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57讲:少阴病(302条 · 麻黄附子甘草汤)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9-02 10:13 阅读量131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57讲:少阴病(302条 ·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二三无里证,表有微寒热不甚,

麻附甘草即可痊,水肿加麻亦能胜!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5年的4月7号,现在是下午的16:27,感谢大家守候着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302条条文。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由于我们301条已经讲了麻黄细辛甘草汤,而且呢,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所以呢,这节课我们讲的就轻松一些,我们拨乱反正,把一直以来这个各位名家所认为的太少两感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已经锁定为少阴表寒证,跟太阳没有关系。而这节课是紧接着上节课延续而来,上节课的是少阴病始得之,刚刚得少阴病,也是少阴表寒刚刚得的时候,用的是麻黄细辛附子汤。

而我们这节课讲的是少阴病得了两三天,也就是说是属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过了两三天之后的轻证。因此啊,仲景就把细辛换成了甘草,就这么简单,所以这条条文呢,要全面的理解它,要在301条条文能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加以理解的话,这样的话更容易一些。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甘草汤方是一个少阴表寒的轻证啊。麻黄细辛附子汤呢,是一个少阴表寒的重一点的证啊,一个重证,一个轻证,就这么简单。

它们都跟太阳病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啊,为什么跟太阳病没有一毛钱关系?我昨天花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剖析的很清楚了,大家可以回过头去听301条条文。为什么它不是太少两感,它就是少阴表寒证。好,那么我们还是通过字面意思把这条302条条文把它这个白话解一下。

这个条文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少阴病得病两三天的时候呢,患者身体没有那么发热了,只有微热,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来微发其汗,来进行治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病才得了两三天,还没有出现少阴里证,少阴里证的虚寒证,比方说厥逆,呕吐,自利这些里虚寒证,所以我们只需要微发其汗就行了,就可以痊愈。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以上三味药,先用七升水先煮麻黄,待水沸腾一两滚的时候,去除浮在水面上的药沫,再把剩余的药放进去,煮取三升药汁,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那么麻黄附子甘草汤呢,说白了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去掉了细辛加炙甘草而成。因为病情比麻黄细辛附子汤轻,所以去掉了辛温走窜的细辛,加炙甘草甘缓补中,一方面,这个炙甘草可以缓麻黄发汗太过,二者配合这个炮附子辛甘化阳;三者补中益气,保护正气,三药合用,既可温经解表,又不伤正气,是治疗少阴表寒这个轻证的一个代表方剂。

好,我们回过头把条文的需要解读的一些字眼说一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这个是根据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而来,也就是说少阴病的重证,刚刚一得,少阴表寒表现的比较明显,第一天的时候,表证发热会重一些,表证比较明显,可以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但是到了二三天呢,这个表证表现的没那么厉害了,发热呢,成了低热啊,温度没那么高。而且呢,仍然还没有出现少阴病典型的里虚寒证,所以后面有一个以二三日无证。那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这个微字就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它就是一个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轻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发的汗会多一些,而麻黄附子甘草汤呢,它发的汗会少一些。发的汗少一些,证明什么?证明表寒轻一些。

那么表寒轻一些,又由于并没有出现里证,仍然还是没有出现里证,以二三日无证,那么这个无证呢,并不是没有证状,而是无里证,因为它前面冠以少阴病嘛。少阴病最典型的是少阴寒化证啊,有厥逆呀,有吐逆呀,这些虚寒的里证,所以这个二三日无证是省文啊,是指没有见到少阴寒化的典型的里证。

那么这个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是一个因为所以的结构啊,这个以二三日无证的以是因为;故微发汗也是所以。因为两三天,少阴病得了两三天还没有,就是寒邪还没有传里,还在表,但是表证又没有那么强,所以呢,故微发汗也。所以稍微发一下汗就可以痊愈。那么以二三日无证,这个以是因为的意思,我们前面讲过的啊,这个以我们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的意思啊。

再比方说第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个以也是因为的意思,因为热在膀胱啊,这个以是因为的意思啊。

那么这个麻黄附子甘草汤啊,有医家认为这个是夹有水饮的病证啊,因为在上一节课说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少阴病有水饮。有医家这么认为,我已经解读过了啊,不是那样的。他的观点是什么?支撑他的观点是因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在《金匮要略》里面出现过,说它是治疗少阴水肿的方子。那么这种观点呢,说他是有水饮的这种观点呢,请恕我张某不敢苟同。为了说服这个大家啊,但这也是一个伤寒泰斗提出来的观点。

他说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治疗少阴病夹有水饮啊。他的观点就是根据麻黄附子甘草汤这个方子在《金匮要略》水气病里面出现过,它治的就是少阴水肿,那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把《金匮要略》里面的原文拿出来对比一下,看我是如何反驳你这种观点啊。

我们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里面有这样的原文,他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这你说的是正水与风水。正水呢,它用的是麻黄附子汤。风水呢,用的是杏子汤啊,我在讲《金匮要略》的时候,已经将它们详细的讲过,现在我把这条条文拿出来,是为了反驳某位伤寒泰斗他的观点。在《伤寒论》里面,他说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少阴病有水饮的,说麻黄附子甘草汤就在正水里面出现过。

那既然出现过,那么我们看一下《金匮要略》里面的麻黄附子汤究竟是个什么啊?《金匮要略》里面原文,他说: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两,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好!我们对比一下啊,首先治疗正水水肿的这一个麻黄附子汤,它的名字和我们的麻黄附子甘草汤就不一样。麻黄附子汤呢,它的名字没有甘草,虽然说它的成分有甘草啊。

我们《伤寒论》里302条说的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在名字上多了一个甘草。好,这个呢,我们尚且不论,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它的名字不同,它的方子呢,相同的这种情况也存在。

那么我们看它的组成,《伤寒论》里面的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它的组成是麻黄、炙甘草和炮附子。《金匮要略》里面治疗水肿的麻黄附子汤呢,它也是麻黄、甘草和附子。那这样一来,这个医家说这夹有水饮的,夹有水汽的,他这种观点是不是好像是正确的呀?其实不然,重点在哪里?重点在麻黄的剂量。

我们看一下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它的麻黄是几两?二两。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而《金匮要略》里面治疗水气病的麻黄附子汤。它的麻黄是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也就是说它们一切都相同,唯独麻黄的量多了一两,因此它方子的名字、叫法都不同了啊。麻黄附子汤的麻黄是三两,治疗水肿,麻黄附子甘草汤,它的麻黄是二两,是治疗少阴表寒轻证。

所以麻黄附子汤多了一两麻黄,就加强了它发汗的作用。那么加强它发汗的作用,发汗强一些,是不是就能够把体内的水饮排出去的多一些呢?

因此,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和《金匮要略》里面的麻黄附子汤虽然成分一样,但是麻黄的剂量不同,所以导致了它们治疗的主证不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只有二两,它只是想微发其汗,解表证而已,而且是表证的轻证。而麻黄附子汤呢,麻黄有三两,那么它就不是微发其汗了,那么它发汗力度强,那么它就不仅仅只是治表证的问题了,而是要治什么?治水气病。《金匮要略》的水气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水肿。

当然,麻黄呢,它具有宣肺、发汗、利尿三大功效。那么发水肿如果是在表的话,那基本上都是用麻黄在发汗啊,但是麻黄也具有利尿作用啊,所以重用麻黄是治疗水肿的常用方法。

这样一来,某位大家啊,在这里我就不点名了啊,他说是少阴夹有水饮水气病的这种观点就不攻自破。因为麻黄的剂量根本就不同啊,所以它们的治疗的目的也不一样。

好,我们看一下今天的开篇诗,少阴二三无里证,表有微寒热不甚,麻附甘草即可痊,水肿加麻亦能胜!什么意思啊?就是少阴病二三天还没有出现里证的话,仍然有表证,但这个表证不强了,是轻证,表有微寒热不盛。这个患者的感觉不到像麻黄细辛附子汤那样的热热度啊,轻微发热,这个时候呢,我们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即可痊愈。所以麻附甘草即可痊。那么如果是少阴水肿呢?只需要把麻黄加一两即可。所以最后一句是,水肿加麻亦能胜。

这个水肿加麻其实已经不是麻黄附子甘草汤了,它是《金匮要略》里面的麻黄附子汤了,只需要加一两即可,其余的都不变,这样就可以治疗《金匮要略》里面的少阴水肿。

而这个麻黄附子汤里面的麻黄三两就可以治水肿,治疗少阴水肿啊,更加的证明了什么?证明少阴的表寒只需要二两麻黄即可。超过二两,那么发汗力就太强,那么连少阴水肿都可以治。因此啊,我们反推这个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它们里面的麻黄都是二两。它们是来解少阴表寒的,而不是解太阳表寒的,因为太阳表寒的麻黄是三两啊,所以《金匮要略》也更加的佐证了我昨天的观点,这并非是太少两感,而是什么?而是少阴表寒,因为太阳表寒,二两麻黄搞不定,那非要三两不可。

因为麻黄汤里的麻黄它就是三两,所以解太阳表寒的要用三两麻黄,如果是少阴表寒,只需要二两。少阴表寒的麻黄,如果是三两的话,它就治疗什么?治疗少阴水气病,就是水肿。我们从麻黄的用量,《金匮要略》《伤寒论》对比,我们从太阳病麻黄的用量,少阴病麻黄的用量,它的细微的分析,更加的佐证我昨天的观点,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它是治疗少阴表寒的,绝对不是太少两感,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啊。

我们古代的医家,绝大多数呢,统一认定了它是太少两感啊。他们不经思索,又不对比麻黄的用量的精妙之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又不合参啊,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粗枝大叶的这种错误。而我本人呢,循求古训啊,我的恩师李今庸啊,湖北第一个国医大师,应该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湖北这个评选的第一个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是我的恩师。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治学一定要严谨啊,一定要注意细微之间的差别,因为李今庸教授,他的主要任务是训诂的,专门研究古籍的,所以他在这方面非常有心得,也非常有成就。虽然我是主要搞临床的,但是我吸收了他训诂的思想精髓。说难听一点,有时候我们在解读古文的时候一定要“吹毛求疵”啊,在细微之间发现新大陆。

而这个麻黄的用量,足以让我颠覆传统观点,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不是治疗太少两感的。我们通过《金匮要略》里面麻黄附子汤的麻黄三两,《伤寒论》里面太阳病麻黄汤里的麻黄是三两,得出太阳解表的麻黄的用量是三两,少阴水肿的麻黄用量是三两,少阴解表的用量麻黄是二两,因此我们100%肯定确定啊,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一定是治疗少阴伤寒,绝对不是所谓的太少两感,在此以正视听。

当然,我刚才用了一个贬义词“吹毛求疵”,打一个引号啊。反用的啊,这个成语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定要在细微之间来发现新问题,甚至能逆转历史。历史认为的观点,我们通过细微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还原张仲景本意。这呢,也是对中医的尊重,也是对后世的尊重,也是对传承发扬中医药的。持有的一种敬畏之心!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