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限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客热则不能消谷,因发汗外损阳气, 致同中虚冷,故吐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数为客热以下,乃反复详明上文之义。客热以邪气言,虚冷以正气言。
喻嘉言《尚论篇》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昌按∶发汗而令阳微,误之甚也。阳微则胃中虚冷,而 脉反数者,不过客热之微,温其胃而客热不留,斯脉不数矣。再按∶此但言胃中之阳微,与不藏精之真阳微弱者不同。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愚按∶上两节言医吐之之过,此合下两节言病人自致其吐也。病人脉数为热,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表阳气微,膈内气虚而脉数,数则为虚矣。故数为客热,非太阳之正气,不能消谷也,夫客热内乘,则真阳不足,胃中正气虚冷,故吐也。高子曰∶"胃中虚冷,得太阳之气而不除中。"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之者,此所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上二节之吐,言以吐而致吐;此节之吐,言不以吐而致吐也。病人脉数,数则为热,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伤其表阳中膈之气,以致阳气微而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外来之客热,非胃中之本热,胃中仍复虚冷,故吐也。此因发汗而伤其胃脘之阳以致吐者如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而反吐者,浮热在上,而虚冷在下也。浮热不能消谷,为虚冷之气逼而上浮,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曰客热。是虽脉数如热,而实为胃中虚冷,不可更以寒药益其疾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上条因发汗而心血虚;此因发汗而胃气虚也,与服桂枝汤而吐者不同。此因症论脉,不是拘脉谈症。未汗浮数,是卫气实;汗后浮数,是胃气虚。故切居四诊之末,当因症而消息其虚实也。
吴谦《医宗金鉴》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病人脉数,数为有热,则当消谷引食。今食而反吐者,盖以身热脉数,误为表热而发其汗,因使其人阳气微,膈气虚也。不知此脉之数,乃外邪客热之数,非胃中实热之数也,其不能消谷食而反吐者,乃胃中本虚冷故耳。
【集注】程知曰:此言汗后脉数吐食,当责胃之阳虚也。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过多,令阳气微,膈气虚,客热外越,故脉数也。客热不能消谷而吐者,当责其胃之虚冷,若因其数而投以清胃之药,则左矣。
程应旄曰:见数脉而反吐者,数为热脉,无力则为虚脉。膈虚阳客于上,不能下温,故令胃中虚冷。热为客热,寒为真寒。究其根由,只由发汗令阳气微。然则阳气之珍重,何如而可误汗乎?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病人脉一息六七至,其名曰数,数为热证,与虚冷之证不同,如数果为热,热当消谷而引食,而反见作吐者,此非热也。
以过发其汗,令阳气外微,阳受气于胸中,故膈中气亦虚,脉乃数也。数为外来之客热,非胃中之本热。无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上二节之吐,言以吐致吐;此节之吐,言不以吐而致吐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书病人,无太阳之足称矣。书脉数为热,脉法固自如是。曰当消谷引食,有是脉当有是证也。而反吐者,非吐之而反吐,则数脉便有疑点,与上条关上脉细数之数有别矣。彼证脉 数是主热,此证脉数是客热;彼证阳气人于胃膈,故欲食冷食,此证阳气散于皮毛,则无欲食冷食;彼以误吐令阳气郁, 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阳气与膈气有相因之关系,阳气通于膈, 膈气长于阳,阳气微则膈气虚,理固然也。非不现微虚之脉, 特为数脉所掩,其知者谓之乃微虚之数,不知者谓之不微虚也。乃数脉而已,盖惟热而后数,不过其热非在地之火,不能生湿土,而为湿土所生。如磷火之旋聚而旋散,如石火之旋光 滞 而旋灭,自无而之有,只可谓之客热。不同鼎釜之下之薪火,有熟腐水谷之能力也,直是胃中虚冷之热,井烟无异耳,与食入不相投,乌得而勿吐乎?文面是解释反吐之所以然,实示人以辨热之标准,识热而后识阳气,识阳气而后识太阳之标阳。与《金匮》词同而意异,《金匮》为呕吐而发,故多出其方以气治吐;本条为客热而发,特留其方以治热。《金匮》呕而发热主小柴,发热与客热悬绝天渊,又可为本条对勘耳。
曹颖甫《伤寒发微》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饮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脉数为热,庸工之所知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则非庸工之所知矣。仲师不嫌苦口以启迪后学,而举世梦梦,直至今日,此医道之所以常不明也。夫脉数果为实热,则当消谷。今乃饮食入而反吐,以发汗太过,损其胃中之阳。膈上承受胃气,气乃不虚,今胃阳微而膈气虚,由是虚阳上浮而脉反动数。究其实,则为胃中虚冷,故食入反吐,按此即甘草干姜汤证。上节所谓燥烦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者,此证是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此以发汗”《玉函》作“以医发其汗”,“脉乃数也”作“脉则为数”。汪本删“冷”字,非也。
钱璜云:此条之义,盖以发热汗自出之中风,而又误发其汗,致令卫外之阳,与胃中之阳气皆微,膈间之宗气大虚,故虚阳浮动,而脉乃数也。若胃脘之阳气盛,则能消谷引食矣。然此数非胃中之谷气盛而数也,乃误汗之后,阳气衰微,膈气空虚,其外越之虚阳所致也。以其非胃脘之真阳,故为客热。其所以不能消谷者,以胃中虚冷,非唯不能消谷,抑且不能容纳,故吐也。
汪琥云:《补亡论》常器之云:可与小半夏汤。又云:宜小温中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成无己曰: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限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客热则不能消谷,因发汗外损阳气, 致同中虚冷,故吐也。
张玉路曰;凡脉阳盛则数,阴盛则迟。其人阳气既微,何得脉反 数,脉既数,何得胃反冷,此不可不求其故也。盖脉之数,由于误 用辛温发散,而遗其客热。胃之冷,由于阳气不足,而生 其内 寒 也。医见其脉数,反以寒剂泻其无过,必致上下之阳俱损,其后脉从阴,而变为弦,胃气无余,变为反胃也。钱天来曰∶此条之义,盖以发热汗自出之中风。而又误发 其汗,致令卫外之阳,与胸中之阳气俱微,膈间之宗气大虚,故虚阳浮 动,而脉乃数也。若胃脘之阳气盛,则能消谷引食矣。此数非胃中 之热气盛而数也。乃误汗之后,阳气衰微,膈气空虚,其外越之虚 阳所致也。以其非胃脘之真阳,故为客热。其所以不能消谷者,以胃中虚冷,非唯不能消谷,亦且不能容纳,故吐也。夏禹甸曰∶脉数为热高之象,亦为心弱之征。如系热高之数。则其胃壁充血,消化机能兴奋,必能消谷而引食。今反吐者,心弱 而胃消化机能衰减,食物酸酵腐败,胃粘膜受刺激,呕吐而出也。其心之所以弱,由于发汗太过,或不当汗而汗之,致在表之体温,放散过多,其内脏之体温,随汗势浮越于表,而感不足,同时所出 之汗。即血中之液∶过汗则血虚。血虚则心脏代偿性运动加速,故其脉亦数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亦承上百二十一条言。上条明标内烦,是侧诠释证象。此条明标客热,是侧重诠释脉象。经论以上条奥析渊 懿,解人难索,诚恐后人误会,故续此二条。反复诠释,各各点明,一一指清,以为真假虚实现象原理的解决。而各注仍未体到, 暗中摸索,各是其说,甚说中有阙文,或谓后人伪托,读书之难如 此。要之后二条系诠释前条,.其意义已完全包括前条条文里面。如关上脉细数,本写得精详明晰,脉法普讯数为热,数见细中,则为 虚热。细数见于关上,则为虚热在膈上,不在膈下。意义甚显。但所以数的原理未叙及,非明眼人不能慧了。致此条抉出阳气微,膈 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又更进一步,赤裸裸写出胃 中虚冷四字。前条欲食冷食,此条胃中虚冷,于虚烦虚热之中,演映此两冷字,一反言以探其病情。一正言以著其病理。一由病情以 审证,一日证象以释脉,均耐探寻。数本为热,而反为寒。证本为 寒,而反为热。五光十色。耀为异观。再即他条用比拟法观之,曰数则为虚,曰脉数者当其寒。曰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曰蚘厥当吐蚘。今病者静而腹烦,此为脏寒,皆为此良好佐证。而诸四逆通脉 白通的烦躁,其为寒更显明易见。病人二字,当着眼。病人乃患此 不恶寒发热太阳病的人,人何以病?此过在误吐,既吐又汗,既汗复 吐,自汗发汗,不吐自吐,安得不构成此摸索迷离,复杂异常的现 象。曰以呕吐之所致也。曰此为吐之内烦也。曰故吐也。数条一气 蝉联,以此释彼。义更显昭。总括凯切言之,此证本不虚。因吐因 汗而致虚。本不寒,因吐因汗而致寒。就近处看,为以上火逆各条 的余波。就远处看,为以下陷胸各条的反映。为寒为热,为实为虚,在学著各各体认。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脉数”,数主热,一般脉的证候是如此的。那么热能化食,“当消谷引食”,里头要是有热,能吃。所以消渴的“中消证”就是里头热盛,能吃,嗜饥善食,要是有热就能吃。
但是这个不然,“而反吐者”,不但不能吃东西,一吃东西就吐,这是什么道理呢?底下就解释了。这是因为发汗发得太过,“令阳气微”,阳气虚于外,就是津液外虚,津液外微而膈气里虚,膈气就是指胃气说的。津液哪儿来的呢?生于胃,化生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嘛。由于发汗夺其外面的津液,发得太多,也影响胃气,所以膈气内虚。
数脉,也不光主热,也主虚,所以“脉乃数也”。数是客热,由于胃气虚、膈气虚,外邪趁膈气虚而动于膈了。这句话很重要了,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发汗太多,外边丧失体液太多了,影响到膈气虚,就是胃气虚。外邪、邪热也趁胃虚而内入于胃。脉所以数,这个脉数是由于胃虚而邪热客之造成的。所以不是胃里真有热,并不是胃气强,所以不能够消谷。
“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是什么道理呢?就由于胃中虚,而寒饮乘之。“胃中虚冷”这句话的这个“冷”当饮来看,寒饮的饮。由于胃中虚,邪热也往里跑,同时内饮也往胃上跑,所以胃虚,再有饮,非吐不可。所以“故吐也”。
根据上面那个(120条)吃吐药而吐,(本条)对吐又有所发挥了,吐,也不说见着人的吐,就是误服吐药所致。吐,(亦可并非因为误服吐药)也有发汗太过,也可导致外边津液夺得太厉害,膈气也为之虚,这时候,客邪、水趁胃气虚而进于胃,也能造成人的吐。
那么后边有这个(类型的)例子,像咱们讲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由于胃气虚,不但邪热往那去,水饮也往那去,所以心下这个地方非常硬,那就是人参证,所以这个时候都要用人参的。后边有,现在属于概论了,没讲证治。
这个虚冷,不是咱们讲的那个太阴病胃虚寒,它(虚冷)是胃虚而寒饮乘之,所以说“胃中虚冷”而致吐。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校勘】《玉函经》:“此以发汗”作“以医发其汗”;“脉乃数也”作“脉则为数”。
【句释】“消谷”,犹言消化。“引食”,犹言食欲强,能够吸引食物。“膈气”,指胸膈间脏器的机能。“客热”,犹言表热,即是不应有的邪热。
【串解】钱潢云:“若胃脘之阳气盛,则能消谷引食矣,然此数非胃中之热气盛而数也,乃误汗之后,阳气衰微,膈气空虚,其外越之虚阳所致也,以其非胃脘之真阳,故为客热,其所以不能消谷者,以胃中虚冷,非唯不能消谷,抑且不能容纳,故吐也。”
凡是发汗不当,而汗液出多了,体温放散太大,就遭来“阳气微”的结果,正由于过汗而体温放散的结果,内脏的体温,随汗液的排泄,浮越于体表,便演变成表热里寒的证候,表热故“脉数”,里寒故“膈气虚”,胃中虚冷,不能消谷而吐。
【语译】一般人脉搏现数,本是有胃热,食欲强,消化力好的征象,但现在不但他的食欲不好,消化力坏,相反的还呕吐,不能进饮食,这是由于发汗太过,热能的消耗太多,而造成表热里寒,胃机能衰减的坏证。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解析】本条论述汗后胃寒致吐的脉证机理。
病人脉数,数主热,热能化物,本当消谷引食。而今反见呕吐,此为发汗后致“令阳气微,膈气虚”,即胸膈胃脘的阳气因误吐而致不足所造成。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数脉,绝非实热之可言。况且脉数而按之微弱,这种数而无力的脉象,正反映病的本质是“胃中虚冷”。“数为客热”,即言“热”为假象,胃气虚寒而生的“客热”是不能消化水谷的,因而症见不能食或食后谷不化,寒气上逆而作呕吐。
《濒湖脉学》在讲到数脉主病和论治的时候说:“实宜凉泻虚温补”,即数而有力的实热证,宜用凉药以泻火;数而无力的真寒假热证,当用温补之法。本条未出治法与方药,根据其“胃中虚冷”而致吐逆的病变特点,可考虑用理中汤加丁香、吴萸,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宜。
倪海厦《伤寒论》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摸到病人的脉跳得很快,代表胃蠕动太快了,所以消谷引食就是一直吃,胃口非常的好,消化得很快,正常的脉数应该为消谷引食,结果病人反吐,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脉数是热,因 为发汗太过了,,这热不是真正的热,,是假的热,,这热是发汗发太过的虚的现象,,因为不是真正胃蠕动引起的热,所以它不能消化食物,发汗发太过了以后.阳气伤到了。胃气虚了。就是甘草干姜汤,炙甘草干姜用在当发汗发太过,阳虚的时候用的,胃中虚冷,最好用的是甘草、干姜, 如果遇到病人朝食暮吐、胃下垂,舌苔整个白的,用吴茱萸汤把生姜换干姜,干姜比生姜热,干姜是温中,生姜是散寒,用生姜是希望吃药后把药散到四肢上去,所以生姜是发散用;把药推到四肢用的,如果胃里面已经没有火了,干姜是让胃里面的火烧起来.所以干姜点火用的.可以用此角度去考虑。这种情形可能是医师用吐法来发汗,所以会脉数;或者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刚好吃到坏死的食物,吐了以后导致胃中虚冷。
如果是真正的消渴,现代所说的糖尿病,喝水吃东西很快的消化掉,没有吐出来,我们分三种,上消是渴饮千杯不能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能解饥,下消就是性功能丧失了。
萧万兴曰∶盖数本属热,而真阴亏损之脉,亦急数也。癌症的病人也可以摸到急数的的脉, 一息九至十至,真阴亏损的时候,元气大伤,病人内脏功能开始消退,然愈数则愈虚,而愈虚则愈数,一有差误,生死反掌。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96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22条条文·客热而吐)
那么这一条条文,我们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患者的脉象数,脉数,一般是热象的表现,胃热应该出现消谷善饥,患者反而呕吐,按道理应该消谷善饥,现在是患者反而呕吐。因而推断这是发汗不当导致的脾胃阳虚而出现的虚数脉。这种数脉是假热的表现,不能消化水谷。是因为胃中虚冷,所以就出现了呕吐。
好,这里面有几个字?我们解读一下。
消谷,是消化食物的意思。引食是自身的机体要求有进食的欲望。消谷引食,现在多半用消谷善饥,是一个意思。这是消谷引食的解读。接下来膈气虚这个膈气怎么理解?膈是上焦和中焦的分割线,可以这么理解,但是这个膈气虚,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什么?中气,中气虚,这样更好一些。当然有的人,有的医家也把它理解成胃气,那也没有什么不可。反正就是什么?就是上焦与中焦之间的这股气是虚的,有的人理解成中气,有的理解成胃气。
数为客热。那么这个客热是什么意思?这个客热,有的人把它理解成假热,就不是真的热,这样理解也没有问题。有的人把这个客热理解成什么?理解成是一种虚阳引起的热,虚阳扰动所引起的一种热。总之它就不是实热。因为这个客它的这个反义词应该是主,主和客,所以客你可以把它认为不是主,不是主要的实火引起的热,而是客,客热,或者干脆直接理解成假热。
那么这几个词语搞清楚之后,这条条文其实是相当的简单,说白了,发现病人的脉是数脉,数脉本来是主热的,这是一般规律,数脉主热,迟脉主寒,现在脉象是数的,就应该有热,但是有热,如果是实热的话,胃中有实火就应该是消谷善饥的,那么胃中实火,消谷善饥的话,就相当于消渴的中消了,可以用玉女煎来治疗。
但是这里不是。是什么?它并没有消谷善饥,而是什么?是反倒出现了呕吐。那么追究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发汗不当,汗多伤阳,就是过汗伤阳,伤了胃阳。这种人一般来说,应该本身就有胃阳虚的这么一个基础体质,发了汗之后,那么胃阳更虚。
所以说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也就说胃阳被损,胃气或者说中气跟着虚了,而出现了什么?出现了一种虚数脉,所以这个脉是虚数的。虚数脉,那么表现的热就是假热。既然是假热,它就不能够出现消谷善饥。为什么?是胃中虚冷,就是胃阳虚有寒,那么胃阳虚有寒,就可以出现什么?出现呕吐。
这一条的胃阳虚出现呕吐,和第120条的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至也,此为小逆。和这个是不同的,因为第120条是吐了之后伤及胃阳,而本条122条是通过发汗的方法伤及胃阳,所以他们伤及胃阳的这个方法不一样,一个是误用了吐法,这个是用了汗法,发汗太过。
但是都是胃中虚冷导致的呕吐,因此,《金匮要略》有一段原文和这一个几乎是一样的。《金匮要略》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里面胃反这一章节里面说: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也就是说,《金匮要略》里面出现了和第122条几乎一样的条文,只不过《金匮要略》里面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而《伤寒论》里面直接用的就是条文,没有用问答方式,就这么点区别。
那么,《金匮要略》在这一段一问一答之后?紧接着就说: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其后,又有一条条文,说: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第122条,它就是大半夏汤证。而我们说第120条的朝食暮吐也可以用大半夏汤,只不过第120条产生的朝食暮吐是因为以医吐之过也,而122条它是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一个是用吐法产生的,一个是用汗法产生的,但是它们同样产生了胃中虚冷而出现了胃反的这一种朝食暮吐,因此仍然用大半夏汤。
通过这一个我们发现了什么?发现了这个数脉不一定是主实热,它还可以主虚热。那么实热和虚热,其实从脉象上是可以鉴别的。脉象上的数脉,如果是数而有力,大多属实热,如果是数而无力,或者细数,那大多主虚热。
但是仲景在这里没有用这个脉象数而有力或者数而无力来表达,他用了临床表现来推断的,他用是否有消谷善饥来评判这个数是实热还是虚热。
拿脉的话,有力无力辨虚实。脉象不管是数脉也好,迟脉也好,只要是有力的脉,大多属于实证,比如说数而有力就是实火,数而无力就是虚火,所以有力无力辨虚实。如果说迟而有力,那么就是实寒。迟而无力,那就是虚寒,这是最简单的脉法的基础知识。
有力无力辨虚实,脉数脉迟辨寒热,脉浮脉沉辨表里,就这么简单。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实际情况当中,也有假脉的。也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这些情况,那么这些复杂的情况,以后我会在讲课当中一一的跟大家剖析和讲解。
有的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阳气微会出现数脉?无法理解。阳气很微了,就是阳虚了会出现数脉?那是由于读书读多了,临床临少了,说白了就是病人看少了,你没见过数脉是主阳气虚的脉。
阳气虚的数脉我就见过很多,大家都知道,我治疗癌症、肿瘤、疑难杂症,急危重症这样的病越是难度大,越是有生命危险,我是越感兴趣,因此积累了不少的临床上的一些真寒假热,真热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