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56讲:少阴病(301条 · 麻黄细辛附子汤奇案)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9-01 10:29 阅读量89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56讲:少阴病(301条 · 麻黄细辛附子汤奇案)

麻黄细辛附子汤

少阴始得反发热,脉沉麻细附子设,

太少两感千古疑,少阴表寒今日彻!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21:36,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301条条文,先看条文的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我们仅从字面意思上呢,可以理解为少阴病,刚刚得病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反而会发热,脉象是沉的,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来治疗。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先煮麻黄。待水煎出两升的时候呢,取出漂浮在上面的药沫,再把剩下的药放进去,煮取三升药汁,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这条条文180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医家都一致认定他属于太少两感,是太阳伤寒和少阴阳虚合在一起的,叫太少两感的这种情况。可是呢,通过我通解《伤寒论》,联系《金匮要略》以及对于它药物组成的分析和研究,加上我的临床经验,我个人认为这条条文,它不应该简单的认为是太少两感。而应该是什么呢?是少阴病刚刚开始得的时候在表证,在有表证发热的情况下使用的方子。说白了,也就是说我的观点和以前所有的观点都不同。我个人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从药物的组成看,仿佛是可以治疗太少两感。但从条文的逻辑上讲,从临床的事实的这个表现啊,从临床上的事实,事实上临床所支撑我们的这个观点来看,这条条文仲景本意应该并不是指太少两感,而是指仅仅是少阴病。

我个人认为,这条条文仅仅就是少阴病从表证开始的这一个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药。那么,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比如说,这条条文跟太阳病没有关系,它就是少阴病。本病只不过少阴病,是本病有表寒,再加少阴病本身就有少阴阳虚,所以它应该是少阴病的表证啊,又有少阴阳虚,因此你可以认为这条条文讲的应该是少阴表寒,再加少阴阳虚,是少阴的表里同病。

与太阳没有关系,那么既然我敢提出这条条文是少阴本病的表里同病,就是少阴有表寒又有里阳虚,少阴表里同病。我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有我的理论支持和临床的支撑啊,临床表现的支撑,我们待会儿会举例子的啊。

首先呢,我们从药物上分析啊,这个麻黄细辛附子,麻黄呢,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辛温走窜,既能够辅佐附子温阳,又能够辅佐麻黄来解表,三药合用,与温阳中发散,与解表中补虚,这一点毛病没有啊。

而且在临床当中,我们但凡遇到阳虚患者,感染了这一个伤寒,身上又没有汗的那种,又本身就阳虚体质的那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奇效,甚至半剂,就半剂,一剂即愈。有的患者一副药都没喝完啊,这个奇效就出现了。

那么,我为什么认为这条条文不是太少两感,而是少阴表里同病呢?我们联系一下上下文。看一下302条它是怎么说的?302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那么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后面又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301条是少阴病一日,或者一两日,就是刚刚得少阴病啊,所以这个始得之和后面的得之二三日,在时间上我们可以认定,第302条其实是301条过了一两天出现的情况。

而后面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也就是说,他说的很清楚,少阴病得到了第二三天,还没有出现少阴阳虚的里证啊,这个以二三日无证就是没有吐逆等少阴阳虚的这个虚寒证啊,那么就证明这个少阴病,它仍然是以少阴表寒为主,还没有传到内面,或者说内面还没有严重,故微发汗也,所以呢,只需要稍微发点汗解表就解决问题了,那这个病就好了。

可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它也有附子,唯独是把细辛换成了甘草,就这么点区别。它们既然都有附子,就证明它们都有少阴阳虚,只不过并没有出现少阴阳虚虚寒的吐逆那些里证,没有出现少阴里证而已。因为少阴它本来就是以里证为主,所以呢,第302条说以二三日无证啊,并不是说没有证状,而是指没有少阴病里证的特有证状,因为少阴病的表证本来就不是少阴病的主要病证,少阴病的主要病证我们讲的是它的里证。

所以既然少阴病二三日都无证,那么301条很显然少阴病始得之,才一两天啊,刚刚开始发病的时候,那肯定也是无里证的,也就是说,就是一个心肾阳虚,平时有心肾阳虚的这么一个体质的病人感受了伤寒,得了表寒,就这么个意思。

但是得了表寒以后呢,你如何知道它是少阴病呢?如何确定他是少阴病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个患者平时有心肾阳虚,感冒了之后,你就立刻认定他是太少两感吗?他的表证就一定是太阳病吗?那么太少两感的少阴病是怎么来的呢?那我可不可以认为他的少阴病不存在,只是他少阴阳虚,他本身的体质是少阴病,感染了太阳病,是这个意思吗?我个人认为不是这个意思。

既然你确定它是少阴病,那么这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它将会随着少阴病去发展的,因此它才有301条的始得之,302条的得之二三日;还有303条的得之二三日以上,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还有304条的得之一二日。你看304条的少阴病,就很明显是以少阴阳虚为主,因为它是附子汤嘛。

那么304条的附子汤,他说是少阴病,那就少阴阳虚,得了病之后呢,由于它是恶寒的啊,所以呢,它是以寒为主,它并不是表邪有发热的这种,所以我们可以把304条的得之一二日和我们今天讲的301条对比一下,一个是麻黄细辛附子汤,一个是附子汤,附子汤里面没有药是解表的,它纯粹是治阳虚的或者驱寒的。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两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里面有没有解表药?没有。它就是一个少阴阳虚证啊。得了病之后就直接成了少阴阳虚,表现出来的也是阳虚的表现。

而301条呢,始得之呢,它表现的什么?它表现的是发热,由于少阴病是阴病,一般是以恶寒为主,就是怕冷为主的表现,是不会发热的。是怕冷啊,是怕冷。可是这个地方反发热,为什么叫反发热?就是指并非少阴病常规的阳虚病证的表现,而是少阴病在表的,有表寒,有表证,有表证就会什么,就会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就是有表证。

但是恶寒发热有表证就一定是太阳病吗?太阳病,我们说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一般来说太阳伤寒是无汗而喘,用麻黄汤;太阳中风呢,是有汗的而恶风的,用的是桂枝汤。

由于太阳伤寒是表实证,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因此啊,一般来说三阴病就算有表证,也是以中风为主,不是以伤寒为主。你比方说太阴中风,274条,275条;少阴中风290条,291条;厥阴中风327条,328条啊,它们这三条阴经中风基本上都是什么?都是用桂枝汤来治疗。但是太阴伤寒,并没有明确的说有太阴伤寒这个证。

而太阳伤寒呢,用的是麻黄汤,第35条条文;阳明伤寒呢,也用的是麻黄汤,第235条条文;而少阳它是表里同治啊,用的是小柴胡汤,它是个特殊情况啊,所以麻黄汤既可以治疗太阳伤寒,也可以治疗阳明伤寒,实证嘛。这个太阳和阳明啊,它们一个三阳一个二阳,它们有可能产生麻黄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表实证嘛,实证一般是身体偏强壮的人才有嘛。那么身体稍微虚弱一点,那就变成了虚证的,虚证那么就中风居多,那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我们刚才都讲过了。

而且在这个三阴中风里面呐,在第276条啊,276条明确的指出啊,如果是阳虚不重的情况下,用桂枝汤就可以解决战斗。那276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你看到没有?他虽然说没有说桂枝汤主之,但是他说宜桂枝汤。

那我们根据这个太阴病里面所说的,太阴中风可以用桂枝汤,而太阴中风的274,275,以及少阴中风的290,291。厥阴中风的327,328,这几条对比来看的话,那么三阴皆有中风,只要三阴病阳虚不算厉害的,都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这我是给大家总结过的啊。

那么我们根据第35条、第235条这两条条文说明,太阳伤寒和阳明伤寒都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只要是表证,没有汗的都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这就是仲景给我们表达的意思。只要是表实证,发热无汗啊,发热无汗恶寒的都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阳经是这样,那阴经呢?那么,如果少阴经表寒,无汗,发热,那可不可以用麻黄汤呢?因为麻黄汤是干妈贵姓啊,甘草啊,麻黄,桂枝,杏仁,干(甘)妈(麻)贵(桂)姓(杏),它的发汗力较强,因此啊,仲景呢就去掉了甘桂杏,只留下了麻黄,然后呢,由于是少阴经表寒,不是太阳经表寒,因此它加了归少阴经的细辛。要知道细辛是干什么的,细辛是可以散少阴经之风寒,可以治疗少阴头痛的引经药。

所以你不要简单的看这个细辛啊,这个细辛可是归少阴经的咯。细辛解表的时候,它主要是解少阴之寒邪。而麻黄无论在哪条经,只要是表寒无汗的,都可以用麻黄。也就是说,你无论是六经当中的任何一条经,只要你表寒感受了表寒无汗啊,那就可以用麻黄,因为它是发汗的,发汗解表的。而这里出现的细辛呢,是在干什么呢?是散少阴经之风寒。也就是说,这个寒在哪里呀?寒不在太阳经,在少阴经。

那你在少阴经用了细辛,很显然就可以解少阴经的风寒。麻黄呢,发汗。麻黄发汗解表是来干什么的?是来辅助细辛来祛寒,使寒少阴经的寒邪有出路。而附子呢?用的是炮附子,是来温肾阳,因为它本身就是少阴病。那么附子来温阳,固里,细辛的来散寒解表。麻黄呢,打开毛孔发汗,使邪有出处,就这么简单。这就是张仲景的本意。

所以呢,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仲景的意思就是当一个少阴阳虚的患者,因为少阴阳虚嘛,所以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外面的寒邪袭击这个少阴阳虚的患者的时候呢,由于他少阴阳虚,因此他少阴的经络就会比其他的经络更容易受寒邪,于是乎寒邪就袭击了少阴的经络。袭击了少阴的经络呢,它就会沿着少阴的经络由经络而入里,由经入里。但是由经入里也有个过程,所以他说始得之。就刚刚得这个病,入的少阴经,少阴阳虚,所以他的经络容易受寒。少阴经络刚刚得的时候。

反发热,脉沉者,因为他是少阴阳虚,他的脉是沉的。但是呢,刚刚少阴经感寒,他出现了表证的临床表现,就发热,所以他说了个反发热。因为少阴病本来不发热,现在由于它的邪气在表面,因此它发热了。可是呢,它又要准备传到少阴里来,所以呢,他本身就是个少阴阳虚的体质,所以他说脉沉者。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固里;用细辛来解少阴经寒;用麻黄打开毛孔,使邪气从毛孔发汗发出去,因此他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所以不要见到麻黄就是太阳病,麻黄是打开毛孔的作用,使邪气有出处,细辛才是来解少阴表寒的。因为细辛治少阴风寒头痛,奇效啊。附子呢,是来温里阳,防止这个邪气呀,进去了。所以他是个始得之,那么紧接着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说明什么?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可能就一两天,它的这个证型就没了,所以它很快。因此呢,仲景说始得之,就说麻黄细辛附子汤,可能也就只能用一两副,最多只能用一两副。

因为如果你不用的话,那么到了二三日,它就成了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了,也就是说到了二三日,这个邪气如果还没有进来,因为以二三日无证嘛。如果还没有进到内面来,进到少阴里而出现吐逆这些里虚寒证的话,那么说明邪气仍然在表,但是呢,它却不强了,没有第一天那么强。因此,不需要细辛这种具有耗散性的这种药物了,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就行了,因为这个甘草还能补虚嘛。

又303条少阴病,得之日三日以上,也就是说过了两三天以上之后就出现了什么?出现了少阴经寒,风寒入里。风寒入里就有可能什么?有可能化热;有可能伤阳。化热呢,就会出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啊,或者是猪苓汤啊;如果伤阳出现寒证呢,就出现附子汤,四逆汤等等等等等等。

因此啊,这就是为什么第303条讲的是少阴经寒,风寒入里化热的黄连阿胶汤,以及304条对比起来的。304条对比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这个附子汤证啊,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是不是少阴病刚刚得的时候直接就成了什么?少阴阳虚的病证,没有出现表证,因此他用了附子汤,所以这是对比的。

再者,我们根据麻黄汤,它的这个组成成分,我们看第35条,第35条太阳病用的麻黄汤啊,太阳伤寒用的麻黄汤,它里面的麻黄是三两。而且有桂枝、杏仁、甘草。可是呢,我们这里的麻黄只有二两,为什么只有二两,没有三两啊?因为他不需要三两。太阳病它的麻黄之所以用三两,是因为太阳是阳经,麻黄用量大一点,发汗力度大。可是我们少阴经得了表寒呢,就不能用三两,只能用二两,为什么?因为少阴经是阴经,它的正气没有太阳强。

所以你说麻黄汤中的麻黄也减量了,桂枝、杏仁、甘草也没有了,就留下了一个少量的麻黄,你让它来治疗太阳病吗?二两麻黄就治太阳病吗?怎么可能呢?所以很多医家说这是太少两感的方子,那么我一直在存疑,一直在反对,为什么?因为二两麻黄解决不了太阳表实证。二两麻黄太少了,又没有其他的药物的辅助发汗。你看麻黄汤中,它治疗太阳病麻黄有三两,你现在麻黄细辛附子汤,它的麻黄只有二两。这个麻黄是辅助细辛的,而细辛是归少阴经的,所以细辛来温少阴经,去寒气,去少阴风寒,但是它不能打开毛孔啊,所以需要麻黄来打开毛孔,使邪气有出路,因此就加了二两麻黄。

由于它是少阴经感受了风寒,少阴本身就阳虚,因此啊,他担心这个少阴经的经寒从经入里到脏,因此就加了个附子,炮附子来补肾阳,来防止其入里。所以这个麻黄呢,是打开毛孔发汗,让邪气有出路;附子呢,是补其肾阳,防止邪气呢,趁虚而入啊,由表入里;而细辛呢,起到散少阴经之风寒的作用。因此,我可以肯定,这条条文讲的是少阴经经寒,少阴表寒啊,但是它的时间并不长啊,一两天就没了,所以后面有下一条就有302条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了,因此。我个人认为,301条并非太少两感,而是少阴伤寒。

可能还有一些人认为我哗众取宠啊,搞特殊,否定前人太少两感的结论。如果你还不相信我这么多论点论据的话。那么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吧。我们为了确定麻黄细辛附子汤它究竟是太少两感,还是少阴伤寒,我们研究一下经络的走向以及临床当中病人真实的临床表现,我们佐证一下我的这个观点。

少阴表寒啊,所以这是个少阴病的表寒证。由于少阴病的表寒呢,要么你就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把它解决。要么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解决,一旦两三天内解决不了,它就很快就什么呀,很快就入里了。入里呢,就出现了少阴寒化和少阴热化。少阴寒化呢,就多种多样啊,什么四逆汤,什么真武汤啊,什么附子汤啊,什么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等等等等,这都是少阴寒化。少阴热化呢?就提到了黄连阿胶汤和猪苓汤,那是我们后面的内容。所以,少阴病讲的第一个方子,麻黄细辛附子汤,就是指少阴病。

我们都知道,但凡是有表证,一定会有身上痛啊,身上疼,特别是头疼,比方说太阳头疼啊,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因此啊,太阳经如果是有表证的话,他的头疼的范围应该是颈部至后脑勺。阳明头痛呢,应该是前额头痛;少阳头痛呢,应该是两侧偏头痛。这个我们讲过N次了啊。太阴头痛呢,应该是整个头都痛,头痛如裹,兼有四肢烦疼,因为脾主四肢,脾主湿。因此啊,湿气会导致头痛如裹啊,脾主四肢,会导致四肢烦疼。而少阴呢,少阴经络呢,其痛连脑,所以它在脑部,所以你也可以认为它是全头痛,或者是感觉头痛有点深入,好像在头颅里面痛一样,而且呢,由于足少阴肾经它是有涌泉穴啊,有太溪穴,复溜穴,因此少阴他的这个疼痛的特点可能会兼有这个足跟疼痛。他除了头部痛以外,他可能会兼有足跟的疼痛。厥阴头痛呢,大家都知道了啊,它在头顶啊,厥阴头痛是巅顶头痛嘛,所以我们现在把这几个头痛搞清楚了。太阳头痛在颈部到后脑勺;阳明头痛在额头,前额部;少阳头痛也叫偏头痛啊,是两侧;太阴头痛呢,是整个头部痛,头痛如裹,兼有四肢烦痛;少阴头痛呢,是其痛连脑,也是头部痛,但是兼有足跟部疼痛;厥阴头痛呢,是头顶头痛。那么一旦感受了外邪。他们这些疼痛的特点就可以很快的让我们区分它们。

好,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有了表证之后的头痛特点,完全可以让我们来鉴别麻黄细辛附子汤。它究竟是太少两感,还是少阴伤寒。如果是少阴伤寒,那么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它的临床表现应该有什么?应该有少阴头痛的特点,比方说头部疼痛,连脑啊,或者兼有足部疼痛啊,那么他没有颈项部头痛到后脑勺,所以我们可以断定他绝对不是太少两感,而是少阴伤寒。

好!那么什么样的病人容易得少阴伤寒呢?很显然,年老体弱,特别是肾阳虚,或者心肾阳虚不足,平时就很怕冷,这样的人感受了寒邪之后,第一天出现的临床表现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也就是反发热,脉沉者。如果你们临床经验丰富,你们去看一下这些老年人感冒的第一天,只要他无汗、发热、脉沉,你看他的头痛有没有出现过?头项强痛的,有没有?如果是头项强痛,那就是太阳。如果不是,没有头项强痛,而是这个老年人感觉头痛连脑,兼有步履蹒跚,足根部疼痛,那么他就一定是少阴伤寒。

这种表现只会有一两天啊,不会时间长,因为如果你不解决它,不用麻黄附子细辛附子汤或者麻黄附子甘草汤来解决它的话,它两三天之内,慢则两三天,快则半天到一天,立刻就入里转成了少阴寒化,或者少阴热化的其他病证了。所以你们去观察阳虚的老年人得了这一个伤寒,只有大约一天的时间被你观察。你赶紧去问他,你的头痛有没有啊?颈部强,颈部至后脑勺。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他们没有。因为他们的邪气寒邪直接侵入了少阴经,而不是太阳经。少阴经的头痛是头痛连脑,其痛连脑,兼有足跟疼痛,这些老年人会步履蹒跚,再加头痛,但是他并不能指出是头部的哪里痛,只是觉得头脑袋里面痛,脑袋痛。这个时候还不能证明他是少阴伤寒吗?你还要认为他是太少两感吗?请问太阳头痛的头痛去哪里啦?

好,由于我的这个思想太过于颠覆啊,颠覆了传统,我说它就是少阴伤寒,并不是太少两感。我在细辛上做了文章,我说细辛它能够解表,它归少阴经,来散少阴之风寒,它也是哪怕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治疗少阴头痛的引经药。如果大家觉得还不够震撼,那么我就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有与细辛相关的条文全部告诉你们,然后再来得结论,好吗?

细辛这味药啊,它在伤寒论》里面出现了五次,在《金匮要略》里面出现了十三处,总共在《伤寒杂病论》出现了十八次。用《伤寒论》加《金匮要略》,就是《伤寒杂病论》嘛。五次加十三次,总共出现了十八次。而这十八次出现细辛,它都用了细辛的什么功效呢?

我们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逆,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那么这个小青龙汤里有细辛是干什么的?小青龙汤的细辛是与干姜并用,入肺经来温化寒饮。

所以呢,正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那么小青龙汤里细辛的出现,温化寒饮这个功效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它重要的功效。而在《伤寒杂病论》当中,温化寒饮的条文特别的多啊。

因为细辛的温化啊,温化寒饮的条文特别多啊,这是由于它温化寒饮的条文特别多,导致了我们著名的伤寒泰斗胡老,胡希恕胡老他认为这条条文是夹了痰饮的,夹了寒饮的,当然就他一个这么认为啊,其他医家都没这么认为啊。你不能因为细辛能够去寒饮,你就说这条条文有寒饮嘛,细辛还能解表祛风寒呢,是不是?

好!《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1条,就是我们本条讲的这个细辛啊。我们这个细辛呢,是入肾经啊,既能够解表散寒,又能够这个与附子配伍啊,能够起到这个温经通阳的目的。当然,它的主要作用还是解表啊,来去除少阴经的风寒邪气,那它是少阴经的少阴头痛的引经药呢,细辛。

另外,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6条中啊,少阴病,二三日不已,到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本身是没有细辛的啊,但是它有一个加减法,后面有个加减法。他说:若渴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生姜各一两。来,这里是阳虚水泛啊,这个细辛是干什么的?这个细辛也是温肺散饮作用啊。

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38条当中,他说: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这个乌梅丸里面有细辛,这个乌梅丸啊,它是干什么呢?它的细辛,它乌梅丸的细辛是配伍花椒啊,也就是蜀椒,来开结气,宣郁滞,还能杀虫,还能温寒散寒通阳,因此,它主要是什么啊?主要是啊,开结气,宣淤积,宣郁滞,杀虫啊。

另外,《伤寒论》里还有一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1条。他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个是手足厥寒,血虚感寒,寒凝经脉,四末失养,用当归四逆汤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说明什么?血虚感寒还是外寒,寒凝经脉,还是在经络呀。这个当归四逆汤,是不是?所以这个细辛是散寒来通经脉的,在这个方子当中啊,所以它这个细辛是起到什么?温经散寒的作用。

另外在《金匮要略》里面有十三次出现啊,《金匮要略》里面啊,《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里面的第22条啊,这个防己黄芪汤,它下面说: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啊。所以呢,下有陈寒者,它是驱寒的。它是温经通脉,驱逐下部的寒邪的。

我们再看《金匮要略》里面《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里面的第6条,他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此为寒饮加热,上迫于肺。用射干麻黄汤来散寒宣肺,降逆化痰,这个细辛是干什么的?在里面还是温肺化饮的啊。

仍然是《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里面的第8条,厚朴麻黄汤啊。它里面的细辛呢,是也是温肺化饮。第14条,小青龙加石膏汤。这个细辛呢,也是温肺化饮啊。

另外,在《金匮要略》里面还有大黄附子汤啊。大黄附子汤呢,是治疗寒湿内结的啊。所以它这个地方啊,这个附子在里面是什么?通阳散结那。这个细辛呢?这个细辛在这个大黄附子汤中啊,是同样散结的。

另外这个《金匮要略》中还有一个方子叫赤丸啊,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啊,这个方子里面呢,细辛与乌头相配,它是起到什么?它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啊,那么至于这个《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啊,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亦主之。这个是溢饮里面的细辛呢,仍然是温肺化饮作用啊,有温化寒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第37条啊,它的这个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啊,这个呢也是起到了温化寒饮的作用。第38条他说: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甘草、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汤方。这个也是温肺化饮。再接下来的第39条,第40条啊,通通都是温肺化饮啊。这《个咳嗽痰饮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37、38、39、40条提到的细辛都是温肺化饮啊。

另外呢,这个《金匮要略》里面啊,也提到了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啊,和《伤寒论》里的乌梅丸差不多一样的意思啊,是细辛配伍这个花椒,开结气,宣郁滞啊,还能杀虫散寒通阳。

这样我们就总结了《伤寒杂病论》所有的细辛的功效,总结为最多的是温肺化饮,以小青龙汤为代表啊,细辛在小青龙汤里中温肺化饮啊,温化寒饮啊。另外一个呢,是温经散寒,那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以及厥阴病里的当归四逆汤啊,所以一个在少阴病里,一个在厥阴病理。另外一个在厥阴病里的是乌梅丸,这里乌梅丸的细辛的作用是开结气,宣郁滞而杀虫。所以古话说细辛藏人参,则人参不蛀,就是细辛和人参放在一起,那么这个人参就不会被虫蛀。为什么?用细辛能杀虫,知道吧?另外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个大黄附子细辛汤,那个细辛是通阳散结。

那么这样一总结的话,那么《伤寒论》里其实细辛就三个作用。一个是以小青龙汤为代表的温化寒饮;另外一个是以麻黄附子心汤为主的,是温经散寒;还有一个是以乌梅丸为主的啊,开结气,宣郁滞,杀虫。所以这个细辛来温经散寒,对于少阴病,始得之,散少阴经寒那是最合理的解读。

这样,我们看看开篇诗:

少阴始得反发热,脉沉麻细附子设,太少两感千古疑,少阴表寒今日彻!

意思就是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这是少阴,少阴经感寒,少阴伤寒。少阴伤寒呢,由于它不是典型的少阴病,它只出现个一两天就没了,要么就被治好了,要么就入里化热,化成少阴热,或者少阴寒化啦。所以,它叫反发热,因为它是少阴阳虚。因此呢,即使它有表证,也是沉脉,所以是脉沉麻细附子设,脉沉的这一种少阴伤寒。用这个麻黄细辛附子汤啊,设就是专为少阴伤寒而设,虽然它最多也就一两天的时间啊。第三句:太少两感千古疑,我刚才讲了那么多的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它不是太少两感,它就是少阴表证,少阴伤寒啊。因此,最后一句,少阴表寒今日彻,我们今天就把它透透彻彻的告诉大家,它是少阴感寒,少阴表邪,有寒啊,少阴伤寒,也叫以表邪为主的少阴伤寒,今日呢,就透透彻彻的跟大家摆在面前。

那么,关于这个麻黄细辛附子汤啊,它就治疗急性病居多啊,我在临床当中也用过不少。但凡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发热恶寒,这些情况存在的话,其他出现的只要是阳虚感寒、发热恶寒,无汗的这样的情况,兼顾其他所有兼证的都可以用这个汤,比方说他兼有声音嘶哑,或者突然暴哑,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以啊。所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以治疗由于这个阳虚突然感寒而出现的暴哑、暴聋、暴盲啊,因为我不是刚才说了吗?少阴病,它在整个头部。

如果说少阴经有邪气,那么整个头部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啊,暴聋,暴哑,暴盲。只要是暴就突然的感受寒邪而引起的,那么都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为少阴经,它是主整个头部的啊,这个其痛连脑嘛,在脑部没有固定的点。那么哪个地方,我们说哪一个窍被寒邪所闭啊,都有可能出现暴聋、暴哑。比如说暴盲啊,寒邪堵了耳窍,堵了目窍。寒邪闭耳窍,就会什么?暴聋。寒邪闭目窍,就会暴盲。暴聋,暴盲,暴哑都是由于寒邪,这个寒邪太狠啊,而少阴又太又虚啊,那么七窍受阻,受寒邪受阻,把这个寒邪去掉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啊。

当然这样的人呢,会有神疲欲寐啊,因为他少阴病嘛,所以想睡又睡不着的那种状态啊,常常用来治疗肾阳虚体质的感冒,流行性感冒啊,支气管炎啊,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聋暴哑暴盲啊,甚至皮肤瘙痒等很多病证,只要他证属阳虚感寒,少阴阳虚而感受了寒邪,无论你的临床表现有多么的奇葩,无论西医说的多么的严重,只要你把握好了这个证,那么麻黄细辛附子汤啊,就可以给你带来奇效啊。

关于他治疗暴聋暴哑暴盲,我早在《医门推敲·第一部》啊,我十几年前写的书啊,第一本书《医门推敲》里面,我就早就提过麻黄细辛附子汤来治疗暴聋暴哑暴盲的奇效案例了啊。在这里呢,我就不啰嗦这个暴聋暴哑暴盲这个案例了,因为我十几年前就讲过了啊,而且在我的第一本书《医门推敲》里面就已经早就提到了。

在我们这个新冠期间啊,这个老年人阳虚感染了新冠或者甲流,只要他一感染,出现了头部疼痛,甚至脚跟痛啊,发热恶寒,阳虚怕冷,你要立刻马上给他麻黄细辛附子汤,半副或者一副即可痊愈。如果你错过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这个时间,过了两三天,你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啊。如果这两个方子都错过了,它入里了,那完了啊,很有可能这个这个人就可能会死于这次甲流或者新冠。

有一年,有个患者呢,在我这里治病效果不错。他突发奇想的问我,他说:我们家有个老人,八九十岁了,自从有一次感冒了之后啊,就一直开始嗜睡,但是睡呢,他也好像没有完全睡着,24小时总是那样萎靡。当时我在想,这不就是脾气不升,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用升清降浊汤吗?我也没有想多的啊。我就说:他可能舌苔厚腻,湿气困体啊,给他升清降浊,芳香化湿即可。

随便说了几句啊,结果呢,这个患者呢,他本身又是一个中医铁粉啊,他自己把这个升清降浊汤拿去用了,结果呢,效果不理想。他又跟我说,他说实不相瞒,张医生,这个老人用了您所创的升清降浊汤效果不理想啊,我说我就那么随口一说啊,我说大致是这样。我说你能不能够再描述清晰一些。他说情况是这样的,在一年的冬天啊,这个老人呢,突然有一次感冒了,感冒了之后呢,就头疼啊,这个腿呢,也好像迈不动了啊,那么整天到晚就想睡。我们跟他用了抗生素啊,激素啊,感冒已经好了。这个头痛啊,脚痛也都好了,唯独这个想睡觉的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说你这嗜睡呀,我说这似睡非睡,这是一个少阴病。但是现在这个老年人这种状态,他又没有拉肚子啊,又没有吐,少阴病的证又不明显。他仅仅是个嗜睡啊。那怎么办呢?于是乎呢,他就把这个老人带过来我号了个脉,脉象又沉,我说,你这大不了吃一副四逆汤看看吧。

结果吃了一两副四逆汤仍然不行。我一想他是不是需要有一些走窜性的药物在身上走窜一下?那既要属于少阴病,又要可以走窜的方剂,我看就只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哦。用细辛汤可以走串,可以把肾中的阳气带到表面来啊,附子又可以补肾中之阳气。那试一下吧,就吃了一副麻黄附子细辛汤,那么患者当场清醒。

所以这一例老年人阳虚嗜睡案,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我刚开始不敢用,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你用什么麻黄附子细辛汤啊,是吧?嗯,那我尝试性的只用了一副,没有想到出现了奇效。因此啊,这个麻黄附子细辛汤颠覆了我的想象,就是不是说它有表证,你就只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用它,如果说这个表证被西药所带走了,其他的证状留下来,那么少阴表里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彻底的扯清楚的时候,由于寒邪把表里之间连接起来,似睡非睡了,那你这个麻黄附子细辛汤仍然可以起到神效的作用。

好,由于这节课呢,我想颠覆这个太少两感的这种千古这个疑案,因此呢,我用了大量的引用解读啊,无论是以经解经也好,总结性的跟大家讲解也好,还是我用临床当中的真实案例讲解好,总之太少两感这种说法不对啊。他应该就是少阴伤寒,但是由于太上两感说了一两千年,没有人颠覆过,我这也是第一次来颠覆它,而且引用了这么多的论点论据。所以我现在没有时间再去在这里去分析其他医家的解读了啊,我就只能够把我的解读展现给大家啊。

我知道大家可能很难接受,麻黄附子细辛汤一直都说太少两感,而只有我说少阴伤寒啊,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沉淀,去证明啊。我希望呢,我的这个观点呐,能够在临床当中得到大家的证明,为后世把这个太少两感的疑难杂证啊,彻底的把它更改过来。这样呢,我也对得起我曾经立下的志向。讲《伤寒论》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什么?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