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113条

张胜兵医生 发布于2025-08-13 10:09 阅读量136

本文转载自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微信公众号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第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谓头痛身热也。脉不弦紧,则无伤寒表脉也,经曰:诸弱发热,则脉弱为里热,故云弱者必渴。若被火气两热相合,传于胃中,胃中躁烦,必发谵语。脉弱发热者,得脉浮,为邪气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犹曰似伤寒,指上条而申言之也。不弦紧,谓非伤寒也。弱即风性柔缓之谓。谵语者,火甚则土燥也。弱者发热,盖引《素问》诸弱发热,以明上文之必渴也。解之,言脉既属浮则当以法解之,诀人用治之大意也。

喻嘉言《尚论篇》

形作(似也)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非伤寒矣)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所以渴也)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风性弱缓,故脉亦弱。弱者发热,即《内经》“诸弱发热”之义也。脉既浮,当以汗解之,使汗出而愈。取解肌,不取发汗之意。

按:温热病原无风伤卫、寒伤营之例,原无取于桂枝、麻黄二方也。表药中,即败毒散、参苏饮等方,亦止可用于春气未热之时。若过时而发之,温病、暑病,尚嫌其药性之带温,况于桂、麻之辛热乎!然仲景不言桂、麻为不可用者有二说焉:一者,以剔出桂、麻,则三阴绝无表药也;一者,以桂、麻用之不当,在冬月已屡致戒,春月更无可整也。后之纷纷警议桂、麻之热者,未尝计及于冬不藏精之治耳,惟知春夏有不得不用也,庶知仲景立方之神哉!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谕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此形体虚弱而自作寒热,亦不可以火攻也。形作伤寒者,形体自作之寒,非感天之寒邪也,夫正受邪克,其脉则弦,邪正相持,其脉则紧,此非外邪,故脉不弦紧而但弱也。弱为阴虚,故弱者必渴。若被火攻,则火热入胃,神气虚微,必发谕语。夫弱为阴虚,不但于渴而且发热矣,得脉浮而气行于周身之肤表,则解之当自汗出而愈矣。曾氏日:久病虚弱之人,忽作寒热,发热而渴,即形作伤寒也,医以外感治之,而致败者不可胜数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者。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注】此言内伤形体,脉弱者,亦不可以火攻也。形作伤寒者,乃形身内作之寒,非外感之寒也。寒伤正气,其脉则弦;寒气与阳气相搏,其脉则紧。今正气内虚,非由外来,故不弦紧而弱也,弱者津液不足,故必渴,若被火攻,则愈亡其津液而胃中燥热,必发谵语。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若脉浮,阳气得以外出而不下陷,有欲解之意,此阴阳和,当自汗出而愈也。

【注】此即内伤发热,形似外感,误以外感治之者比比是也,盍三复斯言乎。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形作伤赛,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请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其脉当弦紧而反弱,为病实而正虚也。脉弱为阴不足,而邪气乘之,生热损阴,则必发渴。乃更以火劫汗两热相合,胃中燥烦,汗必不出,而谕语立至矣。若发热脉浮,则邪欲出表,阴气虽虚,可解之,使从汗而愈,如下条桂枝二越婢一等法。若脉不浮,则邪热内扰,将救阴之不暇,而可更取其汗耶?

柯琴《伤寒来苏集》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形作伤寒,见恶寒、体痛、呕逆,脉当弦紧而反浮弱,其本虚可知,此东垣所云劳倦内伤症也。夫脉弱者,阴不足。阳气陷于阴分必渴,渴者液虚故也。若以恶寒而用火攻,津液亡必胃实而谵语语。然脉虽弱而发热、身痛不休,宜消息和解其外,谅非麻黄所宜,必桂枝汤、啜热稀粥,汗出则愈矣。此为夹虚伤寒之症。

吴谦《医宗金鉴》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按〕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

〔注〕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弦紧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证也;沉数,热在里,阳明证也。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渴;若被火劫,其热更甚,故必谵语。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无别焉。若脉浮数发热,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汤;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证,惟发热而渴、谵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之可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注】病形初作时,绝似伤寒,见恶寒、体痛、无汗等症,其脉似当弦紧。今诊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阴不足,阳气陷于阴分,伤其津液,其人口必渴。

若补火攻者,津液愈亡,致胃中燥热,必发谵语。

然脉弱者,虽不可汗,而见症既有发热,再审其脉弱中见浮,不妨服桂枝汤,啜热稀粥,从养阴法以解之,当汗出愈。

此一节,言脉弱者亦不可以火攻也。

按:仲景不出方,程郊倩拟用大青龙汤,未免太过。余注拟用桂枝汤,然于“必渴”二字亦扣不着。今拟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瓜萎根,仍与桂枝汤合半用,温服覆取微汗较妥。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请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本篇中风是太阳之标阳,中寒之风;伤寒是太阳之本阴伤寒之寒。有太阳在,而后有却邪之势力,受邪之知觉也,其表面上之形,不过烘托太阳之肤郭耳。何居乎太阳全不出现徒以虚形作应敌之帅耶。形作伤寒,与木偶伤寒何以异?彼太阳之薄弱,尚待言哉,其脉不紧而弱,已在意中。设不紧而弦弱,犹有少阳之助力也,乃不弦紧而弱,是不独不见太阳之紧脉,并不见少阳之弦脉矣。此殆人类中之弱者欤,其所以致弱之由,或禀赋偶偏,或伏气在前,或大病差后。凡此不一而足,要其津液不藏,则气化不充,是一大原因。少冒寒邪,便表寒里热,其渴也必不能免,遑取火劫之乎?被火者必请语里热立变为里实,一切苦寒攻下之品,不能掷作孤注矣。幸其渴能消水,惟有仰赖水谷,为生机之续,饮人于胃,游溢久之,庶太阳有浴日之观也。书弱者发热,岂非如枯木萌芽之异数哉?其脉又转弱为浮,始可与言治法耳。曰解之,不日发之,发之则伤汗,毋宁改行解外法也。曰当汗出愈,非易视之词,因其汗从火劫中来,故慨乎言之。独“解之”二字无着落,一若虚悬一柴胡汤以俟来者。窃谓脉浮弱而不迟,尤非食谷者唠,尽有薄与小柴之余地。立方则守其法,不立方则师其意,医圣其或许我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伤寒之为病,寒邪暴迫于皮毛,营卫之气未动,邪正相持于表分,其势紧张,故脉必弦紧。若脉不弦紧而弱,虽形寒发热,究属卫阳之虚,所谓阳虚生表寒也。且脉为血脉,脉不紧而弱,则营阴亦虚,虚者而更以火劫之,必胃中液涸而见谵语。谵语者,胃热上蒙空窍也。但阳虚而外寒,必阳不足以卫外,而表邪因之,乃见恶寒发热。但令弱而见浮,虽阴阳俱虚,犹当发汗而解。解外而兼顾里阴,则瓜蒌桂枝为宜,解外而兼清里热,则麻杏石甘为宜,不但如黄坤载所谓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张隐庵乃云:当自汗出而愈。按之“解之”二字,殊为差误。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玉函》《脉经》无“形作”二字,“而”后无一“弱”字,《千金翼》同。成本“火”后有“者”字。喻本、魏本无此条。汪氏云:“发热”二字,当在‘渴’字之前。《金鉴》云: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按:汪氏及《金鉴》所改并难从。

钱璜云:此温病之似伤寒者也。形作伤寒者,谓其形象有似乎伤寒,亦有头项强痛、发热体痛、恶寒无汗之证,而实非伤寒也。因其脉不似伤寒之弦紧而反弱。弱者,细软无力之谓也。如今之发斑者,每见轻软细数无伦之脉,而其实则口燥舌焦,齿垢目赤,发热谵语,乃脉不应证之病也,故弱者必渴。以脉虽似弱,而邪热则盛于里,故胃热而渴也。以邪热炽盛之证,又形似伤寒之无汗,故误用火劫取汗之法,必至温邪得火,邪热愈炽,胃热神昏而语言不伦,遂成至剧难治之病矣。若前所谓,其脉不弦紧而弱者,身发热而又见浮脉,乃弱脉变为浮脉,为邪气还表,而复归于太阳也。宜用解散之法,当汗出而愈矣。

丹波元简云:此条难解。方氏、汪氏以弱为风脉。张氏、周氏、志聪、锡驹并云“东垣所谓内伤发热者”。汪氏、程氏乃为大青龙汤证。《金鉴》改“弱”作“数”,云:当汗出,宜大青龙;沉数发热,宜调胃承气汤;渴而谵语,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以上数说,未有明据,只钱氏稍似允当,故姑探录以俟考。

铁樵按:钱说似乎有理,但总非洽心贵当之论。安见弱者之必渴?如云温病有脉弱而渴者,此在解释则得矣。在本文“弱者必渴”四字,岂非语病?“脉浮解之”四字为句,亦未允洽。弱脉颇多,迷走神经兴奋则脉弱,脉管因贫血而宽缓则脉弱,心肌神经麻痹则脉弱,亡阳、大汗则脉弱,皆不得云形作伤寒。且经文有“不弦紧”字样,明明说热病初步。初步而有此者,只有迷走神经兴奋之病。其病为有成脑膜炎或脊髓炎之倾向者,此种弱脉亦未见其必渴。又云弱者发热,然则弱者必渴。其未发热邪而“脉浮解之”句,与“弱者发热”句,文理不相属,总不能曲为之解矣。自此至百廿七节,皆言火劫、温针之非,本节虽文字讹误,不可究诘。参观以下七节,亦可测知经旨。钱氏温病之说,正未必然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谚语,骑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玉函、脉经,无形作二字,而下无一弱字,千金飘同,成本火下有 者 字,喻本、魏本无此条,汪氏云发热当在渴字之前,金云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 从 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康平本此条低一格写,另有热者 发 热四字,在而者之侧。

冉雪峰曰:按此承上条亡,更进一步的研究,阳之亡,固由于火逆的迫夺,阳之亡,实由于正阳的虚怯。本条辨病的脉象,病的证象,自加解释,并辨证的机转,脉的机转,昭示途径。脉弱者不可发汗。脉沉迟,尺中迟,凡近弱者,均不可发开。此是正常规范。本条脉弱汗解,义太奥颐,故各注纷纷籍籍,各是其说,兹特引伸其义。伤寒脉当浮紧,乃形作伤寒。其脉不惟不紧,并不弦且弱。此处未提脉浮字样,俨似阳证得阴脉。诸注释为内热,其实在米被火以前,内何有热。只是正阳式微,热反不够。所以显出热象,果热,何热之有。试细读本条十遍。间有一字可寻出热的证据否?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请语,两必字,词意肯定,无稍游移。阳虚脉弱不当渴,而必渴者,水不到,则气不到。气不到,则水不到。直从化源根基扶出。仲景恐人不解,故自加诠释。正阳既虚邪火骤袭,势将惊狂,最低额亦必谕语。不待阳明燥结而即谕语此亦是仲景自加诠释。究之伤寒何以脉紧,外邪侵袭,体工兴奋起而自卫,正邪交结,故紧,今不弦不紧而弱,几似折关毁枢,一败不可复振,故浮亦不可见。热即促助脉的原动力,故发热也不可见。此可判定阳虚脉弱的病者,热发不了,脉数不了。可是初虽不弦紧而弱,继却又反热反浮,体工无急,正气有权。这个机转,弱岂终弱,虽不弦紧,就要显出弦紧的前途来到。此不是甚么神秘即古人所说的邪气还表。下一一六条云;“脉浮故知汗出解”。与此相互发明。本条在火逆栏,火逆栏在太阳篇。凡此 是辨 脉 弱亦有可由太阳汗出途径解者,乃太阳的变证变法,如此 渊微 义蕴。仲景惟凭脉凭证,在病的实际唯物上勘出,又好整以暇,兼叙兼释,探出原因,推出后果,此而犹不善读,真是有负作者苦心。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病形像没有汗的伤寒,也发热恶寒,但是脉呢,不弦紧。伤寒是表实,脉浮紧。弦脉、紧脉是很不好分的。弦,从上下绷直叫弦,绷直力非常强;脉管紧数有力叫作紧。脉紧脉弦,这个脉不很好分的。在这个书上也常说脉紧如弦,弦脉、紧脉不很好分。

跟脉缓弱一样(缓、弱也不好分),弦对着的脉就是弱,就像咱们拿着的琴,才上的弦,用手弹弦,琴弦非常直而有力。日久而不上弦,弦就软了,用手一按就弱了。

缓是对着紧说的,烟卷卷得松一按就是缓,卷得紧按就紧。

紧和缓,弦和弱,是对着的。但是缓与弱是不好分的,所以书上太阳中风有时候是脉缓,有时候是脉弱,(脉缓、脉弱)在理论上是存在,在指下很难分清。

“不弦紧而弱”说明什么问题呢?津液虚,很好理解啊,脉管里充血则脉就紧,血少,则松,脉就弱。这个前面我们讲过,大家想一想,没出治法。前面有这么一句还记得不记得?“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条所说症状,就是那个条文(桂枝二越婢一汤)所叙。脉弱说明没有津液,不是阳气重于表,而是体表津液不充。这都不能发汗(指大发汗),更不能用火攻。所以津液虚,人要渴的。前后看,看到那一节(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明白了。那节为什么搁石膏?津液虚,热多寒少,有热。津液虚一定引水自救的,要渴一些,但是也不至于像烦渴引饮那样子太渴。

“被火必谵语”,前面也已讲过,津液虚,要是用火攻,那一定火邪入胃,胃中水竭要发作,一定要谵语。因为前面已经讲了,在这儿就不深说了。现在又说回来了,“弱者”怎么治呢?弱者要是“发热脉浮”的话,应该“解之当汗出愈”。解之,不是要你大发汗,这跟我们前面那节一样,“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解之,用小清肃内外(之法),解之就可以了,就是小发汗法。你们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个药量非常轻,多少还搁点石膏,所以说是“此无阳也”,阳不是热,那条开始就是“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个“无阳也”不是没有热,没有热不是(与热多寒少)矛盾了吗?“无阳”就是没有津液。说麻黄汤“阳气重于表”也是津液充斥于表。所以这一段,注家都搞错了,尤其是《医宗金鉴》就说“弱”字错了,弱者怎么能发热啊?其实是没看到前面的那一节(桂枝二越婢一汤)。

所以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啊,随便读一遍是不行的,任何人也不行。我19岁就开始念伤寒,我今年80多了,读这个东西(《伤寒杂病论》)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改变。你要不是整个看问题,没个明白。

这一段就是,我一说那一段(桂枝二越婢一汤),你们回头翻一翻就明白了。前后一看,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条指着那段说的嘛。之所以搁个“形作伤寒”,文字就前后(段落)不一致。那一段落搁个“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是那么个文字。这个呢,搁个“形作伤寒”,也是没有汗,“脉不弦紧而弱”。其实(前后段落所讲)是一个东西,是两种说法。

所以读书,就得这个(条文段落)对照那个(条文段落)你就明白了。你要单抠这一段,是越弄越糊涂。你们可以看看各家的注,都注错了。

这段就是说,有表热,津液虚,脉就弱,甚至于微。这你发汗都不行,用普通的麻黄汤这一类的发汗都不行。用火攻更不行。得怎么办呢?底下告诉你了:

“弱者发热脉浮”这种病,应该解之,当使汗出。他(患者)不适合发汗(发大汗),微微地解,清肃内外,稍见汗就好,这个病非常轻。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校勘】《玉函经》《脉经》:无“形作”两字;“而”字下仅有一个“弱”字,作一句读,《千金翼方》同。成无己本:“火”字下有“者”字。

【串解】成无己云:“形作伤寒,谓头痛身热也,脉不弦紧,则无伤寒表脉也,经曰:诸弱发热,则脉弱为里热,故云弱者必渴,若被火气,两热相合,搏于胃中,胃中躁烦,必发谵语,脉弱发热者,得脉浮为邪气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形象虽像伤寒,但实际是中风证,所以脉搏不弦紧而浮弱,这和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的“浮弱脉”同一理由,由于不断出汗,所以口渴,由于“脉浮”,又必须汗出而解,只是不能被“火逆”,逆则谵语,这是注意点。

【语译】症状虽和伤寒颇类似,但他的脉搏不弦紧而浮弱,这却是中风证,中风证常常出汗,所以脉弱而口渴,当他发热脉浮弱的时候,只能用桂枝汤发汗解表,切忌火攻,万一错误地用了火攻,势必引起谵妄等“火逆证”。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解析】本条论述温病不可用火劫汗。

“形作伤寒”,指其证候类似伤寒,也有发热、恶风寒、头身痛等证,但病实非伤寒。因其脉不弦紧而弱,也不像伤寒之脉那般弦紧,而切其脉反为弱。这里的所谓脉弱,是与伤寒脉紧对比而言,并非其脉微弱。“弱者必渴”和“弱者发热”两句当联系理解,即指其人同时见有发热、口渴的症状。根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辨证精神,可以判断本条所述的伤寒类证,就是属于温病一类。因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也可有微恶风寒和脉浮的见证。温病在表,当用辛凉宣散解表之法,故谓“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若反用火疗之法劫汗外出,则既伤阴津又助阳热,以致发生神昏谵语等坏证。

温病亦属热病之一,故为伤寒之类证。因其为感受温热邪气所致,其病变以阳盛阴伤为特点,所以忌用辛热药物与火攻之法,为了能做到准确无误的治疗,必须认真辨证、分清寒热,不可稍有疏忽。

倪海厦《伤寒论》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形作伤寒,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伤寒,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津液不足了,营养不足了,代表免疫系统不够强,这种人一定口渴,因为本身津液已经不足了,再被火一烤,一定发谵语;如果脉浮起来,就代表津液回来了,津液一回来的时候,免疫系统出来到皮肤表面上去,脉就浮起来了,病如果在表的时候,不管是免疫系统的问题、滤过性病毒的问题,或感冒的问题,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就像火烫伤的,他没有病,但是皮肤被烫伤了,所以脉一定是浮起来的。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87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13条条文·形作伤寒)

这一条条文,历史以来争议都很大,1800年来争议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究其原因,恐怕是这条条文说的比较简短,而且,真假难分,那么接下来?我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剖析一下这条条文,我们看一下它真假是否真的难分。

好,我们先看一下它原文的本意,形作伤寒,形作伤寒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病人的表现像伤寒一样,那么什么是伤寒?我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条文。

我们看第三条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那么,由于第三条条文是在第一条条文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也要把第一条条文看一下,伤寒论第一条条文:太阳之谓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我们联系第一条和第三条来看的话。这个形作伤寒,其实是包含了第一条和第三条条文的内容。从临床表现上看,这个病人有第一条和第三条条文的这些临床表现。

但是他紧接着他说其脉不弦紧而弱,那么形作伤寒,但是,有一点跟他不像,哪一点?脉。脉是什么?伤寒的脉,根据第一条和第三条,应该是脉浮紧,那么既然形作伤寒,他只说了其脉不弦紧而弱,没有说浮,那么证明什么?证明浮它是有的,脉浮,它是具备脉浮的一个条件,但是他不具备紧,但是不具备紧,为什么仲景在这里说其脉不弦紧而弱?

那么不弦紧而弱,意思就是说这个脉没有紧张度,因为弦脉和紧脉,在临床当中是很像的,摸起来很像。它这个不弦紧的意思,并非说伤寒的脉是弦,而是这个弦和紧难以区分,是为了表达它的脉象是什么?是端直以长。而这个紧脉,也是有和弦脉很相似的,所以往往他们区分起来有些难度,因此脉浮弦,或者脉浮紧。它的区分是有难度的,仲景在这里一并一起说了,不管你摸出来的是弦还是紧,总之它是一种紧张的状态,这个脉象。

为什么脉象是紧张的?是因为有寒邪,伤寒嘛。那么是因为寒邪导致脉道受寒,而出现了一种紧张状态。那么,关于为什么他的脉象是紧,伤寒的脉象是紧的,我们在前面条文剖析的很清楚,我这里就不啰嗦了。但是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告诉大家他为什么会出现。

这里的弦和紧是因为它难以区分,在临床当中,但是它是共同来表达脉象的一种紧张之感,所以,这条条文的意思就是说,其他的都符合太阳伤寒的表现,唯独这个脉象他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就说伤寒多一分寒,那么这个脉象就多一分紧,或者说这里的弦多一分寒,多一分紧或弦,寒邪重了,那么他的脉象就更紧,由于是外感寒邪,因此外感的表证是浮脉,所以他是浮紧。好,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他的样子像伤寒,它的表现都像伤寒,仅仅是脉象不浮紧,不浮紧而弱,那么这个弱是真的弱吗?

那么这里的弱,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弱脉的意思,而是把它理解成什么?和前面的弦紧做对比,既然它没有这么紧张,就是在紧张度上弱一些,那么这个弱其实是代表脉象的紧张与松弛。这里做的前后的对比,意思就是什么?就是伤寒的表现都有了,只是它的脉象没有这么紧,而是什么?而是松弛的。

脉象松弛,为什么它没有这么紧?那么它有深层次原因,有什么原因?是因为脉道里的阴津亏虚。脉道阴津亏虚,那么它就有可能会出现弱,就不会那么紧,那么脉道表现出阴津亏虚的话。既然此人阴津亏虚,他就会可能会出现什么?出现需要用阴液来填充的这么一种本能,因此他接着就会说,弱者必渴,那么这个弱者必渴的意思就是说,阴津亏虚了,脉道阴津亏虚,这个人表现出来的会出现口渴。

好,我们剖析一下,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临床表现和伤寒一样,但是脉象不仅相对偏弱,偏松弛,而且有口渴的情况,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辨真假的时候了,有人说这就是温病,因为温病会出现伤寒的表现,还会伴有口渴,那么一定是温病吗?我们剖析一下。

那么如果真的是温病的话,100%确认是温病,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话,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伤寒论条文第六条。

第六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是第六条的第一句话,那么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是仲景在太阳病,太阳温病的描述,但是。他形作伤寒,并没有说他不恶寒,所以从仲景的原文以经解经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仲景所说的温病的话,恐怕有些牵强。

为什么?我们明确的已经很明确的已经指出了,形作伤寒和伤寒一样,只是脉不同,如果说他再加一条不恶寒的话,那么我们基本锁定他可能就是温病了。

但是,随着后世医家的发展,在后世医家的温病,这个恶寒的情况,有可能是微恶寒,就是恶寒,没有太阳伤寒这么明显,这么典型。但是在外感病的初期,也会出现恶寒,哪怕是温病,后世医家的所说的温病,也会有一些恶寒。最起码是微恶寒,当然有的热象比较明显,那么这个盖住了它微恶寒的表象,可能发热为主,微恶寒不明显,可以理解成不恶寒这种情况也存在。

你看我们后面说弱者必渴,那么他津液亏虚,他就想喝水,那么这个津液亏虚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什么?是温热病邪灼伤津液,就是温邪伤津所表现的渴,而温邪伤津之后脉道自然就不会那么紧张,所以,这个“弱”如果是对比紧张,对比这个脉紧的来说的话,那么你可以认为脉弱是脉松弛,那么在有些温病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这种温病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仲景所说的第六条条文的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并不完全等同,但是,和后世医家的温病已经很接近了。

所以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温病表现和伤寒一样的温病,但是它多了一个现象,就是口渴,那么这个口渴可能是温邪伤津所导致的,温邪伤津,那么脉道津液亏少,津液亏虚,那么不会出现紧脉。当然,有的人说,既然有温邪,他可能会出现数脉是的,如果温邪是温热之邪,比温更温一点就是热的话,那么他的脉象可能会出现数。如果这个温病只是微温,那么他的脉象不一定会数,脉浮弱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因此,后面说被火者必谵语,被火者为什么会谵语?因为外感温热之邪,津液亏少,如果用火疗的方法来治疗的话,就会火上加油,这个时候就会导致胃津进一步的亏损而出现阳明病,所以可以见到谵语。

而后面说: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这个和温病没有矛盾,因为温病在表的时候也是汗出愈,只不过用的是辛凉解表而已,不是伤寒的辛温解表。那么辛凉解表,比方说后世温病所创的方子,桑菊饮、银翘散,它都可以辛凉解表。那么根据具体的情况,就可以用这些温病的方子来进形治疗。所以它仍然是解之当汗出愈,没问题。

好,我已经说过了温病,那么这种后世医家所说的温病,的确可以从113条形作伤寒解读起,完全可以解读的通。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它有另外的可能?比方说形作伤寒,它的表现仍然是伤寒,表现是伤寒。只是脉象不是伤寒脉,我已经讲过了,刚才已经讲过了,如果是外寒入侵,那么多一分寒,就多一分紧或弦。现在好了,现在伤寒是有了,如果他真的是外感伤寒,但他的脉象却不是。

那么这个脉象却不是,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脉象它偏弱,偏弱的原因是他阴津亏少,那么阴津亏少,如果是温病的话,是温邪伤津导致的,这个阴津亏少,如果说他感受的是伤寒,但是他本身的体质就有阴津亏少,会不会出现一个阴津亏少的人感受了伤寒?出现了伤寒的临床表现,但是脉象却出现了浮弱,很显然是极有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是患者的体质导致了他感受了伤寒,而并非典型的伤寒,脉浮紧,如此而已。

好,那么这是第二种情况,就是并非瘟病,仍然是伤寒,只不过他是一个本身患者就有津液亏虚的这么一个体质,再感受伤寒而出现了伤寒的证状,而没有出现伤寒的典型的脉,它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相间脉,就是既有本身体质所表现的脉偏弱,又有伤寒的脉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阴津亏少的患者外感寒邪而出现的形作伤寒,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形作伤寒是它的临床表现,是伤寒,我们不能把它翻译成临床表现像伤寒,不能说它像伤寒,而是他临床表现是伤寒。

形作伤寒并不是形似伤寒,或者是形如伤寒,不是这个意思,形作伤寒,形作伤寒就临床表现是伤寒,临床表现是伤寒,那么就有可能他真的是伤寒,有可能他不是伤寒,就两种可能,所以我们已经解读了,第一种可能他是温病,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什么?就是本身就阴津亏少,而感受伤寒一样可以会可以出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弱者必渴。那么由于他津液本身亏少,他本身平时就想喝水,因为他体内津液缺乏,又不是感受了伤寒,他才渴的。有没有可能?当然有可能,那么津液本身就亏少,你再用火,他有没有可能谵语?当然可以,一样的可以导致胃津亏少而出现阳明证的谵语。

那么这种情况,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这个时候那么怎么解读?

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阴津亏虚的患者感受了伤寒,我们就可以什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那么这种可能就是通过补津液,使正气足了之后,那么汗出则愈。这是一种可能,也就说是津液补起来,然后有可能出现表自解,或者说再用解表的方法,这是可以的。

当然也可以用表里双解的方法,比如说在这个方子里面,既用了养阴生津之品,又用了解表的药来进形治疗,或者既用了解内热的这一个药,也用了解表的药。

但是,由于这个患者这一条条文里面说,针对的这个患者有津亏的这么一种情况,我们不能用大汗法,不能用发大汗的方法来治疗,只能用小汗法。

那么,我们看第27条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这个我们可以认为,既解了表,又清了里,小发其汗,发小汗而不能发大汗。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里面,有石膏,这个石膏,它是可以清里热的。

桂枝二越婢一汤,它能外散表邪,内清郁热,它可以治疗太阳病,表未解而内有热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种轻证,是微发汗,而清里热的小汗法的这一个典型代表。

因此,我对第113条的理解是形作伤寒,把它理解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温病,另一种是伤寒夹杂了这个阴津本亏,也就是个本来阴津亏虚的这么一个病人。

而这两种情况,用第113条条文都是可以解读通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