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52讲:少阴病(292条 · 少阴脉不至之灸法)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8-26 09:07 阅读量180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52讲:少阴病(292条 · 少阴脉不至之灸法)

少阴阴盛吐利寒,手足不冷反热还,

脉不至者灸太溪,七壮急温救何难?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23:27,感谢大家守候着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292条条文。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好,我们仅从条文的字面意思呢,可以把它这么白话解啊:患者得了少阴寒化,虽然出现了呕吐、腹泻这些临床表现,但是手足不仅不觉冷,反而发热。这不是亡阳的重症,而是阳气来复,正复邪衰之象,愈后不坏。如果出现脉搏一时没有见到鼓动,也就是说,如果一时没有摸到脉搏的跳动,这是少阴真气乍虚,不能蓄接的表现,应当急灸少阴之穴七壮。

但是四逆汤呢,是手足厥冷啊,手足不会发热的,所以对于少阴阴盛寒化症的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四逆汤。如果严重了呢,就通脉四逆汤啊,白通汤啊,白通加猪胆汁汤啊,等等啊,但是对于普通的少阴吐逆寒化,就是四逆汤就可以了。

可是呢,这个患者他虽然有少阴寒化的吐逆,嗯,但是他并没有手足厥冷,反而发热,仲景说不死。其实呢,这个意思和我们前面所讲的第288条,第289条内容呢,所表达的内容差不太多,就是指少阴阴盛寒化的情况,出现了阳气来复,只不过它的阳气来复体现在手足不逆冷,反发热,体现在这个上面。

和288条所说的手足温者,以及289条所说的时自烦,欲去衣被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嗯,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啊,这一条的内容仍然是讲的少阴寒化,但是阳气来复,正复邪衰之象。因此仲景说不死,不死的意思就是可以治好,可以治疗。

这个292条所说的不死,其实和288条、289条所说的可治,换了种说法而已,是一个意思。

所不同的是呢,这条条文的后半部分: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那么这个脉不至是什么意思呢?

仲景用脉不至,并没有说脉绝,没有脉了。那没有脉的人就要死了。那么脉不至呢?并不是摸不到脉,脉不出现,脉不出来。而是脉象什么?时而不至,就是有时候摸不到,如果总是摸不到,完全无脉,那是成了绝脉。这个人岂不死了吗?所以这个脉不至啊。有的版本说这个至是足,脉不足者。但是我们宋本呢,宋本《伤寒论》呢,就是脉不至。这个脉不至和这脉不足还是有意思的不同啊,因为有版本说是脉不足,这个脉不足呢,不能体现出脉象偶尔续接不上。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若隐若现,嗯,好像有点结代脉的味道。其实不是啊,其实是脉象有时候又有,有时候呢,又好像没有出现,是这么个意思啊。

那么这个脉不至是啥意思呢?是指由于少阴阴盛,又吐又利,阳气乍虚,这个脉搏一时不能续接。因此啊,就出现了这个脉啊,有时候来的不及时,出现了脉不至。

那么这是阳气不能续接,因此我们只需要温通阳气就可以了。但是仲景在这里呢,并没有用药,而是用了灸。他说:灸太阴七壮,哦!灸少阴七壮,那么灸少阴呢,是温通少阴阳气。在这里仲景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个温通阳气,除了可以用药以外,还可以用灸。

那么如果我们从现代的针灸学来看,我们为了补肾阳。我们灸的穴位可能会是关元、气海呀、命门这些穴位啊。但是仲景呢,他说的是灸太阴(口误,应为少阴)七壮,他并没有具体的说灸哪个穴位。灸少阴七壮啊,我怎么总是出现口误啊,我们讲的少阴病,我怎么总说太阴呢?灸少阴七壮。

那么就灸少阴七壮呢,后世医家一直认为是灸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灸七壮。

那么,究竟是在足少阴肾经上找七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一壮呢?还是找一个穴位灸七壮呢?既然是灸足少阴肾经,但是足少阴肾经上有很多穴位,我们选哪个穴位效果才会更好呢?这一些都留给了后世医家无穷的猜测和遐想。

由于《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东汉末年的产物,因此在汉朝以后所出现的穴位,通通不能够用来解读解释《伤寒论》。我们只能够用汉朝以前,张仲景以前的中医典籍里面的内容去解读《伤寒论》里面的啊。

相关内容,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查《黄帝内经》、《难经》这些关于足少阴肾经的一些穴位。因为有很多穴位是后世医家补上去的,特别是你看那个《针灸甲乙经》,他补了很多穴位上去啊。在《黄帝内经》和《难经》里面,它并没有那么多穴位。就算指出了穴位的某一些地方啊,说这个地方有穴,但是他没有给出穴位的名称,这个名字是没有的,后世医家给他命名,然后补充啊,最后才完善十二经和任督二脉,十四经的正经穴。

那么我们据统计《黄帝内经》,它总共记载的有名称的穴位150个。那么150个穴位,如果乘以2,就应该等于300个,但是它其中有几个是单穴啊,所以呢,它总共是295个穴位。后世医家在汉朝以后啊,晋朝《针灸甲乙经》啊,它记载了任督二脉,单穴49个啊,双穴150对,所以一共有349个。

很显然,我们绝对不能用《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去解读《伤寒论》。为什么?因为《针灸甲乙经》是晋朝的皇甫谧所写,他是在张仲景之后出现的。而《黄帝内经》是在张仲景之前出现的,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本身就是张仲景写《伤寒论》的参考书之一。因此,《黄帝内经》的内容,是完全可以用来解释互参《伤寒杂病论》的。

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292条所说的灸少阴七壮,那么灸少阴七壮一定是足少阴肾经上这个穴位,《黄帝内经》里面是有记载的,绝对不可能出现在《针灸甲乙经》,甚至这个汉朝以后的其他作品当中出现的穴位,那是不可能的。

好,那么有人说有没有可能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七个穴位,每个穴位一壮呢?绝对不可能,如果说是七个穴位,每个穴位一壮的话,他应该说。灸太阴七穴,每穴一壮,而不可能直接说七壮啊。这个七壮,应该就是指单个穴位啊。绝对不是七个穴位每壮。

它应该是单个穴位灸七壮,那么足少阴肾经上有哪个穴位?它通阳的作用最强呢,温经通阳啊,温通阳气可以使脉搏恢复正常。而且这个穴位呢,还必须是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过的,因为张仲景他不会用一个没有出现过的穴位啊。他一定是参考了《黄帝内经》或者《难经》,否则是说不过去的啊。

那么我们通过参考《难经》和《黄帝内经》。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穴位最合理的,最符合292条条文的应该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穴,为什么呢?

我们看《难经》六十六难,它有原文,他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这里的原就是指原穴啊,那么这里的原穴是关系到原气。它为什么叫原穴啊?而原气来自于肾,脐下肾经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啊,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为原穴。

我们再看《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在矣。

那我们把它解读出来,说白了,《黄帝内经》也好,《难经》也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这个原穴啊。它其实是什么?是一种动力,它里面包含了动力的源泉,这个动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阳气吧,因为它是一种推动力嘛,因为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嘛,那么它就是我们最适合,最符合292条,为什么最符合?因为292条是肾的阳气乍虚而不治,出现了脉不至。

那么,如果我们鼓动少阴经的原穴,足少阴肾经的原穴,那么这个动力啊,几乎源源不绝的产生出来,就会鼓动少阴经的阳气的运行,调动阳气嘛。而根据《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里的记载,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就是太溪。

我们看看太溪穴,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胫后动静脉分布。你看它本身就动脉,静脉都分布在这里。这是西医的这个解剖学所说的啊,就是它所在的部位啊。而且呢,它不是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腓神经,通过中医来讲呢,它主治肾虚啊,特别是腰以下下肢厥冷,内踝肿痛啊,消渴,小便频数等等啊,都可以用太溪穴来治疗。

那这个穴位为什么叫太溪呀?溪者,溪流、河流也,太者,大也,是一个大的河流。为什么这么说?它是为了寓意肾经的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所以它叫太溪。

这个穴位能够鼓动肾经的原气啊。所以呢,它又为肾经的原穴啊。那么临床当中我们发现太溪穴啊,它具有阴阳两补的特征,如果用针刺可以约等于六味地黄丸的效果,就相当于补肾阴啊,如果用灸法就有点约等于金匮肾气丸或者是四逆汤的味道,因为它可以补阳啊,而且还可以温经散寒,如果用灸法的话。所以很多人这个特别是下肢冰凉啊,灸太溪七壮就可以补肾阳,温通下肢经络,可以达到祛寒的目的。男人还可以达到壮阳奇痿,治疗阳痿的作用。

好,那么我们看一下今天的开篇诗,少阴阴盛吐利寒,这是这条条文的前提条件,就是少阴寒化吐利;第二句:手足不冷反热还。就是它虽然吐利,虽然属于太阴寒化,但是呢,他手足反不冷,反而发热啊。这就说明什么?说明肾的阳气在逐渐的恢复和返还,所以手足不冷反热还。第三句:脉不至者灸太溪,七壮急温救何难?如果说这个,由于阳气来复,但是呢,一时间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呢,这个脉搏有时候会出现停顿,或者是呢,脉搏来的比较缓慢,没有出现,有时候无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灸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穴。灸七壮啊,来赶紧来温足少阴肾经,所以七壮急温救何难。这个时候,脉不至的问题就得到解决,阳气就得到彻底的回复。

这个开篇诗呢,基本上反映了这条条文的大致意思啊,而且呢,也运用了唐诗一二四押韵的啊,这么一个规则啊,少阴阴盛吐利寒,手足不冷反热还,脉不至者就太溪,七壮急温救何难?寒、还、难,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啊,这292条呢就这样啊,被这一首小诗就摆平了。

嗯,感谢大家的支持!如果大家能够从我们这里获得签名书,我将会让大家欣赏一下我张某人的行草书法签名。好,不打扰大家休息了,各位晚安,下节课我们再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