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张胜兵品《伤寒》
第233讲:少阳病(266-267条 · 少阳伤寒千古疑案)
蝶恋花 · 小柴胡汤
太阳不解转少阳,胁下硬满,干呕食不尝。
往来寒热脉沉紧,尚未吐下柴胡饮。
吐下发汗温针误,少阳四禁,谵语柴胡黜。
误治坏病多几许?知犯何逆法治与。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初二。现在是下午的。15:59,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这节课我们讲《伤寒论》第266条和267条两条条文。好,我们先看条文的原文。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炙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两条条文一起讲呢?因为这两条条文不能分开,一旦分开呢,就失去了上下文的联系。这两条条文严格的说应该是一条条文,不应该把它拆成两条条文的,为什么呢?因为第267条条文的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是紧接着第266条往来寒热后面的,也就是说。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这个前提条件之后,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266条的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另外一种情况呢,就是267条的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这样一看的话,这个267条其实是和266条的后半部分是并列关系,因此严格来讲,不能把它们拆为两条条文啊,所以我就把它们一起来解读。
好,那么这两条条文我们仅从字面意思呢,从这个字面意思上可以这么理解啊。病人本来患有太阳病,后来呢这个邪气转入到了少阳,疾病呢没有得到解除,而是出现了胁肋下硬胀,满闷干呕,不能饮食。寒热往来等等症状。这个时候呢,没有经过吐法和下法的错误治疗,脉象是沉紧的,相对太阳病来说,脉象偏沉紧的,这样的情况呢,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小柴胡汤方,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以上七味药物,用一斗二升水煮取六升药物。滤去药渣,再把药汁浓缩到剩余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那么如果误用了这个吐法、下法、发汗法以及温针的治疗错误方法。经过这一系列的错误治疗方法呢,以谵语为典型代表的阳明病和以小柴胡汤为证治的少阳病都已经不复存在。这个时候呢,既没有太阳病,又没有阳明病,又没有少阳病,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病情。这种情况呢,仲景称之为坏病。这种坏病该怎么治疗呢?就应该仔细观察脉证,详究病因病机,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好,接下来呢,我们逐字逐句的进行一下解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这个患者本身就有太阳病,太阳病没有得到解决,转属到了少阳病,出现了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在没有经过误吐、误下的错误治疗呢,脉象相对于太阳病的浮脉,出现了沉紧,这个时候呢,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那么太阳病不解,有可能是太阳伤寒,也有可能是太阳中风,我们不管它,反正就是太阳病。那它不解,转入少阳,是治疗不及时呢,还是治疗不当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治疗呢?我们也不管它,反正它是由太阳病转入到了少阳。转入到了少阳呢,这个出现了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嗯,那么我们看一下第266条,他的这个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我们之前讲的第265条所说的头痛发热不一样。
265条讲的是少阳伤寒,是少阳经证,以少阳经证为主要特征,因为他会头痛、发热。而266条是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是以什么?是以少阳腑证为主要特点。所以这个266条啊,他为了强调它偏向于少阳腑证,因此它脉象说的是沉紧而不是弦细,因为265条不是脉象弦细吗?
那为什么沉紧呢?一、266条它偏向于少阳腑证,我们说了,少阳病是经腑同病,经腑同治都是用小柴胡汤。而我们之前讲的265条是以经证为主,少阳经证为主。266条呢,就补充了少阳腑证的内容。少阳经证是弦细,而这里是沉紧,主要是我们刚才讲的一个原因是经证为主和腑证为主的不同,这是一。第二呢,太阳病转入到少阳,它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啊。那么太阳病是浮脉转入到少阳之后呢,就由原来的浮脉相对变沉。所以呢,他用的这个沉字啊,并不一定那么沉啊。它是相对于少阳病的浮脉来说,它肯定是偏沉的啊。所以这里呢,是对比少阳病和太阳病,它们两个做对比,少阳病会相对沉一些,因为太阳病是浮脉嘛。
那么,为什么是紧脉呢?紧脉它并不是少阳病的主脉。少阳病的主脉是弦脉嘛,是吧?我们上一节课讲的是弦细嘛,是吧?但是呢,弦之甚者,似于紧啊,也就是说,紧脉和弦脉是一个程度的上的差异。因此啊,仲景在这里用了沉紧啊。
因为这个少阳腑证的临床表现里有胁下硬满,这个硬满它会将气机变得更加紧张,那么这个弦脉更弦,弦脉更弦谓之紧啊。所以他用了沉紧。另外这个沉紧,还具有少阳气机郁滞不升的这么一个味道在里面。
这个胁下硬满呢,是少阳经气不利啊,所以呢,会出现紧张啊。干呕不能食,是少阳气郁而导致胃气不和啊。往来寒热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进退,所以它会往来寒热。
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在没有经过误吐误下就用小柴胡汤来治疗。那么小柴胡汤呢,这个柴胡能够清解少阳,黄芩苦寒呢,能够清泻邪热。柴胡和黄芩相配,能够外透里泄,使少阳枢机通利,是小柴胡汤里的绝配。柴胡配黄芩啊,但是一般而言,柴胡和黄芩的比例大约是8:3。半夏和生姜呢,能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能够甘温补益,扶正驱邪。诸药合用,就是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共同达到疏利三焦、调畅气机之作用。
好,那么这是没有经过吐下用小柴胡汤。那么若以吐、下、发汗、温针。后世医家都说少阳病禁汗、吐、下,叫三禁啊。其实仲景早就给出了,不是三禁,是四禁啊,是汗、吐、下和温针,你看这不是有四样吗?这是四禁啊。我个人认为仲景给出的四禁是汗、吐、下、温针啊。后世医家说是三禁,汗、吐、下。另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说:汗、吐、下,还有利小便四禁。加了一个利小便,四禁啊。我个人认为,仲景没有说利小便的问题,他就说了汗,吐,下以及温针,所以呢,少阳四禁应该是汗、吐、下以及温针。
我们看264条说不可吐下,265条说不可发汗,这都是少阳病嘛。而267条又加了一个温针,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应该是少阳四禁,汗、吐、下、温针。这都不能用,只能用和解法啊。
好!若以吐、下、发汗、温针就是用了这四种错误的治疗方法,就会出现什么?就会出现坏病。那出现坏病之前呢,仲景给了最简短的排除法,怎么排除法?谵语、柴胡汤证罢。就用了谵语和柴胡汤证罢这几个字说明已经成为坏病了。为什么呢?因为谵语其实是用这个临床表现代指阳明病,而柴胡汤证呢,代指少阳病。
而本条条文的前提是什么?是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因此,我们联系第266条的前提条件,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说太阳病没有了,阳明病也没有了,少阳病也没有了,而是出现了其他复杂的临床表现。通过误用吐法、下法、发汗法和温针法,那么这些临床表现呢,并不在六经以内,三阳病也排除了,因此称之为坏病。
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这个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其实就是太阳病里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意思就是让我们通过医学的知识,通过已掌握的病人的临床情况啊,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啊,然后给出相应的合理的治疗方法。
我个人认为,1800年来没有人将这个谵语柴胡汤证罢解释的合理啊。很多人认为谵语是坏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坏病有很多种临床表现,他没有必要唯独拿一个谵语出来说它代表坏病。
我们看前面啊,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所以,仲景用谵语来代表此属胃,是阳明病,是不是?所以呢,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谵语”仲景就是想代表阳明病啊。柴胡汤证呢,代表少阳病。后面有一个罢,罢就是没有了。那么谵语柴胡汤证罢,现在我们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原来是阳明病、少阳病都没有,此为坏病。如果是阳明病,它是坏病吗?它不是,它转属阳明,那就按照阳明病来治疗。
由于仲景有将“谵语”替代阳明病的意思的这个条文,也有柴胡汤证替代少阳病的这个先例。因此,我张某人肯定确定以及100%笃定,这里的“谵语”代指阳明病,柴胡汤证代表少阳病。所以这里的谵语柴胡汤证罢应该是指阳明病和少阳病都没有,再加上这个本身就是太阳病传来的,所以太阳病也没有。既然太阳病没有,阳明病没有,少阳病没有,那就出现了不属于任何一条经的杂病,但是它是由于误治而引起的,所以呢,仲景称之为坏病。这种坏病呢,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开篇词《蝶恋花》。《蝶恋花》是以74577的格式啊,分上下两阙,并且是一三押韵,四五押韵啊。上下两阙是相同的。刚才张某人以七步成诗之才华,火速写了一首蝶恋花,完全符合266和267两条条文的意思,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我们剖析一下。
《蝶恋花·小柴胡汤》,太阳不解转少阳,胁下硬满,干呕食不尝。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太阳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那么太阳病不解,太阳不解转少阳的阳,胁下硬满,干呕食不尝的尝,押韵啊。这是745。这个接下来两个是77。往来寒热脉沉紧,尚未吐下柴胡饮。这个押韵啊。往来寒热脉沉紧是本来条文上有的,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所以往来寒热脉沉紧,尚未吐下柴胡饮。因为这个紧,它要押韵。因为后面两句是要押韵的,饮啊,柴胡饮就是吃、喝小柴胡汤的意思,脉沉紧啊,有个紧,这两个是押韵的。那么上阙呢,基本上把这266条啊,这个通过押韵《蝶恋花》这个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了。
好,我们看下阙。吐下发汗温针误,那么针对的是267条的若以吐、下、发汗、温针啊,这都是误治法啊,误用了吐法,下法,发汗法和温针法,那么我称之为少阳四禁啊,所以接下来叫少阳四禁啊。少阳病不能用吐法,不能用下法,不能用汗发发汗法,也不能用温针法,这个是禁忌,所以叫少阳四禁。接下来,谵语柴胡黜,这个黜呢,是罢黜的黜,也就是罢的意思。为什么把柴胡汤证罢的罢换成这个黜呢?因为要押韵嘛。吐下发汗温针误,少阳四禁,谵语柴胡黜。那么这个黜其实是为了和误,温针误的误来押韵啊。但是它们这个黜和罢是同一个意思。那么谵语柴胡汤证罢就是我这个词里面的谵语柴胡黜啊。好,紧接着最后两句也要押韵啊。误治坏病多几许?知犯何逆法治与。也就是说用了这四种方法呢,进行误治,出现了坏病,有很多很多种啊,数都数不过来。那么仲景呢,只给了一个治疗法则,并没有给具体的方子。为什么?因为情况太多了,误治呢,由于病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身体素质都不一样啊,这个误治的强弱不一样,病邪的盛衰的不一样,导致坏病多种多样,因此仲景就说: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所以误治坏病多几许?知犯何逆法治与。就这么个意思。许和与也押韵了。
那么我们把这首《蝶恋花》一分析,才发现学中医原来可以能够这么的有诗情画意,文字的美竟然可以和医学的美相结合。我们荡漾在这种美的海洋里,忘却了今夕是何年,今日是何日。
那我们感受到了文字和中医的美之后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古往今来1800多年来其他伤寒名家的不美之处。什么叫不美之处呢?就是他们对这条文解读的乱七八糟,狗屁不通的地方,我跟大家剖析一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他说: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若已经吐下、脉沉紧者,邪气入腑为里实;尚未经吐下,而脉沉紧为传里,虽深,未全入腑,外犹未解也,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他这个呢,是为了牵强的解释脉沉紧,所以呢,漏洞百出。这里的脉沉紧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啊,并不是真的那么的沉紧啊。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他说:少阳之脉,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故病则硬满,呕不能食也。往来寒热,见太阳上篇。浮紧为弦,沉紧者得之寒因也,方见太阳上。说白了,他根本就没有搞明白这条条文的意思,乱七八糟胡乱解释一番,还让我们去看太阳病。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他说:本太阳脉浮、头痛、恶寒之证,而转为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太阳不解,而传入少阳也。尚未吐下,不经药坏者,脉虽沉紧,可与小柴胡以和之。以证见少阳,舍脉而从证也。他说这是舍脉而见从证啊,完全没有搞清楚仲景的意思啊。或云脉沉紧,连上未吐下看,言尚未经吐下,与脉未至沉紧者,知其邪犹在经,可与小柴胡以和之。或云沉当作浮。前阳明篇第四十八条云“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是也并通。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迭伤津液,胃燥谵语,而胁下硬满、干呕等证反罢者,此众法尽投,正已大伤,而邪犹不解,谓之坏病。非小柴胡所得而治者,须审其因犯何逆,随证以法治之。你看他这里就没有搞清楚啊,没有搞清楚,谵语是代表阳明病啊,柴胡汤证是代表少阳病,他连坏病都没有解释正确啊,还此众法尽投,正已大伤,而邪犹不解,谓之坏病。众法尽投吗?若以汗下发汗温针,是四种误治法,又不是一起上,有哪个医生会将一个病先吐后下,再发汗,再温针呢?怎么可能呢?他说的是四种当中的一种或者两种误治法,怎么可能众法尽投呢?亏尤在泾还是一代宗师,那说出这样的话,简直令我张某人大跌眼镜。
另外,他说坏病,坏病最起码是不属于六经病之列,知道吧?通过误治失治出现的不在六经之列的一些病,那如果它是阳明病,你说它是坏病吗?那它传经了嘛?那你能说谵语属阳明的谵语这是坏病吗?这显然不是坏病嘛,这个是阳明病嘛,你可以以法治之嘛,用阳明病的方法。所以你把谵语说成是坏病的一个临床表现的话,那就是什么?完全不理解仲景本意啊,什么是坏病都没搞清楚。
柯琴《伤寒来苏集》,他说:少阳为枢,太阳外证不解,风寒从枢而入少阳矣。若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之一,便是柴胡证未罢,即误于吐、下、发汗、温针,尚可用柴胡治之。若误治后,不见半表半里证而发谵语,是将转属阳明,而不转属少阳矣。柴胡汤不中与之,亦不得以谵语即为胃实也。知犯何逆,治病必求其本也,与桂枝不中与同义。此太阳坏病,而非少阳坏病也。柯琴,我个人认为是古往今来对《伤寒论》研究颇有见地的啊,有一些真知灼见的伤寒大师。但是并不代表他的每一条解读我都同意,比方说这一条我就不同意。他没有明白这里的谵语是仲景代表阳明病的意思。他还在这里说,亦不得以谵语即为胃实也,所以呢,他没有搞清楚这条条文的本意。这条条文无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太阳病没有了,阳明病没有了,少阳病也没有了,又经过了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法,误治的结果呢,是各种情况都有,但是就是不属于六经病的任何一种,不属于太阳阳明少阳病的任何一种,所以这个就叫坏病。这个坏病怎么办呢?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就这个意思。没有柯琴说的这么复杂。
吴谦《医宗经鉴》他说:“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诊也。惟“脉沉弦”,始与上文之义相属,故可与小柴胡汤。嗯,既然他把这都改了嘛,我还有个什么好说头呢?《医宗金鉴》是改《伤寒论》改的最多,改的最离谱,而且改的错误也最错上加错啊。可以说改《伤寒论》经典《医宗经鉴》是始作俑者,既然他把《伤寒论》的条文都改了,那就已经失去了仲景本意,他的解读我们也不用再看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他说:若已经吐、下、发汗,三禁之外,又加温针助火兼伤经脉,四者犯一,则发谵语,以谵语为此证关键。可知柴胡汤证不见而罢,此为少阳枢坏之病。审其或犯吐下而逆,或犯发汗而逆,或犯温针而逆,知犯何逆,随其所犯而以法救治之。陈修园呢,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医家。他在这个地方,居然把这个知犯何逆说成是犯何逆呀?是吐啊,是下呀,是发汗,还是温针呢?把它解读成这样,我也算是I服了YOU。他把这样的话说出来,完全不像是一个大家呀。陈修园在这个医史上的地位也不算低了,怎么说出了这种如同儿童智商的话呢?知犯何逆是指吐下发汗温针吗?哎呀!简直是令我大跌眼睛呐。
如果是知犯何逆是指吐下发汗温针的话,那么太阳病里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那又是什么意思呢?知犯何逆是指观其脉证的结果啊,观其脉证我们通过脉证来推测它出现了什么病证,根本就不是什么吐下发汗温针这些玩意儿。怎么,陈修园怎么错到这么离谱啊?所以我们有时候历史不忍细看,有一些大家啊,非常有名,也很有贡献,但是有时候错的离谱啊,简直像小孩智商一样。
我们再看一下曹颖甫《伤寒发微》啊,我给大家读一下,那他多么好笑啊,他说:谵语有二:一为胃家燥实之谵语,一为热入血室之谵语。盖汗、吐、下、温针,皆能坐耗水液。水液耗则胃中与血分并生燥热,阳热上冲于脑,脑为心神所寄,一有感触,则心神外亡,于是轻则为谵语,甚则为惊狂。故有先时极吐下,胆胃上逆脑部而发谵语者,则刺期门以泻之。有火劫发汗而发谵语、小便利者,宜大承气以下之。仲师未出方治。总之,误用汗、吐、下、温针,非病胃燥,即为血热。治法俱在《太阳篇》中。故曰以法治之。胃燥之证,轻则小承气,略重则调胃承气,最重则为大承气。血热之证,轻者刺期门,重者桃核承气,尤重者抵当汤,随证施治可也。分析的好精彩,可惜了。他把重点放在谵语这两个字上,完全不知道仲景想表达什么意思,条文的意思被他误解成这样,哎,我也算服了你呀。另外,热入血室只有女人才有,男人没有。还在这里讲谵语,哎,别人谵语说的是代指阳明病啊,谵语柴胡汤证罢,这阳明病罢,少阳病也罢,既不是太阳病,又不是阳明病,也不是少阳病,那就是坏病。坏病怎么治啊?那我们看他的脉证来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至于刘渡舟刘老、胡希恕胡老,他们通通都没有指明这里的谵语是代指阳明病啊。好多医家都是由于谵语在这里凭空出现,他们没有办法进行解读,而东扯西盖非常牵强来解释这个谵语究竟是个什么意思。结果呢?只能够是什么?皇帝的新装。你自己都知道自己在东扯西盖,别人怎么不知道你在东扯西盖呢?你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别人怎么知道你在说什么呢?东扯西盖的结果就是自己都信服不了自己所说的这个解读的这条条文。
但是我的解读,我不仅自己能够确定是这个意思。我也能让大家能够非常简洁明白的了解这条条文的意思,没他们说的那么复杂啊,一个坏病而已,他不可能平白无故拿个谵语出来说是坏病啊。那么我这样解读之后呢,又简单又明了,又符合仲景本意,而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牵强附会啊,通通没有一个说对。但是,他们为了显示自己大家身份,不得不强行解读,最后呢,成了皇帝的新装。
所以我时常跟我的弟子啊,跟我的粉丝们说,我说我这个课要么不讲,要讲我就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自己都没有说服我自己。那么,我何德何能能够说服大家来听懂我的解读,来认可我的解读呢?所以我在解读每一条条文之前,我先是说服我自己,我这样讲合不合理,符不符合临床?如果讲不通,我宁可不讲,我也不可能瞎糊弄,用糊弄的方法。因为我坚信我这个版本的《伤寒论》必定能名垂青史,我要做好历史的表率。正如同我的徒弟们在我的收徒仪上送给我的一块匾,上面写了四个字“岐黄师表”,要做中医的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因此我绝不糊弄。任何一个字,任何一句话,任何一条条文。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不见不散!