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则伤荣。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惊者温针,损荣血而动心气。《金匮要略》日∶血气少者属于心。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温针者,针用必先烧温以去其寒性也。惊者,心有所动而惶惧也。盖心乃神之舍,故谓心藏神。荣气通于心,故荣与心皆主血。寒邪伤于荣,郁而蒸热矣。温针以攻寒,火之性大热,血得热则耗,耗则虚,血虚则心虚,心虚则舍空,舍空则神无所依而气浮越于外,故失守而惊惶也。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温针欲以攻寒,孰知针用火温,营血得之,反增其热。营气通于心,引热邪以内逼神明,必致惊惶而神乱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伤寒者,寒伤太阳之气也。妄加温针,以取血脉之汗,无故而殒,必发惊也,观此则知伤寒病在六气而不涉经脉矣。施氏曰∶“温者,热也,温针者,即燔针、焠刺之类也;烧针者,既针而以艾火灼之也,皆为火攻之义。”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注】凡伤寒病在经脉,当用针刺,今太阳伤寒,病在肌表而不在经脉,妄加温针,伤其经脉,则经脉之神气外浮,故必惊也。《经》曰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也。
【注】自此以上十一节,历言火攻之害,今人治阴虚弱症,动辄便灸,以致焦骨伤筋,血散不复而死,可胜悼哉。阳气陷下者,则灸之,是灸所以助阳,非所以助阴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邪在表,不以汗解,而以温针,心虚热入,必作惊也。成氏曰∶温针损营血而动心气。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温针者,即烧针也,烧之令其温耳。寒在形躯而用温针刺之,寒气内迫于心,故振惊也。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注】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者,内伐肾邪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注】太阳伤寒者,若在经脉,当用针刺;若在表在肌,则宜发汗宜解肌,不宜针刺矣。
若加温针,伤其经脉,则经脉之神气外浮,故必惊也。即《内经》所谓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也。
张令韶云:自此以上十一节,历言火攻之害。今人于伤寒病动辄便灸,草菅人命,可胜悼哉!
受业薛步云按:火劫发汗,今人少用此法,而荆、防、羌、独、姜、桂、芎、芷、苍、橘之类,服后温覆逼汗,皆犯火劫之禁。读仲景书,宜活看,不可死板。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本条骤读之,不过谆谆垂戒之语耳,何以不但曰伤寒,而一曰太阳伤寒耶?且曰太阳伤寒者,“者”字有何兴味耶?仲师正为用针者仅注意在寒邪,而不注意在太阳。设认得太阳为病主,寒邪为病客,未有不先审太阳之何在,而后下此辣手也。大书曰太阳伤寒者,亟欲举太阳之真相以示人,无如昧昧者未之见也。得毋言外亦曰太阳中风者耶,又非也。太阳中风庸可针,独太阳伤寒不可针,下文妇人中风刺期门,妇人伤寒不刺期门可知也。桂枝证是中风,麻黄证是伤寒,上文桂枝条下有刺风池风府,麻黄条下无刺风池风府又可知也。何以上文肝乘脾明是伤寒,肝乘肺明是伤寒,一则曰刺期门,再则曰刺期门耶?正惟肝募而后可以刺,故以上两节为前提,太阳伤寒不能刺,特以本节为后戒也。医者亦知伤寒中风之别乎?中风发于阳外阳而内阴,针锋从阳及阴,阴本气于寒,与温针尚无抵触也;伤寒发于阴,表阴而里阳,针锋从阴及阳,阳受气于热,与温针无不抵触也。且伤寒其阳静,静者动之,故必惊也,上两条不言惊者,因标阳方动耳。虽然,即非伤寒,就令中风,亦岂以温针为常哉?初服桂枝汤节,妇人中风节,仅两见而已;他如太阳与少阴并病,刺肺俞肝俞,亦仅两见;欲作再经针足阳明,阳明病下血刺期门,又仅两见,此外以灸核上为创举,未易以金针度人也。夫阳明刺之仅少瘥,倘无柴胡证在其后,将奈何?少阳温针为坏病,若罢柴胡证在其先,更奈何?又如少阴可刺者一,而灸之者三,厥阴无可刺,而灸之亦三,太阴无刺又无灸也。盖不得已而后用火,以三阴之阳气尤微故也,上不云乎火气虽微,内攻有力乎。不独针灸为然,彼凡误汗误下误吐者,无非以驱邪为目的。不知何物是太阳,不知何人是太阳伤寒者,其人之太阳且不认识,遑问识三阴三阳哉?举太阳伤寒以为例,固为烧针家当头一棒,亦补以前之所未尽,而特加以危词,为平脉辨证者示彀率也。太阳为六经之统,玩“太阳伤寒者”五字,可以贯彻全章矣,读者其三复首句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此证为浮阳遇火劫而暴升,与上“脉浮”节意旨略同,为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证,前条已详,兹特举其所以必惊者言之。盖太阳伤寒病由,实为毛孔水液被外寒凝冱,在气分而不在血分,故但须麻黄汤开泄皮毛。若加温针以助血热,毛孔方为重寒所锢,阳气不得外泄为汗,血热重发于内,必至上冲于脑,而心神为之不宁,譬之关门捕盗,必至反斗伤人不止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玉函》 无“者”字。《脉经》《千金翼》无“太阳”二字。《千金翼》作“火针”。
钱璜云:温针,即前烧针也。太阳伤寒,当以麻黄汤发汗,乃为正治。若以温针取汗,虽欲以热攻寒,而邪受火迫,不得外泄而反内走,必致火邪内犯阳神,故震惊摇动也。
汪琥云:《补亡论》常器之云:可依前救逆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玉函无者字,脉经,千金翼无太阳字、千金翼作火针,康平本此条低一格写。
方中行曰∶温针者,针用必先烧温,以去寒性。惊者,必有所动而惶惧也。盖心乃神之舍,故谓心藏神。营气通于心,故营与心皆主血。寒邪伤于营,郁而蒸热矣。温针以攻寒,火之性火热,血得热则耗,耗则虚。血虚则心虚,心虚则舍空,舍空则神无所依,而气浮越于外,故失守而惊惶也。
钱天来曰∶温针,即前烧针也。太阳伤寒,当以麻黄汤发汗,乃为正治。若以温针取汗,虽欲以热攻寒,而邪受火迫,不得外泄,而反内走,必致火邪内犯阳神,故震惊摇动也。
王肯堂曰:心属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而藏神,血如水,神如鱼,两阳相熏灼,则鱼惊而跃,不能安矣。
陈修园曰∶太阳伤寒者,若在经脉,当用针刺;若在表在肌,则宜发汗。宜解肌,不宜针刺矣。若加温针,伤其经脉,则经脉之神气外浮,故必惊也。即内经所谓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也。
冉雪峰曰∶按此总结火逆全栏,明昭刚领旨趣。火逆前十条,已反复辨论,详且尽。此条煞未兜转,追溯病原,分析病质,推阐病机,病原者何。曰太阳。病质者何,曰伤寒。病机者何,目加温针必惊。寥寥两语,本末兼赅。上古疗法多用针灸,中古针药参半。张仲景推广伊尹汤液作伤寒论乃普讯用药,此为医事治疗一大革命。伤寒整个内容,用药者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针药各适其用,针灸亦所不废。书中如刺足阳明,刺期门,刺风府,刺肺俞肝俞,灸少阴灸厥阴等,所在恒有。针灸不能治者。药物多能治之。其理吴鞠通在温病中,亦曾言之。此为社会进展的规律。亦为治疗积文的经验。温以却寒,伤寒原不忌温。但太阳伤寒,明明阳证。既系之太阳,苟非牵涉少阴,内蕴虚寒。何必温,加温 针以火济火,因火为邪,因火而甚,因火为逆,内攻有力,阴象环生。伤寒如此,中风可推,至少机转,惊所必至。虽末至亡阳亡阴,惊狂惊厥,而趋势业已显兆。或谓中风可刺,伤寒不可刺。理性安在,似有商榷的必要。不当温而温,不须针而针,此条貌看虽属平平,而垂诚实为深深。伤寒为热病,此就气化之变言。寒末化热,寒热为二气,安可混同。仲景全部书中。凡标伤寒多寒证。标中风多热证。微言大义。所当逻辑寻绎。析其真理。若凭个人臆见,轻下断语,聪明自误,此为我辈著述当引为深戒。各注对此条解说,殊少精粹。惟张隐庵、陈修园,气化经脉,明辨以晰。在他处多影响依稀,在此处为辨证切合。学者所当各各体识。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与前面112条条文一样,“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伤寒脉浮,就是表不解,和这个一样。凡是无汗的伤寒的证候,就是太阳伤寒。这(如果)要用温针,温针就是烧针,烧针迫使大汗出得厉害,汗多就亡阳,亡阳就是亡津液,那一定要发惊狂。
惊狂,上次讲到两个意思,一个是夺津液就是夺血液,血虚不能养心,心虚则惊。(二是由于大汗出而导致气上冲,气上冲则不但热往上冲,也导致水往上来,影响脑系,也使得惊)这里(119条)还不只是血液在心脏(而出现)的问题,这是由于大汗出而气上冲得厉害,气上冲,表又不解,冲气夹热影响脑系。总之是脑系的关系。
因为什么呢?回头看一看就知道了。你看太阳中风用火针不惊狂。太阳中风它本来是津液虚,只能够造成“焦骨伤筋、血难复也”(116条)这种情况,不造成惊狂。前面也有一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111条),这能致人死,你看最后说了,“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言外之意,若小便不利,津液虚竭到家了,这人可以死亡的,就是不能治疗了。
前后观察起来,伤寒用温针亡阳而造成惊狂,心脏不能说没影响,但主要影响脑系。要是血液受伤明显而影响心脏,那么,太阳中风影响得更加厉害,你看太阳中风各节没有这个情况,都不说惊狂。所以(脑系惊狂)只说太阳伤寒,因为太阳伤寒表实,实以虚治,用温针的治法,使大汗亡阳,气上冲得厉害,实热也重,所以容易波及头脑,总之(脑系惊狂)这方面的问题多。与心脏当然也有关系,血脉通于心,血液虚影响心气。
这一节给火攻做个总结。太阳病本来是依法当发汗,尤其太阳病是个热病,古人认为伤寒皆属热病,热病更不能用温针治疗,所以火攻根本就是错误的。前面有的用灸,这都是火攻,以火熨其背、以火熏之等,都造成火攻逆治的情况。到这里对火攻就说完了。这些节的主要意思是:太阳病是一种热病,尤其是(太阳病)实证,(太阳病)虚证不可攻,(太阳病)实证更不可攻,即表实证伤寒更不可攻。这里做了个总结。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校勘】《玉函经》:无“者”字。《脉经》《千金翼方》:无“太阳”两字。《千金翼方》:“温针”作“火针”。
【句释】温针,见第16条句释。
【串解】钱潢云:“太阳伤寒,当以麻黄汤发汗,乃为正治,若以温针取汗,虽欲以热攻寒,而邪受火迫,不得外泄而反内走,必致火邪内犯阳神,故震惊摇动也。”
本条总的说明,伤寒表证不要滥用火法。
【语译】患了太阳伤寒病,不要随便用温针火法进行治疗,谨防演变成烦惊等证候。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解析】本条简要概括火逆的证变。
温针,与火针同类,皆属火疗之法,施治于太阳伤寒病,迫劫发汗,显然是治不顺理,因之使人“必惊”。此言“惊”,主要不是讲证情,而是指一种惊恐的心理状态。因为温针之类的火疗,是人为的外在刺激、强力迫汗之法,使人望而生畏,畏而必惊。惊则心气伤、胆气乱、正气馁,气血阴阳俱受影响而失其常度,使邪气有可乘之机,从而为多种变证的发生提供了一定条件。因之诸如奔豚、惊狂、烦躁等各种病证,便可由此而起。所以日人山田正珍提出:本条文应列于上述诸条火逆证治之首,而具有提纲的意义,此说颇有道理。当然本条列于以上诸条之尾,以作总结之用,也未尝不可。
火逆证简要小结如下:
火疗,是我国古代一种物理疗法,汉时颇为流行。其中包括熏蒸、烘熨、烧针(火针)、温针、灸法等等,具有发汗、散寒、通阳、开痹的作用。它有着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若用于脘腹冷痛、风寒湿痹、虚寒下利以及外科痈疽疮疡等证,只要方法得当,确有较好的疗效。倘若误施于其禁忌病证,如以上12条所述诸病,必然导致各种变证,即所谓“火逆证”。张仲景列举多种火逆证,着重指出误火之弊,使后人从中吸取教益。
然而,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上述原始的各种火疗方法已渐淘汰或被改革,来自火逆的各种变证也几不复见,但并不是因此就失去了学习火逆诸条的意义和价值。现在重温仲景昔日旧论,不要消极地就事论事,而拘泥于原文之中,应该积极地扩大辨证思维,跳出条文之外。这样才能认识和理解《伤寒论》火逆证治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古为今用”的原则。如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伤寒外感热病若误用火疗,必致火逆变证。由此引申其义,凡阴虚之体或温热病患者,切不可误用辛温燥烈之药,否则伤阴动血,也在所难免。同时,诸条火逆证所表现的气血受伤,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特点,如上见唾血,下见便血,血散脉中,阳郁于上不能下达,而见腰以下不得汗必重而痹,足下恶风等,往往在临床许多疾病中都可以见到。因此,研究并探讨这些具有普遍临床意义的病理机制、证治法则,并以此作为借鉴,将有助于提高我们辨证论治的水平。此外,仲景所出三方,如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一直被后世医家广为习用,并在运用中有所发挥,使古方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仍要很好地学习“火逆”诸条的目的和意义。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人身上皮肤表面有一定的温度,皮肤表面有一层水气在上面,叫太阳表水,还有一个太阳的表热,两个不一样,这两个混在一起就是体温;当热没有了。只剩水就会感觉冷,如果水没了,病人流虚汗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热;当伤到寒以后,皮肤表面的水会很多,加温针的的时候,水就会逆流进去,水逆流回胸就会动悸,病人像受到惊吓一样,惊惶就是水逆流的现象,所以永远禁用温针去取汗,或三温暖去取汗。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中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赵情初说∶ 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仲景的学说就是最可贵的辨症论治。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93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9条条文·加温针必惊)
那么这条条文非常的简单,而且,从整个我们之前讲的那么多条关于这个火疗或者烧针、温针,这些火法等等,那么都已经详细的介绍了,而119条,从表面上看是显得多余,为什么?因为119条的内容,和我们之前讲过的112条基本上是类似的。我们看第112条条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那么第112条说的是:医以火迫劫之,就是用了强迫的火疗的办法出现了惊狂,那么本条他直接说了一个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就没了。这一条,其实际上和112条,恐怕就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112条是: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其不安,那么,用的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这个方子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里面是夹了痰的,所以用了蜀漆来涤痰,而119条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一条,加温针必惊,并没有给出方子,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表面上看应该是112条的程度稍微轻一点的,其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作这一条是对前面诸多火疗误治之后产生的火逆证,这个广义的火逆也好,也可以这么说。说白了就用了与火相关的疗法,出现了坏病嘛,或者是变证,出现了这些情况,那么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总结。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从字面意义上看,太阳伤寒,如果是狭义的伤寒,那肯定就是麻黄汤。那么狭义的伤寒用麻黄汤来辛温发汗就可以解决,如果用这个温针的方法,这个温针也属于烧针的一种,那不但寒邪不能从外而解,而且容易助热化火,火热内攻,扰乱神明,就可以发生惊恐不安的这种情况,这从狭义的伤寒的字面意思讲,就这么个意思。那么如果从广义的伤寒讲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第119条是对前面从第110条开始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比方说我们从110条开始看,因为110条就开始出现了火疗法了。110条他说的是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者,那么熨其背它也属于一种火疗的方法之一。那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产生的后果是大热入胃,胃中水竭,燥烦必发谵语。那么从这里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所讲的第119条,都是讲的火疗法产生的不良后果。
那么111条他说: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那以火劫发汗,那么他的这个情况更为严重,他会出现什么?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甚至会出现什么?甚至还出现了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意思就是说,小便不利者,其人难治,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那么112条讲的是: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强行发汗,结果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这个时候仲景给了一个方子,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而且最后几个字“救逆”,说明什么?说明如果不紧急救治,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而113条的形作伤寒,若被火,被火的话,被火必谵语,那它也出现谵语了。
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又是火疗法,那么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还会出现便血。仲景把这个叫火邪。
那么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那么这是灸法,那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必咽燥吐血,出现了吐血的情况。
那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那么灸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焦骨伤筋,血难复也。那么,脉浮,本来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那会出现什么?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仲景把它称为火逆。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出现什么结果?必发奔豚。发奔豚,仲景也给了治疗方法,他说的是灸其核上各一状,与桂枝加桂汤。
而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仲景也给出了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第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其实是对前面的从第110条到118条的一个简单的总结,或者说一个概述。
当然,他这个简单的总结也不是总结了每一条,因为你这个太阳伤寒,你看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还是广义的角度看,如果狭义的伤寒就是麻黄汤,如果是广义的伤寒的话,那么它就包含了狭义的伤寒,包含了中风,甚至包含了这个太阳温病。那么前面是这个从110条到118条,已经详细论述了。
后世医家把从110条至119条,这些条文讨论的误用了火法所产生的这个坏病,或者变证的话,称为广义的火逆证。
那么狭义的火逆就是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这个是狭义的火逆。也就是仲景直接指出来的火逆证。
后世医家把误用了火疗法所导致的各种变证的总称,统称为火逆证。那么这个用火来治疗的,我们简称火疗法。在我国古代比较盛行,如果用的得当,也会有一些比较好的疗效,但是如果误用了火疗法,那么就会导致各种变证、各种坏病。
有鉴于此,仲景专门花了这么多条文,总结了这个误用火疗法之后产生的后果,以及给出了几个方药,那么没有给方药的那些条文为后世的温病学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基础,也为后世这个滋阴派提供了这个临床的佐证。
因为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条文要称为经文,他的经文都是从临床实践当中总结而来,绝无虚假。那么后世医家为什么把它作为经典经文?因为几千年来不停的佐证了《伤寒论》条文的正确性,以及在临床当中如何去用它,甚至发展、发挥、创造新的流派,基本上都会在《伤寒论》的条文中找到影子。
你比方说我们之前讲过的小建中汤,那么产生的影响创造了一个这个补土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后世这个补土派就是来源于仲景的这一个小建中汤条文。
而第116条的这个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出现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为后世医家的这个滋阴派,创造虎潜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1条: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解,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等等等等,以及110条的: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燥烦必发谵语,等等等等,通通被后世温病流派所采用。
所以,我们学习重点的这些条文,不要局限在字面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它的病因病机,以及在不同的病因,但是有相类似的情况产生的时候,我们还要灵活运用。
你比方说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火疗了,但是艾灸依然很盛行,好多给人艾灸的根本就不需要医师资格证,根本他们就没有能力来辨别寒热阴阳虚实,所以随便找一家艾灸馆去采用艾灸来给自己解除一些疾病的时候,或者是调理身体的时候,往往也会出现一些关于火逆证的情况。
另外现在的一些治疗方法,比方说这个紫外线的照射,还有一些肿瘤病人用热疗法,都有可能变成火逆证。
所以,我们学习火逆证这么多条文,要积极的扩大它的辨证思维,要跳出条文之外,还要引申出其他的医理。比方说,凡是阴虚体质或者温热病的这个患者,我们切记不可用这种火疗法来治疗,否则伤阴动血在所难免。比方说有唾血的,有流血的,有便血的等等等等。
那么在这些条文当中,仲景除了只给了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以外,其他的都没有给方药。但是我们在讲这些条文的过程当中,已经介绍了后世医家补充的方药。比方说第116条焦骨伤筋,我们补充了虎潜丸,龙潜饮。第115条的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我们给出了后世医家的清瘟败毒饮。第114条的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我们给出了后世医家的犀角地黄汤。第113条的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那么这里我们分了几种情况,一种是不典型的伤寒证,一种是温病,温病我们给出了后世医家的桑菊饮,银翘散等等。而对于不典型的伤寒,我们给出了桂枝二越婢一汤。当然,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仲景的,本身就是仲景的经方。
那么,仲景这几条条文是不是把所有的火逆都说完了?显然没有,但是他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的深远,那么仲景如果没有说完的地方,我们仍然会遵循仲景的12字真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人,懂得事理的人,那么这些是上等人。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是第二等的人,多方的聆心求教,广泛的学习才明白事理的人,这又是次一等的人。
而张仲景在这句话的后面又多说了一句,他说: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仲景说,我素来爱好医术医方,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仲景很谦虚,他说:他不是上等人,也不是第二等人,而是最次等人。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仲景尚且如此谦虚,被我们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仲景,那么他达到医圣的地步,写出《伤寒杂病论》,划时代的巨著,都认为要多闻博识。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向医圣仲景看齐呢!
他列的这些条文,可能把火逆法并没有列完。但是,正如他在他的序当中所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写这本书,他也没有把所有的写全面,写的那么的完美,但是如果把他的东西都掌握了,那最起码可以治一半以上的疾病,如果说能够把他的医理融汇贯通了,那么就更厉害了,所以他的意思很明确,他并没有写完所有的内容.因为有的条文也没给方子,有的列出了一些东西,甚至还不完善。那么我们在临床当中需要多总结,在继承发扬的这个基础之上,师古而不泥古,所以才有后世的温病学派,后世的补土派,滋阴派,等等等等。
那么我们学习《伤寒论》也应该这样,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字面上的意思,还要学习字面背后的东西。而仲景给出的第119条,只是说对前面这些火疗法误治的一个小小的总结,或者提醒,或者说是一种重视。那么他没有说完的东西,我们在临床中如果见到了,我们还可以补充,还可以发扬,后世医家也发扬了那么多,发挥了那么多,温病流派,滋阴派,等等等等,他们这些大家,通通是师古而不泥古,有所发挥的人。
所以,我们学《伤寒论》最终的目的还是一定要记住12的真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