件不同。那么外邪入里,也有可能是误下,也有可能是邪气直接入里,与内部的一些痰饮水湿相结,这都是有可能的,后面的条文我们都会讲的,所以它的寸脉浮有几种含义,在临床当中的结胸不一定会寸脉浮。那么重点在这里,更多的是在讲医理,不一定是在讲真实的脉象。
那么既然后面有好多条文都在讲结胸,而且还给出了方药,那么为了大家方便学习,我们先把这个结胸的一些情况,总结一下,为后面的学习条文打下基础。
结胸它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热实结胸是邪热与水饮、痰水结于胸、膈、脘、腹所形成。寒实结胸是寒邪与痰水而结于胸、膈、脘、腹,所以这个邪气的寒热是它们的鉴别要点。它们都有痰水,只不过热实结胸是与邪热相结,寒实结胸是以寒邪相结。
那么热实结胸又分为大结胸和小结胸。大结胸呢在不同的条文当中,我们又总结了,分为上结胸、中结胸和下结胸。上结胸它有一些项强,强直,颈项强直,如柔痉状,是汗出,疼痛,气短,烦躁等等。那么后面的条文给出了大陷胸丸。那么中结胸呢?有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心下硬,后面给出了大陷胸汤。下结胸是指腹部有压痛,有反跳痛,有肌紧张,有这个肠道穿孔的腹膜刺激症,就是为了解释的清楚,让大家能明白的话,就这么个意思。
用了一些西医的名词做解释。那么这个也用的是大陷胸汤。而小结胸是痰热结于心下,说白了就是胃脘。它有压痛,但是没有反跳痛,说白了小结胸并不凶险,用的方子是小陷胸汤。而大结胸是有很凶险的。
那么寒实结胸呢?是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用的是三物白散,也叫三物小白散。
那么,如果我们通过中医的术语来说,这个大结胸和小结胸,他们都是热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膈、脘、腹,那么这种病在西医上叫什么?为什么有的还会有反跳痛这种情况呢?
结胸通过对现代医学的对比,这个热实结胸啊,特别是这个大结胸证,很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急性的胰腺炎,急性的胆囊炎,急性的肠梗阻。你看急性的肠梗阻,还有肠穿孔,肠穿孔这不就是腹膜刺激征了吗?还有渗出性胸膜炎,你看那个大陷胸丸,它就是倾向于上部的,上结胸说白了就是与这个胸膜有一定的关联,就胸膜炎之类的。
说白了就有点类似于什么?就是胸腔或者这个上腹腔的渗出性的这个炎症,如果是症状比较突出,比较急的就是急性炎症,如果症状没那么突出的,那么就是慢性炎症。总之,在西医上应该是一种渗出性的炎症。那么渗出性的就是相当于有水,中医上叫痰水与热结。像什么急性胸膜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胃穿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这个梗阻性胆管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等等等等,都属于中医里面的结胸范畴。
那么这个小结胸就温柔一点啦,小结胸它是痰热结于胃脘部,它有压痛,它没有反跳痛,说明这个小结胸啊,它不是急腹症,而小陷胸汤,它也比较温柔。所以小结胸,如果在西医上证属痰热结于胃脘部的西医病名属于这一个慢性胃炎呐,急性胃炎呐,胰腺炎呐,或者肋间神经痛,甚至心绞痛,胸膜炎呐,支气管炎呐等等等等,只要有这个痰热结于心下的这些临床表现,都可以用小陷胸汤来治疗,这叫小结胸。
当然,大结胸也好,小结胸也好,都是属于热实结胸。那么,如果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病种没有热,反而有寒呢?那就不能用大陷胸汤和小陷胸汤了,那就要用什么?三物白散。关于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三物白散,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条文当中,逐条逐条的跟大家解剖分析。
至于藏结,历代医家说的都不完善,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根据129和130条的脱简的条文来强行解读什么是藏结,我觉得说的不够完美,128条已经说了,病有结胸、有藏结。为什么把它们拿出来对比,是因为它们在临床表现上有点类似,都会痛,都有按之痛,身上会痛,而结胸它在第128条说的这个脉象是热实结胸的机理。但是后面又补充了寒实结胸的方药,所以啊,说明了仲景的第128条并没有把所有的结胸全部涵盖,而且后面的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也并非是128条所说的脉象,所以它这个脉象,更像讲的是结胸的机理,病因病机,并不是它的真实脉象。
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仲景所说的藏结,绝对不是后世医家所称的“藏结是脏器虚衰,阴寒凝结的病症”。现在的所有的教材也好,主流的这一个《伤寒论》的解读也好,都认为藏结是脏器虚衰,阴寒凝结的病症。但是我张某人不敢苟同。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绝对不会相信藏结就是阴寒凝结,一片虚寒,都是寒相,而且是虚证,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病种很难有单独的阳证或者单独的阴证,就跟结胸一样。虽然说它大部分属于热实结胸,但是后面又有寒实结胸,有寒有热,就跟感冒一样,有风热感冒,也有风寒感冒,那么藏结可能是五脏的血气凝结,但是不能说它全部都是阴寒凝结,所以我不敢苟同。
只有谁呢?只有胡希恕胡老。他尝试着猜测了一下,他说:通过第129条和130条的条文的描述来看,胡老怀疑这个藏结,这两条的藏结所指的是肝硬化或者肝癌。而且他也只是猜测,并没有进行发散,就带了那么一句,他是怀疑是这个病,因为只有这个病才是难治,才是不治之症。而且这个藏结所说的临床表现与一部分肝硬化,肝癌很相似,毕竟胡老他不是专门治疗癌症的,但是我张某人这几年治癌症多不胜数。肝癌、肝硬化有可能出现藏结,但是绝非所有肝癌、肝硬化都属藏结,而藏结如果仅仅只是肝硬化、肝癌的话,那么又何必用藏结两个字呢?干脆用肝脏结或者肝结算了?何必用藏结两个字?
而且即便是癌症,也不可能全是寒证,也有热证,难道肝癌肝硬化就都是寒证吗?都是虚寒吗?那也不一定,还有的肝癌肝硬化,它是热证的。
所以啊,既然结胸有寒热,藏结我认为也有寒热,但是由于脱简严重,第129条和第130条两条,从文字上看,好像它就是一个寒症,阴寒凝结,其实仲景绝非此意,他只是把这两条条文中的一个寒证拿出来说了一下而已。关于热证,关于其他的,通通的应该是脱简了,不然的话,这个前言不搭后语,这个藏结的内容不完善啊。
但是历来医家就根据这脱简的几条条文,没有进行反思,没有在临床当中进行总结,就一直认定藏结就是脏器虚衰,阴寒凝结之证,而且在这里做比较,他们还很有道理,说结胸是热实结胸,而藏结是阴寒凝结,两个,一个实证,一个虚证,一个热证,一个寒证刚好相反,症状相同,所以拿出来对比,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道理,其实际上细细品味完全没有道理。
为什么没有道理呢?仲景后面已经说了,结胸还有寒实结胸呐,难道这里说了藏结就没有热证了吗?结胸都有寒症,藏结为什么就没有热证?所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好,既然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也是近2000年来留给我们,需要我们去填充、去丰富的内容,那么如何去丰富它,如何去填充它?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