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235讲:少阳病(269条 · 表里传经少阳过)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8-13 10:25 阅读量152

本文由张胜兵原创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35讲:少阳病(269条 · 表里传经少阳过)

忆秦娥

无大热,伤寒六七表欲撤。

表欲撤,阳去入阴,何方可摄?

其人躁烦阳明涉,表里之枢少阳设。

少阳设,和解内外,柴胡莫测!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大年的正月初三。现在是下午的5:43,感谢大家守候的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269条条文。好,我们先看原文。

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那么这条条文呢,非常简单,在理解上呢,也不难。唯一的一个难点是阳去入阴。这个阳和阴是表和里的意思。把这个理解清楚呢,这个就非常简单。我们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得了伤寒病六七天,外感的表证呢,已经没有大碍。现在呢,病人身上出现了一些烦躁感,这种情况是表邪欲往里去的缘故。说白了,就是太阳病要往阳明病方向传变的这么一个中间过程。

那么这条条文描述的是一个中间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在少阳病篇呢?那是因为少阳它主半表半里、半阴半阳、半外半内。一般来讲,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太阳传阳明可以直接传,也可以通过少阳来传。那么通过少阳传呢,就是我们本条条文的内容了。通过少阳传的时候,我们可以既不治表,也不治里,和解少阳即可。所以呀,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患者无大热,是表证快要离去,但尚未完全离完,所以他说无大热,他并没有说完全无热,只是说无大热,还有那么一点点有表证的迹象。而躁烦呢,可以理解为轻度的烦躁和情绪不安,是热邪没有完全入阳明,因为入了阳明就会烦躁,甚至谵语,甚至便秘了嘛,是吧?他还没有。也就是说,有一小部分呢,好像在表,有一小部分呢,又入了里。那么绝大部分在哪里呀?既然都是小部分,那绝大部分呢?一小部分在表,一小部分在里,那绝大部分就应该在半表半里。所以呢,邪气应该尚在半表半里之间,与少阳枢机不利,不能枢转有关。邪气由表入里,那么当它以少阳为通路的时候,少阳为表里之枢,如果表邪不盛,人体正气亦偏弱,那么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当中,就可能稽留于表里之间,而发生无大热,其人躁烦的情况,应该从少阳论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其证即可消失。

这条条文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和上一条268条三阳合病互相补充的,268条讲的是三阳合病,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不通为主。而本条讲的是太阳入阳明稽留于少阳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因此呢,也是用小柴胡汤。用了小柴胡汤之后,那么半表半里之邪就解了,那么无大热也好,燥烦也好,这些好像有那么一点点表证,好像有那么一点点里证,其实它就是邪气,大部分稽留在少阳,因此和解少阳即可解决。

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开篇词《忆秦娥》就很简单了,无大热,很简单,就是表证已经快没有了。伤寒六七表欲撤,所以伤寒六七天,这个表邪欲撤,就是快撤离了,快撤走了。表欲撤,阳去入阴,那么这个表欲撤是不是它要好了呢?不是,它是要什么?它是由表入里了,阳去入阴,这个阳是代表表,阴代表里。何方可摄?那这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方式能够解决问题呢?紧接着,其人躁烦阳明涉。那这个人呢,他有燥烦,好像涉及到了阳明,已经有涉及到阳明的味道了。那么这个时候既涉及到了表,又涉及到了里。下一句,表里之枢少阳设。那么半表半里,我们设了少阳病,和解内外,柴胡莫测!那么设了少阳病呢,是和解,和解剂。和解内外用什么呢?用小柴胡汤,柴胡莫测,就是小柴胡汤治疗这种半表半里之邪,治起来效果是,高深莫测,所以最后一句是柴胡莫测。看,朗朗上口,又有押韵,又能够把第269条的思想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这就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产生的共鸣与美妙。

一个是中医文化,一个是诗词歌赋的文化,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文化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觉得枯燥,那是因为你学的还不够,如果你学到苦中作乐,那么说明你已经入道了。那么我们既然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发源应该是来源于《易经》,特别是,我们说《易经》是整个东方文明,东方文化的鼻祖。

因为《易经》,它经过了三个周期,最开始是伏羲八卦,那个时候呢,由于还没有文字,因此呢,这个伏羲八卦被称为无字天书。那么后来周文王呢,又写了《周易》,写了《周易》呢,因为那个这个时候有了文字嘛,所以他从无字天书就变成了有字的经典。那么再后来由我们的孔圣人,给《周易》做了《十传》。这个时候易经趋于完善。

那么我们中医的阴阳文化,中医如果没有阴阳,那就没有中医文化的基础,而阴阳呢,就是来源于《易经》。那么既然我们所有的文化,包括中医,都来源于《易经》的概念。首先它分了阴阳嘛,天地分阴阳,那么我们就用《易经》的名言来解读一下269条的意思。

《易经》坤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它说:履霜,坚冰至。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的鞋子踩到了霜,就应该预测到更寒冷的冬天将会来到,就会出现冰,这个天气将会出现冰,所以,履霜,坚冰至。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说的是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269条与“履霜,坚冰至。”这条《易经》原文不谋而合。什么意思啊?你看,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燥烦者,此为阳气入阴也。也就是说,没有大热,而病人呢,又感觉到了一点燥烦,又有点阳明证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就应该预测到,看到事物的发展,他是由表入里,所以他说此为阳气入阴故也。那么由表入里呢,表证只有那么一点点,里证呢,又有初见端倪。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哦,病邪在少阳,我们就预测到它已经在少阳了,我们用小柴胡汤和解就可以解决。如果我们不用小柴胡汤和解,那么阳彻底入阴之后就会彻底形成阳明病。那么,形成阳明病就不能用小柴胡了,就应该用阳明病的,看它属于哪种情况,阳明气分热就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腑实就要用承气辈等等是吧?所以这也体现了《易经》思想履霜坚冰至。

好,由于这节课呢,又简单又明了,历代医家也没有什么大的争议。所以呢,我就给大家讲了讲诗词歌赋啊,讲了讲《易经》。

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种讲课方式。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吃完晚饭之后,接着再讲少阳病的余下几条条文。好,我们饭后不见不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