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动胃气,表邪乘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晨食人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肾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此为小逆。
此原病变由于误治,因复推其未为大过,亦严戒警之意。关上,脾胃之部位也,细则为虚,数则为热,所以知其误于吐也。一二日,言病之初,犹在太阳也。腹中饥,阳能化谷而吐后胃虚也。口不能食,胃受伤也。三四日,病在阳明也。欲食冷食,阳明恶热也。朝,自寅至辰,少阳之王时,少阳未病,故饮食如常也。暮,自申至戌,阳明之王时,阳明胃伤,故当其时则吐也。小逆,言证未甚变,邪未乱传,但以吐伤其胃气,致使止妨于饮食,所以犹得为小逆也。然逆虽曰小,君子必求无逆而后可,是故致戒如此。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此为小逆。
解肌之法,解散肌表风邪,全不伤动脾胃,乃天然不易之法也。若舍此而妄用吐法,吐中亦有发散之义,故不恶寒发热。一二日,病在太阳,吐之则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病在阳明,吐之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皆胃气受伤之故也。然且朝食暮吐,脾中之真阳亦伤,而不能消谷。是则外感虽除,脾胃内伤,卒未易复,故为小逆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此下凡四节统论吐之之过,而有邪正虚实之分焉。此节言吐伤中土而脾胃虚寒,一二日乃阳明主气,故吐之则伤胃;三四日乃太阴主气,故吐之则伤脾也。病属太阳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而关上脉细数者,何也?以医吐之过也。夫吐之则津液外亡,中气内虚,是以汗出而关脉细数,关以候中也。夫一二日吐之,则伤阳明胃土之气,故腹中虽饥而口不能食,胃主纳谷故也。三四日吐之,则伤太阴脾土之气。夫胃气虚者,糜粥自养,今不喜糜粥;胃气寒者,饮食宜温,今欲食冷食;夫阳明太阴互相资益,朝食暮吐者,脾不磨而反出,脾主消谷故也。凡此皆以医吐之所致也。本论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今但以医吐之,故为小逆。马氏曰:"正虚邪陷,胃气孤危,此尚得为小逆乎?此为小逆,诘词也,亦通。"金氏曰:“本文虽言一二日、三四日,究以二日、四日为主。所谓言不尽意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注】此章凡四节,皆论吐之失宜,而变症有不同也。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而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此非本病,乃医吐之过也。自汗出者,吐伤中气,而脾津外泄也。关以候脾胃,脾胃之气不足,则关脉为之微细而虚数也。一二日,阳明主气也,吐之则胃伤而脾未伤,故脾能运而腹中饥,胃不能纳而口不能食;三四日,太阴主气也,吐之则脾伤而胃未伤,脾虚不胜谷,故不喜糜粥,吐亡津液而火就燥,故欲食冷食。朝食暮吐,单顶食冷食而言也,夫朝为阳,胃为阳土,胃阳未伤故能朝食,暮为阴,脾为阴土,脾阴已虚,故至暮吐。以上之症,皆以医吐之所致也,前伤胃而不伤脾,后伤脾而不伤胃,非脾胃两伤之剧症,故曰小逆。
【注】朝食者,食冷食也,究竟脾气虚寒,不能胜冷,所以暮吐。一二日三四日,以二日四日为主。一三,带言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故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病在表而医吐之,邪气虽去,胃气则伤,故自汗出,无寒热,而脉细数也。一二日,胃气本和,吐之则胃空思食,故腹中饥,而胃气因吐而上逆,则又口不能食也。三四日,胃气生热,吐之则其热上动,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气自虚,不能消谷,则又朝食而暮吐也。此非病邪应尔,以医吐之所致。曰小逆者,谓邪已去而胃未和,但和其胃,则病必自愈。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此为小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
言太阳病,头项强痛可知。今自汗出而不恶寒发热,疑非桂枝证。以脉辨之,关上者,阳明脉位也,细数而不洪大,虽自汗而不恶热,则不是与阳明并病。不口干烦满而自汗出,是不与少阴两感。原其故,乃庸医妄吐之所致也。吐后恶寒发热之表虽除,而头项强痛仍在,则自汗为表虚,脉细数为里热也。此其人胃气未伤,犹未至不能食,尚为小逆。其误吐而伤及胃气者,更当计日以辨之∶若一二日间,热正在表,当汗解而反吐之,寒邪乘虚入胃,故饥不能食;三四日间,热发于里,当清解而反吐之,胃阳已亡,故不喜谷食,而反喜瓜果,是除中也。邪热不化物,故朝食暮吐,生意尽矣,此为大逆。
按∶三阳皆受气于胸中。在阳明以胸为表,吐之阳气得宣,故吐中便寓发散之意;太阳以胸为里,故有干呕呕逆之证,而不可吐,吐之则伤胃而为逆;少阳得胸中之表,故亦有喜呕证,吐之则悸而惊矣。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按】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谓也。
【注】太阳病不解,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是表已解也。关上脉细数,胃不和也。细者,胃气虚。数者,胃气热。证脉不和,询其故,知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病在太阳,正气未衰,吐之者,伤胃未深,故腹中知饥,口不能食也;三、四日病在阳明,胃中已热,吐之者,复伤津液,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也;五、六日病将转入阴经,正气已衰,吐之者,胃中虚冷,故朝食暮吐也,此皆医吐之所致,尚在可治。故曰:此为小逆也。
【集注】程知曰:本太阳病,医吐之,则表邪乘虚传入阳明,伤动胃气,而关脉细数矣。程应旄曰: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以医吐之所致,则非脾胃本来之病,此为小逆。更勿误治,使小逆变成大逆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注】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吐伤中气,津液外泄而自汗出,汗出而外证微,不恶寒发热,脾胃之气不足,而关上之脉见微细虚数者,此非本病,以医者吐之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以二日为阳明主气之期,吐之则胃伤而脾未伤,故脾能运而腹中饥,胃不能纳而口不能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以四日为太阴主气之期,吐之则脾伤而胃未伤。脾伤则不胜谷,故不喜糜粥;胃未伤仍喜柔润,故欲食冷食。
朝为阳,胃为阳土,胃阳未伤,故能朝食;暮为阴,脾为阴土,脾阴已虚,故至暮吐,所以然者,以医误吐之所致也。
前伤胃而不伤脾,后伤脾而不伤胃,非脾胃两伤之剧证,此为小逆。
此一节,言病由误吐,一时气逆使然。后人拟用大小半夏汤,然却不仲师无方之妙。
【述】此章凡四节,皆言吐之失宜而变证有不同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伤寒病,必恶寒,亦发热,为作汗不得故寒热。愈寒热而仍不得汗者恒有之,未有作汗已得而绝不恶寒发热者也。不寒不热之汗,是直自汗出而已,非邪从汗解也。然前非自汗而今始自汗,又不得谓非其邪已去也,殆从别路以出者欤,如从表出,阴阳脉必微,胡为关上脉独细数乎?以阴阳俱紧之 脉,阴变为细,阳变为数,而细不及尺,数不及寸,是全个太阳移入于胃上口。太阳不在表,乌得有寒热?固表无太阳,乌得不自汗出乎?正告之曰以医吐之过也,吐邪虽有微劳,其化机已窒矣,非过而何。特吐亦有先后之殊,苟一二日吐之者,其邪犹在胸之上,不过反动胃气而腹中饥,不利咽喉而口不能食耳。若在三四日吐之者,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吐之虽不留邪,而太阳只剩一阳。其应为少阳,太阳便变作少阳之 嗜好,与食气互为消长矣。盖少阳即少火,食气即壮火,不喜糜粥,壮火之气衰也,欲食冷食,少火之气壮也。毕竟阳尽而阴乘,故朝食暮吐,设非暮吐,柴胡又中与矣。惜其以医吐之所致,谷气未充,少阳无所禀承,小柴亦未听用,此为小逆。必俟其进糜粥而不吐,而后可转枢外出也。此又回应上文之柴胡证,隐示人以斟酌用柴胡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世之治伤寒者,动称汗吐下三法,此大谬也。三阳之证,惟汗下为常法,然汗下太过,下之太早,尚不免于流弊,至于吐,则在禁例,与火劫发汗相等。即如太阳伤寒,恶寒发热其常也,此麻黄汤证也。即自汗出而见发热,亦其常也,此中风主桂枝汤证也。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见细数,细则为虚,数则为热。关上则为脾胃,胃中原有胆汁及肝脾之液,为之消谷。惟吐之太过,胆汁倾泄则黄而苦,肝液倾泄则清而酸,脾液倾泄则腻而甜。脾,西医谓之膵,亦称甜肉。吐之太过,则胃中虚寒,不能消磨水谷。细数之脉,真寒而假热,脉数者当消谷,今不能食,此与后文“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之脉数正复相等。仲师言一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者,一候至二候,为八九日之期,八九日则太阳气将传阳明,用药吐之则伤胃气,胃伤不受水谷,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其所以不能食者,膈上之虚阳阻之也。此证宜附子理中冷服方受,或于温药中略增川连以导之。言三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者,三候至四候为二十二三日之期,二十二三日病气将传太阴,此时用药吐之,伤其脾精,脾液不能合胆汁、肝液还入胃中而消谷。气逆于膈上则生虚热,阳微于中脘则生实寒。虚热在上,不能受糜粥之热,故反喜冷食,胃中本寒,热食尚不能消,况于冷食,故朝食而暮吐。此证名反胃,宜大半夏汤,半夏宜生用,甚则吴茱萸汤。谓之小逆者,此虽吐之内烦,不比汗下亡阳之变,一经温中,虚烦立止,故称小逆。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玉函》两” 恶寒” 下并有” 而” 字,“过” 作” 故”。成本无” 反” 字。“一二日” 上《脉经》有” 若得病” 三字。
钱璜云:病在太阳,自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而不恶寒,已属阳明。然阳明当身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今不发热,及关上脉见细数,则又非阳明之脉证矣。其所以脉证不相符合者,以医误吐而致变也。夫太阳表证,当以汗解,自非邪在胸中,岂宜用吐?若妄用吐法,必伤胃气。然因吐得汗,有发散之义寓焉,故不恶寒发热也。关上,脾胃之部位也,细则为虚,数则为热。误吐之后,胃气既伤,津液耗亡,虚邪误入阳明,胃脘之阳虚躁,故细数也。一二日邪在太阳之经,因吐而散,故表证皆去。虽误伤其胃中之阳气,而胃未大损,所以腹中犹饥,然阳气已伤,胃中虚冷,故口不能食。三四日则邪已深入,若误吐之,损胃尤甚,胃气虚冷,状如阳明中寒,不能食,故不喜糜粥也。及胃阳虚躁,故反欲食冷食,及至冷食入胃,胃中虚冷不化,故上逆而吐也。此虽因误吐致变,然表邪既解,无内陷之患,不过当温中和胃而已。此为变逆之小者也。
程应旄云:吐之不当,则周身之气皆逆,而五脏颠覆,下空上逆,气不能归,故有如此景气。
汪琥云:《补亡论》常器之云:可与小半夏汤,亦与半夏干姜汤。郭白云云:《活人书》大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汤皆可选用。
丹波元简云:锡驹,自汗出者,吐伤中气,而脾津外泄也。程应旄云:表邪不外越而上越,故为小逆。
又云:志聪云:本论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今但以医吐之,故为小逆。
又云:《金鉴》云:“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连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谓也。柯氏本“此为小逆”四字,移“吐之过也”后。二说皆不可从。
铁樵按:古人以食入即吐为胃热,朝食暮吐为胃寒,此理甚确。胃中热甚,不能容物,则格拒不使食物得入,故才入即吐。胃中寒则不得消化,食物之目的在营养,不能消化则无以为养。固已而因不能消化之故,食物处于胃中,不见减少。胃囊之筋肉纤维,平日随食物之增减以为弛张,而食物之增减,则有一定时刻,所谓“胃实肠虚,肠实胃虚”。今因不能消化之故,有一实不复虚之趋势。而胃囊之筋肉纤维,平日经一定时间而弛张,已成习惯,今既张而不得弛,于是至某时间起剧烈运动,迫而去之,而胃之下口,照例未消化之食物不得通过,斯时不能下,斯向上矣,此所以朝食暮吐也。此固为吾之理想,不敢谓真际定是如此。然理由甚充足。或许有其他原因,然此必为朝食暮吐重要原因之一,绝无可疑。且因此可以推得七法中之吐法,宜如何应用,亦绝不致有错误。盖胃热者可吐,胃寒者不可吐;胃实者可吐,胃虚者不可吐也。至于脉细数之数为热,欲得冷食亦是热,但此非实热,乃虚热,即下条“不恶寒、不欲近衣为吐”之内烦之故。百三十条虽因误汗,亦同一个理由。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玉涵,而恶寒下,有而字,过作故,成本无反字, 一二日上脉经有各得病三字,金鉴、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柯本此为小逆四字,当在一、二日上。康平本一、二日吐之以下另析一条。低一格写,反不恶寒下,有不字,欲食冷食内无上食字,关上二字。及此为小逆四字,均小字旁注。
钱天来曰:病在太阳,自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而不恶寒。已属阳明。然阳明当身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今不发热,及关上脉见细数,则又非阳明之脉证矣。其所以脉证不相符合者,以医误吐而致变也。夫太阳表证,当以汗解。自非邪在胸中。岂宜用吐。若妄用吐法,必伤胃气。然因吐得汗,有发散之义寓焉,故不恶寒发热也。关上,脾胃之部位也。细则为虚,数则为热。误吐之后,胃气既伤,津液耗亡,虚邪误入阳明,胃脘之阳虚躁,故细数也。一、二日邪在太阳之经。因吐而散,故表证皆去。虽误伤其胃中之阳气,而胃未大损,所以腹中犹饥。然阳气已伤,胃中虚冷,故口不能食,三、四日,则邪入已深,若误吐之,损胃尤甚。胃气虚冷,状如阳明中寒不能食,故不喜糜粥也。及胃阳虚燥,故反欲食冷食,及至冷食入胃,胃中虚冷不化,故上逆而吐也。此虽同误吐致变,然表邪既解,无内陷之患,不过当温中和胃而已,此为变逆之小者也。
张隐庵曰:此下凡四节,统论吐之之过,而有邪正虚实之分焉。此节言吐伤中气,而脾胃虚寒。一、二日乃阳明主气,故吐之则伤胃。三、四日乃太阴主气,故吐之则伤脾也。病属太阳,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而关上脉细数者,何故也。以医吐之过也。夫吐之,则津液外亡,中气内虚,是以汗出,而关脉细数,关以候中也。夫一、二日吐之,则伤阳明胃土之气,故腹中虽饥,而口不能食,胃主纳谷故也。三、四日吐之,则伤太阴脾土之气。夫胃气虚者,糜粥自养。今不喜糜粥,胃气寒者,饮食宜温。今欲食冷食,夫阳明太阴,互相资益,朝食暮吐者,脾不磨而反出,脾主消谷故也。凡此皆以医吐之所致也。本论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火逆。但今以吐之,故为小逆。
柯韻伯曰:言太阳病,头项强痛可知,今自汗出,而不恶寒发热,疑非桂枝证。以脉辨之,关上者,阳明脉位也。细数而不洪大,虽自汗而不恶热,则不是与阳明并病。不口 干烦满,而自汗出,是不与少阴两感,原其故。乃庸医妄吐之所致也。吐后恶寒发热之表虽除,而头项强痛仍在,则自汗为表虚,脉细数为里热也。此其人胃气未伤,犹未至不能食,尚为小逆。其误吐而伤及胃气也,更当计日以辨之。若一、二日间,热正在表,当汗解而反吐之,寒邪乘虚入胃,故饥不能食。三、四日间发热于里,当清解而反吐之,胃阳已亡,故不喜谷气,而反喜瓜果,是除中也。邪热不化物,故朝食暮吐,生意尽矣,此为大逆。
丹波元简曰:按金鑑云,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以及深之谓也。柯氏本此为小逆四字,移吐之过下也,二说皆不可以。
冉雪峰曰:按伤寒一书,着重胃气。故每栏末多结胃气一条。本条吐伤胃气,亦是大逆栏后反结胃气,与全书他条结胃气例同。比条康平本析为二,自一、二日句下,另作一条。关上二字和此为小逆四字,系小字旁注。一在脉细侧,一在过也侧。细玩原文,义蕴跃跃显出。下二条,百二十二,百二十三,系推广本条未尽意义。下百二十四条,既吐又下,似外实内,为上为下,为内为外,推阐尽致。本条反不恶寒发热的反字,脉细数的数字,欲食冷食的冷字,均当着眼。太阳病必恶寒,当发热。正因吐伤,寒热隐去,俨有内陷内攻趋势。注家释为表因吐解,实太隔阂,果尔,则吐为合法,何致为过为逆,吐能出汗,吐不能肯定必出汗。汗能解表,汗不能肯定必解表。此病吐虽伤中,而体工兴奋,急趋自救,其脉尚数,正气犹存。数见细中,与数见微中类似,同为刦后残余生机。细数见于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不以按之轻重见浮,而以位之上下见数,犹有太阳表病变脉真相存在。或疑关上二字,不以仲景脉法口吻。朝食暮吐,中气败坏,似乎除中,不是小逆,查此二者本后人所加。在康平本为旁注,疑之诚是,然细数系于关上,论脉为透过一层。吐而又吐,不名大逆名小逆,论证亦为透过一层。体会功深,逈非后世各家注疏可企及。柯注欲将此为小逆句移前。金鑑拟加五、六日吐之句,均拘牵文义。学者须知此条在太阳篇,冠首明标太阳病。原注重一、二日,三、四日不过推进一层,再加五、六日,成印板文字,獃钝到如何程度。观他处煞末反结,经论常有,逻辑归纳,而本条精蕴,乃因愈辨而愈明。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只能汗不可以吐下,当然火针什么的都属于不能用于治疗的类型,这本书从侧面来说(即“不可”)的相当多。太阳病,吐,也可造成问题,最常见是下面两条。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由于医误用了吐药,虚其胃而邪陷于里,则“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阳明病的外证就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个是“自汗出、不恶寒而发热”,就说明(可能)有阳明病胃不和的现象。但一般的阳明病都脉大。关上的部位候心下、候胃。“关上的脉细而数”,脉细者,虚,由于吐而伤了胃气,所以细。但也有热,(热)未能从表解而陷于胃,有热所以脉数。这就清楚了,这不是真正的表证传里发生的阳明病,要是真正的阳明病,关上的脉不会细数。细数者是胃气因吐而虚,同时有热,这是“医吐之过”了,这是当大夫的人在太阳病时误用吐药所致的情况。
我们看看,如果要是吐的话,“一二日吐之者”,就是靠最近,刚吐完,这个人一定老是温温欲吐,胃气不下降而往上逆。一吐后是有这个情景,涌吐,胃必须往上来,药力没过,一二日,还是心里温温欲吐。由于吐后里头空虚,胃中空虚,所以腹中饥,里头空虚没有东西,都吐了嘛,想吃但是口不能吃,一吃就想吐,一吃就想吐。
要是“三四日吐之者”,就是时间久一点,久一点虽然没有温温欲吐之情,但是吃热的东西还不行。胃还是不和、还是有热,“不喜糜粥”,热粥还不能吃,愿意吃冷东西。要吃热的,言外之意还是要吐,就是愿意吃冷食,胃气还没完全恢复,也要朝食暮吐,早上吃进去,下午晚上还得吐出来,胃还是不纳。这是“以医吐之所致也”,不吐(吐法)就不会有这种情形。“此为小逆”。这是太阳病吐之为逆,但是这只是胃气微有不和,有虚热而已,为小逆,造成的问题不大,过两天可以好,吃点调胃承气汤也就行了。底下这个就不是了。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校勘】《玉函经》:两个“恶寒”下都有“而”字;“过”字作“故”。成无己本:没有“反”字。《脉经》:“一二日”上有“若得病”三字。
【句释】“关上”,《千金要方·平脉大法》云:“从鱼际至高骨(按:桡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是“关脉”正是桡骨突起处的动脉。“脉细数”,凡体力业已衰惫,而病机犹亢奋未已,脉搏往往于细中见数。
【串解】陆渊雷云:“凡病属阳证,而毒害性物质上迫胸咽者,可吐。不尔,即不当吐,太阳病,毒害性物质在肌表,固非吐法所宜,然因吐而得汗,则表证亦随解,故自汗出而不恶寒发热也。关上所以候脾胃,细则为虚,数则为热,误吐而伤胃中津液,且引起胃机能之兴奋,故关上脉细而数也。腹中饥,口不能食,当是食入即吐,凡食入即吐,责其胃热,朝食暮吐,责其胃寒,寒谓贫血,谓机能衰减,热谓充血,谓机能亢进,一二日、三四日,谓病之浅深,不可拘泥日数,病尚浅而误吐之,则胃受刺激而为热,故食入即吐,虽饥不能食;病渐深而误吐之,则胃受刺激而充血,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然其机能已衰减,故朝食暮吐也。”关上脉仍然不可拘泥,拘泥了便不是临床的事实。
【语译】太阳表证,原有发热、恶寒等症状,现在只是出汗,脉搏现细数,并没有恶寒、发热等症状了,这是医生错误地用了吐法,表证虽幸而随吐而解,究竟吐法是不能随便施用的。假如在病才开始的一二天施用了,往往会引起食入即吐的急性胃炎症,肚子尽管饿,嘴巴吃不下去;在三四天后施用了,往往会使胃受刺激而充血,早晨吃的东西,最迟在晚上就会呕吐出来,病人不喜欢吃半流质的东西,只想吃冷的。这些不应用吐法而施用吐法,妨害虽不太大,终究不是合理的治疗。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病误吐而致胃气虚寒的证候。太阳病为表证,当见恶寒发热,而现在病人表现自汗出、不恶寒也不发热,说明表邪已解。切其脉出现关上脉细数,关脉候脾胃,细数即数而无力,似乎是胃家虚热之证,实际上这是胃气虚寒的一种假热之象。为何表证已解,反而又见关上脉细数呢?原来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损伤胃气之过。
原文中所云:“一二日”或“三四日”,仅是约略之词,不要过于拘泥具体日数,当理解为病程有长短之别,证情有轻重之异,因而误吐之后的变逆也有大小的不同。“一二日吐之者”,谓其胃气伤害轻浅,故尚能知饥而仅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言其胃气伤害稍重,因胃虚而有假热,故欲进冷食。但其本质是胃气虚寒,不能对食物腐熟消化,故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与食已即吐的胃热证绝然不同。太阳病不当吐而用吐法,是属误治,但由于吐法寓有向上向外发散的效能,故吐后表邪得解而无内陷之患;且其变逆仅局限于胃腑,故称之为“小逆”。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关讲的是脾胃的脉、胃气的脉,关的脉很细很数,摸到病人的脉很细,就代表身体很虚,数代表热,就代表病人虚热了。何谓虚,虚就是无物,没有东西堵到,张仲景特别讲关上,讲的就是胃,胃里面虚就是胃里面已经没东西了,胃气在上面,空在那边并没有消化,从这一点知道张仲景说,以医吐之过也,前面医生可能开了吐药给他,或是病人有伤寒表证,来不及吃桂枝汤却吃了壤东西,一吐,结果把肠胃里面的东西都吐光了;中医里面有汗法、下法、吐法,都是中医治病的方法,通常采汗法、下法,吐法很少用,病人吐的时候,可以把脏东西吐出来,所以有时候会采吐法,过去有医师专门用吐法,他们的观念是,一吐掉后胃里面没有东西了,胃的元气会起来,就是免疫系统会起来,抵抗力的来源都靠胃里面一直消化食物,一直在吸收营养,结果一得到感冒,胃不吸收营养了,这时候医生又不敢攻下,攻下怕引起其它的变证,干脆把胃里面腐败的食物吐出去,肠胃的津液马上就成为固表的抵抗力;吐可以,但是张仲景说吐太过了,如果一二日吐之者,如果刚开始吐,只吐一两天,腹中饥,口不能食,病人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嘴巴吃不下东西,就是胃的津液伤到了,但是脾脏的功能还很好,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腹中饥,口不能食就是如此,就是胃的津液都吐掉了,脾脏的功能正常,脾胃是相表里的,想吃东西,感觉到肚子饿就是脾脏的功能恢复了,脾脏的功能没有恢复的时候,病人不会想吃东西的,所以小孩子一得到感冒的时候,第一就是没有胃口了,桂枝汤一下去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胃口恢复了,小建中汤一下去,为什么胃口会恢复,当胃的功能受到损害,口不能吃东西,吃东西吃下去,胃不能吸收,可是肚子又很饿;吐了三四天之后,不但胃伤到了,脾脏也伤到了,脾脏也伤到的状况下,胃里面整个冷了、没有胃阳,因为吐光了,冷掉以后稀饭也吃不下去了,此时要吃冷的东西比较舒服,因为胃里面很冷,没有功能没有蠕动,热的下不去了,但是吃了冷的东西,下去到胃里面又朝食暮吐,所谓的寒,就是没有蠕动了,一吃食物就停在胃里面,也没有磨碎就停在里面,吃完就感觉胀胀的,从早上吃的东西都不消化,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吐出来了,就是冷太过了,脾胃都伤到了。
如果腹中饥,口不能食,就是吐伤到胃液了,这是虚证,处方有大半夏汤,大半夏汤的方子里面,有半夏来止呕开胃,有人参把胃的津液补足,所以小柴胡汤有呕,小柴胡汤里面也有人参,所以只有这两味药,一个止呕,一个增加胃液,摆明的就是胃液伤到了,让这药停在胃里面,还加了白蜜,就是蜂蜜,蜂蜜生用会加强药的效果,像芒硝滚一滚就停了,不可以滚六碗水到两碗水的时间,有的时候烫一下就好了。如果吃到朝食暮吐,就是西医的胃下垂、胃酸反逆、火烧心,朝食暮吐就是吴茱萸汤里面有四味药,人参、生姜、红枣,这几味都是健胃整脾的,把胃液补足的,再加吴茱萸,这药很热,让脾脏功能马上恢复,让胃马上热起来,生姜可以换成干姜,温中的力量比较强。大半夏汤是专门对胃,吴茱萸汤更强,吴茱萸汤是进入脾脏的,平常小孩子如果吃壤肚子,吐的太过了,就给他大半夏汤,吐得已经不想吃东西了,早上吃的稀饭到晚上吐出来还是稀饭,就给吴茱萸;嗳气很厉害的时候,加上旋覆花代赭石汤。
怎么知道胃下垂了?朝食暮吐就是了,摸脉也可以摸到,一般心脉没了,即左手的寸脉没了,右手的关脉很大,心脏摸不到就代表胸阳没了,右手的关脉就是脾胃脉,脉大就表示停在那边没有功能,结果脉会胀大,因为胃阳没有往上升变成胸阳,上焦整个冷的。在美国,看到很多胃病的例子,都是因为吃过多的精制过的糖所做的甜食所造成,开药方给病人的时候,必须同时叫病人甜食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吃,可乐不能喝、咖啡不能喝了;喝茶最好。治胃病的时候,用粉剂比较好。
吐法为古代医家治疗法则之一。张载人以吐治宿疾,名噪一时。现在很少用吐法了,秉照内经的原意,病在胸膈以上采吐法,病在中焦采和解,病在下焦采攻下的方法把它清掉。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94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20条条文,误吐1)
仅从文字把它白话解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太阳病本应当出现胃寒发热这些症状,但是患者,如今却出现的是自汗,没有恶寒发热,根据他的这个关脉细数,可以推断,这是之前医生误用了吐法所导致的变证。在得病一两天之后,误用吐法,就会表现为能感到饥饿却不能食,说白了就是没胃口。得病三四天之后误用吐法,会表现为不喜欢吃稀粥,总想吃冷食,早上吃进去的食物,到了晚上就会吐出来,这是医者误用了吐法所导致的变证,称之为小逆。因为这个病不严重,容易治疗,所以称之为小逆。
这条条文讲到了吐法,吐法是中医的治病八法之一。之前已经讲过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讲《伤寒论》条文之前,就讲到了中医的八法,已经详细的讲过,如果大家想仔细的了解的话,可以回过头听一下前面所讲的课。
吐法是古代中医常用的治病方法,但是现在已经很少用这个方法了,因为这个方法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呕吐呕的难受。
吐法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让患者呕吐,把胃和上焦的病邪和病理产物,比方说积食、痰涎、有毒之物等等,从口腔排出体外。这个吐法,是使胃气上行,进而吐出病理产物。但是根据《黄帝内经》,胃气它本来是下行的,胃以通为用,如果人为的让胃气上行,这叫什么?这叫反其道而行之,倒行逆施的这种方法是违背了胃气的生理特点,所以用吐法,是比较耗气的,尤其耗胃气。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这一段是指病人本来是感受太阳病,应该会恶寒发热,如果说是太阳伤寒就用麻黄汤,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但是现在这个病人,自汗出,如果说是太阳中风桂枝汤证,那情有可原,但是反不恶寒发热。这个反字用的好,重点强调了这个患者如今是已经没有表证了。因为没有恶寒发热了,所以说太阳病的表证,至少是不明显了。所以很显然,这里自汗出并不是桂枝汤证了,因为没有恶寒发热的,其他的太阳病的表现。反而在脉象上出现了什么?关上脉细数者,寸关尺的关,关脉出现了细数。那么这个关脉可以指中焦,也可以说是脾胃,因为左肝胆右脾胃,按照现在的脉法的话,当然也有寸为上焦,关为中焦,尺为下焦这种平脉法。这里的关上脉细数,可以认为是中焦,可以认为是脾胃。既然中焦脉或者说脾胃脉,它出现了细数。那么细是啥意思?细是精血亏虚,精亏或者血虚,都有可能出现细脉,而数就是快,快就是热,那么细数,就是阴虚而热,就是虚热。
比如舌红少苔,脉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的舌脉。现在的考试考纲,大学教材都这么说,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虽然说在临床当中舌红少苔,脉细数不一定就全部都是阴虚,这个不一定,但是考试这么考,现在的考试就是玩文字游戏。细数至少说明了是虚热,有虚有热。
为什么脾胃脉会虚,有虚热呢?仲景判断以医吐之过也。过就是错误、过错的意思。那么以医吐之过也。仲景根据这个临床表现和关上脉细数者推断,这是医生误用了吐法来治疗太阳病所产生的后果。
吐法是人为的调动了脾胃的气血逆行,气机上逆,那么气机上逆就会出现正邪交争比较激烈,因此可以导致患者出汗。出汗,一种情况是表邪可能随汗出而解,也有可能是有一部分邪气随汗出而解,另外一部分邪气因为胃气虚而入里。因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这个尤在泾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那么胃虚就有一部分表邪很有可能会乘虚入里。所以说表邪是没有了,太阳病是没有了,但是没有的可能性是要么随汗出而解,要么趁呕吐之后,气随津脱,胃虚而邪陷于里。邪陷于里,它就可以进一步的对胃产生伤害,甚至产生虚热。
这个吐法,出现吐后得汗,太阳病随汗而解,是因为吐有发越的作用,与这个太阳病向外之机相类,所以它是有可能的。呕吐就会伤胃津,胃津液就不足,所以会胃阴亏损,而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气随津脱,胃气也会虚,出现了胃的气阴两虚,因此关上脉细数。接下来重点就是根据不同时间段误用吐法之后,产生了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也就是说在太阳病的初期阶段,不能把这个一二日就看成数字,可以把它理解成初期阶段,在太阳病的初期阶段误用了吐法,那么患者虽然脾胃受损了,但是是一个轻度受损,因此还能够感觉到饥饿,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胃口,吃不进饭。这说明是什么?说明胃气轻度的被损。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就是说到了太阳病的中期阶段,这个病程就稍微长一点了。那么病程长一点,这个胃气就不如以前了,为什么?因为在太阳病出现的时候,人体会调动体内的正气出表,来抵抗外邪,因此胃的正气已经有一部分调动到表面来抵抗外邪了,已经有几天了,那么它的正气会稍微损伤一些,也就是在三四日的时候,基础体质已经比得病一二日时,要稍微差那么一些。差那么一些,这个时候再用吐法来误治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什么?就是本来脾胃气就已经因为正邪交争而有所损伤,这个时候再误用吐法,强行调动胃气来上逆,这样对胃的损伤就更严重。
气虚为阳虚之渐,气虚久了会变成阳虚。本身就气虚,再用了吐法,就会导致什么?导致胃阳虚,而同时又有胃阴不足,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是胃阴阳两虚。那么胃阴阳两虚,它就会表现出相反的临床表现,或者说表面上看起来相反的临床表现。比如不喜糜粥,喜吃冷食。为什么喜吃冷食?因为它胃阴虚了,体有虚热,有虚热就会产生了想吃冷食的假象,但是吃了之后,又因为它胃阳不足,运化失司,根本就吸收不了,消化不了这些食物。
消化不了怎么办?那么这些食物在肚子里面,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吐出来了,就早上吃的,晚上就会吐,晚上吃的,第二天早上就会吐,这个叫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这种朝食暮吐也好,暮食朝吐也好,治起来难度不大,所以重点说以医吐之所致者,此为小逆。就是这种误治所产生的过失。这个逆就是过失,问题不严重,问题还不太大,还可以治。还可以治,却没有给方。那没有给方,是不是仲景在吹牛?这是个小问题,大家不要惊慌,这是以医吐之所导致的,因此不严重。那该怎么医治?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并没有给出方药,但是在《金匮要略》里面发现仲景已经给出了方药。
《金匮要略》里面说:朝食暮吐,此为寒,当温之。《金匮要略》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里面,在关于胃反的这一节里面,说: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说明什么?说明这里完全可以用大半夏汤来治疗。大半夏汤是用生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240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这里重用了生半夏降逆止呕,用人参来温养胃气。用白蜜与半夏相用,第一是制约了生半夏的毒性。第二,白蜜与人参相伍,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这样就可以达到,辛而不燥,补而不壅,是治疗虚寒胃反的经典方药。
说和蜜扬之240遍,不一定是要240遍,239遍也没问题,241遍也没问题,这里主要是告诉你,要将水和蜂蜜充分搅拌均匀,是这么个意思。
既然这里讲到了呕吐,而且还说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扩展一下知识点。如果仲景没有说这句话,这个以医吐之所致的这种朝食暮吐的话,那绝对不是小逆,那可能是非常严重,甚至致命。为什么?因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如果出现在癌症晚期病人的身上,那是很常见的,我在临床当中见过很多,那可能是由于肾阳不足,或者胃阳已经是亡阳了,胃阳或者肾阳虚到一定极点的时候,一样会出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那些人是有生命危险的,绝对不是小逆,不是一点小的过失。但是如果说是一个太阳病误用了吐法,反而出现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话是小逆,用这个大半夏汤就可以解决。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如果说是胃阳虚或者肾阳虚特别严重的,出现的这一些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话,那就要用四逆汤,那大半夏汤可能已经搞不定了,用四逆汤还不一定能搞定,仅仅只是对了证而已,有没有效那还不得而知。这个时候就要用四逆汤,甚至吴茱萸汤等等来合用了。当然也可以把大半夏汤或者小半夏汤等等联合运用,看有没有可能有转机。
那种特别严重的癌症晚期病人或者是尿毒症晚期病人,属于寒证的,都有可能出现。因为是寒证的,就容易出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如果是热证的话,那就是食入即吐,吃进去立马就吐出来。食入即吐的话,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有方剂。在这里我们复习一下,因为《金匮要略》我在喜马拉雅早就讲完了,所以在这里我只能说复习一下。
《金匮要略》里面治疗湿热的条文,说: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又说:干呕而逆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当然了,重点说的是大黄甘草汤,它治疗食入即吐。至于由于肝胃虚寒的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以及寒饮停胃的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等等等等,那这些治疗呕吐的我就不一一说了,不一一介绍了,因为今天的重点讲的是朝食暮吐。
可以认为这里是大半夏汤证,只是其他的知识点,跟大家复习一下。如果大家想更详细的了解的话,就去听我在喜马拉雅上传的这个《张胜兵解读金匮要略》,那里面更完整。
既然这节课已经讲到了呕吐,那么把后世医家对于呕吐的各种时方也跟大家介绍一下。
呕吐如果是外邪犯胃的话,可以用藿香正气散,也就是中成药有藿香正气液。
如果是饮食停滞,可以用保和丸。保和丸现在也有中成药。食物停在胃脘部或者胃肠不消化的,引起的呕吐可以用保和丸。
如果是痰饮内阻,出现了呕吐,而且感觉是呕吐清水痰涎的这一种,甚至胃中振振有水声的,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和小半夏汤来加减。当然了,苓桂术甘汤和小半夏汤都是经方,都是《伤寒论》的方,小半夏汤是《金匮要略》方,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的方。
如果是肝气犯胃,每遇情志失调而出现呕吐,这个时候可以用后世医家的左金丸和《金匮要略》里面的半夏厚朴汤合在一起,加强化痰。
如果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呢?比如说是怠倦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这种脾胃虚寒的话,可以用理中汤来加减。这个理中汤也好,理中丸也好,也是医圣仲景的方子。
如果胃阴不足引起的呕吐呢?胃阴不足引起的呕吐,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个时候可以用麦门冬汤来加减。
孕妇怀孕引起的呕吐,如果是脾胃虚弱的话,可以用香砂六君丸。
如果是偶尔发热的少阳病呢?那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关于治疗呕吐的经方,以后在《伤寒论》里面还要重点讲到的,在这里,就不多展开了,以免后面讲的时候又重复了,显得我啰嗦。因为在厥阴病里面,有关于呕哕下利的内容。
至于有的医家他解读的真是……说实话,我估计反问他两句,他就懵了。他把一二日吐之者和三四日吐之者理解成吐了一两天,接着又吐了三四天。我的天,吐法可以吐这么久,让他一直吐吗?先吐个一两天,再吐个三四天,终于把人吐成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吗?是这么理解的吗?仲景是这个意思吗?有医者会这么傻吗?用了一次吐法之后还用,连续用四天吗?可想而知,把这个一二日吐之者理解成吐一两天,三四日吐之者用吐法吐三四天。这样去理解,完全把这个误治的医生当傻子,他已经误用了吐法来治疗太阳病,他已经错了,但是最起码他还是个医生吧?他常理还是懂的,怎么可能翻译成用了吐法一两天,第一天吐,第二天再用吐法,于是就出现了腹中饥,口不能食。接着他第三天再用吐法,第四天再用吐法,结果就出现了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有这样理解的医家,我简直……说实话,实在是不敢苟同。
如果真有医家误用了一次吐法,还连续用四天吐法的话,那他已经不是医生了,那他是杀手。不是说医生的智商没有了,他连普通人常人的智商都没有了,所以说,怎么可能把它翻译成用了吐法,吐了一天,吐了两天,吐了三天,再吐四天,吐的时间的长短都不一,吐的次数都不一样,结果出现了不同的这个错误。怎么可能?大家千万不要这样去理解,如果有谁这样去翻译,这样去理解,去告诉你,那不是你傻,就是他傻,要么你们都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