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42讲:太阴病(278条 · 太阴脾家实千古错案)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8-18 09:42 阅读量240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42讲:太阴病(278条 · 太阴脾家实千古错案)

手足自温脉浮缓,太阳太阴并病管,

小便自利身不黄,下利自止脾实挽。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初六。现在是凌晨的1:16,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278条条文。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我们仅从字面意思呢,可以这么理解。把它白话解:患者感受了伤寒,脉象呢是浮而缓的,手足都是温暖的,这已经联系到太阴病,或者说这属于太阴病范畴了。太阴病呢,如果小便不利的情况下呢,可能会发黄;如果小便通利,那么说明湿邪有出路就不会发黄。到了七八天,病人呢感觉到烦躁,一天泻下十多次,即使是这样,这些症状呢也会自行消失,因为脾虚得到了恢复,其实在肠道中的腐败秽浊之物呢,得以彻底的排出去的缘故。

说白了,这条条文的意思是什么呢?伤寒脉浮它有表证啊,等于说他有太阳病,然后呢,他又说系在太阴,手足自温,那么既然系在太阴的话,如果是典型的太阴病,应该是太阴虚寒。太阴虚寒手足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手足冰凉。可是他手足自温。手足自温吧,那就证明他不是典型的太阴虚寒。而脉象还浮而缓,浮而缓从表面上看呢,好像没有热,看不出有热,但是手足自温呢,又好像太阴有热,所以这条条文从表面上看自相矛盾。

那么当我们深入的分析呢,才发现它不仅不矛盾,而且呢,和《伤寒论》的其他条文,甚至《《金匮要略》》的有些条文佐证之后,可以说这条条文妙不可言。

那后面太阴当发身黄,那为什么要发黄啊?太阴病就一定要黄吗?太阴病为什么要发黄啊?发黄的人是身上有湿排不出,淤在一起,大部分是湿热发黄,即所谓的阳黄。如果寒实发黄的话,那是阴黄。他后面来了一句,他应当发身黄。我们反推证明什么?证明这个前面的情况里面一定有湿气,没有湿气他发什么黄啊?紧接着他说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果他湿气有出路的话,它就不会发黄。反推就证明了前面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有湿气和热,即是湿热。我们就推出前面有湿热。那有湿热的脉象,为什么是浮而缓呢?之所以有缓,完全是因为有湿的原因。

这条条文和阳明病187条条文的上半部分完全一致,只有后半部分不同。所以呢,我们可以和第187条条文互参来学习。互相参考一下。好,我们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我们姑且认为它是太阳太阴并病。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脉浮有太阳嘛,是吧?有太阳伤寒,有太阳病。那么太阳病呢,他手足自温,系在太阴。也就是说他有一部分邪气传到太阴了,直接传到了太阴,系在太阴嘛,所以太阳太阴它同时存在。

那么同时存在,脉浮而缓,那手足就怎么自温了呢?那么这个缓字是不是指寒呢?当然不是。那我说这个缓,它代表体内有痰湿水饮啊,有湿气形成的。是不是我空穴来风呢?显然不是,因为我们有条文做支撑。请看《伤寒论》第39条条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你看,这里就出现了浮缓,脉象浮缓,但是他用的方子却是大青龙汤,大青龙汤里面是有石膏的,是不可能治寒证的,石膏是治疗热证的哟。如果说这个缓就是指寒的话,那这个39条条文如何解读,如何解释啊?脉浮紧是伤寒的脉象啊,那么这个仅是有外寒表寒啊。缓呢,是比紧要缓和,没有那么紧张,它是表达了一种由寒向热转化的这么一个意思在里面。那么转化的过程当中呢,有水湿,痰饮啊,如果有水湿痰饮啊,那么由寒向热转化就可能会有缓,因为这个水湿痰饮呢,它有黏腻性啊。如果没有水湿痰饮,它化热的话,那就直接变成数脉了。

那么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为什么?为什么会重啊?因为水湿在里面嘛,水湿在里面,人会感觉到重。而水呢,水湿是可以流动的,有的水饮是可以流动的,水饮流动那就出现了什么?出现了条文里面所说的乍有轻时啊。所以第39条条文呢,脉浮缓的大青龙汤,这一条条文说的是水气病,身上有水气。嗯,水气郁而化热的一种情况,用大青龙汤治疗。

而且我们在《金匮要略》里面能找到原文啊,可以跟这条条文佐证,《金匮要略》里在这个咳嗽痰饮病里说: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那溢饮呢,是水饮在四肢啊。水饮在四肢化热的就用大青龙汤;没有化热的就用小清龙汤啊。《金匮要略》里面有原文啊。

所以我们得出这个伤寒,脉浮缓的缓字并不是寒,而是指有水湿痰饮的时候由寒化热的一种黏腻有水湿,痰饮有黏腻啊,在寒化热的时候出现的缓象。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条条文归为太阳太阴并病的原因,因为它太阳里的一部分寒啊,它化热的过程当中,由于这个太阴有湿气。那么湿气存在,寒又化热,就形成了太阴湿热证,太阴湿热呢,所以他手足自温呢。因为脾主四肢嘛,是吧?那么这个时候太阴湿热,既然太阴有湿热,脾又主四肢,所以他手足自温了嘛。所以呀,湿热在渐变的过程当中可以出现缓脉。

如果有人还要怀疑我对脉缓是湿热的表现,提出质疑的话,那么我们再用以经解经的形式佐证一下。我们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里面有这样的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痹涩必黄,瘀热以行。这个《金匮要略》里的原文啊,也是医圣张仲景的作品啊。他的意思就是说:寸口脉浮而缓,浮是风邪外袭;缓呢是湿热痹脏。这个痹啊,是湿热痹脏啊,那么缓就是主湿热。而且他还明确指出,痹非中风,痹呢,痹的缓脉并不是表证,中风啊,是湿热痹脏。那么四肢苦烦就是四肢感到不舒服。脾色黄,脾对应的颜色是黄色啊,那么湿热熏蒸于肌肉,以致一身发黄,瘀热以行这四个字已经指明了这是有热的啊,是有热的啊。那么既然是这样,这个湿热积于肌表不就出现了黄疸吗?所以《金匮要略》里面的这段文字已经说明了,脾的湿热形成了黄疸脉象就是浮而缓。

所以他才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里呢,省掉了几个字,太阴当发身黄。当发身黄呢还有个前提条件是若小便不利者,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呢,不能发黄。为什么?因为小便自利,这个湿热就有了出路。湿热有了出路,它就不会泛于肌表,形成黄疸了。

至七八日,比如说过了一个传经周期,那么这个伤寒表热,刚才我们讲了,它这是太阳太阴并病嘛,到了七八日,如果太阳表寒入里化热,协湿气下利,即使出现了暴烦下利,一天拉十几次,必自止啊,都会自行的停止。必自止,为什么?为什么即使是这么严重,这么突然的协热下利,一天拉十几次,必定会自止啊。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是因为这个患者的脾很强壮,脾没有那么虚,脾实实的。而只有实证才会出现暴烦下利,才会出现大便臭如败卵。因此他又说了一个腐秽当去故也。注意这是恶臭的这一些停留在肠道的这些垃圾全部排出去,病就好了。这个病人就自止啊,病就好了,所以暴烦下利。腐秽当去这几个字已经指明了这里的拉肚子是协热下利,是有热。既然是有热下利,那么是脾家实。如果脾阳虚下利,那么他下利清谷,或者说下利不会有什么味道。

为什么暴烦下利啊?暴烦下利是对有热的下利的一种描述。那么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就发现这条条文说的什么?这条条文说的是太阴病不仅仅有脾虚,脾阳虚寒,还有脾家实。如果说这条条文是太阴虚寒的话,它绝对不可能出现暴烦下利。而187条条文呢,它的后半部分说的是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他直接说的是脏邪还府。是由脾病变成阳明胃的病,阳明胃肠的病啊。脏嘛,脾脏;腑嘛,胃和肠属腑嘛,所以它是由太阴病传到了阳明病,是自发传过去的啊,是因为这个脾家实,脾比较强壮,那么脾病脏邪还腑,脾脏传到胃肠这个腑病。而278条条文呢,并没有出现脏邪还腑,而是协热下利之后,病自愈了。自愈的原因是这个患者脾家实。

那么仲景为什么在这里突然来一个脾家实呢?他是为了和上一条条文做对比,上一条条文讲的什么内容啊?上一条讲的是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也。就说277条讲的是典型的太阴虚寒证。但是他为了告诉大家,太阴病除了有太阴虚寒以外,还有脾家实的情况,于是乎他紧接着278条条文就讲了脾家实的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所以它是为了引出太阴病,也有脾家实的情况。

那么277条讲的是太阴虚寒;278条讲的是脾家实,那么为下一条条文279条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前面的277、278条也是为了这个279条打下了基础,因为279条既讲了太阴虚证,又讲了太阴实证。桂枝加芍药汤啊,是太阴虚证;桂枝加大黄汤是太阴实证。那么,太阴虚证和太阴实证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我们今天的开篇诗:手足自温脉浮缓。太阳太阴并病管,小便自利身不黄,下利自止脾实挽。说白了,手足自温脉浮缓呢,我们已经解的很清楚了。太阳太阴并病,如果小便不利呢,就发黄疸。在《金匮要略》里面有黄疸的内容啊。小便自利呢,就不发黄疸啊。如果伤寒啊,表寒化热,协热下行,协热下利出现了暴烦下利啊,只要脾家实,那么这个暴烦下利,只要腐秽去了之后,腐秽去了之后,病自止。所以最后一句话是下利自止脾实挽,只要脾家实,他就可以挽回这种情况。挽回这种病情。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陪伴与收听。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稍事休息,下节课不见不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