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先火为逆,复以下除之,里气因虚,又加烧针、里虚而为火热所烦,故生烦躁,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散火邪。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漂,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火逆下之,因挑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逆,承上条而言也,然虽逆而又逆,而证则未变重故方物反差少而大意不殊。
喻嘉言《尚论篇》
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故但用桂枝以解其外,龙骨、牡蛎以安其内。不用蜀漆者,以元神未致飞越,无取急追以滋扰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逆者,因火而逆也,逆则阳气上浮,下之则阴气下陷,因加烧针则阴阳水火之气不和。夫太阳不得少阴之气以和之则烦;少阴不得太阳之气以下交则躁。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太阳少阴、心肾相交之血气。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牡蛎二两,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注】火逆者,因火而逆也。火逆则启其阳,下之则陷其阴,复因烧针,则阴阳愈相乖离,阳在上不得遇阴而烦,阴在下不得遇阳而躁,用龙骨以保心气,牡蛎以益肾精,桂枝甘草所以资助中焦而交通上下阴阳之气者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逆复下,已误复误,又加烧针,火气内迫,心阳内伤,则生烦躁。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以安烦乱之神。此与下条参看更明。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炙甘草一两 牡蛎 龙骨务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柯琴《伤寒来苏集》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番误治,阴阳俱虚竭矣。烦躁者,惊狂之渐,起卧不安之象也,急用此方,以安神救逆上论桂枝坏病十八条,凡坏病不属桂枝者,见各症中。
吴谦《医宗金鉴》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虽因下减,而烦躁一证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而烦躁自愈也。
【集注】喻昌曰: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针,自致亡阳。但见烦躁证,而 不尽如前条之惊狂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稍异,总不容烦躁之以假乱真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熬)二两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汪琥曰: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则生烦躁,虽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经下之,则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为末水煮,即此是法。]
火逆之证,颇类胃家病象。医者误认为里实证而下之,下之不愈,因复烧针,是下既夺其里阴,烧针复逼其虚阳,阴阳两相乖离而烦躁者,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一节,为水逆烦躁者立交通心肾之方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上条先烧针,后灸核,是以火治火,不可一而反可再也;本条先火逆,后烧针,是火上加火,一误又犯再误矣。况于两误之中,兼犯误下乎?书火逆,即上文邪无从出,因火而盛之省文。彼条从上逆于下,故腰下重而痹,本条从表逆于里,必胃里似乎实,而后毅然下之也。其为实以虚治,在下之者眼光所未及矣,下之非不可以攻下其邪也,特邪下而火不下,胃津愈竭,则汗液愈无,火势因而愈动。无奈其邪与火不能辨认,只知取汗,复行烧针。针之又非不可以强责其汗也,特汗出而阳则入,与上文以火迫亡阳同一惨剧。彼条脱离火焰,奔入心坎,故惊狂,本条不独不能脱离火焰,且火逆在前,烧针在后,交迫于两火之间。内焉不克求救于心阳,外焉不能出现于身表,欲不亡而不得,虽欲亡而不得,烦莫烦于此矣。况下之时其阴已伤,不复从阳,阴阳两不相遇,乌得不烦而且躁哉!医者于此,将毋谓舍却寒凉之剂,火热断难扑灭矣乎。夫与火宣战,而欲保全其阳,恐其阳已灰矣。惟救标阳于两火之中.使之冒火而出,载以重镇之品,令火气寂然而不能动,乃为精义入神之治法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句,详注方后。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龙牡非清火也,能镇火耳。《本草》并称其治惊,二物俱得天地之静机,乃阴阳之互根,不为外物所挠,故能航海梯山,殊无障碍。用以镇摄龙雷之火,以静制动,舍龙牡无以易矣。被火亦与雷火同论,故火劫三方,两见龙牡。要其不离桂甘者,不独潜消火焰,并保护太阳之阳,从险中出险。与上文桂枝甘草汤方,同一手眼,彼条未经火劫,故独主桂甘,本条两重火劫,故佐以龙牡耳。亦与上条救逆汤方,同一手眼,彼证火邪交迫,震动心阳,当行救逆,本证邪已先下,故去姜枣。心非不安,故去蜀漆。斟酌尽善而后立方,益见治火之难,非可苟焉已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牡蛎二两,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火逆为阳盛劫阴,阴液本亏而又下之,则重伤其阴矣,乃不清其阳热,益之以烧针,于是太阳阳热,郁而加炽,是生烦躁。仲师用桂枝汤中之桂枝、甘草,以疏太阳之郁,因营虚而去苦泄之芍药,以阳盛而去辛甘之姜、枣,加龙骨、牡蛎以镇浮阳,而烦躁息矣,此本节用桂甘龙牡之义也。然则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者,何以用大青龙汤?曰:此阴液未伤,阳气欲达不达,故一汗而病已解。下后发汗,昼烦躁而夜安静,何以用干姜附子汤?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者,何以用茯苓四逆汤?盖一为肾阳无根,随天阳而外浮,故用干姜、生附以续之,无他,阳微故也;一为阳气伤于汗下,不能外达,故用茯苓四逆以助之,亦阳微故也。故但以汗下不解之因于湿阻而加茯苓,以汗下不解之由于伤阴而加人参,要无取镇逆之龙、牡,烦躁同,而所以为烦躁者异也。若后节所谓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证情与火劫亡阳同为龙、牡的证,方治见上,故本条不赘。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医宗金鉴》云: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也。
吴仪洛云:病者既火逆矣,治者从而下之,于是真阴重伤。因烧针余毒,使人烦躁不安者,外邪未尽,而真阳欲亡,故但用桂枝以解外,龙骨、牡蛎以安内,甘草以温补元气,而散表寒也。
钱璜云:因发汗而又下之,病仍不解而烦躁,以茯苓四逆汤主之者,以汗下两亡其阳,故用温经复阳之治。此虽汗下,而未经误汗,且挟火邪,而表犹未解,故止宜解肌、镇坠之法也。
丹波元简云:烧针即火逆,非火逆而又烧针。成氏以为先火而下之,又加烧针。凡三误。程氏、汪氏、志聪、锡驹、魏氏等注并同,皆谬矣。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玉函》以上三味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成本“四味”作“为 末”,非也。《玉函》无“半”字。
成无己云: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魏荔彤云:烦躁,即救逆汤“惊狂卧起不安”之渐也,故用四物,以扶阳安神为义。不用姜、枣之温补,不用蜀漆之辛快,正是病轻则药轻也。
丹波元简云:柯琴方论曰:近世治伤寒者,无火熨之法,而病伤寒者,多烦躁惊狂之变,大抵用白虎、承气辈,作有余治之。然此证属实热者固多,而属虚寒者间有,则温补安神之法,不可废也。更有阳盛阴虚而见此症者,当用炙甘草加减,用枣仁、远志、茯苓、当归等味,又不可不择。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一本躁作燥
喻嘉言曰∶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故但用桂枝以解其外,龙骨牡蛎以安其内。不用蜀漆,以元神未至飞越。无敢急迫以兹扰也。
柯韵伯曰:火逆又下之,因烧针而烦躁,即惊狂之渐也,急用桂枝甘草以安神,龙骨牡蛎以救逆。比前救逆方简而切当。近世治伤寒者,无火熨之法。而病伤寒者,多烦躁惊狂之变,大抵用白虎承气辈,作有余治之。然此证属实热者固多,而属虚寒者间有,则温补安神之法,不可废也。更有阳盛阴虚者而见此证。当用灸甘草加减,用枣仁、远志、茯神、当归等味。又不可不知。
陈蔚曰∶太阳病,因烧针而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烧针,而每有火逆之证者,炮姜桂附,荆防羌独之类,逼其逆也。火逆则阳亢于上,若遽下之,则阴陷于下,阳亢于上,不能遇阴而烦。阴陷于下,不得遇阳而躁。故取龙牡水族之物。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最妙在甘草之多,资助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会于中土,而烦燥自平也。
金褴曰: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逼内,则生烦躁。虽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经下之,则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冉雪峰曰∶按上条误汗。此条误下。因误汗,病的机窍在外。因误下,病的机窍在内。上条烧针在汗前。此条烧针在下后。上条发奔豚,是由外牵及内。此条因烦躁,是由阴损到阳。比拟互参,经论意旨跃如。各注火逆下之作一句,因烧针烦躁作一句,竟说成因火逆而用下,既用下而又烧针,如许转折,实太愚钝。全栏都是辨论火逆。火逆含义广,火熨、火熏、火灸;凡火迫,火却。均是火逆。此条首标火逆二字,明显赫昭。故火逆二字,当作一句。下之因烧针,是叙其火逆历程。用下伤阴,烧针伤阳,阴不济阳,安得不烦。阳不济阴,安得不躁。为烦为躁,火逆以成。以上各条,系辨生理运行,邪气乖戾,脉证虚实,病机转变。此和上条,则辨区域内外,群山万壑,都为眼底,善读者可以全盘领会。本火逆栏计三方,均脱胎桂枝汤。缘火逆栏在太阳篇内,故治火逆仍是太阳家法。合观三方,有加桂枝法,无加芍药法,有去芍药法,无去桂枝法。于此可窥见古人治疗精蕴。火逆无论阴虚阳虚,阴阳俱虚竭,无不伤阴。益阴的宜芍药,何以三方而去芍药?咸从救阳方面着力。而两用龙牡,虽摄阴而仍是救阳。所以然者,病在太阳,既恶其火邪之内侵。更恶其正阳之外越。太阳为正阳,因火为火邪。正之与邪,两两当分。火逆阳实,则两阳相熏灼。火逆阳虚,则真阳必亡越。此时遽投阴药,阴未必复,阳欲沉沦。迎阳归合,护阳出险,逆其机而使之相激,何若顺其性而俾之自安。素问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从而逆之,逆而从之。两两相互辉映。桂 枝 加桂方注云,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又素问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旨哉言乎。金篮谓当增芍药。舒氏谓当重用生地。似是而非。学者均当明辨。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逆”,就指前面那个“……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116条),这类的病就叫火逆。火逆,根据前面所说,欲自愈者一定汗出。还脉浮,病在外,所以火逆病还是应该解表不应该下,所以下之为误治,更不能再烧针。下之,又用烧针,这个人反而烦躁。原先不烦躁,就只是腰重而痹,那么这时这个人烦躁,烦躁就是卧起不安那种情况。还是表不解,还是用桂枝,桂枝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
桂枝汤的变化,在这个书里头有三个主要变化:一个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一个是桂枝甘草(汤),一个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也起桂枝汤的作用,但是解表作用不如原桂枝汤,但是也治身疼,也解表,也是辛、甘合用,桂枝辛、甘草甘。龙骨、牡蛎前面解释了,就是狂、恐惧、精神失常这类的胸腹动悸,龙骨、牡蛎都好使,神经官能这方面的(疾病)都好使。就是桂枝甘草汤证而其人烦躁不安或者如狂,加上龙骨、牡蛎。
这一段,“火逆下之”,根据前面,也有把火逆单独说是因火而逆的病,(我认为)这是错的,要不然哪来的表证呢?就根据那个:脉浮本来应该汗解,用火灸之不出汗啊,表证还不解,因而造成表热不出而发生腰以下必重而痹的火逆证。本条是根据这个来的,(而)不是说另外因火逆之症,下之又烧针,一错再错。火逆就是因火而造成身重痹这种病,可是病还在表,又用下,又用烧针,一误再误,造成这个(后果)。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我们上面讲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差不多。上面那个(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解表的力量,同是桂枝汤为基础,但比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有力量,因为它里头有姜,姜也是解表药。但这个方子(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用得相当少,你们看这方子,桂枝只有一两,(此后)又下,说明这个表比较轻了,只是烦躁不安表现突出,所以(相对于桂枝)龙骨牡蛎用的量不小,而桂枝用的量相当小。从我们临床上看,如果表证还突出,就是气上冲还是很厉害,桂枝可以重用,可以搁三两。
这几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即《伤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即《金匮》“桂枝加龙骨牡蛎”),都是差不多。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校勘】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玉函经》:甘草、牡蛎、龙骨均作三两。成无己本:“四味”作“为末”。
【串解】吴仪洛云:“病者既火逆也,治者从而下之,于是真阴重伤,因烧针余毒,使人烦躁不安者,外邪未尽,而真阳欲亡,故但用桂枝以解外,龙骨牡蛎以安内,甘草以温补元气,而散表寒也。”
“火逆”和“烧针”是一回事,不应用烧针而用烧针,便叫作“火逆”。
【语译】既由于错用烧针,而酿成烦躁的“火逆证”,又错误地用泻下剂,一再误治,这时正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温中镇阳剂。
【释方】成无己云:“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火逆而致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火逆下之”,“下之”,不好理解,有的注家认为是衍文,当删;有的认为可能是“汗之”之误,即火逆发汗之意。两说均有一定道理,均可从之。本证由于烧针火逆,损伤心阳,以致心阳虚不能敛养神气,使心神浮越,而发生神情烦躁不安等证,此比第118条误火惊狂证为轻,也可谓是惊狂之轻证。故用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温复心阳,潜镇安神。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桂枝甘草温复心阳,加龙骨、牡蛎潜敛神气以止烦躁。临床应用本方不必局限于火逆之误,凡心阳虚而见烦躁等证均可施治。
倪海厦《伤寒论》
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不一样,救逆汤是非常紧急的时候大剂的救逆用的,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一般性的,前面的是烫伤、鹭狂不得卧,这个只是烦躁而已,火逆烧针,还有流汗。
桂枝甘草汤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二三一条也是发汗过多的明证,从桂枝甘草汤变证而来的,用到龙骨牡蛎的时候,病人一定有浮阳在上,浮阳在上最简单的辨症就是头部一直在流汗,身体不流汗,整个肠胃的阳气都跑到上头去了,肠胃蠕动都减缓。像烧针造成的烦躁,都是水的系统不是很好,因为烧针造成气化的系统改变了,使水停在中焦,所以要加茯苓把水排掉,如此可以补充新的水到心脏,所以可以生津除烦;这汤剂临床上在用「甲状腺亢进」最多,西医的名词,西医用「放射性碘」来治疗,就是甲状腺大脖子一直手抖、心颤、盗汗、心悸、很紧张,放射性碘一吃下去。甲状腺干掉了,但是同时子宫也干掉了,会终身不孕,此病中医叫「蟹眼证」,就是眼睛像螃蟹一样突出来,它的症状有第一心悸,心脏跳动的非常快,第二手抖、第三嘴巴口燥,嘴巴里面非常的燥渴,第四盗汗得非常严重,牡蛎常常用在攻坚,所以有硬块的时候,牡蛎用一两三两都没有关系。牡蛎是蚵的壳,所有身体里面的脑瘤、淋巴瘤都可以用,所以牡蛎用于攻硬块时一定比龙骨重用。平常用桂枝加牡蛎龙骨就好了,桂枝汤可以和解营卫,气血就会旺,免疫系统很好,肠胃就好,固表能力很强,这时候再加牡蛎龙骨,精子的生化过程就会很好,当男人的精子太淡时,太大不容易怀孕,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让精成熟得非常好,所以这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一两 龙骨二两 茯苓四两
右五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像一般发烦、悸、伯金森氏病,都会用到「桂枝茯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像心悸、动悸、手抖心颤、盗汗,都要想到腺体的问题,但是不要和小柴胡汤证弄错了,小柴胡汤药一定有恶心,呕,什么症状都没有,只要有恶心就是小柴胡汤证,上吐就用小柴胡汤,下泻就加一些止泻的药在里面,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现象比较明显。晚上燥热得很厉害,因为血太旺了,血里面的热太高了,津液没了,因为津液一直丧失,血里面的水越来越少,血的温度就越来越高,所以大脖子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盖被子就会很热,这是身体体能一直在丧失的现象。临床上最主要的是津液,技巧就在剂量的加减。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日三服。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92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8条条文·火逆下之)
这一条条文,颇有争议。那么争议的地方,第一个是在火逆这两个字。有的人把火逆,就理解成狭义的火逆,有的把它理解成广义的火逆。但是仲景在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意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广义的火逆是后世医家把所有误用了火疗所造成的坏病都称为火逆,而狭义的火逆,就是指仲景在116条里面明确指出的火逆。
由于今天讲的条文是第118条,而仲景明确给出火逆的是116条,而火逆之后立马又说了一个烧针,也就是117条,紧接着就是今天所讲的第118条。所以我本人认为,第118条联系上下文来看的话,它这里的火逆很有可能就是指116条的火逆。烧针就是指第117条所说的烧针。因此第118条应该是结合了116条和117条两条条文里面的火逆和烧针,那很明确。
116条所说的火逆是什么?原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说白了这一段文字就是仲景所说的火逆,而且给它起个名字就叫火逆。在这里,把它起名为狭义的火逆,是因为仲景所说的火逆已经明确到了这条条文,116条条文的第二部分已经明确指出,这就是火逆。
而后是医家把火逆的范围扩大了,说但凡是用这个火疗造成的这个坏病,都称为火逆。但是联系上下文,第116条起了个名字叫火逆,第118条就火逆下之,仲景在这里说的这么清楚,所以这个火逆极有可能就是116条所说的这个火逆的这个临床症状,而117条说烧针令其汗,而118条他说: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所以综合评判的话,我个人的观点是,这里的火逆把它理解成狭义的火逆,就是指第116条中所说的火逆更为恰当,因为它上下文联系的比较紧。
那么116条的火逆,已经在上上节课已经讲过了,在这里,我就简单的描述一下。116条所说的火逆是指脉浮,可能有表证,应该用汗法来解,但是却误用了火灸火疗,外邪不得随汗而解,反而随着艾灸的火气入里化热,邪热壅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什么?火热在上,而下部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了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的情况,那么仲景把它称之为火逆。
那么这种火逆仲景又立马给出了这个解读。他说: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说白了,这种火逆可以不用治疗就可以自解,那么我在第116条称之为烦汗而解,先烦,然后出汗,然后就自解了,这个我在第116条条文里面已经解读的很清晰了,在这里我就不啰嗦了。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火逆下之,也就是说这个火逆它是有表证的,是火热在上而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医生误用了下法,用了下法之后,发现这个病还没有解除,于是就用烧针,也就是117条的烧针令其汗,强迫使其发汗,结果出现了烦躁。出现了烦躁之后,重点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治什么?是治烦躁的,是治火逆下之,然后烧针令其汗,出现了烦躁,所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并不是治火逆的,是治疗这个烦躁的。这就是为什么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强调了烦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这里它是治疗烦躁的,那么烦躁以外的其他的病有没有解除,仲景也没有说,我们也不得而知。而仲景在这里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治烦躁。而这个烦躁是怎么来的?是116条的火逆,误用了下法之后,发现病没有解除,烧针令其汗,强迫让其发汗,反而使心阳外越,心阳虚了。心阳受损,心神浮越,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有烦躁,因此用桂枝甘草汤来补心阳,用龙骨牡蛎来潜阳、安神、镇惊,所以就用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这里特别强调了烦躁。
烧针在117条已经讲过了,烧针令其汗有可能会导致什么?奔豚。而118条烧针并没有导致奔豚,而是导致了烦躁。
117条的烧针令其汗是这个心阳虚了之后,上不制下,寒水上逆,寒水悸动,冲气上逆出现了奔豚,但是118条并没有引发奔豚,其原因有可能是患者体质不同,更大的原因是118条的基础是有了火逆的情况之下,用了下法之后再用的烧针。而117条却不是,是直接用的烧针。
这样解读的话,就解读的比较通了,火逆其实是上焦已经有火,上下不得相通,医生发现上面有火的这种情况,可能就用了下法去泻火,结果发现病并没有好,于是又用烧针强迫发汗,结果发现病人还出现了烦躁,就这么个情况。仲景这条条文其实际上应该是他在临床当中真实见到的病例,然后把它写出来了。所以才会有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出现这么复杂的情况,又火逆了之后,又误用下法,又误用了烧针,结果,出现了烦躁,反倒是心阳外越了。
由于他有烧针,烧针强迫其发汗,那么有可能这个病在火逆的前提下,它是有表证的,但是用了下法、又用了烧针,有可能这个表证已经没有了,或者表证不多了。不然的话,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里面为什么没有生姜、大枣?因为生姜是可以解表的,有人说这里桂枝可以解表,那么这里的桂枝一两比甘草还少,它的解表作用又有多少?那么他如果要解表,为何不加生姜、大枣?所以说这个烧针强迫发汗,有可能起到了解表的作用,但是伤及了心阳而出现烦躁。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啊,如果说它是桂枝甘草汤证的话,那么桂枝和甘草的比例不同啊。桂枝甘草汤是桂枝用了四两,而且还一次顿服,而这里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只有一两,甘草反倒是它两倍,为什么?这就是这个方子的重点所在。
甘草用这么多是干嘛的?甘草是可以补中焦的,它补了中焦之后,使上下阴阳之气可以交通于中土。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也印证了118条的火逆,这两个字应该是指116条的火逆,因为116条本来就上下不得交通,上有热而下是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邪热壅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了,上下不得交通了。上下不得交通怎么办?要交通上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中焦来做文章。而中焦做文章从哪里做?从甘草的量比桂枝大,在这个地方就体现出来了。
而且这个桂枝甘草汤,这个桂枝的量这么小,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里面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心阳不足,倒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重点是他用了烧针之后可能受到了惊吓,我不是上节课讲过,烧针这种残忍的治疗手段,别说老人和小孩,就是成年人都吓得够呛,所以他有惊吓在里面,心阳外越更明显,更重,心阳虚倒不是重点,或者说没那么厉害,因为桂枝这么小的用量,它补心阳本来就力量不是特别大,而更重要的在哪里?在甘草和龙骨、牡蛎。
龙骨、牡蛎干什么?龙骨、牡蛎是潜镇心阳,将浮越在外的心阳收回来,更多的是一种惊吓,更多的是一种虚阳外越的一种烦躁,心神浮越,龙骨牡蛎潜镇安神。潜阳把它收回来,重镇的药物可以把这个心阳收回来。
如果把这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简单的理解成桂枝甘草汤加龙果牡蛎的话,那就太小看我们的医圣了,它剂量不一样,一定是有文章的。这么一剖析,火逆你还能理解成广义的火逆吗?还理解成后世医家把它扩大了范围的火逆吗?当然不是,在这个地方显然它就是指116条的火逆。
既然之前学过桂枝甘草汤,也学过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今天又学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那么就把这三个方子对比一下,鉴别一下。
第64条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那么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桂枝甘草汤的临床表现有心悸,欲得按,这个心跳的快要蹦出来了,想用手去按它,病机是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所以治法当然是温补心阳喽,用桂枝四两,甘草二两,而且是一次顿服,所以它纯粹就是一个补心阳的一个方子。
而今天所学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它有烦躁,通过推测,它有可能也会有心悸,因为心阳不足了,心阳外越了,所以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之上,多了烦躁。而这个烦躁的病机,是心阳不足,心神浮越,因此需要什么?需要温补心阳以外,还要潜镇安神,因此就把龙骨、牡蛎加上去,但是它的重点在于心神浮越,所以桂枝甘草的用量就不一样了,桂枝只要一两,炙甘草二两,这个方子的组方是这么个原理。
再看一下第112条条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它就比烦躁可能要更厉害,它有惊狂、卧起不安。程度更重的情况之下,病机除了心阳被伤以外,心神浮越,而且还有什么?还有痰,因为有蜀漆。所以它的这个病机是心阳被伤,心神浮越,复被痰扰。治疗的方法,除了温补心阳,潜镇安神以外,还兼以涤痰,因此有桂枝甘草,有龙骨牡蛎,还有蜀漆。蜀漆是涤痰的,在112条条文里已经讲过。那为什么有生姜大枣啊?我已经讲过了,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里的生姜大枣,是由于蜀漆虽然有很好的涤痰开窍的作用,但是它的味道腥臭还有毒,可以导致人呕吐,因此这里的生姜,其实是可以止呕的,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大枣能护住中焦,能防止蜀漆来伤脾胃。而生姜、大枣合在一起,也能够健中焦嘛。
生姜和大枣相配,有时候它就相当于桂枝和芍药相配,但是有时候又不能用桂枝和芍药相配,只能用生姜和大枣,所以说这个解表的药对里面,桂枝配芍药能解表,那生姜配大枣也能解表。但是这个地方的生姜和大枣,其实际上是由于有蜀漆,在这里是针对蜀漆的毒副作用,起的作用更大,这里的生姜和大枣,那大枣它能够补脾,补脾护中焦,你看我们那个小青龙汤里面,生姜大枣它一样的可以建中州。
而在我们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里面,甘草它倍于桂枝,以安定中焦,它也起到这么个作用。
那么仲景给出的这条条文很复杂,字很少,内容很复杂,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你看,就这么几个字,就把病程搞的很复杂,那么这个方子这么复杂的病程,我们临床应用怎么用?
临床当中治疗由于心阳不足,心神不宁,而出现的失眠、心悸、自汗、遗尿、滑精、遗精、焦虑症、心阳不足引起的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等等等等,都可以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加减治疗。比如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癔病,这一些神志方面系统的,只要属于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的都可以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