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126条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9-01 10:47 阅读量50

本文转载自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微信公众号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若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为蓄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快峻之药也,可与抵当丸,小可下之也。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虻虫二十五个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晬时当下血,若不下,更服。

此与上篇第二十一以下三条同。以风寒俱有,而比上篇为难解,故用上篇之方而变汤为丸。然名虽丸也,犹煮汤焉。夫汤,荡也。丸,缓也。变汤为丸而犹不离乎汤,其取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欤。且曰不可余药,言即使如上篇之用汤犹未为对,必如是而后可,亦奇制也。其犹兵家之八阵欤?八阵武侯兵也。变则反正为奇,以奇为正。谓医与将同道者,尚在同一权变哉。晬时,周时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蓄血较中风蓄血更为凝滞,故变上篇之抵当汤为丸,煮而连滓服之,与结胸项强似柔痓用大陷胸丸同意。盖汤者荡也,阳邪入阴,一荡涤之即散。丸者缓也,阴邪入阴,恐荡涤之而不尽,故缓而攻之,所以求功于必胜也。其曰不可余药者,即本汤不变为丸,不可得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虻虫去翅足 水蛭熬,各二十个 桃仁二十五个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伤寒有热,邪在内也;少腹满者,瘀在里也;此热在气分而及于少腹,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气分之热已归于血分矣;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谓伤寒之热尽归于胞中,故用丸以清胞中之血;无胞外之余热,故不可余药;丸缓,故至晬时当下。夫热结膀胱,必小便利而后为有血者,何也?盖膀胱者,乃胞之室,胞中有血,膀胱无血,小便不利者,热结膀胱也。小便利,则膀胱气分之邪,散入于胞中之血分,故必下血乃愈,盖膀胱通小便,胞中又通大便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虻虫去翅足,熬水蛭熬,各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晬时当下血,若不者,更服。

【注】伤寒有热者,凡伤于寒,则为病热;所有之热,尽归于少腹,故少腹满;而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热归血海,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余者,多也,以三分余之汤药,而分为四丸,是丸少于汤也,故曰不可余药,言其少也。丸者,缓也,以热尽归于少腹,一时不能骤至,宜用丸药徐徐达之,故曰晬时当下血,言其缓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水病、血病皆得有之。但审其小便不利者,知水与热蓄,为无血而有水,五苓散证也。若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乃热与血结,为无水而有血,抵当汤证也。设更与行水,则非其治矣。仲景以太阳热入膀胱,有水结、血结之分,故反复明辨如此。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有热即表症仍在,少腹满而未硬,其人未发狂,只以小便自利,预知其为有蓄血,故小其制,而丸以缓之。

抵当汤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二十粒、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当丸

水蛭三十个、虻虫二十五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二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蛭、昆虫之饮血者也,而利于水,虻、飞虫之吮血者也,而利于陆,以水陆之善取血者,用以攻膀胱蓄血,使出乎前阴,佐桃仁之苦甘,而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而荡涤邪热,名之曰抵当者,直抵其当攻之处也。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

〔注〕此承上条而言证之轻者,以互发其义而酌其治也。伤寒荣病,有热不已,伏于荣中,其血不随经妄行致衄,则必随经下畜膀胱。少腹者,膀胱之室也,故少腹满。若小便不利,则为病在卫分,有停水也;今小便反利,则为病在荣分,有瘀血也,法当下之,宜以抵当汤。小其制为丸,缓缓下之,不可过用抵当汤也。

〔集注〕方有执曰:上条之方,变汤而为丸。名虽丸也,而犹煮汤焉。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变汤为丸,而犹不离乎汤,盖取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也。

程应旄曰:夫满因热入气分,而蓄及津液者,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则知其所蓄非津液也,乃血也。血因热而满结,故用抵当汤,变易为丸,煮而连滓服之,使之直达血所,以下旧热,荡尽新瘀,乃除根耳!

抵当丸方

水蛭(熬)二十个 虻虫(熬,去翅、足)二十个 桃核(去皮、尖)二十五个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注】《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有热,至所有之热,皆归于少腹,故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热归血海,为有血也。

但血结阴位,卒难荡涤,投药过多,恐伤中气,故当缓缓下之;然又恐药力太微,病根深固难拔,故应用之药,宜尽数以与之,不可更留余药,宜抵当丸。

此一节,变汤为丸,分两极轻,连滓而服,又法外之法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上条少腹硬且不满,况不硬乎?小腹硬满少腹且不满,况小腹非硬满乎?除却伤寒有热,少腹未易突然满也,就令伤寒有热,热邪非必满少腹也,惟小便不利为瘀热在里之明征。血海满故少腹满,小腹遂为少腹所包围,压膀胱之境,气化必予夺,小便应难望其利。今反利者,岂非瘀证谛翻成血证谛哉?上条血证谛又无满状也,本条瘀证谛又非脉沉结也。且其人非狂,与无热等,其身不黄,与无瘀等。是本证之谛尤茫昧,得毋少腹不硬则下药无瞻顾,可不问其血之有无耶?曰为有血也,认有热为有血,分明血酿成热,然则血海尽人可以蠡测耶。吾谓满处非尽热,有热有不热,热处才是瘀,有瘀有不瘀,一部分作两边看,一边有瘀为无血,一边有血为无瘀。瘀与血并,故迫而为满,膀胱则近血不近瘀,乃能转移不应利之小便反得利也 何日不曰反小便自利耶?瘀热在前非在后,前部头无自利之权,羊而小便反利者,赖有少数未热之血,向隔其瘀耳。假令血自下,小便又反不利矣,勿亟亟以牺牲其血,与不甚爱惜之血不同论也。曰当下之,下法穷而后法愈工,当立法外之法以下瘀,不可令药气之有余,恐余于瘀热界线之外也。盖余药则瘀未下而血先下故也,惟变汤为丸,庶几药无旁渖矣。末句详注于后。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二两,酒漫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辟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上两条何以主汤不主丸耶?一则太阳随六经绕折而尽于小腹,一则太阳由本经旁落而陷于少腹。保障太阳者血,壅遏太阳者亦血,虽非经血沉太阳,经血究难升太阳也,故宁割爱其血。曰下血乃愈,方下又曰不下再服,移时即再服矣。本方则曰若不下者更服,晬时才更服也。彼方三升服一升,仅余二升,本方四丸煮一丸,则余三丸矣。注家误会不可余药句,谓尽数服之而不遗,何以不仿大陷胸丸法,取如弹丸一枚乎?可知余药云者,乃汤与丸之比较,药气多余便无余,不若留有余于未尽,故易为丸之缓,不行汤之荡耳。辟时当下裹瘀之血而出,与丸药滚作一团,良由推爱惜太阳之心以爱血,非爱少腹也。缘少腹之为地无多,不过小腹两旁之夹辅,小腹不满少满,血有限可知,敢余药以夺血乎?此与《金匮》产妇下瘀血汤同一手眼,彼证只顿服一丸无更服。对于新血尤如意,以产后未闻有小便自利,亦无“反利”二字,则一丸已足也。独是经水不利下主抵当,又从何寻出血证谛耶?彼非经水不来也,血不排瘀耳。犹乎阳明两见抵当证,都以大便为前提,与少腹小腹皆无涉。吾又知上条“谛”字从“硬”字、“满”字生出,先示人以硬之谛、满之谛,起下文结胸痞证诸“硬”字、诸“满”字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虻虫去翅足水蛭熬。各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伤寒不从外解,太阳标热循三焦水道,贯肾脏而下膀胱,因有蓄水之证,而少腹满。但蓄水者小便必不利,五苓散主之,猪苓汤亦主之。今小便反利,证情实为蓄血。蓄血者,于法当下,为其热结膀胱,延及胞中血海,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不可余药云者,谓抵当丸外,不当复进他药。丸之力缓,故晬时方下血,亦以其无发狂、如狂之恶候,故改汤为丸耳。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有热”后,《玉函》《脉经》《外台》 有“而”字。

成无己云: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若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为蓄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快峻之药也。可与抵当丸,小可下之也。

柯韵伯云:有热,即表证仍在。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周、吴作“二十个,猪脂熬黑”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玉函》“二十五个”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玉函》《外台》、成本“三十个”,《千金翼》“二十二个”,有 “熬”字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千金》作“上四味为末,蜜和合,分为四丸”。

柯韵伯云:小其制,而丸以缓之,方变汤为丸。然名虽丸也,犹煮汤焉。

张璐云:煮而连滓服之,与大陷胸同意。

丹波元简云:陶弘景云:晬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按此条和上条,同是申言前条未尽意又,兼引起下文结胸陷胸各条。从后以前,或下或上,一气唧接。节次并然。三条童是皆随经由后下搏,小便利为蓄血,小便不利为蓄水,重心放在蓄血方面,蓄水的小便不利,只作一个陪衬。但三条都在小便不利上干旋,此可看出一篇之中三致意,缘由经及府,必犯寒水。虽本栏重心是辨蓄血,而近取诸经,眼前是道,不得不借水府膀胱的小便,为主中之寅,以资衡量。且不仅审彼虚此实,此实彼虚,深湿义蕴。并可辨出由后由前,肯定病的来原。太阳之脉,上额交顺,挟脊抵腰,循膂络肾,属膀胱。邪从后下,故可直连结于下焦。太阳之气出入胸中,邪从前下,故多结于胸中。知陷胸证之从前下,则知抵当证之以后下。本栏第二条身黄证,为由下而幸及中。下箱一四四条柴胡证,为由下而出之外,各各会参,则整个生理病理,不难历历如绘。总观本栏,前二条言脉,后一条不言脉。前二条言狂,后一条不言狂。其间参错处多,省文处亦多。各注因淡释后条较前二条为轻。其实在他处易汤为丸,是轻转重。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载水蛭末用五分,岩用煎剂,必领二钱,是末之与汤。效力大三四倍。本方为丸剂,又用水煮。丸而兼汤,系连滓服,恐人取汤去滓,故明示不可余药。观方注并无去滓字橡,义尤明显。上二条冠有太阳病三字,尚免不了几分顾忌。此条太阳病已隐去,何妨尽情直攻。倘太阳病尚在,必不如此,督促峻厉,别具慧眼慧心,分观以广其义,合观以会其通。是在学者。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这段也很重要。“伤寒有热”,就是表不解而有热。有两个问题,以前咱们讲过了,里有停水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表不解,伤寒有热非得利尿祛水气才能解表。那么有瘀血也影响热不解,道理是一样的,里有所结,里气不通畅,影响到内外也不条达。这是互相影响的。古人有个比方——“欲进南风当通北”,北边儿你不打开,南边风进不来。这是物理的关系,像一个东西(如壶里、筒里的水)想往外倒,要有个小眼儿(窟窿眼),要是有个眼儿往外倒就痛快。里气不通则表气也闭塞,所以发汗没用。本条开头搁个“伤寒有热”,这不是白搁的。后面还有一节,说是“病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257条),有那么一条,咱们还没讲到那呢。由本条的“伤寒有热”,你能体会到“虽脉浮数者,可下之”,病人就是发热,虽然脉浮数,那也不是表证,可以下。假如说下后,脉数还不解,说明这个热还不退,那你要用抵当汤,那是瘀血。(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合热则消谷善饥,瘀血、瘀热也能导致嗜食,所以咱们治嗜食证也有用抵当汤的机会,当然也有用桃核承气汤的机会。所以研究这个书,你总得把这一块儿搞清楚,在临床上才能够联想到这一切,不然的话是不行的。(如果不搞清楚瘀血、瘀热也能导致嗜食)我们遇着一个“嗜食”证,也想不起来“瘀血”证。那一段(瘀血导致嗜食的257条)没讲呢,等讲的时候咱们再详细谈。

这一段有这么个问题,表证不解热不退,有蓄水和蓄血两种问题。蓄水就是小便不利,或者里面有停饮,这在前面讲很多了;这一段就是里头要是有瘀血证,也有(如同蓄水)一样的情况(导致表不解)。“少腹满,应小便不利”,小肚子满,如果蓄水的话,应该小便不利,所以伤寒热不解。“今反利者”,那就不是有水的问题了,“为有血也”,为有血也影响伤寒有热而不解。文章非常简(单),这个精神(蓄水、蓄血之辨别)你如果不注意还看不出来。

“当下之,不可余药”。“不可余药”大家的解释有些(注家的注释)是一点药也不要剩,连渣子吃,开的是丸药,(我认为此种注释)那是错的,应该是不可用其他的药。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伤寒有热,没汗的伤寒而热不退,若采用再发汗或其他治疗,那是错误的。不要用其他的药啊,得着眼在“为有血也,当下之”。这个“下”,不用抵当汤而用抵当丸的道理,因为这证候不那么急,不那么剧烈。你们看,这个人也没有如狂也没有发狂,只是热不解而已,所以不要大攻。

用抵当丸,丸药跟汤药的药物是一样的,但分量小。虽然是丸,也是用煎法,跟汤药是一样的,你们看看后面就知道了。上面那个(抵当汤)水蛭、虻虫各三十个,这个(抵当丸)各二十个,用量(相比)要小;桃仁(相比)稍多,二十五个,那个(抵当汤)二十个;大黄(两个方子的用量)一样。可是每次服的少多了,那个(抵当汤)分三次服,这个(抵当丸)分四次,药量少,次数多。看看底下说明就行了,“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还是汤药,也不搁蜜什么的,药搁到一起,把它捣碎。因为桃仁跟杏仁一样是油性东西,药搁一起一捣,它也黏糊,所以把它分成四份,丸成四丸。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不是连渣子吃。你们看有的注家说“不可余药”是连渣吃,因为病重,这是瞎说八道。就是“伤寒有热”这一句话贯穿起来的,用其他解热药不行,只能够下瘀血。由于病不那么峻烈急迫,所以用丸药,用的量非常小。所以病有轻有重,用药的药量也是有大有小,这在临床上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晬时当下血”,晬时就是一周(一天二十四小时),古人说十二个时辰,现在就是二十四小时,你头天晚上吃,第二天准见血。晬时当下,如果不下,再吃,再吃第二丸。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校勘】《玉函经》《脉经》《外台秘要》:“有热”句下有“而”字。

抵当丸方。《玉函经》《外台秘要》:桃仁,作“三十个”,《千金要方》作“二十二个”。《千金翼方》:桃仁下有“熬”字。《玉函经》、成无己本:蝱虫,作“二十五个”。《千金要方》:“上四味,捣分四丸”作“右四味,为末,分为四丸”。

【音义】余,羡余也,太过的意义。

【句释】“晬时”,陶弘景云:“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见《证类本草》)

【串解】成无己云:“伤寒有热,少腹满,是畜血于下焦,若热畜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畜津液,而畜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为畜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峻之药也,可与抵当丸,小可下之也。”本条与抵当汤证同,因而用药亦同,不过病势较缓,故用丸药缓下。

【语译】患伤寒病,如果是一般的小腹胀满里热证,小便应该不通畅,现在小腹胀满而小便很通畅,这是“蓄血证”,不过蓄血的程度还较轻,不要用太猛烈的药去攻下,仅用抵当丸缓下剂就行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解析】本条再论述蓄水与蓄血的鉴别要点,并提出蓄血证的缓治法。

病由伤寒发热而起,续发少腹胀满,若为蓄水所致,则小便当不利,今小便反利者,则知非是蓄水,而是蓄血,治当攻下瘀血。因本证仅见“少腹满”,未见少腹硬,也未见如狂或发狂,说明热与瘀都较轻。因其热势不如桃核承气汤证之甚,瘀势也不如抵当汤之重,故用丸剂缓攻为宜。

抵当丸即抵当汤原方改而为丸,药虽峻烈,但一剂分四丸,每次仅服一丸,而成峻药缓用之法。服药采取“煮丸之法”,连药渣一并服下,故云“不可余药”。考本论大陷胸丸的煎服法也是如此。因丸药性缓,其下瘀血之力比汤药和缓而作用持久,故服药后“晬时当下血”。晬时,周时也,即一昼夜的对头时间。若不下者可再服。考抵当汤方后注云“不下再服”,可见汤剂服后,不待晬时而是在短时间内即可泻下。

有报道说用抵当丸治疗妇女子宫肌瘤曾取得疗效。《金匮要略》中有一下瘀血汤,即是本方去水蛭,改虻虫为䗪虫,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服药后下血如猪肝状,其病则愈。

以上数条,说明热与血结的蓄血病,证有轻重之分,治有缓急之别。简而言之,其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瘀热皆轻者是抵当丸证。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热结在膀胱应该小便不利,现在小便很正常,病人陈述少腹「中极」、「关元」 一带很痛, 不通则痛,小便很好,就是血堵到了,小便不利,可能是结石,五苓散就可以通出来了,现在病 人感觉到很痛,摸病人的肚子又是软的,就是瘀血瘀在里面,辨症有没有血,就是看小便利不 利,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其它药都没有用, 一定要用抵当丸,用丸剂,它的症状看起来比较轻, 比抵当汤证轻,剂量一样,虽然看起来比较轻,但是他的病比较深。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晔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桃仁很黏,水蛭捣碎也是很黏,分成四个丸, 一般水蛭二十个大约二钱,虻虫二十五个差 不多两钱半,桃仁二十个两钱,大黄三钱。晔时就是今天吃下去后,最少二十四个小时,当下血, 如果没有下血再吃,有下血就不用吃了, 一次吃一丸就好了。每个人瘀血的量不一样,吃的处 方一样,但是剂量不一样,吃到了就停下来。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余家用此方,取右四味为末,炼蜜为丸,用生蜂蜜就会加强效 果,又曰:产后恶漏不尽,凝结为块,成宿患者,平素虽服药,然当难收效,其后再有分娩,用此方服之,不过十日,块可尽消。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100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26条条文,抵当丸)01

直接用白话解把它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外感病发热,小腹部胀满,按照道理,应该有小便不畅。但如今这个患者小便反而通畅,那么这是下焦蓄血证的表现,应当攻下瘀血,用抵当汤来治疗,药液和药渣一同服下,不要剩余。

抵当丸方:水蛭20个,虻虫20个,桃仁25个,大黄三两,上面四味药,把它捣成粉,做成四个丸,用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掉,那么这个服掉,上面已经说了,连药渣都一起吃掉。晬时当下血,一昼夜的时间,应该会有瘀血下来,如果没有瘀血下来,就继续再服一丸,一直服到有瘀血下为止,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这条条文和上一条条文,其实际上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看上一条,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上面有一个为无血也。下面呢?第126条呢?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你看对的多好,上面的无血和下面的有血它都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的是第125条的血证谛也。说白了,这个血就是下焦蓄血的意思。

而且第126条,它也有一个倒装句,倒装句倒装在哪里?最后一句话,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不可余药。所以,这个宜抵当丸应该在当下之的后面,不可余药在抵当丸的后面。

这是仲景常用的倒装文法,正是由于这里使用了倒装文法,而有些医家的文法结构、语法结构学的不怎么地,因此就把这个不可余药,把它理解成不可用其他药物治疗,应该用抵当丸治疗,翻译成这样,理解成这样。

如果说不可余药,是不可用其余的药来治疗,应该用抵当丸来治疗,是这么翻译的话,说白了,这完全是画蛇添足,仲景绝对不可能这么表达。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每一个方剂的前面都要加不可余药,不能用其他的药,只能用什么方什么方,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仲景这个人是很谦虚的,他绝对不可能说这个情况只能用这个药,不能用其他的药,说的这么的绝对。而且抵当丸的前面是宜抵当丸,并没有说抵当丸主之。那么不可余药,更加不可能翻译成不可用其余的药,不可用其他的药。

可惜!胡希恕胡老,他就认为这里的不可余药是指不可用其他的药,只能用抵当丸。当然了,我在这里不是批评指责这个胡老啊,只是说这个地方它是个倒装文法,不可余药在宜抵当丸的后面。

根据这个服药的方法,就是类似于吃肉喝汤的搞法,什么是吃肉喝汤呢?就是用这个药丸,用水煮了之后,汤喝掉,药渣也吃掉,就如同买了肉去煮了肉汤,你把汤喝了,难道肉你就扔掉了吗?肉你也吃了,这叫吃肉喝汤法。所以我把这个抵当丸的服用方法称之为吃肉喝汤法。

这里的不可余药是指药液和药渣都吃光,不要剩余,就这么个意思。那么它不要剩余。那为什么这样?就是我开篇时所说的,因为丸药有丸药的好处,汤药有汤药的优点,汤者荡也,它可以很快地发挥作用,丸者,缓也,它可以缓慢的释放,防止其戕伐正气。而抵当丸的使用方法是汤和丸的优点都集于一身。正如同方有执所说,他说:上条之方,变汤而为丸,名虽丸也,而犹煮汤焉。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变汤为丸,而犹不离乎汤,盖取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也。我个人认为方有执说的非常好,把这个抵当丸仲景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我直接讲不可余药这个倒装文法,前面的没讲,因为前面的和第125条一模一样,我就不浪费口舌了。前面的就是为了区分蓄水证和蓄血证,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它们在于小便利与不利,就这么简单。而关于蓄血证和蓄水证的区别,我在第125条和124条已经啰嗦了两次了,我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虽然我不啰嗦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的区别,但是我要啰嗦一下抵当丸和抵当汤,他们的区别。很显然,抵当丸这个地方并没有说如狂或者发狂。而抵当汤125条: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第124条: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也就说124条,125条所说的抵当汤都有情志问题,都伴发了情志问题,但是抵当丸没有写。

没有写是不是没有?也不一定,很有可能。他的情志问题仅仅是有些烦躁不安,比较轻微,不会发狂。

另外,抵当汤是125条,说的是小腹硬,第124条说的是少腹当硬满,但是抵当丸126条说的是少腹满,所以,他硬的程度没有抵当丸那么严重。但是少腹满,也有可能是五苓散证,这就是为什么第126条,他说: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为什么应小便不利?因为伤寒有热少腹满,如果有小便不利的话,那就是五苓散证,现在是今反利者,为有血也,那么小便是利的,就证明它不是五苓散证,那么就证明什么?证明有下焦蓄血,但是却没有抵当汤那么严重而已,因此就选用了抵当丸,又担心抵当丸太慢,于是就说不可余药,就把丸药煮汤吃肉喝汤,一起吃下去,所以就出现了兼顾了丸药之缓和汤药之荡,二者兼顾的这么一种情况。这就是仲景所要表达的意思。

有的人认为这是仲景在节约药材,那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啊。或许也有节约药材的意思,但是他所表达的是缓和快,就是快慢,也就是汤者荡也和丸者缓也,它们之间的配合。那绝对不是像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农村的老人,为了怕浪费药材,给他汤剂,喝完之后,他把药渣先晒干,然后磨成粉,然后每天在那吃,还有的用中药拿去肥地,放到庄稼地里肥地,也有这些情况,不过随着这个生活条件的向好,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但是仍然会有一些老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他们以前经济条件不好,物质条件也差,他们喜欢把药吃了之后,药渣不扔,然后磨成粉,自己慢慢吃,也有这些情况。

但是如果说给一付麻黄汤和桂枝汤来解表,这样做就没必要了。如果说这个药是补药,那么给你补气血的,你身体很差,你吃完之后把这个药渣留下来晒干,磨成粉慢慢吃,这也是一种节约的好办法。但是对于一些消化能力太差,脾胃本来不好的人,他吃汤药就容易吸收,你再把这些汤药磨成粉,做成丸子的话,那猴年马月才能吃完呐!所以这个也不可取。但是抵当丸它的成分很少,它既满足了丸药的缓功,又有汤药荡也的这么一点点优势,所以是二者优点合在一起。方有执总结的就很好,取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这才是仲景本义。

这个抵当丸在临床当中,我们是不是都这么用?现在很少这样用了,抵当丸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做成丸子,但是没有去煮着吃了,而且吃了也不会说让他一昼夜就下血,也不是这样,所以不要把这个《伤寒论》的条文学死。比方说最后在这个服药方法说,晬时当下血,血不下者更服。一直是服到他下血为止,那么这个是仅限于标准的下焦蓄血的缓证才这么干,但是我们临床当中往往不一定能碰到标准的下焦蓄血缓证。

我们要把它引伸开来,扩大它的治疗范围,治疗下焦的肿瘤癌症常用抵当丸,这是我常用的,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宫肌瘤,附件肿瘤,宫颈癌等等,把它做到丸药里面。当然了,我所制的抗肿瘤的丸药,有的会有抵当丸的成分,但是不全是,它还加很多其他的合在一起,仅仅是四味药就能把癌症肿瘤治好那还得了,那所有的医院全部倒闭,所有的医生全部下岗,我们只是说借用抵当丸的这一种成分去治疗下焦蓄血的肿瘤,把它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不仅仅依靠它。

那么这里有一个字,我们要解释一下,晬时当下血这个“晬”字。那么这个“晬”字,在这里应该是指一昼夜的时间,但是,仍然有人有争议,说这个晬时,不是一昼夜的时间,那么究竟这个晬时在这里是不是一昼夜的时间?我们参考一下《说文解字》。

这个晬,它有几个意思。比如在古代,婴儿满一百天或者是一周岁就叫晬,所以晬在这里作为表达时间意义的时候,最开始表达的是婴儿满一百天或者一周岁,那就看风俗习惯。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有的给婴儿做百天,有的做周岁,北方和南方有不同,地域有差别,但是只要给婴儿做百天或者是满周岁来做的话,古代都称之为晬时。

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周年、一年,这和婴儿的一周岁差不多,但是婴儿有的百天也叫晬时,所以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周年,就是一年、一周年。是指一个周期的意思。

你比方说那个小孩到一周岁了要抓周。我们现在说叫抓周,抓周在古时候叫试晬。试,尝试的试,晬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字。试晬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抓周。那么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盘子里放很多东西,让小孩去抓,来测一测这个小孩以后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有什么样的志向。所以试晬,就是测试,用来测试,就是在他周岁的时候用物,用盘中抓物来测试他将来的志向,所以叫试晬,也叫抓周。所以这个晬,它可以指周年。

另外这个晬还有第三个意思,就是指一昼夜。你比方说,《黄帝内经》灵枢有这么一句原文,他说:下膈者,食晬时乃出。那么这个“晬”就是指一昼夜。

另外,它还有第四个意思是通假字,和这个目字边的,因为这个晬不是日字边吗,把它再加一横,就是目,目字边的也可以读睟zuì,什么意思?是润泽、滋润,这么个意思。

既然我们把这个“晬”字的四种意思都解读清楚了,在这里我们看一下,晬时当下血,那么这个晬时当下血,这可是《伤寒论》,《伤寒论》仲景早就说了,他参考了《黄帝内经》,那么《黄帝内经》也有“晬”这个字时,晬时乃出,就是一昼夜。很显然这个地方应该和《黄帝内经》同步,是指一昼夜的意思,那绝对不可能指一年。

不可能吃了抵当丸一年以后就下血,要吃一年,那肯定不会,所以这个晬时就是一昼夜的时间,一天一夜,就这么个意思。那么抵当丸一昼夜是可以下血的,如果不下血,那么就继续服用。

但是抵当汤却没有说时间,抵当汤直接说了,去渣温服一升,不下更服,说白了就是什么?是抵当汤,如果喝了的话,是很有可能很快就下血的,因为它的速度会更快,它不需要一昼夜就可以下血,不下更服,如果没有流血,继续服用。

那么抵当丸呢,它治疗的疾病和抵当汤是差不多的,只是说力量没有抵当汤那么猛烈,那么峻猛。因此,如果没有出现情志异常,比方说其人发狂的这个下焦蓄血的这些疾病,我们上节课和上上节课所讲的这些疾病,今天所讲的抵当丸通通可以适用。如果说已经出现了情志问题的话,那么丸药力量不够,那就要用抵当汤了。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发狂的话,其人发狂的话,但凡没有发狂而具有抵当汤证的,都可以用抵当丸来缓缓图之。

至于抵当汤能治多少病,我已经在第124条和125条都已经讲过了,在这里,我也不啰嗦了,如果只听了这节课,没有听前前前面的两节课的,可以把前面的听一听,互参一下,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学习。

关于太阳蓄血证,我们就讲到了三个方子了,有桃核承气汤,有抵当汤,有抵当丸。那么这三个方子,怎么样鉴别使用?在这里,我们跟大家总结一下。

桃核承气汤,它是治疗太阳蓄血,热重于瘀的,它的热更多。

我们看第106条条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那么如果是瘀重于热呢?太阳蓄血的瘀重于热,我们用什么?我们用抵当汤。

而抵当汤的是125条和124条两条,都讲了抵当汤,由于离我们这一条讲的太近了,所以我不多做说明。大家可以到前两节课去听一下。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正谛也,抵当汤主之。

这两条,是说的瘀重于热的太阳蓄血证。

而今天所讲的抵当丸是瘀热皆轻,瘀它没有抵当汤强,热它没有桃核承气汤强,所以它瘀热皆轻,因此我们改用了丸药缓攻,用的是抵当丸。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