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51讲:少阴病(290-291条 · 少阴中风自愈脉与时辰)
三阴中风脉欲愈,少阴尺浮邪自去,
厥阴微浮太阴长,欲解时辰天道驭!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22:26,感谢大家守候着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好,这节课我们讲第290条、291条两条条文。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第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好,我们仅从字面意思白话解这两条条文,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病人得了少阴中风证,本应当寸脉浮而尺脉沉,现在反而出现了寸脉微而尺脉浮,这是阳气来复,正盛邪衰的加重,病将痊愈。
第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意思就是说,少阴病将要自愈的时间多半是从晚上的23点到次日凌晨的5点之间。
好,接下来我们逐字逐句的剖析一下。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病人感受了少阴中风证,脉象出现了寸脉微而尺脉浮,这里的阳微阴浮是指寸脉微而尺脉浮。
仲景用阴阳来代表脉的时候,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脉阴阳俱紧者,是指寸关尺三部都紧,那么用阴阳俱紧就是寸、关、尺都紧。而这里的阳微阴浮是指寸微而尺浮。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呢?因为少阴病本来脉象应该是沉细或者沉微的。
你看啊,少阴病为里证嘛,它脉象偏沉,我们281条说的很清楚,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少阴病的典型的脉象应该是脉沉细微。可是290条它说少阴中风,那少阴中风我们根据寸脉主表,尺脉主里的这个原理,它本应该是寸浮而尺沉,就是寸脉浮而尺脉沉,因为尺脉主少阴肾嘛,少阴肾阳虚,它沉细弱,沉细微啊。
那么他感受了中风之后,应该在寸脉主表证的地方,因为中风为表证嘛,主表证的地方应该是浮脉。而主他少阴本脉的时候,尺脉应该是沉微细,这才是他正常的少阴中风脉。可是呢,他的脉象却反过来了,脉阳微阴浮,就是寸脉反而微小微弱啊,而尺脉却浮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寸脉所主的这个邪气,已经是衰弱之证,而尺脉所主的少阴阳虚已经出现了阳气来复之兆,因为尺脉它浮起来了嘛,所以是少阴阳气来复才会出现尺脉浮而寸脉微。寸脉本来应该浮的,因为它有中风证嘛。现在微了说明什么?说明邪气已衰。尺脉浮,说明正气已强,所以正盛而邪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为欲愈,说明少阴中风出现了阳微阴浮,也就是寸微,而尺浮的情况之下,是少阴阳气来复,邪气将尽。欲愈就是快要好了。
紧接着他说: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就是告诉你这个病自愈的时辰啊,是从晚上的23点至次日的5点啊,这个时间段,那么就可以自愈。
好,由于我们在讲《伤寒论》第193条的时候,已经将六经病所有的欲解时都已经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呢,我们对欲解时的时辰在这里不再赘述。而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讲欲愈时的脉象。因为我们讲过这个太阴中风,现在又有少阴中风,在厥阴病里还有厥阴中风,它们的欲愈的脉象各不相同,在这里呢,我们给大家总结对比一下。
我们看一下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紧接着他说: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接着他又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么从太阴病的这三条条文来看,说明太阴中风啊,如果脉象是浮的,是可以用桂枝汤来发汗的,而且它有临床表现是四肢烦疼,因为太阴主四肢嘛,所以他四肢烦疼有表证。那么他如果脉象是浮的,就可以发汗,用桂枝汤。
然而,太阴中风如果出现了阳微阴涩而长呢,就不需要用桂枝汤了。因为什么?因为太阴阳气来复,这个脉象由阳微阴涩变成了长脉,这即是所谓的什么?阴病见阳脉。
阴病见阳脉则愈嘛,是不是?我们在第274条已经讲的清清楚楚。所以太阴中风的欲愈脉是脉象由阳微阴涩而长,而变成长。这个脉象啊,那么274条我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啊,这是关于这个太阴病的,太阴中风的欲愈脉象。
而刚才我们讲了少阴中风的欲愈脉象啊。少阴中风的欲愈脉象,脉阳微阴浮,就是寸脉微而尺脉浮。这是少阴阳气来复,邪气将尽之征兆,所以为欲愈啊。所以它紧接着就说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我们再看厥阴病,第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紧接着328条,他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哎,你看,三阴病所有的这个欲解时,都是紧接着这条经的中风的病证。而且还提出了他的欲愈脉,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因为三阴病皆可中风。而且中风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欲愈脉也不尽相同。
因为三阴病是阴证,主要是以阴寒证为主,因此这三阴病在中风的时候啊。它既要体现中风的脉象,又要体现阴病的脉象啊。你看我们少阴病,它的本病是脉沉细微是吧?如果中了风呢,它就会体现在寸部,寸脉浮。
厥阴病也是这个道理,厥阴病它也是阴,那么如果中风了,一般来说, 它的脉象也会沉,因为本病就是沉脉,但是如果慢慢的浮起来了。脉微浮,就证明什么?证明厥阴的阳气来复啊,驱邪外出之机已到,为欲愈。一样的道理。
而太阴病呢,太阴病啊,一般来说太阴脉缓者居多,因为它有湿气嘛。太阴中风,按道理应该既有中风的浮,又有太阴脉的缓,可是它阳微阴涩而长。就是这里的阳和阴,就不是寸关尺了,而是浮取和沉取。它浮取呢,脉象很微,就证明邪气已经衰微了。沉取呢,涩变长了,说明什么?说明正气正在充足。它们不是缓脉了,它变长啊,长,长脉是阳脉,说明它正气,阳气来复,驱邪外出之机已到啊,脉象没有浮,反而没浮了,这个时候呢,是可自愈的。
而三阴病当中,唯有太阴病在第276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阴病中风一样是用桂枝汤来解表。所不同的是,如果阴病中风,是以表证为主,是桂枝汤;如果是以里证为主,那就先用四逆汤,后宜桂枝汤;那么如果表里都有的话,那么就可以表里双解了,比方说桂枝加附子汤等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条文佐证一下呢?当然可以。
我们看厥阴病篇的第372条条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看到没有,哪怕就是在厥阴病里面,它也有表里,如果是以里证为主的,那就以四逆汤,再用桂枝汤;如果以表证为主的,就先用桂枝汤,后用四逆汤。
可是在三阴病里面,仲景只在太阴病里面说了太阴中风用桂枝汤,少阴中风他只给了自愈的脉象和时辰,厥阴中风也只是给了自愈的脉象和时辰,并没有给出方剂。那么我个人认为。三阴病的中风,既然他都给出了自愈的时间和脉象,那么他一定有可用的方剂,而276条已经给出答案就是桂枝汤。所以三阴病。在本病不急的情况之下,那么就先用桂枝汤解表啊。这是三阴病的中风证啊,三阴病的中风,本病不急,先用桂枝汤解表。
如果三阴病既有三阴的中风,又有里证,脏寒,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可以通过第372条所说的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所以我们这样串起来一看的话,三阴病皆可中风,在以中风表证为主之时,皆以桂枝汤,当以里证为主之时,皆以四逆汤。所以以谁为主就先救谁啊,就这么简单。
那么,如果想表里双解,就是说表证和里证都不那么急的情况之下,我们当然可以表里都同时兼顾。如果表里同时兼顾我们是不是直接用桂枝汤和四逆汤一起呀?如果这样一起呢,也没问题。但是如果说都不那么急的情况下,我们有一个现成的方子,叫桂枝加附子汤。
因为三阴病嘛,皆可用附子温阳嘛。而既然三阴病的三阴中风,皆可用桂枝汤,因此如果表证和里证都不急的情况下,用桂枝加附子汤完全吻合。
当然,我这种总结方法、推断思路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古往今来第一个这么解读关于三阴中风的。如果大家认为有道理,那么拿去不谢。如果大家认为我说的没有道理,那我仍然保留我自己的观点。
好,我们看一下开篇诗,三阴中风脉欲愈,少阴尺浮邪自去,厥阴微浮太阴长,欲解时辰天道驭!什么意思呢?三阴病都有中风的这个证,而且呢,它还有欲愈的脉,那么少阴呢,它欲愈的脉是阳微阴浮,也就是寸脉微而尺脉浮;所以第二句是:少阴尺浮邪自去。因为少阴的尺脉浮,那么证明少阴阳气来复,驱邪外出,那邪自然就去除了;第三句,厥阴微浮太阴长。那么厥阴中风呢,它的脉象微浮,就证明了厥阴阳气来复,驱邪外出。而太阴呢,太阴是阳微阴涩而长,所以太阴长,太阴的脉,当它变长的时候,是太阴阳气来复,邪气将去。那么什么时候去呢?它是有时辰的,欲解时辰,天道欲解时的这个时辰。为什么叫天道驭呢?是天道来驾驭的呢,天道在这里呢,我把它理解成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界当中的时辰,每一个不同的时辰,对应着人体不同的脏腑经络,可以起到同气相求的这么一个作用,所以呢,在相应的时间段,那么某条经的正气就会达到鼎盛。正气达到鼎盛呢,就可以帮助人体去除病邪啊。那么即所谓的自愈,其实是自然界啊,道法自然,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天道啊,帮助人体去除外邪的啊。至于少阴病为什么是子时至寅上啊,以及每一条经的时辰。为什么是这样的?我早在讲第193条条文的时候,已经花了好多篇幅去讲解了,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如果大家想了解这个时辰是怎么来的,请回头去听张胜兵品伤寒第193条条文。
那么,有的人可能要问了,太阳中风,阳明中风,少阳中风,这三阳中风,还有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三阴中风。既然你说它都可以中风,都是表证,那么你如何判断它是哪条经的中风呢?那这个就so easy,相当简单。因为既然是表证,它就邪气一定是在表,邪气在表袭击了不同的经,那么肯定就在不同的经上有反应,比如说太阳中风,他头项强痛,那么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项和背部,它的经络所在这个地方。那么阳明中风呢,它有可能出现阳明经的疼痛,比如说前额头痛啊,是不是?阳明头痛啊,这个时候,如果你判断他有中风,他是前额痛,而没有头项强痛,那么他就是阳明中风了。那么少阳呢?少阳它在半表半里,不前不后,所以他是偏头痛。那么太阴呢?太阴不是主四肢吗?所以它的疼痛在哪里呀?它的疼痛是四肢烦疼,是不是?所以274条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嘛。那么厥阴呢?如果厥阴中风,它会哪里疼啊?足厥阴肝经吗?厥阴如果中风,他一样会巅顶头痛,就是整个头是头顶痛,知道吧?因为足厥阴,它到达头顶到巅顶,知道吧。所以这个厥阴的头痛,我们一定要和吴茱萸汤的这个头痛要区分开来呀。吴茱萸汤的头痛是肝经有寒,我们这里的厥阴头痛是厥阴中风啊,不一样啊。就是有表证的是中风引起的头顶痛啊,那叫厥阴头痛。厥阴中风头痛是由外表引起的。
那既然是外感引起的,一样是从外而出,一样是解表。所以我认为还是桂枝汤,解表就行了。只不过这个表邪所在的经络不同啊,六经各有它循行范围嘛。
至于少阴中风,由于足少阴肾经啊,它根本就不到达头部,但是呢,头部的濡养要依赖肾精之充足,肾经通过这个少阴肾经的这个输送到头部啊,因此啊,少阴头痛啊,它是一种空痛、虚痛,是整个头部,不是哪个部位。
你比方说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是可以治疗暴聋、暴哑、暴盲,是外感寒邪以后。突然出现了耳聋,或者眼盲啊,或者是突然不会说话,暴哑。这些呢,都是由于肾经经络受寒啊,又有肾阳虚弱,肾经受寒,那么从肾输送这一个营养物质要通过经络到达头部。由于这个感受了邪气之后呢,通路被阻,那么邪气就在头部的伤害就相当大,因此就会出现暴聋、暴哑、暴盲。那么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可以治疗的。那么麻黄附子细辛汤本身是太少两感,是外感寒邪的。而少阴中风呢,大家都是风寒,只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以寒邪为主,少阴中风是以风邪为主,而它们的机理呢是一致,只不过这个表现的稍有差异,所以少阴中风一样可以出现头部失去濡养啊。这个比如说啊,头部的空痛、隐痛,或者是耳聋、眼盲等等。
因为大脑啊,它需要肾精的濡养,你看肾开窍于耳,主二阴,其华在发,如果说这个肾脏它通向上部的经络出现了问题,那么输送精微物质到头部,就会出现这一个头部失去濡养的这个情况,那么头部隐痛也好,空痛也好,总之是虚证啊。他的这个痛法就不是局限于哪条经,哪个部位,而是整个头部,而且是一种虚痛啊。
这样一来呀,我们其实是不难区分中风是属于六经中的哪一经啊。而我们现在讲的是少阴病,因此啊,我们就把这个太阴、少阴、厥阴中风的都进行了总结啊,这样便于大家对比学习互参啊。以提高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