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则为热也。灸则除寒,不能散热,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热因火则甚,遂为烦逆。灸本以追虚,而复逐热为实,热则伤血,又加火气,使血散脉中,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血消散,不能濡润筋骨,致骨焦筋伤,血散而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无从出,又加火气相助,则热愈甚。身半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火性炎上,则腰以下,阴气独治,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烦,热也。邪气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真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着下体而重痹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承上条复晓人以病解之机。烦字从火从页,《说文》:页,头也。然则烦者,热闷而头痛之谓也。先烦,邪欲出而与正分争,作汗之兆也。乃有汗,谓不如此则汗不得出也。脉浮,邪见还表也。汗出,邪出也。解者,邪散而病去也。
喻嘉言《尚论篇》
微数之脉,慎不可炙。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灸之,则虚者益虚,热者益热,不至伤残不止矣。凡病皆然,不独伤寒宜戒也。针灸家亦识此义否?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外邪挟火势上炎,必不下通阴分,故重而痹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气机之动也。气机一动,其脉必与其证相应,故脉浮而邪还于表,才得有汗,而外邪尽从外解。设脉不以浮应,则不能作汗,其烦即为内入之候,又在言外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为虚,数为热,微数之脉则为虚热,故慎不可灸。凡因火为邪则逆于内而必烦,故为烦逆;微数之脉而以火灸之,是徒追其虚而妄逐其实,故充肤热肉之血散于经脉之中而不能外达。盖火气虽微,内攻于脉中则有力也,夫既内攻,必致焦骨伤筋而血难复于脉中矣。张氏曰:“血脉者,所以利关节,濡筋骨,协火内攻,焦伤必致,故云有力。”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成氏曰:“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火灸之,则阴液不施而邪无从出,阳气因火而盛于上,则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所以然者,气浮于外而反灸之,则启其身半以下之阳并于上矣,从腰以下阳气虚微,故身重而痹。此因火而致阳气上逆,名火逆也。夫脉浮者,太阳与心主之神气相合而外浮,心主之血液欲化为汗而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治之?以脉浮则知气行于周身之肤表,而血液随之外出,血随气行者也。燕氏曰:“此节申明前节‘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之义。”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注】微为虚,数为热,虚热之脉,慎不可灸,灸之则火邪逆于心而为烦逆矣。虚,正虚也;实,邪实也。追其正气之虚,逐其邪气之实,究竟邪不能逐而徒追正气,以致血散于脉中也。火气逐邪虽微,而内攻其正则有力。血者,所以濡养筋骨者也,血散脉中则筋骨无以濡养,焦伤立致,血一散失,难以恢复,火攻之误如此。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注】本论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故宜以汗解。用火灸之,伤其阴血,无以作汗,故邪无从出,反因火势而加盛,火性炎上,阳气俱从火而上腾,不复下行,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经曰“真气不能周,命曰痹”,此因火为逆,以致气不能周而为痹,非气之为逆,而火之为逆也。欲自解者,欲自汗出而解也。在心为汗,心之血液欲化而为汗,必当先烦,乃能有汗而解也。何以知之?以脉浮,气机仍欲外达,故知汗出而解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微数者,虚而有热,是不可以火攻。而反灸之,热得火气,相合为邪,则为烦逆。烦逆者,内烦而火逆也。血被火迫,谓之追虚;热因火动,谓之逐实。由是血脉散乱而难复,筋骨焦枯而不泽,火之为害何如耶!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者,病在表,不以汗解,而以火攻,肌腠未开,则邪无从出,反因火气而热乃盛也。夫阳邪被迫而不去者,则必入而之阴,病从腰以下重而痹者,邪因火迫而在阴也,故曰火逆。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邪气欲解之候,必先见之于证与脉。若其人自烦而脉浮者,知其邪必将从汗而解。盖自烦为邪正相争之候,而脉浮为邪气外达之征也。设脉不浮而沉,则虽烦,岂能作汗?即汗亦岂得解哉?
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此皆论灸之而生变也。腰以下重而痹者,因腰以下不得汗也。咽燥吐血者,亦阳盛而然也,比衄加甚矣。当知灸法为虚症设,不为风寒设,故叮咛如此。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诸经皆有烦而太阳更甚,故有发烦、反烦、更烦、复烦、内烦等症。盖烦为阳邪内扰,汗为阳气外发,浮为阳盛之脉。脉浮则阳自内发,故可必其先烦,见其烦必当待其有汗,勿遽妄投汤剂也。汗出则阳胜,而寒邪自解矣。若烦而不得汗,或汗而不解,则审脉定症,麻黄、桂枝、青龙,随所施而恰当矣。
吴谦《医宗金鉴》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注〕微数之脉,乃阴虚血少之诊,断不可灸。若误灸之,艾火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为阳扰也。逆者,追虚逐实也。阴本虚,而加以火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实,而加以火则愈实,是为逐实。然血已耗散,脉中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有力矣。故致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集注〕喻昌曰: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灸之,则虚者愈虚,热者愈热,不致伤残不止矣。
程应旄曰: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以血主濡之,主润筋骨也。若失其所濡,则火之所至,其骨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注〕汗之不解而烦,太阳证仍在者,是表邪盛也;有阳明证者,是里热盛也。然亦有欲自解而未解先烦者,则又为邪正相争,作汗之兆也。当其烦时,解与不解,固不可定,但诊其六脉俱浮,则知邪欲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集注〕程知曰: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当以脉浮决之。设脉不浮则烦,又为入里之候矣。
程应旄曰:如诊得脉浮,即是邪还于表之兆,切勿妄治其烦,使汗却而当解者反不解也。
沈明宗曰:夫自解证,有从衄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或从脉辨,或从证参。仲景妙义,散见诸篇,务必合参则备。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注】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
若误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
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
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当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今血被之而散于脉中,血一散则难复也。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
此一节,言火邪之逆中也。虚热之人,以火攻散其脉中之血,则难复也。
愚按:速用芍药甘草汤,可救十中之一二。
脉浮病在表,宜以汗解。用火灸之,伤其阴血,不能作汗,邪无从出,反因火势而加盛。
火性上炎,阳气俱火而上腾,不复下行,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内经》云:真气不周命曰痹,此因火而累气,故不名气痹而名火逆也。
然未灸之先,岂无自汗而解者?须知欲自解者,必待其自汗。《内经》云:在心为汗。心之血液欲化为汗,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诊其脉浮,主外出之机先见,故知汗出而解也。
此一节,言误炙后之病形,并及未灸前自愈之脉证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不显则微,脉有热则数,数以微见,热在深处矣。叮咛之曰慎不可灸,恐深处之热为内应也,苟悍然灸之,则热应如响,为火导线,是之谓因火为邪。不独名为火邪已也,名热邪为火邪,不过热邪带火耳。本证热则微而火则甚,因以火邪作热邪,与感受在地之火邪无以异。独是热病皆伤寒之类,未有曰火病皆伤寒之类也。故太阳只有中热无中火,以地火蛰藏寒水之中,从未与人相接触也。若火邪代行其火气,则凡奉上之地气,无非灰烬之遗,岂必如咽喉不利之火逆上气哉?不为火逆为烦逆,就令与炎上有间,勿谓内攻之无力也。灸之者亦知其脉路已变为火路乎?夫脉有阴阳,有经血,阴阳虚者也,无形之气化也,经血实者也,有形之营卫也。无如火力无虚不追,无实不逐,追虚则紊其阴阳,逐实则薄其经血。由脉道追逐以直达筋骨,其快捷不啻如弩箭离弦,试问脉中之血,能有几斗乎?火攻则血散,血散则脉断,脉断则火有入路而无出路,申言之曰火气虽微,内攻有力,必穷至无隙可攻之地而后已。警告之曰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血中之火不复燃,筋骨之火必复燃。盖经血有更新,筋骨无更新,以过而不留之血,复筋骨固难,筋骨有留而不过之火,复经血尤难。缘焦伤之处,为脉路所必经,将日受余火之殃而不觉,亦终其身于微数之脉而已,如废而莫举何。此比上文又甚一层,总为针灸家下砭语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书脉浮,括阳浮阴弱言之也。属外证,宜以其外出之汗解外邪,最适用者莫如桂。乃用火灸之,致太阳一开不复阖,外邪反入不能出。其邪遂脱离太阳之阳,独牵掣太阳之阴,阴不得有汗,是阳道无出路,则邪无从出。于是阴弱立变为阴盛,非因阳衰而阴盛,乃因火而盛,必火衰而病始衰也。病势方盛,则腰以下悉为病所矣。曰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素问》痹在于骨则重,肾主骨,胡又殃及足少阴乎?其顺逆之机当如此,脉浮则邪以出为顺,以人为逆,灸之则火以人为顺,以出为逆。邪不自逆而强逆之,咎在火,火不应顺而强顺之,咎不在邪。实非邪逆,名火逆也,似涉少阴,实在阳也。不曰未欲解,殆欲解也,然不以药解之,反听其欲自解者又何耶?盖不能讨取太阳之汗以为之解,亦不敢强责少阴之汗以代为之解也。如欲自解时,必俟心液洋溢,心阳怒发,大有不耐其邪,不乐有邪之意。当先烦乃有汗出而解,此又阳盛于阴之烦,盖心火表示其烦,是之谓以火胜火,岂非全赖少阴之枢力,间接以解之乎?设难之曰何以知之,曰脉浮,浮而被火,则不独太阳之阳浮,必全个太阳尽浮。腰以下不复为太阳所有,从何得阴弱之汗乎?故知汗出非太阳之汗,乃少阴之汗。少阴不得有汗而有汗,“乃有汗”三字,殊非快语也。假令脉不浮,太阳之标阳已薄弱,能乞援于中见之君火乎?其故不在必先烦,而在欲自解,非尽人必烦必解也。羡其生有自来之脉与人殊,始叹其劫而复回之汗为独异也,然而逆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遂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灸有隔姜而灸、隔蒜而灸之别,要必其人寒湿内阻,阳气不达,关节酸痛者,乃为无弊。若其人见微数之脉,则虚阳外浮,真阴不守,阴虚不胜熏灼,则心烦而气逆。追本虚之阴气,遂原实之阳热,于是腠理之血受灼,流溢经脉之中,星星爝火,化为燎原,行见血不养筋,筋不束骨,而痿躄成矣。《内经》云,血脉者,所以利关节、濡筋骨。今血为火灼而内窜经脉,由经脉而关节,由关节而筋骨,煎熬内攻,日就枯槁。欲关节之复利,手足屈伸如志,可复得乎?吾故曰成痿躄也,此仲师言外之微旨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太阳寒水,标热而本寒,若沸汤然。汗之,则热与水俱去而病当立解,此麻黄、桂枝二方,所以夺造化之权也。凡病,用药内攻,则邪从外散;用火外灸,则邪反内陷。所以然者,毛孔受火,则汗液凝闭而不得泄,标热反因火而炽,由是阳热在上,寒湿在下,腰以下身重而痹。痹者,闭也,不惟无汗,而又益之枯燥也,所以然者,阳气不得下达故也。火邪并阳热并居于上,故名火逆。然脉仍见浮,则仍当自汗而解。惟太阳水气之寒,因误下内陷者,必先振栗,然后汗出而解;太阳标气之热,因火攻而下陷者,必先烦,然后汗出而解。阴加于阳,故振栗,阳加于阴,故先烦,为其误治之原委固自不同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程应旄云: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虚邪因火内入,上攻则为烦为逆。阴本虚也,而更加火,则为追虚;热本实也,而更加火,则为逐实。夫行于脉中者,营血也,血少被追,脉中无复血聚矣。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攻有力矣。无血可逼,焦燎乃在筋骨。盖气主呴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处,其骨必焦,其筋必损。盖内伤真阴者,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虽复滋营养血,终难复旧。此则枯槁之形立见,纵善调护,亦终身为残废之人而已。可不慎欤!
方有执云:近来,人之以火灸阴虚发热者,犹比比焉,窃见其无有不焦骨伤筋而毙者。吁!是岂正命哉?可哀也已!
丹波元简云:烦逆者,烦闷上逆之谓。吴遵程云“心胸为之烦逆”是也。钱氏云“令人烦闷而为火逆之证矣”,恐不然耳。
又云:汪氏云:常器之云:可依前救急汤。其有汗者,宜桂枝柴胡汤。愚以二汤俱与病未合,另宜斟酌用药。按:今依程氏注,宜择张介宾滋阴诸方而用之也。
又云:《千金方·狐惑篇》引本条,以“甘草泻心汤”主之,非也。
铁樵按:以上三节,皆言火灸之非,其病理只在辨阴阳虚实。大抵阴胜而寒之病,体工能自复,所谓阴胜则阳复也。当其寒时,无取乎灸。阳胜则热之病,即所谓阳明证,不可灸,百十八节所戒是已。阳虚而寒当灸。有时大剂辛温不能挽回,有非灸不可者,余所治友人张景宏之掌珠是也。阴虚而热之病,灸之则无有不死者,本节所戒者是也。古文甚简,所言恒苦不详,读者贵能贯通,前后互证,洞明其理,自然不误。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玉函》《脉经》《千金翼》作“当以汗解而反灸之”,“名”字作“此为”二字,“有汗”后有“随汗”二字。成本“解”后有“也”字。“欲自解”二十五字,成本为别节,方氏、喻氏、程氏、钱氏辈,为两条异义,特志聪、锡驹、汪氏为一条,是也。
张锡驹:本论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故宜以汗解。用火灸之,伤其阴血,无以作汗,故邪无从出,反因火势而加盛。火性炎上,阳气俱从火而上腾,不复下行,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经曰“真气不能周,命曰痹”,此因火为逆,以致气不能周而为痹,非气之为逆,而火之为逆也。欲自解者,邪气还表,与正分争,必为烦热,乃能有汗而解也。何以知之?以脉浮,气机仍欲外达,故知汗出而解也。
程应旄云:名曰火逆,则欲治其痹者,宜先治其火矣。
汪琥云:《补亡论》:郭白云云:宜与救逆汤。
丹波元简云:方氏诸家,截“欲自解”以下,移载上篇,以为太阳病自解之总例。大失本条之义。
铁樵按:此节当与百十九、百十二两节互勘。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接此条承上条而言。上条脉不数,此条脉不浮,互文见义。上条明著此为实,此条应作此为虚。观追虚逐实句,岂非明明将虚字点出。各注多释此条虚的为阴,实的为热。究之未火灸前,内并无热,数则为热,理固不式,数则为虚,仲景亦尝言之,丽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下一二三条,更明白昭示。或问此条之数,由何处看出虚来?曰:即于微数之脉句,微数二字看出。数寓徽中,此为假数。数若为热,何至兼微,微者气虚,气为阳,气虚即阳虚,合而言之为阳气虚。阳实不可灸,其理易知。阳虚不可灸,其义难明。上一一三条。其脉不弦紧而弱,亦是虚证。但彼条病机,向好处走。此条病机,向坏处走。故一则发热脉浮,汗出解。一则焦骨伤筋,血难复。火逆栏共十一条,须合看。本栏言脉浮者四,本条不言浮,微而兼数,数以微见,均内部变化,浮象自当隐去,以故不浮,若浮,则与上条欲解一例,热当外出皮肤,不内窜筋骨了。火性燥熯,利赖阴复,知上条振慓为病退,则知此条烦逆为病进,知上条火气流溢,失其常度,则知此条血散脉中,内攻有力。因火为邪四字。将本条病的转变,尤显得十分清楚。与因火而动,因火为盛,咸探索到病的真因,邪火胜则真阳败,真阴竭则邪火炽。真阳不虚,脉不至微,真阴不虚,脉不至数。全条以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二句为主。以下均解说此二句,解说中又以因火为邪四字为主,其余均解说此四字,潜心玩索,前后推此,经论精义,不难字字透彻。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按上条脉微为虚,虽数亦虚。此条脉浮为实,虽不数亦实。为虚为实,反复推勘,所以示人者至深且切。浮为主表,人所周知。而所以浮,所以能浮者,体工无恙,抵御力强,正足敌邪,由内而显之外,故上条为脉浮当汗出愈。此条脉浮,宜以汗解,又谓脉浮,故知汗出解。三浮字含义都较深远。凡此皆凭脉辨证。不仅讲脉法,而是讲脉理。因火而盛,与上因火为邪,因火而动一例,均申言火攻之害。伤来太阳病,必头项强痛,或身体疼痛,彼为病在上,此为病在下。彼仅疼痛,此并重痹。这就是因火雨盛实际。此各火逆,寒湿何与。风寒湿合而成痹,乃盲其因。痹成代热涸液,即近世所谓关节炎。炎字字画重火,与本条因火而建,两两正合。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字颇费解,病不解固烦,病欲解何反烦?所以然者,阴者藏阴而起亟,阴既渐复,阳即渐回,虽未达阴平阳秘程度,而阴阳已见环抱。却后烬余,警惕殊甚。其烦大有不耐耶不客邪情势。理既奥析,义甚渊微。凡此可决于脉之终末乃浮,证之预兆先烦,正伸邪退,其机如此。此为体工自动的机转,曰:自解不是其他各法可勉强解,曰欲自解,不是其他各法可勉强解。惟用复乃能有汗,惟阳复乃能汗出。何以知其欲,烦即欲的象征。何以知其解,浮即解的表现。柯韵伯说理较透。但误于前条辨,释痹为寒湿,煞末方治,拟用麻黄桂枝青龙,不惜错误到底。实太隔阂。柯氏贤者,尚犹尔尔。着述之难如此。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微数之脉”,脉微而数。微者,血不足。微者为亡阳,这都是这个书上的,后头都有。数是有热。这就是虚热的一种病,津液虚而有热。
这可以灸吧?更不可灸。“慎不可灸”,火也是邪,热邪,火与原来的证候之热(相助),火更助其热,所以人一定要“烦逆”。逆,也有多种,咳逆、呕逆等,热都要往上、逆于上。
“追虚逐实”,本来这个人虚,因灸火的关系,越追而越虚;本来热实,继之以灸火,更助其实。“微数之脉”,一方面是正虚,就是津液虚;数者,热,一方面是热实,(微数之脉是)这两个问题。若要用灸,“慎不可灸”嘛,要硬用灸的话,灸反能济热,而益使其虚其津液,热更加重而使之实。津血越来越少啊,所以“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你看灸火那么一点儿,灸火之气,看着不怎么的,但是对虚热之证内攻相当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甚至于使之伤筋焦骨,血很难恢复,这更厉害了。你们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有这么一段,他痉家、痉病“有灸疮者难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本条所说的)这一层关系。痉,津液枯燥,肌肉不和就发痉挛。这个痉挛,得津液恢复,痉挛才能好。有灸疮,这就是太阳病的时候,虚热的症状,给灸了,则血气难复,痉就难好。它和这一段(本条)是有关系的。这你们回去可以看一看“痉湿暍”篇,(有的版本的)《伤寒论》也有,这一个书(赵开美版)没有,这个书上把它拿掉了。在《金匮要略》里头“痉湿暍”篇你们回去可以看一看。痉病有灸疮不好治,为什么不好治呢?血难复也,它是个虚。你看“灸火虽微,内攻有力”。要有灸疮,由灸而来的这种痉,血难复也,痉也难好。这是一段。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这又是一段。
脉浮,脉浮为病在表,依法应该汗以解之。那么无汗的可以用麻黄汤那类的方剂,有汗的可以用桂枝汤这类的方剂,都是以汗解之。如果误用灸之,用火来灸,那邪无从出。邪,本来(应该)汗以解之,从体表解除疾病。(但却)因用灸,邪不得从表而出,就不能够发汗。灸它不能发汗,是吧?反倒因火而盛,这就说外邪因火反倒更热。
我们方才讲了,麻黄汤证体表充斥津液,不得汗,则热不能解,津液也不得出。热上亢,人身上的体液也不得汗,为湿而下注,所以这个病变成“腰以下必重而痹”,重,沉重;痹,痹而不仁,甚至于不知痛痒,也可以疼。又沉又痛,这是湿。这个湿哪儿来的?就是给治坏的。本来表证的时候,大量体液都在体表。在体表干什么?我们讲太阳病的时候都讲到了,机体输送大量体液到体表,当然(可能体液)那里头有病毒,它想由体表发汗而解除疾病。用火灸之不得出汗,热既不能解,水分都弄到体表来了,往哪儿去呀?(体表的湿)只能够注于下半身,重而痹。“名火逆也”,造成这个(病症的原因),是因火而造成之逆证。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这个病可以自好的。这个也是一时的情况,是“不得出汗”。前面咱们也讲过,“阴阳自调者,必自愈也”,表里没有什么大问题,仅是一个“从腰以下重而痹”,没有其他的问题,如果津液恢复了,自然出汗就好了,底下就是这样子。所以“欲自解者,必当先烦”。这也是,凡是误治之后,身体受伤了,多少要发瞑眩状态的。这个先“烦”,也是瞑眩状态的一个反映,不过是小(瞑眩)。“烦乃有汗而解”,烦躁之后,出一身汗就好了。“何以知之?”为什么知道要这么出汗而才能好呢?“脉浮,故知汗出解”,由于以火灸之后表不解,脉还浮,脉还浮则病还在外,所以若要自解则总得要自汗才能解。那么言外之意,要是始终不解你还得治,怎么治啊?也得解表。像这一类的病,据我看大概还得用桂枝汤。那么如果吃完桂枝汤,热解了,“腰以下还重而痹”,那你再想法治这个,大概得用“苓姜术甘汤”。苓姜术甘,啊,就是肾着汤,治所谓肾着,就治腰以下沉和痛,它都治的。
那么这一条没说治法,但是言外之意有治法,脉还浮,表没解,邪无从出,当时就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要是自愈的话,也得自汗。发一阵烦躁,然后出一身汗就好了。如果他不自解,那么大夫怎么治呢?当然也得解表,也得想法让他出汗。不然的话,他身上的水气去不了,就是湿了,那么他的邪热也去不了。这个是言外之意,虽没说治疗,但是治疗也自在其中。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校勘】《玉函经》:“脉浮,宜以汗解”以下至“火逆也”另是一条;“欲自解者”以下,又另是一条。《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宜以汗解,用火灸之”句,作“当以汗解,反而灸之”;“名火逆也”句,作“此为火逆”;“乃”字上无“烦”字;“乃有汗”独立为一句;“而解”上有“随汗”两字。成无己本:“汗出解”下有“也”字。《玉函经》:“汗出解”作“汗出而解”。
【句释】“微数之脉”,即心力不足,血液减少,动脉神经反而呈虚性兴奋的脉搏,所以程应旄云:“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追虚逐实”,程应旄云:“阴本虚也,而更加火,则为追虚,热本实也,而更加火,则为逐实。”“焦骨伤筋”,形容火毒的伤害作用,不是筋骨真能焦灼。“必重而痹”,即身体有沉重和麻痹的感觉,是运动和知觉神经末梢的异常反射现象。
【串解】陆渊雷云:“脉微为阴虚血少,脉数为热,此热正由阴虚,谓之虚热,与阳盛之热大异……凡阴虚之热,当益其阴,景岳滋阴诸方,最宜择用,不可清其热,尤不可误用阳虚法之艾灸,此条言误灸阴虚之祸也。”
程应旄云:“夫行于脉中者,营血也,血少被追,脉中无复血聚矣,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攻有力矣,无血可逼,焦燎乃在筋骨,盖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处,其骨必焦,其筋必损,盖内伤真阴者,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虽复滋营养血,终难复旧,此则枯槁之形立见,纵善调护,亦终身为残废之人而已,可不慎欤。”
张锡驹云:“本论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按:第51条),故宜以汗解,用火灸之,伤其阴血,无以作汗,故邪无从出,反因火势而加盛,火性炎上,阳气俱从火而上腾,不复下行,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经曰,真气不能周,命曰痹。此因火为逆,以致气不能周而为痹,非气之为逆,而火之为逆也。欲自解者,欲自汗出而解也。在心为汗,心之血液欲化而为汗,必当先烦,乃能有汗而解也,何以知之,以脉浮,气机仍欲外达,故知汗出而解也。”
本条应该分作三段看。
1.要知道第111和114条都是热实而阴不虚的证候,阴不虚,血就不少,实热证经火熏,便热邪炽盛而成热溶血证,或发黄疸,或致大便下血(清血);这条热邪本微,艾灸的火力,又不如熏熨火力的强烈,因此就不会演变成溶血证,只是阴虚血少,而造成形骸枯槁,难以救治的情况。临床上病理变化的阴阳虚实,这几条可以做很好的比较观。
2.至于“脉浮”,应该发汗,是因为正气要祛除病邪于肌表,在将汗未汗的时候,用药物去协助它,病则随汗而解,这是很自然的事;乃不用发表,竟用火灸温里,遏阻了正气外向的趋势,汗出不来了,水毒壅滞在肌表间,以致身重而痹。张氏所谓“气不周”,只是想当然耳。
3.假如体力强壮,正气充实,虽曾被火遏阻,仍能够振奋作汗,不过正邪纷争,汗出较难,因而必先经过烦热的阶段,才能够汗出而解。
【语译】脉搏微数而阴虚的人,不要随便施用艾灸,万一采用了,不仅火热的刺激会引起心胸部的烦闷,甚至将使阴愈虚而热愈剧,酿成阴虚血少,形骸枯槁,不易救治的严重不良后果。至于阴不虚而脉浮有表证的人,仍应当发汗解表,也不要乱用火灸,万一施用了,反而会遏阻正气外向抗病的机势,表无从解,里热加重,汗腺长久闭塞的结果,弄得腰以下都有沉重而麻痹的感觉,这就是由于火灸烧坏了的。即或正气充实,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仍然有外向解表的趋势,但出汗亦相当困难,在未出汗以前,往往要发一阵极不舒服的烦热,才慢慢地脉浮汗出而表解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解析】本条论述虚热证误灸的变证。
本条四字一句,注家称之为四字真言、四言诀等,有的认为这条出自王叔和之手,有的则考证为张仲景原文。若据钱熙祚的《脉经·跋》来看,可能还是张仲景旧作的原貌。
“微数之脉”,指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灸法宜于虚寒证不宜虚热证,故谓“慎不可灸”。倘若误灸,不仅不能治病,而灸火反成为致病的因素,所以叫“因火为邪”。火邪内迫,“则为烦逆”。烦者,热也;逆者,火也;“烦逆”即火热逆证之意。“追虚逐实”,即一面追其虚,而另一面又逐其实。“追逐”,有增加之意。阴本虚,反用灸火更伤其阴,谓之追虚;热本实,反用艾灸助阳增热,谓之逐实。追虚逐实的结果,则导致“血散脉中”。“散”即散乱、消散的意思,指气血受到损伤。为此,仲景告诫人们:灸火之气虽微,但内攻有力,可导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而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的严重恶果。“焦骨伤筋”虽有夸张,但火逆之害,确非同小可,不容轻视。
以上三条,都是因火动血,一为清血,一为唾血,此为血散脉中,三者比较,实以本证伤血最为严重。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解析】本条论述火痹证的形成及临床表现。
脉浮为病在表,应治以发汗解表。若误用火灸,则表邪闭郁,无从外出。灸能助阳,阳气因火灸而盛,壅郁于上不能下达,下部无阳以温煦,故发生火痹证,即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此与第116条“从腰以下不得汗”、“足下恶风”等证病机相同,皆为阳郁于上,阴阳上下不得交通所致。第122条言火逆伤血,本条言火逆病气,两条相互比较,有气血对比之义。
验之临床,这种病理变化不仅见于火逆为患,而且误用或过服温热之药,也可发生类似病变。如曾见一阳痿患者,众医皆以为阳虚,峻用附桂硫黄温热壮阳之品,但是越治越痿,颇为苦恼。经详询病情、细察脉舌,审断其证并非阳虚,实乃阳郁不达,实证见羸候之理,改用大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数剂而愈。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解析】本条接续上条讲其病有自解之机。
病欲自解者,必有欲解的一定条件和反映,其条件是正气得复,邪气渐退而还于表,其反映则是“必当先烦”,即先发生心烦发热,然后汗出作解。此时,其脉必浮,是正气驱邪外趋于表的重要标志,也即是病欲自解的确凿证据。这种情况似同战汗,但不见寒战振栗,仅见烦热汗出。
倪海厦《伤寒论》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代表是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的是热,所以微数之脉就是病人是虚热的体质。白虎汤证是讲阳明经热,热在经脉里面。就是白虎汤;如果是阳明腑热,热在腑里面,热在大肠、小肠、膀胱,热在消化系统里面,就是承气汤证,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实热的范围,脉都是很数,但是脉会洪大,不会微细。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把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就可以攻了;虚热要把去热的药加在里面,还要把补虚的药加在里面,像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没有什么补,桂附八味丸里面的肉桂和附子下去会很热,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丸,虚热会更热,会嘴巴燥裂,桂附八味丸本来是为了补虚的,所以吃桂附八味丸要加些去热的药在里面,可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果是热在血里面,口渴阳明热的话,就加白虎在里面。
虚热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的病人才灸,因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病人虚热而生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并不是虚热的病人灸了以后,血就离开脉了,而是血里面有热力,本来是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足了,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的时候,血里面更热、津液更少了,这时候热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面去,血还在血管里面,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结果病人更虚,骨头、筋就都会变得比较枯瘦。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脉浮,病在表,要用汗解,本来是表热,靠肺的阳在攻表解表,因为火太盛,再一灸,阳就离开了,水还在下面,水还来不及气化,一灸,阳都往上走,水都停在下焦,结果腰以下重而痹,什么叫痹?就是没有汗又干枯的状况,这就叫做火逆。如果病人体能很好,会自己好的,在好之前病人一定会先烦燥,津液再慢慢回来,自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为什么会有汗?就是津液已经出来了才会有汗,何以知之,因为病人脉浮起来,会流汗了,代表体能慢慢回来,水跑回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之前的脉浮是被误治的,因为用灸去烧他。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90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6条条文·烦汗而解)
这条条文后世医家有些争议,说这条条文的四字短语太多,不像是医圣张仲景的写文的笔法,更像是王叔和的手法,但是无论它是王叔和加上去的,还是仲景的原文。这条条文在临床当中仍然有指导意义,而且正因为这条条文,后世医家还创了一个旷古烁今的流派,医学流派创了一个千古名方,我们待会再讲。
只从字面意义上用现代汉语白话解它,应该是这样的:脉象微数,切记要慎用灸法。如果误用了灸法,灸火可以助邪气,使热邪更盛,可以导致心胸烦满逆乱。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就是使本身就虚的地方更虚,这里是指正气更虚。其实是指阴虚,阴血虚。而实是指邪热,邪热更盛,所以它这里叫追虚逐实,可以导致血液运行失常。灸火看起来好像很微弱,但是它内攻人体力度是相当强劲的,可以伤筋动血,从而使筋骨失去濡养,形成筋骨枯槁,甚至成为痿证。阴血难以恢复。脉象浮,应该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如果采用了灸法,表邪不能从汗而解,反而因火助热,邪热更盛,郁闭气机,使上下不得通达,出现腰以下沉重而麻痹的症状,称之为火逆。如果病情将要自行痊愈呢,患者会先心烦不安,然后汗出而解。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况?因为脉象浮,而脉浮是正气奋起抗邪的表现,所以可以推断,汗出之后,病情即可解除。
直译就是这么译,但是这条条文字还比较多,我们应该把它分成几部分,然后逐字逐句的跟大家解读说明一下,这样的话就更加详尽了。
微数之脉这是个啥呢?数脉说明有热。微说明是虚证,那么有热,又是阴虚而热的这种情况,很明显这叫做阴血亏虚,阴虚而火旺的情况。那么阴虚而火旺的情况,治疗的方法应该是滋阴降火,这种情况是不能够用灸法的。
那么阴虚这种情况在脏腑辨证里面说法,会根据脏腑的阴虚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打个比方,比方说肺阴虚,肺阴虚我们可以用沙参麦冬汤或者百合固金汤。心阴虚我们可以用天王补心丹,肝阴虚我们可以用一贯煎或者杞菊地黄丸。胃阴虚我们可以用益胃汤,肾阴虚我们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或者左归丸。
那么根据不同的脏腑的阴虚的情况,临床表现或者程度,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方药来进行治疗,那用针法也可以,但是不可用灸法。你比方说,肾阴虚我们可以针刺太溪就可以补肾阴,它就相当于六味地黄丸或者左归丸。那肝阴虚,我们可以针刺太冲,它是可以养肝阴的,如果肝肾都阴虚,你可以太冲加太溪加三阴交,那么它肝肾阴虚都可以补,可以用针,但是不能用灸。
慎不可灸,因为灸的话就会火上浇油,本身就有火,阴虚则火旺。而灸法可以什么?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为邪,啥意思?因为灸火助邪热,使热邪更盛,就可以出现心胸烦满逆乱,所以说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说白了,追就是逐,逐就是追,就是追逐虚实。追逐虚实是个啥意思呢?追赶,虚实,追赶虚的,追赶实的。那么这里把它引申为什么?增加。就是虚,是阴虚,有了火之后,火灼烧阴液,可以导致阴虚更重。这里的追虚,虚这里你可以把它翻译成正气,也可以把它翻译成这个阴虚,因为这个患者本身就是阴虚的体质。所以使正气更虚或者说使阴液更虚。逐实呢,是因为这个灸火可以导致热邪更盛,更加加重,就加重了邪热的程度,所以这里的逐实是指使邪热更盛的意思。
血散脉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脉中血散。那么由于有邪热,热邪比较厉害啦,灸了以后热邪更加厉害,而本身血脉中的血就虚少,因为阴血虚,所以火邪重而阴血更虚,血液在脉中就会不循常道而流溢,所以血液的流溢已失去常度,和正常的比比较乱了叫血散脉中。脉中血散就是这个脉管里的血,它运行不循常度了。
那么不循常度它并没有说血溢脉外,只是脉中血散,如果再严重一点,就有可能导致血散脉外,那么就会出现离经之血,那么这个离经之血在不同的地方就可以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果这个离经之血在皮肤表面,那么我们叫肌衄,就是皮肤出血,西医可能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那么这个我们要用养阴止血的方法,如果他是由肾阴虚引起的,我们就用六味地黄丸加茜根散。打个比方,我仅仅是打个比方。如果他从小便出来,我们用小蓟饮子来加减。那么他从不同的内脏出血或者脑袋出血,那么都产生了不同的情况。那么脑袋出血那就很简单,那就中风了。所以这里的血散脉中还没有达到血溢脉外的程度。如果达到了,那么我们将会“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那么这个艾灸的火,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力度一样,但是它到达人体内部,助热邪而内攻那是很有力度的。有的人可能不太理解,有可能你就没有用过艾灸,你比方说你把艾条点燃,对着你的某些穴位熏,那么这个艾火的这个火热,顺着穴位进入到人体之后,它会有很明显的热感。如果你没有艾灸过,没有关系,你点一支烟,哪怕就是点一支烟,那个烟比艾条要细很多,你对着你身上任何一个地方去灸它,你试一下它有没有热度,它的热度随着你气血的运行,它就可以到达你的经络,到达你全身来参与你生理活动。如果没有试过的人可以试一下,那一点火感觉没什么,但是一旦从穴位进入到人体是很有力度的,如果你体内有寒,那么灸了之后,就可以驱寒,如果你体内有热,就会火上浇油,让你上火,甚至出血。
焦骨伤筋。那么阴虚有火,再加灸火助邪,使血热妄行灼烧津液和阴液,体内的阴液都被灼伤,而体内的阴液灼伤之后,这些筋骨就得不到有效的濡养,筋骨缺少津液的濡养,当然就会出现什么?焦骨伤筋,那么失去濡养的筋骨就会出现痿痹,我们称之为痿证。如果说这个火邪内攻,阴液亏少,伤及筋骨,而出现萎痹的这种情况,那么仲景在这里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治,只说血难复也,也就是说阴血很难恢复。但是我们后世医家创了一个经典名方,专门针对这种阴虚有热的痿证,可以说叫奇效。
可能有些人已经知道我在说啥了,没错,我说的就是朱丹溪的虎潜丸。虎潜丸出自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它是具有滋阴降火,强壮筋骨的功效,主治肝肾阴亏而出现的筋骨痿软,腿足痿弱,步履难艰,步履维艰也好,难艰也好,总之是痿证,没力气喽,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等,典型的是阴虚出现的痿证。这个方子,在我们大学教材的方剂学里面有学到,那么在痿证的这个章节里面,也有提到虎潜丸,但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始终不知道这个方子的厉害,表面上也就那样,不就是养个阴,退个虚火,壮个骨啥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这个116条条文的下一部分: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这个我们把它做第二部分来解读。后面的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我们把这个作为第三部分,这样我们就把第116条分成三个部分来解读。
脉浮,脉浮主表证。表证应该用汗解,用汗法来解除病邪,如果误用了火灸,那么外邪不得随汗而解,它没有地方跑,那外邪这邪无从出,邪不能从汗而出,没有地方出去了,那么这个邪气反而随着艾灸之火气入里化热,所以就因火而盛,那么邪热壅滞而致气血运行不畅。那么郁闭气机使上下不能通达,而出现腰以下沉重而麻痹的,这些临床表现仲景称之为火逆。
好,这是116条的第二部分。这第二部分,如果有心的人看到这个第二部分的条文,会不会马上想到我们之前讲过的一条条文?没错,我们之前讲过的第110条条文和本条的这一部分可以联系起来学习。我们回过头看一下第110条,他是怎么说的。
第110条条文,他说: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110条我已经解读过,我在这里不重复了,如果没有听过第110条解读的,请回过头再去听。
那么第110条里面是不是有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那么这种情况和我们第116条的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痺,机理是差不多的,上下不得宣通,火热在上,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闭,上下不能通达,所以就出现腰以下必重而痺,因为阴都在下面了,而阳都往上面跑了,就这么个情况。这个火逆,是误用了火法而治成的坏病,是这个意思。当然火逆有很多种,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那么第110条出现的上下不得宣通的,是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我已经解读过了,叫什么?叫振栗而解,就是振栗拉肚子,然后好了,叫振栗而解。我们之前也学过战汗而解,那这里呢?这里是什么而解?
好,我们请看116条的第三部分,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啥意思?就是先烦,烦了之后就出汗,出汗了之后,这个病情就解除了。这个叫什么?这个我把它称之为烦汗而解。之前有振栗而解、有战汗而解,这里来了一个烦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为什么可以知道这个情况?他为什么会烦而汗解?因为他的脉象是仍然是浮的,说明患者的正气还是可以抵御外邪的,仍然有外解之机。那么正邪相争呢,这种火逆在上的正邪相争,它是什么?它是邪气在正气恢复之后,正气来复,那么与邪气相争,与邪气相争,由于它有热邪在里面,所以在争夺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烦躁,烦之后,那么邪气被正气赶出去,就以汗的形式来表达出去了,以汗的形式跑出去了,那邪随汗解,所以这叫烦汗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