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47讲:少阴病(283条 · 少阴脏寒阳越)
伤寒脉紧反有汗,寒中少阴亡阳断,
虚阳上越咽痛当,寒迫胃肠吐利伴。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晚上的23点过2分。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283条条文。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那么这条条文呢,历史以来争议比较大。1800年来,各种解读层出不穷。我呢,就从我对这条条文的理解,用以经解经的我们擅长的这种方法来为大家解读张胜兵版本的第283条,好,那么我们仅从字面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意思就是说:这个病人寸、关、尺三部脉都是紧脉,反而呢,却见到患者在流汗,这是亡阳的表现,属少阴病。按照道理呢,应该会咽痛以及上吐下泻的情况啊,应该有这些临床表现。
好!那么我们现在逐字逐句的去理解一下第283条的每一句话。第一句,病人脉阴阳俱紧。那么这个阴阳俱紧,我们在太阳病里面早就见到了这种脉象。那么这种脉象仲景说的是什么情况呢?我们请看《伤寒论》太阳病第3条条文。
第3条条文,他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什么意思啊?阴阳俱紧我们已经讲过了。仲景呢,有时候把寸脉说为这个阳脉,尺脉称为阴脉,阴阳俱紧呢,意思就是寸关尺三部都是紧脉。这种情况仲景说这个是属于伤寒。
伤寒,我们大家都知道,都已经学过了太阳病,太阳伤寒是无汗的。太阳伤寒无汗,用麻黄汤,它的脉象是紧脉啊,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紧接着他又说,反汗出者,什么意思啊?反字就说明了它并不是太阳伤寒,因为太阳伤寒是无汗的,现在反汗出就证明了它没有合太阳伤寒的常理。
我们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啊,这个阴脉和阳脉,我们刚才讲了,病人脉阴阳俱紧是指寸关尺三部都紧啊,寸为阳,尺为阴。有时候呢,仲景也会把阳脉说成浮取,阴脉说成沉取,就是浮为阳,沉为阴。有时候也会有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在条文当中已经多次碰到,也跟大家解读过。但是在这里,这里的脉阴阳俱紧是指寸关尺三部都紧,它是和第3条条文是一样的,因此,他才会有反汗出者,这个反字证明它并不是正常的太阳伤寒证。
好!反汗出者,反而出汗,就是他不是太阳伤寒了,他就解释了一下,亡阳也。这个亡阳啊,这个亡我们多次讲过,是丢失的意思啊。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是吧?亡羊是指丢失了一些羊啊。补牢是指补这个羊圈啊,把羊圈补好啊。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就是一群羊丢失了几只羊,赶紧把这个羊全补好啊,这个时候还不晚,那么其他的羊就不可能继续的丢失。所以这个亡当丢失讲。
反汗出者,亡阳。也就是个阳丢失了。那至于丢失到什么程度啊,那么不同的情况就不同分析在这里,他说反汗出者,亡阳也。是指阳气在人体当中丢失,从毛孔而出,那么无以固表,所以他才会流汗,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是太阳伤寒,他是无汗的,因为正邪相争,寒邪,寒邪闭住了毛孔,只有太阳中风才会有汗。因为太阳中风营卫不和,那么会出现流汗的情况。太阳中风是表虚,太阳伤寒是表实,可是现在的脉象出现了伤寒表实的脉,证明了什么?证明了这个人一定是感受到寒邪啊。可是呢,他却有汗出。有汗出呢?这个患者体内的阳气往外跑,才这个导致阳气不固,津液得不到固摄,跟着阳气一起出去了。这种情况呢?仲景说“此属少阴”,这是少阴病,是少阴的阳气丢失了。少阴的阳气,少阴足少阴肾,那么足少阴肾经,因为它阳气要丢失,它是从脏到经,要出去呀,它就会怎么样?足少阴肾经它是从下至上,而且足少阴肾经它要经过哪里呀?经过胸到达咽喉。是不是?我们《黄帝内经·灵枢》,它有原文,他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挟舌本。也就是说,少阴之脉是要循喉咙的。我们要搞清楚,要循喉咙啊。这个少阴脉是循喉咙的。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经络要跟大家搞清楚呢?因为后面有法当咽痛啊,而复吐利。
好,那么我们通过紧脉来主寒,而又有反汗出,说明它又不是太阳伤寒。那么他又亡阳,属少阴,就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患者是寒邪直中少阴。这个寒气太强了,患者的少阴阳虚,寒邪直接中了少阴,就这么个意思。而脉紧呢,是指邪气,针对于邪气而言,因为邪气是寒邪啊,所以它脉象是紧脉。而他病又是属少阴的啊。
我们这样反推一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个病人的脉阴阳俱紧,应该是沉紧,而不是浮紧。如果是脉浮紧的话,那应该是正宗的太阳伤寒脉,而仲景并没有说它是浮紧或者是沉紧,是为了告诉大家从汗上去鉴别脉浮紧,无汗是为太阳伤寒;脉沉紧,反汗出者为少阴直中寒邪。
那么太阳伤寒脉浮紧;少阴伤寒直中脉沉紧。一个浮一个沉。而太阳膀胱与少阴肾刚好呢,又是表里关系。是吧?所以呀,仲景通过有汗无汗来辨别脉紧是属太阳伤寒,还是属于少阴直中伤寒。
那么为什么会反汗出啊?他已经说了,因为少阴阳虚,说白了,肾阳虚,也就是说一个肾阳虚的人,比方说一个老年人吧,他平时就很怕冷,肾阳虚,他感受了伤寒,而这个伤寒呢,直接中到了这个少阴。为什么?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这个老年人平时就是肾阳虚,那么寒邪又太重,他就不需要经过太阳,而可以直中少阴。而且直中少阴呢,还不是中的经,而是中的脏。我们如何看到他是中脏而不是中经呢?因为寒邪直中少阴脏之后,那么他仅有的一些阳气被逼迫,阳气被逼迫了,被寒邪所逼迫,跑出来了。因为你寒邪中了少阴之后,你的少阴的阳气必定要与之这一个正邪相争,可是你少阴的阳太弱了,寒邪又太重了,打不赢他,于是乎,少阴的阳就循从脏到经,循经外泄。也叫做什么?也叫做虚阳上越。那么虚阳上越它要经过哪里呀?是怎么上越的?它当然要经过肾经,足少阴肾经咯。
那么,它的虚阳从下至上经过足少阴肾经的时候,必经哪里呀?必经咽喉。而患者呢,又由于阳气外越汗出啊,反汗出嘛,津液又受损,津液又受损,虚阳又经过了咽喉部,你说他咽喉痛不痛?所以他的咽喉痛是因为寒邪直中少阴脏。而少阴阳气逃跑循经上越,阳气循经上越到达咽喉部,寒邪在下,虚阳在上,那么咽喉就会什么?肿痛。但是由于它是虚阳来的,因此它这个肿痛不会是什么?不会是红肿热痛啊。它一般情况下是不红不肿,它只是痛而已,因为它是虚阳引起的,它并不是实火。
那虚阳上越最后要到哪里啊?当然是要通过毛孔啊,跑到了体表啊,那么他就会什么?表阳不固而反汗出。因此呢,仲景说这叫亡阳也,就是亡流失了啊,其中亡羊补牢,犹为未晚。那么亡羊补牢,这一个牢是指这个羊圈啊,是指羊圈破了,那个羊跑出去了。而我们这里的是指毛孔打开了,阳气跑出去了。或者说阳气跑出去,也带着这个津液流失,出现了反汗出。
那怎么办呢?这种情况,我们模仿亡羊补牢的话,是不是赶紧想办法把这个毛孔关闭,让这个汗不要再流了,也不要再亡阳了呢。那么它为什么会毛孔打开?因为阳气不固,所以我们一定要补阳,才能够把这个毛孔给闭住。
好,他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这个复,而复吐利就是还有的意思。法当就是按照道理,这个法是按道理,按照医理来说应该会咽痛。这个咽痛我们已经讲过了啊,是足少肾经,它要通过咽喉部啊。而复吐利,复,这里当又、当还有的意思来讲啊。又会出现吐利,为什么吐利呀?因为你虚阳上越,寒邪直中,寒邪在下,而虚阳在上,那么这个寒邪会怎么样啊?寒邪会内迫胃肠,如果寒邪迫胃,就会出现吐;寒邪迫大肠就会出现下利。
因此,咽痛是虚阳上越;吐利是因为寒邪直中;汗出是因为亡阳,阳流失了,阳逃出去了。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既要把少阴寒给它赶出去;又要把少阴阳虚给补回来,才能够治这种病。仲景呢,只说了这一个临床表现,并没有说具体的方药。但是我们根据少阴病的后面的一些条文呢,可以给出方药来治疗。
那么什么方子既能够驱除寒邪,又能够治疗虚阳上越呢?这种情况呢,其实是少阴阳虚的重症。重症我们肯定要用这个温阳祛寒比较重的这个方子。那么我们其实是有几个方子可以选用的啊。我们看一下第317条。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炙甘草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在服,其脉既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你看,这个通脉四逆汤,它是有加减法的。因此它是可以运用于多种由肾阳不足,虚阳上越的各种临床表现都可以加减变化,因此啊,我们第283条亡阳又有咽痛,又吐又利的,这种情况可以参考第317条的通脉四逆汤方,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的加减运用。
好,这整条条文呢,我们基本上解读完了,大家也非常清晰了,它其实是就是一个什么?寒邪直中少阴,少阴阳虚,虚阳上越的一个比较严重的少阴病,既出现了流汗,汗出,又出现了咽痛,还出现了又吐又泻的这么一种情况。因此啊,我们的开篇诗就很容易理解了,伤寒脉紧反有汗,就是说伤寒脉是紧的,如果反出现汗呢?那怎么办呢?如何判断呢?第二句:寒中少阴亡阳断。那么如何判断?我们判断它是寒邪直中少阴,出现了丢失阳的表现,亡阳断。那么,这个断呢,是指判断的意思。第三句:虚阳上越咽痛当,那么寒邪直中少阴,少阴阳虚,虚阳上越啊,循经上扰,那么就会导致出现咽痛啊。最后一句,寒迫胃肠吐利伴。那么这个寒邪由于太重了啊,迫胃那么导就会导致什么?呕吐。迫肠,那就会导致什么?下利。所以呢,这是一个由寒所引起的上吐下泻。因此,他一定要温阳、驱寒啊。因此,我们可以选用通脉四逆汤,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加减运用。
那么至于这条条文所描述的临床表现,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脉微欲绝呀,甚至是像这个通脉四逆汤里面所说的这些临床表现,这个甚至表面出现了虚弱的症状啊,是否有里寒外热,手足厥逆呀,脉微欲绝呀,面赤啊,腹痛等等等等,那就要看病人的体质的强弱,以及用药是否得当,那么他的预后将会不同。
好,那么呢,这个呢,就是我对第283条条文的解读。
那么古往今来,很多医家对这些条文进行解读啊,犯了不少错误啊,我在这里呢,必须要指出几个问题啊,第一,有人说“脉紧者,必咽痛”,因为张仲景在太阳病里面确实出现过“脉紧者,必咽痛”这几个字。因此啊,有些医家就把“脉紧者,必咽痛”运用到了第283条来解读法当咽痛。因为前面有病人脉阴阳俱紧,后面有一个法当咽痛,于是乎呢,他就强行的将“脉紧者,必咽痛”呢,来解读第283条。这种解读的方法呢,请恕我张某直言啊,实属狗屁不通,为什么我认为他狗屁不通呢?我们看一下第140条。《伤寒论》第140条。
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你看,它就出现了“脉紧者,必咽痛”这六个字。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那么由于它里面出现了六个字,脉紧者,必咽痛,所以呢很多名垂青史的医家,大家,他把这六个字解读到283条里面来说病人脉阴阳俱紧,法当咽痛。这个法就是指第140条的“脉紧者,必咽痛”啊。说实话,我都不好意思评价,140条和283条有毛的关系呀。
140条讲的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出现的各种情况。太阳病误下之后出现了脉紧咽痛的情况。我们283条,跟太阳病一毛钱关系没有,别人是个少阴病,少阴咽痛和太阳病误下后的咽痛,只是说有一个脉紧。那这两个的联系根本一毛钱关系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些医家,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错误,把《伤寒论》里的某一些条文的一些字眼挖出来,脱离上下文,把它当成所谓的法旨在看待。
你这种搞法呢,就是脱离上下文而孤立的去研究极个别的经文,完全误解仲景本意,甚至会贻笑大方。你说太阳病误下的脉紧,必咽痛和少阴阳虚,少阴寒邪直中的咽痛有关系吗?把它们连在一起看,岂不是太牵强了?这只能忽悠初学者呀,这种说法完全立不了脚跟,无法立足的。
另外还有医家说反汗出者,亡阳也。这个亡是指无的意思,无阳也。我的个乖乖,无阳,如果一个患者没有阳了,他已经不是个活人啦!他死啦!一个活人会无阳吗?说没有阳了,说这个人已经没有阳了。这个人没有阳,已经挂了。这里的亡阳是丢失了阳,阳还有,只是不多。亡阳,把它解释成无阳。有哪个人是纯阴的,没有阳的,纯阴就是一具尸体,怎么可能还活着呢?所以这种解读都有。简直是令我真是哭笑不得呀。
还有医家,他把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把这个反字啊,他联系到第148条的一句话。148条出现过一句话,叫阴不得有汗。阴不得有汗,他说阴不得有汗,而这里呢,脉阴阳俱紧呢,有了汗,所以是反汗出啊,而这又属于少阴。而阴不得有汗啊。于是乎就噼里啪啦解释一通,实属狗屁不通。我们看一下148条的阴不得有汗是个什么意思?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节,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阴不得有汗出来了啊,这个词。但是它后面又出现了什么?)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这里的阴不得有汗能够解释我们这里的阴不得有汗吗?有关系吗?
你要联系上下文,他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别人是跟头汗出相比较的,与小柴胡汤证比较的,阴不得有汗啊。我们这里的反汗出是跟太阳伤寒表实证的麻黄汤证做比较的。比较的对象都不同,你这阴不得有汗,拿到这里来,意义何在呀?
难道少阴病的亡阳证不会出现汗吗?当然会出现汗。虚阳上越不会出现汗吗?别人还会大汗淋漓呢,只不过是流冷汗而已。
好,我们看一下其他医家对这条条文的解读啊。
成无己说:脉阴阳俱紧,此为少阴伤寒。他直接说是少阴伤寒,这个不对啊,因为脉阴阳俱紧,如果是浮紧的话,那应该是太阳伤寒啊。脉阴阳俱紧,脉沉紧,阴阳俱紧,要沉。少阴脉是沉脉,为里证;太阳脉呢,为浮脉,是表证啊。这个要搞清楚。接着他说:法当无汗,反汗出者,阳虚不固也。故云亡阳,以无阳阴独,是属少阴。哼,无阳阴独,是属少阴。这里的无阳阴独,不应该理解为无阳,应该理解为没有阳证啊,是有阴症。嗯,这样理解才行啊。
喻嘉言说:阴阳俱紧,伤寒之脉也。伤寒无汗,反汗出者,无阳以固护其外,所以邪不出,而汗先出也。少阴之邪不出,则咽痛,吐利。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咽痛,为什么吐利。他这解读的好简单。
柯琴《伤寒来苏集》,他说:太少阴阳各异,或脉同证殊,或脉证相同。从脉从证之时,大宜详审,脉沉发热,为太阳少阴相似证。前辈言之矣。阴阳俱紧,为太阳少阴相似脉,尚未有知之者,紧脉为寒,当属少阴,然病发于阴,不当有汗,反汗出者,阴极是阳也。盖太阳主外,阳虚不能作汗,故发热而反无汗。少阴主里,阴虚生内热,故身无汗而汗反出,亡阳者,阳虚不归,其邪皆由少阴不藏所致,故上焦从火化而咽痛呕吐,下焦从阴虚而下利不止也,宜八味肾气丸主之。
各位,八味肾气丸能治这个吗?八味肾气丸能治疗上吐下泻,咽喉痛啊,亡阳汗出吗?能吗?显然不能。我给出的方药啊,通脉四逆汤来加减,比八味肾气丸要更加的科学,更加的符合临床。
胡希恕胡老,他说:病人阴阳脉俱紧,是太阳伤寒的脉。太阳伤寒它无汗,现在有汗,所以搁个反汗出。那么这样一出汗就不是太阳伤寒了,此亡阳也。他是表虚不固,而津液外亡。亡阳是指亡津液。胡老长期把阳说成津液,说实话令我张某不敢苟同啊。阳怎么是津液呢?津液属阴嘛,是不是?所以他这个说法呀。实在是令我不能理解啊。
后面他又说:那么这个不是说他马上就要,而是他这个往后啊,这个少阴病有汗出脉紧,紧脉是有余的脉,是邪热盛。这个传内啊,要传少阳的时候多,那么这个吐利和咽痛啊,后头有治疗啊。猪肤汤就是啊,这不过是虚热,这种症候不是太阴的这种证候啊,这种下利也不是真正的太阴下利啊。这个咽痛就是近乎少阳病啊。孔窍的这种发炎,大概是属于少阳病。这说明少阴病要有这个脉,要是传里的话,就发生这种情况。胡老居然说这是个少阳病,哎呀。少阳病,说这个咽痛是少阳病,他这个说法也是比较独特呀。
那我们看看任应秋啊,《伤寒论语译》,他说的简直好笑。诊察到病人的脉搏无论在浮部或沉部都现紧象,同时又不断地出汗,这就是机能极度衰弱的征象,也就是属于少阴病的证候。正由于机能衰弱,营养不良,有时还可能发生慢性咽炎,以及呕吐下利的慢性胃肠炎症等。这是哪是在解读《伤寒论》?这完全是在用西医的东西在搞嘛,一点中医的理论都没讲到。哎呀,嗯,这怎么好评价呢?他的地位又高,他这样一说一下居然成了经典,你能怎么着?
因为别人有地位呀,别人的地位是他在庙堂之上有地位呀,庙堂之上有地位,你说的啥都有道理啊。处江湖之远呢,你说啥,是真的都没道理,就是这么个情况。不过呢,就算我们处江湖之远,说的东西是真的能够得到历史的推敲,历史是认可的啊。庙堂他认不认,他可能有其他原因,但是历史一定会认可啊。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不遗余力的去解读《伤寒论》和推广中医的这个原因,因为我们是对历史负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