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43讲:太阴病(279-280条 · 桂枝加芍药汤与加大黄汤千古错案)
阮郎归
太阳下之满时痛,并病太阴中。
桂加芍药此汤颂,补脾两解功。
痛大实,腑不通。桂加大黄持。
太阴脉弱当慎攻,芍黄量当松。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初六。现在是凌晨的2:42分,感谢大家守候着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279条和280条两条条文。279条条文呢,古往今来没有一人能解读正确,因此啊,我将会花大量的篇幅通过以经解经,与其他条文互参,来给出我对这一条被误解1800年的条文,给出我的理解。
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二沸。
好。我们仅从字面意思来白话解这两条条文,第279条意思就是说,本来患者只是有太阳病,结果呢,医生反而误用了下法,因而导致了腹部胀满,有时候呢,还会痛。这种情况呢是属于太阴,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来治疗。如果疼痛剧烈,腹痛剧烈属实证的,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二两,也即是用桂枝加大黄汤来治疗。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以上五味药。用七升水,煮取三升药汁,滤去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说:本来是桂枝汤,现在加重芍药的用量。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以上六味药,用七升水煮取三升药汁,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第280条:患了太阴病,如果脉象弱而无力,腹泻不止,那么即使符合第279条的情况要用到桂枝加芍药汤或者桂枝加大黄汤的话,也应该酌情的减少大黄和芍药的用量,因为此时病人脾胃虚弱,不耐攻伐,服用此类药物呢,易伤脾胃。下利的情况呢,使用芍药的时候要先把芍药煮沸两次。
好,接下来呢,我们逐字逐句的把这两条条文,抽丝剥茧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解读一番。
好,本太阳病,医反下之。本来是有太阳病的,结果医生误用了下法。患者,因为他误用了下法出现了腹部胀满,有时疼痛。那么既然有腹部胀满,有时疼痛的话,那就属于太阴病的,为什么呢?因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吧?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所以它已经符合太阴病的临床表现。那么这种情况,仲景说用桂枝加芍药汤来治疗。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了,问题是什么呢?有的医家认为桂枝加芍药汤就是治疗太阴病的,而有的医家认为呢,桂枝加芍药汤是治疗太阳少阴并病,这里是并病啊,因为先有太阳病,然后又出现太阴病的,先后出现同时存在叫并病。那么究竟这个是太阳太阴并病呢,还是没有太阳病,就是一个太阴病呢?
那么说他是太阴病的人啊,有他的这一个道理,比方说啊,太阳病,医反下之,下了之后,太阳的邪气全部到到了太阴,因而腹满时痛,所以它就是一个太阴病。况且桂枝加芍药汤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这个小建中汤啊,一模一样。只不过小建中汤呢,多了一味饴糖而已。而小建中汤呢,就是建中焦的,建中州的,不用来解表,是用来治里证的,气血阴阳虚弱啊,是来补虚的,是一个补虚的方子。
而太阴病,医反下之,误下伤脾,邪陷入里,那么形成了太阴病。因为它本身就有太阴阳虚啊,这个是太阴阳虚。医反下之之后形成了太阴阳虚。那么阳虚之后,太阴阳虚就会腹胀满,肚子痛。但是他并没有说他下利。如果下利,那就是阳虚严重的啊,太阴阳虚严重的情况就会下利。如果说他阳虚没那么严重呢,他就不一定下利。但是他腹满时痛,这个是存在的。
那么如果说我们通过以方测证,桂枝加芍药汤,如果在这里用芍药用了六两。假设它是以阳虚为主的话,那么这个方子吃了它一定会拉稀,一定会加重下利。而太阴虚除了阳虚以外,它还有可能阴虚。所以持这种观点说这个肯定是太阴阳虚的,那么我呢,可以佐证一下这个可能即使有阳虚,也不是以阳虚为主,而是以阴虚为主。因为阳虚为主一定会下利,下利的情况呢,芍药用这么多?
因为芍药是养阴的,芍药用多了会导致什么?大便更加稀溏,我们通过第280条条文也可以佐证我的说法,那280条很明显,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啊,也就是说,如果他脉弱是太阴阳虚为主的话啊,最后一句话呢,下利者,先煎芍药二沸啊,前面还有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也就是说芍药根本就不能用这么多,即使用还要先煮两沸,那是太阴阳虚的情况。那么在279条他并没有这么说,说明什么?说明他并非阳虚,或者说并不是以阳虚为主,而是阴虚,因为芍药能补阴,那么加重了芍药之后,这里有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是干什么的?柔筋止痛。因此我们可以反推这个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它可能是伤及了太阴的阳气,但是呢,并不多,主要是伤了太阴的阴,也就伤了脾阴。伤了脾阴,阳气不能濡养脉络,而阴呢,不能滋养脉络,而出现了什么?出现了腹满时痛,所以它这里是一个不荣则痛。这个时候呢,我们用桂枝汤解表,用芍药来干什么?来养阴止痛啊,因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最能补阴止痛。
所以呀,我认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这个时候是太阴阴虚。只有太阴阴虚为主啊,即使他有阳虚,也是为辅的。以太阴阴虚为主的,才能用桂枝加芍药汤,因为芍药有六两。
那么有的人可能在怀疑我了,脾阴虚?你见过脾阴虚吗?芍药养脾阴有这种先例吗?当然有。那脾阴虚的情况,我们在阳明病里的麻子仁丸就是。麻子仁丸的脾约证就是脾阴虚,里面治疗脾阴的就是芍药,来补脾阴的就是芍药。它因为脾阴虚,所以出现了脾约证。用芍药来养脾,来治疗脾约证,我们看阳明病里的247条条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丸主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看到没有,接下来就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这里的芍药用这么重,它是来养脾阴的啊。他胃强脾弱则为脾约,胃强灼烧到了脾阴,脾阴虚,而脾的这个功能受到了制约,不能为胃行起津液,以致津液偏渗于膀胱而形成小便数,大便硬。所以麻子仁丸呢,他用芍药来养脾阴,同理,我们本条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是属太阴。这个也是以脾阴虚为主的,要用芍药来养脾。芍药养脾阴的同时,芍药甘草汤,它可以酸肝化阴止痛,治疗这个腹痛。
那么如果这个痛是大实痛呢?它不是腹满时痛,是偶尔痛,偶尔不痛,因为它是虚证嘛,所以隐隐约约在痛是吧?隐痛嘛,虚证一般是隐痛,时而痛时而不痛的。如果他是大实痛,大实痛证明了什么?证明有东西堵在这里呀。何为实痛?有实际的东西堵在这里痛啊。仲景用的是桂枝加大黄汤。
好,这里的桂枝加大黄汤,这里的大实痛,就和我们上条条文278条,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遥相呼应,不谋而合。仲景就为了告诉我们,脾是有实证的。虽然说太阴病是以太阴阳虚为主要的病证,但是并不能排除脾是有实证。所以他才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加了大黄,形成了桂枝加大黄汤。用大黄来干什么?用大黄来去这个实。把实去掉了,痛就解了。因为这个痛是实痛,叫不通则痛。那必须用泻法,不通那就泻,那就桂枝加大黄汤。而桂枝加芍药汤呢,是不荣则痛,以太阴虚为主,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而桂枝加大黄呢,是以太阴脾家实为主,因此它要加大黄,所以它用了泻药,用了下药。
那么有的人可能就会反驳。哎呀,我们这个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请注意,这个是太阴病的提纲,是指绝大多数太阴病的情况,而不能够概括所有的太阴病,所以太阴病以虚寒为主,但是不排除实证。就如同我们阳明病以胃加实为主,但是不排除阳明虚寒的吴茱萸汤啊,是不是?所以阳明胃家实,有吴茱萸汤的虚寒证?太阴脾阳虚,有脾家实的桂枝加大黄汤。只不过在临床当中,阳明病以胃家实居多为主,太阴病是以太阴脾阳虚居多为主而已。所以后世医家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指一般情况,大家千万不要把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看的那么死,我们要辩证的、灵活的去看。阳明确实实证居多,但是也有吴茱萸汤的阳明虚寒证。太阴确实是以太阴阳虚为主居多,但是也有脾家实的桂枝加大黄汤。
那么有的人可能就又会说了,说桂枝加大黄汤,你说的是脾家实,那你为什么不说是胃家实啊?胃家实也用大黄啊?好,我就让你心服口服。如果是胃家实的话,仲景给出的方子不是桂枝加大黄汤。而是什么?而是厚朴七物汤。我们看《金匮要略》的原文啊。
《金匮要略》的原文,他说: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啊,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你看厚朴七物汤是个什么玩意儿?厚补七物汤不就是枳实、厚朴、大黄合桂枝汤吗?是不是?是不是一个表里双解剂呀?是太阳阳明合病啊,外有表证而内有阳明腑实证,用的是厚补七物汤。而我们的桂枝加大黄汤呢,是太阳太阴并病,当然太阳太阴合病也可以用啊,用桂枝汤解表,用大黄攻里。所以太阳太阴合病的大实痛用的是桂枝加大黄汤,太阳阳明合病的这个大实痛用的是厚朴七物汤。那就不一样,一个是治阳明,一个是治太阴。我这样一罗列出来,是不是清楚明了了呀?桂枝加大黄汤就是治疗脾家实,是脾家实的太阳太阴合病或者并病。
那有的人就会说了,你现在已经锁定了桂枝加大黄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太阳太阴并病或者合病。那么请问为什么小建中汤它不是太阳太阴合病呢?小建中汤的成分和桂枝加芍药汤一模一样,就是多了一味饴糖呢?说对了,就是因为有饴糖。饴糖它是滋腻的呀,饴糖它是补虚的呀。饴糖滋腻性很强,而且在小建中汤里面的用量又很大,那么解表的药碰到了滋腻的药,一般来说就会受到影响。我们打个比方啊,比方说我们所熟知的阳和汤。阳和汤里是不是有麻黄啊?但是由于阳和汤里的麻黄用量不大,它的熟地黄用量却很大。熟地呢,具有滋腻性,麻黄呢,能解表。可是当一个小剂量的麻黄碰到一个大剂量的熟地之后,它就不解表了,就丧失了解表功能了。所以说。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得麻黄而不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把对方的弊端给去掉了。那么小建中汤呢?也是这样的,小建中汤里虽然有桂枝汤的成分,但是有了大剂量的饴糖之后呢,它却不容易解表了,解表能力下降或者丧失,而饴糖太过滋腻,由于有解表的药在里面,所以呢,它也就没那么滋腻了,刚好可以温中补虚啊,气血阴阳两补,来建中州,因此它叫小建中汤,它连名字都改了。它不是以桂枝开头的,那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啊,桂枝加附子汤啊,桂枝去芍药汤等等都可以解表。但是小建中汤却是来什么?建中州补气血的。
那么如果你认为我单从名字上和药味分析上不能够完全让你信服,这个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是来解表,既可以解表又可以治里的话,那么我再告诉你一个细节啊,我们从这个张仲景给的处方的服药方法里也能找到细节来证明我的观点。
桂枝加芍药方,它后面说: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啊,去滓啊,渣滓的滓啊,我有时候说成去渣,温分三服。它后面有个什么?本名桂枝汤,今加芍药。请注意,本名桂枝汤这五个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提示了它是桂枝汤的变方,而且具备解表功能。不信的话,我们再翻到前面的条文,我们看条文,太阳病的条文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紧接着,他来了一个: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说,它就是桂枝汤加附子,它就是能解表治疗表证,阳虚漏汗。将息如前法,如什么前法?如桂枝汤,因此它能解表。
我们再看太阳病第21条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名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看到没有?他又说是桂枝汤去芍药,将息如前法,意思就是它还是能解表。
所以这个桂枝去芍药汤是治疗太阳病误下以后表邪内陷,而表证未解者,我们再看桂枝加芍药汤。后面怎么说呢?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看到没有?它还是桂枝汤的将息如前法,证明它能解表。
可是小建中汤却没有。我们看《伤寒论》第100条条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放饴糖进去了啊,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也就是说,小建中汤的煎煮法根本就没有说什么本云桂枝汤,将息如前法之类的,说明它根本就不是用来解表的,它是用来补中的。而且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因为什么?因为饴糖太甜了。小建中汤里的君药是饴糖,以甜故也。
好,这样一看,我们再来看看第279条,我们通过服药的方法,是不是就可以锁定桂枝加芍药汤是肯定能够解表的。所以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这个太阴病也有,太阳病也有,它属于太阳太阴并病,这一下没人反对了吧?这一下清楚明白了吧?
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医家,你们怎么想不到呢?更何况我们这太阴病,“太阴病,腹满而呕,腹满而吐”,本身就有可能是呕吐,所以是不可能用小建中汤的啊。他用桂枝加芍药汤。那么桂枝加大黄汤是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之上再加大黄。嗯,严格来说,它应该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汤。这样说起来太长了,所以就直接改成桂枝加大黄汤。因为它里面也有什么?也有芍药六两。那么脾家实那就脾土壅实啊。脾土壅实呢,下之以后,太阳病下之以后,反而导致风寒入里化热,结实啊,形成了脾家实的大实痛,因此要用大黄。用大黄泻之,使腑气通畅,使壅实得到解除,腹气通畅,则大实痛可消。
好,那么279条呢,前半部分讲的是太阳太阴并病,而且是太阴阴虚,即使有阳虚也是为辅;后半部分呢讲的是太阳太阴并病,而脾家实的情况。那么太阳太阴并病,太阴阴虚腹满时痛等等,用桂枝加芍药汤;太阳太阴并病,以脾家实为主的是桂枝加大黄汤来治疗。
但是除了脾阴虚以脾家实以外,那太阴病长期是以脾阳虚为主的,所以第280条是为了补充说明的。280条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太阴病,脉象弱,是以脾阳虚为主,这个病人呢,也有自利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呢,怎么办呢?如果又出现了279条的情况,怎么办呢?他说: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如果一定要用大黄和芍药这种药的话,易减之。应该减量少用一点,为什么呢?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那是因为这个患者啊,脾胃气虚,不耐攻伐,容易发生其他的变故,“易动故也”,容易变动成其他的。比方说坏病啊,或者是转到其他经等等,所以这个即使非要用大黄芍药的话,也要减量。不仅如此呢,如果拉肚子的这种患者呢,用芍药的时候,还要把芍药先煮两沸“先煎芍药二沸”。为什么?因为芍药它养阴,那么用多了之后呢,可以导致便溏,如果你煮个两沸,那么就可以将芍药容易便溏的这种特性减轻。这是仲景的用法,那我们现在的用法呢?
如果我们非要用芍药,但是病人又大便溏怎么办呢?我们现在都是把芍药炒一下,叫炒白芍。所以我们现在有生白芍,有炒白芍,你在药房里都能买到。那炒白芍呢,往往就是用在要用芍药,大便又便溏下利的这种患者身上居多。可是用了炒白芍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用了炒白芍之后,它就无法与桂枝合在一起调和营卫。因为桂枝汤它调和营卫是桂枝配生白芍,配生的芍药不能炒。因为生芍药它入阴啊,桂枝呢,入卫阳。那营卫之间嘛,一个入卫阳,一个入营,桂枝入卫阳,生白芍入营阴,这样的话就调和营卫。但炒过之后,它具有一定的温性了,它就不一定能够那么好好的入营来敛阴,它具有一定的温性,因此啊,炒过之后,炒过之后,它的解表功能就下降。因此我们如果只是治疗太阴病要止痛,和他又有下利,我们可以用炒白芍。但是如果他也还有表证的话,就不能用炒白芍。因为表证必须是桂枝配生白芍。用了炒白芍之后,它就不具备和桂枝调和营卫的效果。所以呢,如果是太阳太阴并病或者合病的情况,我们用芍药的话,仍然是用仲景的方法,先煎芍药二沸,不用炒白芍。如果没有太阳病,只有太阴病的话,又有下利的,又要止痛,就可以选用炒白芍。那么这种用法,这种经典的用法啊,有一个方子完全可以得到体现:痛泻要方。嗯,这个痛泻要方是朱丹溪的啊,它是调节肝脾,治疗痛泻,肚子又痛又拉肚子啊。他是用炒白芍柔肝止痛,用的炒白术止泻;用了陈皮行气;还加了一点防风,这个就是著名的痛泻要方。
好,我们再看一下今天的开篇词,阮郎归
太阳下之满时痛,并病太阴中。桂加芍药此汤颂,补脾两解功。这个是有押韵的啊。这个痛和颂押韵,中和功要押韵啊。意思就是说,太阳病,下之如果腹满时痛,那么这个是太阳与太阴并病,用桂枝加芍药汤啊。这个方子很好治啊,很好用啊,所以呢,我们后世呢,来歌颂它。它能干什么?它既能补脾阴,又能两解太阳太阴之邪,所以补脾两解功。
下阕:痛大实,腑不通,桂加大黄持。这个实和后面这个持是要押韵的啊。痛大实就是说如果是脾家实。他的这个实证的痛,大实痛是腹气不通,用桂枝加大黄汤来治疗,所以我们只有桂枝加大黄汤这个方子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两句:太阴脉弱当慎攻,芍黄量当松。这个也是要押韵的啊。这个腑不通的通和太阴脉弱当慎攻的攻要押韵。另外呢芍黄量当松的松啊,和前面的这个补脾两解功,并病太阴中也押韵。环环相扣的押韵啊,这个“阮郎归”就具有这么个特点,这个词牌名。那么最后两句呢,说的是第280条条文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太阴脉弱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即使要用大黄这种中药,即使要用芍药这种养阴的药啊,药量也要减,所以呢“芍黄量当松”,这个松就是放松,就是量减少的意思啊。那么这个阮郎归这首词,基本上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宋词的美,又涵盖了《伤寒论》279条和280条两条内容之精华。将中医文化和诗词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怎一个妙字了得。
好,我们看一下其他医家的解读啊。
我们看一下柯琴他对第279条的解读,他说:腹满时痛,因于下后,是阳邪转属,非太阴本病。表症未罢,故仍用桂枝汤解外。满痛既见,故倍加芍药以和里。此病本于阳,故用阴以和阳。若因下后而腹大实痛,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尚未离乎太阳,此之谓有表里症。仍用桂枝汤加大黄,以除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这根本就不是太阴病,这是阳明病。那么我想反问一句,如果这是阳明病,这条条文应该在阳明病里呀?为什么在太阴病里呀?而且这个太阴病在太阴病里面,还刚好在278条脾家实后面,那么它们的联系在哪里呢,请问?很显然柯琴他说的不对,这里根本就不是阳明病。阳明病怎么会在太阴病里面?这里说的是脾家实,他就是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承认什么呢?太阴病也有实证,不是所有的太阴病都是太阴虚寒。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犯了一个先入为主,他把太阴病的提纲啊,误以为所有的太阴都是这样,其实太阴病绝大部分是太阴虚寒,但是也有脾家实的这种太阴实证,桂枝加大黄汤就是例子。
我们看一下胡希恕胡老。他说:这段话是有语病的,但是他那意思不是这个。他说:本太阴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不可以吃泻药,遇到这么一个糊涂大夫,而“反下之”,一“下”则虚其胃肠,引邪入内了,所以“因尔腹满时痛者”。这个“腹满时痛”,怎么叫“属太阴也”?(我认为)不是太阴病,要是太阴病还能用大黄吗?是不是呀?太阴病不可下,你看那前面,“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吗。好,我们看到这里,后面的就都不看了,为什么呢?因为胡希恕胡老和柯琴犯了同一个错误,他们认为太阴病是不能用下法的,太阴病是没有实证的,太阴病都是虚寒的。
我们再看一下刘渡舟刘老,刘老说:这条是讲太阴经脉气血不和的证治。腹满时痛者,太阳病误下,伤其里气,邪气乘虚而入,证见腹满时痛。由于太阴经脉行于腹部,脾主大腹,故知病属太阴。但未见吐利之证,则知非太阴脾虚脏寒证。邪陷太阴经脉,气血因之不和,气不利则腹胀满,血不和,经脉拘挛则腹痛,治以桂枝加芍药汤调和气血,疏通经脉,缓急止痛。太牵强了,刘渡舟刘老。已经得出他不是太阴脾虚脏寒证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说是经脉不和,这是治疗经证的吗?啊?治疗经证,我们不是讲过了吗?用桂枝汤嘛,是吧?好,就算你这个说的,就算被你圆过去了。那接着,我们再往下看,大实痛呢。“大实痛'乃与“腹满时痛”相比较而言。“大”言病势重,满、痛俱甚,'实”指有形之邪壅滞,这是太阴经脉不利,气血不和,进而碍及运化转输,致使腐秽留滞,壅积不化,而成阴实之证。当见腹痛拒按,大便难通,治以桂枝加大黄汤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兼以行瘀泄浊。我想请问一下,这个太阴的经脉不利是怎么导致啊?大便不通是里证,经脉不和是表证。你这太牵强附会了吧,你为了解读这个方子,想尽办法去搪塞吧?脾家实就是脾家实啊。哪里是因为经脉不和而导致的阴实之证呢?就算是阴实之证,也不用大黄啊。那应该用什么?用大黄附子汤啊,是不是?所以呀?刘渡舟刘老,他强行解读,表面上看好像有道理,实则文理不通啊,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脾家实这三个字的重要性。脾家实就在上一条条文,278条,他既判断出这不是太阴脏寒,但是呢,他又不愿意去承认,或者说并没有发现他是脾家实的实证。
我们再看看胡希恕胡老对第280条条文的解读,他说:他(仲景)就怕你见到腹满时痛就用这个(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大黄),是不行的。真正的太阴病,脉一定是弱的,这个“弱”也挺概括,就是虚弱之脉了,脉沉微、沉弱呀,都属于脉弱之类的。“其人续自便利”,前面说的“自利益甚”之类的太阴病,继续,他自下利。你也看到腹满时痛了,假设这个“腹满时痛”像前面那个样子,而可以用芍药、大黄,你可不要用啊,“宜减之”,不是减量,不要用!什么道理呢?真正里头要是寒到那个份上,这也一定虚,胃气弱。(若用芍药、大黄)这种苦寒药,搁上就是下利不止,“易动故也”。所以这一段,正是让你对照着上一段看。所以上边那一段(279条),并不是属于太阴。不是太阴病写到太阴病这些章节干什么?固定思维啊,他认为这个太阴病没有实证,这第一。第二,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别人是减量。他说是直接减掉,如果是直接减掉不用,宜去之或者宜删之。为什么用宜减之呢?
好,关于还有很多其他著名医家的解读啊,我就不一一论述了,因为时间有限,现在已经到了凌晨的3:55啊,这节课我们已经花了太多的时间,其他医院的解读呢,大家可以下去查查资料,对比一下。然后再来听听我的解读,就会明白原来1800年来那么多的名垂青史的大医家,伤寒泰斗大师也不过如此。即便是如此,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他们身上吸收养分,壮大自己,然后再将中医事业传承下去,继续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这几天的陪伴。这个年关我觉得我过得非常的充实而有意义,几天之内,我讲完了少阳病和太阴病的所有内容。我并不是有意的在大年三十一直到今天啊,现在是正月初五啊,并不是有意的通过这几天向大家表达我多么的勤奋,而是为了向大家传递一种精神。一是传达一种学习一定要沉下心来啊。哪怕就是外面,无论你多么的热闹,而我只沉淀我内心,沉下心来好好的做学问,好好的传承我们伟大的中医事业。其次呢,我是想告诉大家,任何人之所以成功,绝对不是因为他是天才,而是因为他用所有的生活中的其他时间,包括节假日,包括娱乐,包括走亲访友啊,包括聚会,用了其他的时间做牺牲才换来的宝贵的学习时间,才有了那么一点小小的成绩。
很多人认为我是天才,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认为过。我只是觉得我比绝大多数人都专注,都努力而已。我也希望我这一套《张胜兵品伤寒》如果能够传承下去,100年、500年、1000年、1000年以后的学者。如果知道我在大年三十讲课,一直讲到正月初五的凌晨3:55,我希望你们能够将这种学习的精神能够永远的传递下去。这样。我们虽然死了,但是我们还活着,因为我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