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115条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8-15 09:42 阅读量183

本文转载自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微信公众号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脉浮热甚为表实,医以脉浮为虚,用火灸之,因火气动血,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又承上条而申致戒警之意。实,谓脉浮热甚,为邪气胜则实。咽燥者,肾为膀胱之合,其脉之直者,入肺中,循喉咙舌本也。唾血者,火性炎上,血因之而妄逆也。以上皆言温。

喻嘉言《尚论篇》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脉浮热甚,邪气胜也。邪气胜则实,反灸之,是实以虚治也。血随火炎而妄逆,在所必至矣。咽燥者,火势上逼,枯涸之应耳。若是少阴见症,当不止此一端,故不人“冬不藏精”一例。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脉浮热甚,此为邪实于外而反以陷下之法灸之,是实以虚治也。因火而动其血,故必咽燥唾血。高子曰:“上文动皮腠之血而下圊,此动下焦之血而上唾,下节动脉中之血而难复,血气流行确有妙义,读者其致思焉。”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注】脉浮热甚,阳气实也。陷下则灸之,今阳气实而反以陷下之法灸之,此为实以虚治也。阳因火动必上攻于咽而咽燥,内动其血而唾血矣。

【注】上节以火熏发汗,反动其血,血即汗,汗即血,不出于毛窍而为汗,即出于阴窍而圊血;此节言阳不下陷而反以下陷灸之,以致迫血上行而唾血;下节言经脉虚者,又以火攻散其脉中之血。以见火攻同而致症有上中下之异。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脉浮热甚,此为表实。古法泻多用针,补多用灸,医不知而反灸之,是实以虚治也。两实相合,迫血妄行,必咽燥而唾血。

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此皆论灸之而生变也。腰以下重而痹者,因腰以下不得汗也。咽燥吐血者,亦阳盛而然也,比衄加甚矣。当知灸法为虚症设,不为风寒设,故叮咛如此。

上论火灸症。

吴谦《医宗金鉴》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而吐血。

【注】

脉浮热甚,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而反灸之,此为实,实谓其误以实为虚也。故

热因火动,其势炎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盖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行,故令圊血;

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

【集注】

程应旄曰: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

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汪琥曰: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注】脉浮热甚,阳气实也,不宜灸而反灸之,此为病证之实。反以陷下法灸之,是实以虚治。

因火而动,必上攻于咽而咽燥,内动其血而唾血。盖火气通于心,经云:手少阴之脉,上膈、夹咽是也。火气循经上出于阳络,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是也。

此一节,言邪火之逆于上也。

愚按:大黄泻心汤可用,或加黄芩,即《金匮》之正法。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上言衄血清血,凡被火者类皆有虚无实矣。医者亦知有反虚为实乎?如脉浮发热,其为中风阳浮可知,热而至甚,其兼有久郁之热,趁势呈露又可知。倘因其热甚神昏而反灸之,则火热相搏,为无形之固结,不实亦实矣。然使由药石致实,必俨然有物填塞其中,犹有攻下之例也。此之为实则不然,以火煅炼而成实,火只有气而无质,方其迫热入里,如轰雷走电,所劫皆空,则实处便是虚处。苟知其虚,必不治其实,若不从其实而反观之,遽行泻实法,无殊以虚治虚,即正治而收效适得其反。是犹焚山得木,所拾者烬余耳,非木也,然犹谓除其实未始不杀其热也。岂知热虽不动,却因火而动,其动必炽,移实于咽,则咽燥,移实于血,则唾血。此之谓愈虚愈实,不能谓不实自然不虚也,必仗水谷之灵,调和一番,不虚而后不实也,攻实云乎哉?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114)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115)

《内经》有言:阳络伤则唾血,阴络伤则便血数升。太阳之病,本当从汗外解,漫以火熏,使毛孔干燥,汗不得泄,阳气内张,皮外固拒,则其人必躁,以至欲坐不得,欲卧不安。七日不解,阳热内陷,伤其阴络,遂致圊血。脉浮固属太阳,热甚则将传阳明,本属实热,反误认为假热实寒而灸之,于是阳热上炽,伤其阳络,遂致咽燥唾血。咽为胃管,以咽燥,故知其将传阳明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甚,《玉函》作” 盛”,无” 必” 字。吐,《脉经》《千金翼》作” 唾”,成本同, 程本、柯本、《金鉴》作” 吐”,余与成同。

程应旄云:脉浮热甚,无灸之理,而反灸之,由其人虚实不辨故也。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张锡驹:上节以火熏发汗,反动其血。血即汗,汗即血,不出于毛窍而为汗,即出于阴窍而圊血。此节言阳不下陷,而反以下陷灸之,以致迫血上行而唾血。下节言经脉虚者,又以火攻,散其脉中之血,以见火攻同,而致症有上下之异。

汪琥云:常器之云“可依前救逆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甚、玉函作盛,无必字,吐,脉经,干金翼作唾。成本同,程 本,柯本,金鉴作吐,余与成本同,康平本此条低一格写。脉浮上有火邪二字,反灸上有而字,此为实实以虚治七字,系小字旁注,在而反灸之侧。

程郊倩曰:脉浮热甚,无灸之理,而反灸之,由其人虚实不辨故也,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来于外,火攻于内。肺全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张锡驹曰:上节以大熏发汗,反动其血,血即汗,汗即血。不出于毛窍而为汗,即出于阴窍而圊血。此节言阳不下陷。而反以下陷灸之,以致迫血上行而唾血。下节言经脉虚者,又以火攻散其脉中之血。以见火攻同,而致证有上下之异。

金鑑曰: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行。故全圊血。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此即灵柜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䶊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者是也。

章虚谷曰:三阴经虚寒之证,有药力不及者,灸之以助其阳。今脉浮邪在表,热甚阳气盛,而反灸之。此为表实,而作内虚治之。因火动血,必咽燥而吐血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言正气本实,误用火攻病变。于䶊血圊血外,又补出吐血,此为实三字当着眼。仲景深恐人误解,特殊明白点出,各注释为邪实,释为外实,犹未能领会经旨深层,皆缘不达脉浮热甚原理。不知脉浮热甚,是正实,是内实,兹再剀切质直诠释。此条在太阳篇内,太阳为最外一层、太阳受外邪侵袭,成为太阳病。有邪为实,则外层的为实。何待言。这个实,有医学起码知识的周知,何必费力,指点出此为实。又何必费力,指点出实以虚治。况灸法不是治外实,亦不是治外虚。与实以虚治不符合。各注未体察,信笔写出。或问本条条文,从何处看出正实内实来。曰:即于脉浮热甚四字见之。仲景首标此四字,拒得无故。盖外邪从外层侵犯,构成太阳病。体工必起反应,急趋病区表层救护,作正当的防御,因而发热。发热为正气鼓荡,脉即应之而浮。浮为正气,即脉之原动力。倘正气弱不能鼓荡,热将焉发,脉将焉浮。过弱,则恶寒踡卧。脉沉脉迟甚或肢厥脉厥,这才真是虚,真是内虚。此际奋勇疾追,用药犹惧不及,当助以灸。本条不宁发热。面且热甚,脉浮热甚,正气很旺,足以敌邪,是实不是虚。此为实,此字指脉浮热甚言。实以虚治。治字指反灸之言。以实为虚,将虚作实,治疗自当适得其反。观反灸的反字,罪案已定。此病在未灸之先,只有外热,既灸之后,内热乃成。火借热势,热助火力,正邪混乱,不遑宁处,因火而动。不戡自焚。咽干吐血,势所必然。上条圊血。是下行为顺。此条吐血,是逆行为逆。前条䶊血。是由清道出。此条吐血,是由浊道出。学者均当各各体认。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脉浮热甚”,这也是值太阳病,太阳病,脉浮,但是热特别厉害,那么这应该用清凉的解表法,就是解表药里头也要用石膏。

“而反灸之”,以火攻了,灸,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段了,灸看着像(力量温和)不怎么的似的,也不利于热实之病啊。

“脉浮热甚”是个实证,表实证,就是热实。“实以虚治”,热实之证而以治虚寒的方法来治疗,虚寒可以用炙。

“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本来就热盛,又继之以灸火,反助其热,所以因火而动,就是热反倒因火而激动起来了。

“必咽燥,吐血”。凡是热都往上攻,尤其在表证的时候,嗓子也干,甚至于吐血,这就是说治疗(错误)其实我们不必用灸。那么真正的热病,我们用热药也能使着人咽燥、吐血。

所以这虽然讲的火攻,与用药也有关系。所以当医生的,总要知道寒、热、虚、实,必须掌握这个东西。热要用寒治。热(若)用热攻,准要造成这些问题的,所以这个不只是误灸啊(也可能是误药)。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校勘】《玉函经》:“甚”作“盛”,没有“必”字。《脉经》、《千金翼方》、成无己本:“吐”作“唾”。

【句释】“灸”,原叫作“灸焫”,用艾绒制成小圆柱,点燃后放置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通过刺激皮肤,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的作用,都叫作“灸”。

【串解】程应旄云:“脉浮热甚,无灸之理,而反灸之,由其人虚实不辨故也。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艾灸只宜于阳虚证,脉浮发热,是阳实证,误用艾灸,便犯了治疗原则上“实其所实”的大错误,上部阳实,充血太甚而吐血,阳盛津伤,所以咽喉干燥。

【语译】高热脉浮的证候,反而用艾灸治疗,这犯了“实其所实”的原则错误,本来是个实证,偏错误地当作虚证治疗,艾火再助长了内部的充血,因而便出现咽干口燥和吐血等证候来。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校勘】《玉函经》:“甚”作“盛”,没有“必”字。《脉经》、《千金翼方》、成无己本:“吐”作“唾”。

【句释】“灸”,原叫作“灸焫”,用艾绒制成小圆柱,点燃后放置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通过刺激皮肤,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的作用,都叫作“灸”。

【串解】程应旄云:“脉浮热甚,无灸之理,而反灸之,由其人虚实不辨故也。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艾灸只宜于阳虚证,脉浮发热,是阳实证,误用艾灸,便犯了治疗原则上“实其所实”的大错误,上部阳实,充血太甚而吐血,阳盛津伤,所以咽喉干燥。

【语译】高热脉浮的证候,反而用艾灸治疗,这犯了“实其所实”的原则错误,本来是个实证,偏错误地当作虚证治疗,艾火再助长了内部的充血,因而便出现咽干口燥和吐血等证候来。

倪海厦《伤寒论》 

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现在已经脉很浮了,热又很盛,反灸之,灸不要用在这时候,灸用在寒湿比较盛的时候,灸是治疗虚证的,病人脉浮且热,这是实,实证的病以虚治,用灸来治,结果病人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这就是伤到阳,两阳相亢才会才会喉咙干燥吐血出来,所以平常给病人加灸的,一定是身体虚寒的人。从内经的理论来说,伤到阳会吐血,伤到阴会下血:这是吐血与下血有差异的地方。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89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5条条文·因火而动)

那么这条条文呢,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把它翻译下来的话,它应该是这样的:脉象浮,发热很厉害,这是表实热证,如果反而误用了灸法,这是用治疗虚证的方法来治疗实证,会引动火邪,导致咽喉干燥吐血的变证。

这条条文的上面一条说: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那么紧接着说,脉浮热盛,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这个脉浮是紧接着114条的太阳病。说明这个脉浮是太阳病的浮脉,但是他并没有说浮数、浮紧或者浮缓,都没有说,他给了两个字非常重要,热盛。热盛是什么意思?就是很热。

那么,既然太阳病脉浮,就说明什么?说明它有表证,那么有表证,又很热,后面马上说此为实。脉浮热盛而反灸之,此为实。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倒装句,理解成脉浮热盛,此为实,而反灸之。意思就是说这是一个实证。当然有的人把这个实理解成邪实。就是邪气很盛的意思。但是无论把它理解成邪气很盛,还是把它理解成实证,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它有表热。又有表证,又有热,所以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表实热证。

那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又有表证,又是实证,又是热证,表实热证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什么?应该是风热感冒,那么风热感冒的话,可以认为属于温病范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用辛凉解表的药,比方说这个银翘散这样之类的,甚至热的厉害,还可以加石膏。

也就是说,一个风热感冒不能够用灸法来治疗,风热感冒是表实热证,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误当虚证治疗,实以虚治,用灸法就可以引起,以助阳热,可以火热内攻,火邪上逆,动血伤津,就会发生咽燥吐血这些变证。

如果是这种情况,或许我们可以用后世医家的清瘟败毒饮来治疗这一种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吐血的这个情况。

由于第115条条文只说了热盛,并没有说有没有恶寒,所以我们有可能可以去引申出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就是热盛,但是也有恶寒,那么这种情况,也是实证,只不过是什么?是表寒,而表寒为实寒,内热也为实热,它也是实证,那么这种情况下也不能用灸法,用了灸法之后,内热加重,也可以导致因火而动,咽燥吐血。这种情况其实际上是什么?是大青龙汤证。

好,我们看《伤寒论》条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所以,大青龙汤可以出现脉浮紧,也可以出现脉浮缓,而且它可以出现发热,而且这个热还不是低热。为什么?因为大青龙汤证在临床当中出现发热的,它甚至是高热,也会恶寒,那有的医家说热盛就不会恶寒,那肯定不对,那么高热证,寒的一样会有,高热恶寒的也会有。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是外寒内热。外寒是实寒,内热也是实热,它一样是实证,只不过是这个热在内而已,寒在外。即便如此,如果用灸法,也有可能会加重内热,因火而动,可以导致咽燥吐血的临床表现。

所以,第115条应该会有几种情况,一个是热盛,但是基本不恶寒或者微恶寒,这种情况,是温病或者风热感冒,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热盛,但是有恶寒。热盛如果恶寒的话,那就是表寒里热。表有实寒,内有实热,是大青龙汤证。如果热盛不恶寒或者微恶寒,那就是温病或者风热感冒之类的。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那么如果是大青龙汤证,当然用大青龙汤来解外清内就可以摆平。如果用灸法出现了咽燥吐血,当然可以用清瘟败毒饮。那么如果是风热感冒或者是温病,就可以用银翘散,甚至加点石膏之类的来辛凉解表就可以解决。如果误用了灸法,一样可以出现因火而动,咽燥吐血的变证,还是可以用清瘟败毒饮来治疗。

那么有没有条文支撑我的这种解读?当然有,《伤寒论》第6条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那么第115条脉浮热盛这四个字,由于它是接着第114条的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因此可以认定它前面也有一个太阳病的这一个前提条件。太阳病,脉浮热盛,没有说恶寒或者不恶寒,因此如果是不恶寒,那么就是第6条条文所说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个时候,就可以用银翘散之类的来辛凉解表。

如果说脉浮热盛,有恶寒的情况的话,那么就是第38条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在没有用灸法之前,用大青龙汤解表寒清里热就能解决。误用灸法一样可以导致因火而动,咽燥吐血,也可以用清瘟败毒饮,就这么简单。

第6条条文说明了第115条有可能是温病,可以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来治疗,那么第38条条文说明了115条也有可能是大青龙汤证。无论它是温病、风热感冒还是外寒里热的大青龙汤证,通通都不能够用灸法来治疗,因为它有内热,无论是里热还是表热,只要有热用了灸法,都可以导致火上加油。火上浇油当然会火热内攻,火邪上逆,动血伤津,就可以出现咽燥吐血的变证喽。

灸法是可以温阳散寒,多用于治疗虚寒证或者寒湿性的这种病,那么本条所说的是脉浮热盛,热很厉害,当然不能用灸法,这是基本常识,否则就是火上浇油。那现在好多学艾灸的根本就不懂辨证,实证虚证不会分,寒证热证不会辨,无论什么人来了都是一通艾灸,这是不行的,这肯定会出现很多变证的。

这种情况你用灸法就是实以虚治,火热亢盛,灼伤津液,那么就会出现咽喉干燥,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就可以出现吐血。

第115条条文和第114条条文,都说了误用了这个火法,一个是灸之,一个是火熏之,这都是与火有关,但是发生的病变却不一样。

115条讲的是阳络受火邪所伤,因此,火邪上逆。火上逆导致血上溢而为吐血。而114条讲的是阴络受伤,血从下面出了,它不是成了便血吗?所以一个上一个下,一个阳一个阴,上为阳,下为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病变呢?主要是因为患者的体质的不同。体质不同是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比方说有的病人本身就下焦阴液不足,这个火热之邪,就容易伤阴络,迫血下行而出现便血。如果这个病人本身就是阳盛火热体质,这个时候火邪就容易上炎,火邪上炎,就可以伤阳络而出现吐血。

所以,我们中医有三因制宜,这个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不同体质的人,感受同一种病邪之后,可以产生不同的临床反应。你比方说一对夫妻,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同时感冒了,那找到医生,结果医生给男的开了银翘散,给女的开了桂枝汤。那么这对夫妻就不懂了,说我们俩夫妻一起感冒的,为什么开的方子完全相反?医生就说,你丈夫他平时喝酒,脾气还很火爆,摸他的脉,是亢奋的,这种体质叫阳实体质,他感受外邪,就容易出现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当然用银翘散。而你呢,平时手脚冰凉,甚至月经来了还会痛经,宫寒,你感受外邪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形成风寒感冒或者说出现太阳中风,或者太阳伤寒,所以你用的是伤寒方,你丈夫用的是温病方,就这么简单。

那么我们通过这对夫妻同时感受病邪,一个得了风热感冒,一个得了风寒感冒,一个用了温病方,一个用了伤寒方,就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什么?说明了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的16字真言。而这16个字,早在两年前的武汉疫情期间,我写的那篇文章里面已经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疫情期间用了30个方子,根据30个不同体质的人出了30个方的原因,所以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的这个汤那个方能够治疗什么病的,那通通都是无知的。那只能忽悠一些不懂辨证的普通老百姓而已。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会一个什么什么汤就把什么病给治好了?那是不可能的。中医永远是辨证论治,我们刚才所说的16字真言: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和张仲景的12字真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如果这对夫妻都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感冒,这个女方用的是桂枝汤,男方用的是银翘散,那么是不是证明了银翘散和桂枝汤都能够抗病毒呢?你如果是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的话,既然同一个病毒,用了相反的两个(方)药去治了,那么请问病毒有寒热之分吗?当然没有,病毒在寒性体质人的身上,它就是寒的病毒;病毒在热性体质人的身上,它就是热的病毒。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排病毒理解成清热解毒。清热解毒只是对热毒的一种说法,绝对不是(西医说的)病毒,清热解毒的毒不是(西医说的)病毒,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清热解毒的毒,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火热之毒,绝对不是西医所说的病毒,因为病毒在不同的人的体质身上,它的寒热属性是不同的,用药可能是刚好相反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